北平本爲元朝大都城,洪武元年朱元璋爲了紀念平定北方的功績,改名爲北平。
如今的北平城,在大都城的基礎上,多有修葺和擴建,但底子還是沒什麼變化。
而燕王府,更是在元大內皇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所以相比起一般王府,燕王府要顯得更大一些。
王戈知道,現在的這座北平城,並不完全是未來明清皆作爲國都的那座京城。要在燕王朱棣贏下靖難,開始永樂朝後,做出遷都的決定,纔會開始建城。
雖說北平是燕王的封地,是燕王真正的“地盤”,但王戈抵達北平城後,他也沒有光明正大地到燕王府去拜見,而是按照約定好的接頭地點,去報上暗號,等候安排。
不過當晚用過晚飯後,便有人帶他從小門秘密進了燕王府。
在一間書房中等候燕王召見。
王戈也沒等太久,半個多時辰後,燕王便和道衍和尚一起到了書房中。
燕王身量很高,骨架很大,整個人看起來就極有威勢,比旁邊的道衍和尚高出了一個頭。
“屬下王戈,參見殿下。”雖然不喜歡下跪,但這種時候王戈還是拎得清輕重的,在看到燕王后,立刻跪伏於地,恭聲參見。
“哈哈,免禮免禮,你可是我的大功臣,快起來吧。”燕王十分爽朗地笑了幾聲,在書房中隨意坐下,也讓王戈和道衍坐下說話。
王戈屁股挨着椅子坐下,一副準備聆聽教誨的虔誠模樣。
“這一路到北平來,路上可還順利?”坐下後,道衍先開口問道。
“回大師,一切順利。”王戈暫時不打算將他和張訣相遇,並說服他到青州城等候的事情說出來。
道衍又簡單詢問了王戈一些近況後,便轉入了正題:“這次讓你到北平來,是因爲你之前屢立功勳,要對你獎勵賞賜,陛下也想見見你這大功臣。”
“這些都是屬下職責所在,不敢居功。”王戈趕緊謙遜道。
當然,他很清楚,真的只是要獎勵和賞賜的話,他根本不用到北平來,直接讓沈平把賞賜帶回去就行了,事實上,沈平也已經帶回了燕王、道衍給的賞賜和勉勵。所以大老遠把他叫到北平來,除了燕王要見他外,肯定還有其他的事。
“你不必自謙,不說其他,單是那顆‘赤耀星’你能交上來,便可知你對殿下的忠心了。”道衍和尚說道。
果然,在道衍和燕王分別褒獎了一番,又問了些他這幾次立功的細節後,道衍和尚忽然將一個紙條遞給了他:“這是前些日子,從京城傳來的密報。”
王戈雙手見過,低頭掃了一眼,便馬上將紙條遞還回去,上面只有短短几個字,一眼就能記住了。
紙條上的內容很簡單,意思也很明確,就是今年入秋之後,陛下的的身體大不如前,已經有數日未能上朝了。
以朱元璋出了名的勤政習慣來看,能讓他無法上朝,那必然是身體上出的問題影響很大了。
道衍接回紙條後,隨手一捏,就化爲了紙粉,隨意放到了旁邊的茶盅裡。
“你怎麼看?”道衍和尚問道。
毫無疑問,他的意思是,若朱元璋掛掉後,燕王一系要如何自處,如何行事。
按理說,這種問題,是不會問他這麼個一手培養起來的密探的。既然會問他這個問題,就證明已經不單單是把他當成密探,而一定程度上,也有謀士的屬性了。
看來,是這段時間,他在太原、青州幾地做的事情,展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和對大局的把控,讓道衍和燕王,看到了他身上不同於其他密探的價值。
這種問題,王戈當然考慮過,而且是在知道自己是燕王密探後就考慮過無數次了。不過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好好思量,並不能真的心裡想什麼,就直說什麼。
朱元璋是什麼時候死的?他具體也記不清了,但從來到明朝以後的各種事件分析來看,應當至少是在洪武三十年後,所以現在雖然朱元璋身體開始變差,卻還不會很快就辭世。但這個事情,也不能直接和他們說,因爲沒有判斷的根據。
王戈斟酌了一番後,對道衍和燕王說道:“以屬下之見,殿下當早做準備,若是陛下駕崩,殿下可帶兵進京奔喪,伺機行事。若是皇太孫早有準備,無法帶兵入京的話,便退回北平,再做打算。”
王戈這話說得可是相當露骨了,只是一個有關朱元璋身體狀況不好的紙條問問他的看法,一般而言不是應當先談談皇帝陛下的身體,以及京中局勢麼?他卻是直接就說出朱元璋若死,燕王應當如何奪位的話來了。
道衍和燕王聞得此言,都是互相對視了一眼。
“若是不能進京奔喪,那依你之見,我們又該如何?”道衍又問道。
“低調行事,以待事變。”王戈簡單地說道。
“哦?什麼也不做?”道衍皺眉問道。
“事情當然還是要做的,但要暗中準備,表面低調,務必使人尋不到錯處來。”
王戈所說的“事情”是什麼,道衍自然清楚。從很多年前開始,他就在幫助燕王暗中準備兵器馬匹、訓練死士了。
“你說‘以待事變’,又是何事變?”這次開口詢問的,卻不是道衍,而是燕王了。很顯然,他已經被王戈的說法提起了興趣。
王戈馬上回道:“回殿下,以屬下之見,皇太孫若繼位,必削藩!”
“削藩?”燕王皺眉,表情凝重,但看着並不是很意外,顯然也是早有所料。
“你如何能覺得,皇太孫繼位後會削藩?”道衍也問道。
“之前屬下去往太原的路上,恰巧救了赴任的壽陽知縣郭修竹,此人與東宮伴讀黃子澄是同年,素有來往,他到壽陽任官,也有黃子澄的運作。或許是因爲屬下救了他數次,他對屬下倒是頗爲信任,閒談中有說起過黃子澄和皇太孫對於藩王的態度看法,從中看出,皇太孫削藩的決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