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

轉眼炎熱的夏日便要過去,進入秋季。幽州西部的秋季很短,從夏末至冬季僅僅不過兩個月,對燕北來說,扛過這兩個月,再提到戰事有關的事情就是明年了……每每想到如此,都能令他的心稍稍放鬆。

初平三年是個好年景,但幽州今年的賦稅卻比去年低了六成。有幽州三分之一在籍人口的涿郡遭受兵災,人口銳減一半有餘,這直接等於整個幽州的百姓少了兩成,何況田地在兵災戰火、百姓遷徙的腳步下毀壞,田地裡根本長不出什麼東西。

更別說,仁慈的薊侯燕仲卿,免除了涿郡百姓兩年的賦稅。

燕北一點都不心疼,因爲他只能選擇免除涿郡賦稅,涿郡在初平三年的秋天幾乎顆粒無收,就是州府想要徵稅,也徵收不上來,還會將原本對他心存感激的百姓流民逼入山間爲盜匪或是揭竿而起作亂。

這年頭幽州從不缺少輕生豪勇之輩,剛剛在涿郡招募了兩萬軍卒,燕北可不希望因爲區區賦稅鬧出亂子。到時候平亂事小,動搖軍心是大。

減免一年賦稅是荀悅的建議,而郭嘉聽了荀悅的分析後,對燕北說:不如減免兩年。

不需要解釋什麼,燕北心裡也能想明白。這年頭大戰來臨之前,敵我之間就會派出間使散佈流言,動搖對方的軍心、摧毀對方的民心,以求不戰而勝。這種時候減免一年賦稅是無法收穫太大感激的,但若減免兩年,到明年百姓仍舊記掛着他燕仲卿是否長壽……明年對他們來說是無比關鍵的一年,與其盯着涿郡賦稅那幾千萬錢的蠅頭小利,倒不如先安撫民心。

燕北做這個決定一點兒都不心疼,儘管一句話便免除了涿郡來年可能達到四千萬錢以上的財稅與五十萬石的糧草,但他一點都不心疼。

因爲幽州去年的賦稅中並沒有幽東三郡,而今年比去年減少六成,同樣也沒有算上幽東三郡。

如此一來,整個幽州今年的賦稅僅有六千餘萬錢,二十七萬石糧草入庫,這還是有劉虞當年立的上谷互市之功。

單靠這些,連年底給州府官吏、各地兵將發俸祿都不夠!

倒也容易理解,幽州府能收上來的賦稅總共只有廣陽、涿、代、上古、漁陽、右北平、遼西七郡而已,其中遼西郡還因公孫之衆的統治而很久不曾有太守上任。今年漁陽郡因燕北的插手,鐵監的鹽鐵諸事、郡縣長吏多與王氏有所關聯,收不上多少;涿郡又成了這副模樣,剩下的除了廣陽郡之外又多時胡漢雜居……這賦稅在燕北意料之中。

至於燕北爲什麼不心疼,那便是因爲他手上有兩份賦稅,一份自然是幽州府的幽西六郡,不值一曬;而另一份則是幽東都督沮授與其下遼東太守燕東、玄菟太守趙範、樂浪太守石韜等交上來的幽東賦稅。

這一份,可比幽西的漂亮多了!

幽東今年收上九十七萬石糧,是幽西的三倍還多,沮授還告罪說是因爲年初高句麗入侵、並且遼東官田已盡數由百姓贖買的緣故,生怕燕北覺得收糧收的少了。隨着官田由郡中百姓購去,遼東今後一年亦僅僅只能收上八萬到十二萬糧草,不再作爲幽州糧倉,不過百姓手中的餘財也能多些,長遠來看對燕北的家鄉還是好的;而燕東治理下的樂浪郡屯田則有顯著成效,並且盡數爲官田,今年收上五十餘萬糧草,爲幽州之首。

錢財則是在燕北預料之中,將高句麗在投降後進貢的兩千萬錢計算在內,馬安帶着各地燕氏商隊、郡縣賦稅總和加在一起有七千八百萬錢。沮授在書信中陳明,大約是因爲高句麗戰敗投降的緣故,今年扶餘國、三韓七十餘國中的五十二國、由古肅慎人構成的挹婁,在今年都派遣使節移送國書言說稱臣納貢進貢。

燕北治下的幽州儼然一派威揚域外之感。

幽東諸郡可彰顯文治武功的傳書,在如今大敵當前之境,倒能令燕北心中稍慰。

夜初至,燕北於室內寫就一封送與遼東沮授處的書信,告知其接下來直至冬月海水上凍之前,水寨的戰船輸送糧草軍械都不要停,越多越好,錢財則留在遼東以備來年修路之用。

如今襄平至東道城的道路即將修好,但是通往遼東南的大道在今年是修不好的,何況燕北還希望來年玄菟郡、樂浪郡、遼西郡能夠連成一片,官道直通薊縣,便能免去將來調動兵馬也好、輸送軍械也罷的許多麻煩。

這筆開支可不在少數。

將書信交給親衛,命其次日一早便派騎手飛馬傳至遼東,卻不想次日一早高覽便從涿郡星夜疾馳而來。這可是令燕北受到不小驚嚇,連忙派人將高覽請進來。

“阿秀你怎麼跑回來了?”燕北看着高覽入府,上下掃視了片刻這才滿腹狐疑地說道:“看你樣子也不像五阮關失守敗逃回來,怎麼回事,何事如此緊急?”

“將軍放心,五阮關固若金湯,最近的冀州軍還在一百里外的唐縣收割糧草。暫由子義校尉接管防務,屬下今夜就能趕回去。”高覽顯得有些難以啓齒,緩緩說道:“秋收一過,公孫瓚必向幽州用兵,屬下不敢離守,阿母過壽無法孝順膝下,想請將軍回一趟遼東,看望阿母。”

這樣的要求,在高覽自己看來有些突兀,但燕北卻能理解,早年間他與高覽是升堂拜母的交情,如今高覽又爲自己守衛涿郡五阮關無法走開,於情於理,代高覽回一趟遼東也是正理。不過高覽在此時提出這個請求,便有些值得玩味……甄姜快要生產,這是整個幽州都知曉的事情。

燕北本來就很想回遼東,只是因爲自己未出世的孩兒便離開州治讓他有心不願,但若是爲了看望麾下大將的母親,到能說得通。

燕北點頭應下,叮囑高覽在五阮關要多加小心,操練軍士,即便公孫瓚攻來也不出關迎戰。隨後的幾日裡,便安排了州中事務由專人處理,帶着甄脫與典韋等人踏上返回遼東的路。

第四章 立輯校寺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七章 幽冀同盟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八十九章 公路來使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七十三章 誘敵之計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七十七章 新年伊始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七十六章 一觸即潰奪鹿侯的野望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九十一章 躍馬魯地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二十二章 向死而生第二十六章 僭越之象第九十八章 羣起攻之第十四章 八千兵馬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三百二十四章 喜憂參半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八十七章 無欲則剛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八十四章 弔詭神奇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六十七章 戰火將燃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十三章 馬超出手法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二十九章 西兵渡河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二十五章 進駐滎陽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三十九章 心神不寧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五十章 幽州有變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五十六章 麴氏復興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三十三章 平皋之戰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二十四章 改變天下第二十二章 何人敢動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十七章 人世難安第二十二章 烏桓突襲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六十四章 絕戶鮮卑第一百二十章 不惜一戰第六十七章 一律格殺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一章 守備軍都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三章 時戰時和第二百零八章 陌路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五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四十四章 霜雨已至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九十九章 燕北見駕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二百四十四章 撕破臉面第七十三章 利害相同第十章 再度寇邊
第四章 立輯校寺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七章 幽冀同盟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八十九章 公路來使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七十三章 誘敵之計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七十七章 新年伊始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七十六章 一觸即潰奪鹿侯的野望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九十一章 躍馬魯地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二十二章 向死而生第二十六章 僭越之象第九十八章 羣起攻之第十四章 八千兵馬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三百二十四章 喜憂參半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八十七章 無欲則剛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八十四章 弔詭神奇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六十七章 戰火將燃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十三章 馬超出手法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二十九章 西兵渡河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二十五章 進駐滎陽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三十九章 心神不寧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五十章 幽州有變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五十六章 麴氏復興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三十三章 平皋之戰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二十四章 改變天下第二十二章 何人敢動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十七章 人世難安第二十二章 烏桓突襲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六十四章 絕戶鮮卑第一百二十章 不惜一戰第六十七章 一律格殺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一章 守備軍都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三章 時戰時和第二百零八章 陌路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五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四十四章 霜雨已至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九十九章 燕北見駕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二百四十四章 撕破臉面第七十三章 利害相同第十章 再度寇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