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宇內強國

其實張壽根本就沒看見宋舉人。要在這密密麻麻近千人當中找到自己認識的人,除非他完全知道對方的位置,比如之前坐在他身邊的陸三郎和三皇子,否則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這還是因爲今日國子監並沒有全員匯聚在此,除卻率性堂,其餘各堂姑且放假了,否則全都召集在一起,再加上舉人,怕不得三五千人。考慮到人再多的話,簡直是一不留神就會發生踩踏事件,所以其餘五堂監生也就讓位了。

但對於這些此次沒有聽到講學的監生的補償,那就更簡單了——周祭酒轉達了皇帝的承諾,讓四位山長和張博士針對各堂再來講幾次學。這對於皇帝來說,也就是嘴皮子一碰的事。

那四位山長只會覺得這是莫大的榮幸……除了張壽會覺得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苦差事。因爲總不能每次都講一樣的,這實在是太麻煩了!

甭管心裡怎麼想,此時此刻站在這萬衆矚目的位置,張壽百感交集歸百感交集,但也談不上太發怵。他畢竟不是真正的出身鄉野十七歲少年,大場面見慣的他此時自然能夠拿捏得住尺度,因此環視衆人一眼之後,他就和善地頷首笑了笑。

別說宋舉人認爲張壽是對自己笑,不少人都誤以爲這位國子博士是看向了自己,專門對着自己頷首微笑。

只有極少數如嶽山長肖山長徐山長這些過來人,方纔知道這種外人覺得是特意關注自己的目光和微笑,那是一定要經過長久的練習,方纔能夠達到這般水準的。

至於洪山長,人一下臺就盡在那生悶氣了,壓根沒注意到張壽登臺之後的這番舉動。

而致意過之後,張壽就含笑說道:“剛剛四位山長給諸位講了許多,我本來不想在前輩面前班門弄斧,可既然上來了,總不能打個招呼就下去。衆所周知,我如今主持的是國子監九章堂,本待給大家說說算經,但那些玄奧的東西要是一旦開講,很容易延伸得太遠。”

“自從九章堂重開以來,有人常問,算學有什麼用?往小了說,不過是覈對賬目,量入爲出,往大了說,也不過統合天下賦稅田畝而已。但是,真的只是這般而已嗎?”

他頓了一頓,聲音變得鏗鏘有力:“在茹毛飲血的部落時代,若不知計數,則算不清楚獵物能讓人飽腹幾日,無法熬過漫長的寒冬。在以物易物的時代,看似沒有如今被人視作爲銅臭之物的錢幣,大家自給自足,多餘的東西用於交換,但卻依舊需要人用數字給貨物估價。”

“而等到百家爭鳴之後,秦漢天下大一統,無論是車同軌,書同文,無論是造橋,修路,造船,也無論是治水,建城還是衡量田畝,又或者是曆法,全都離不開算學,全都離不開那一個個簡簡單單的數字。正是這些簡單的數字,爲人解決了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

說了這些聽上去很有說服力,實則卻很枯燥的條條框框之後,張壽就詞鋒一轉,笑吟吟地開始講故事。

“我朝初年,太祖志向絕不僅僅是驅除蒙元,恢復天下,而是志在四海,因而不等統一天下,他就派出載有使節和商人的大船往西方航行,希望不僅僅繪製神州輿圖,而同時堪輿天下,放眼宇內。”

“大船西行期間,抵達的大小國度無數,有的只有我朝一府那麼大,有的只有我朝一省那麼大,有的曾經也幅員遼闊,有數千年輝煌,有的卻曾經只是蠻荒之地,後來才漸漸開化。有的如我朝那些佛教信徒一般信教,連國王都尊奉教皇國的教皇,需要人爲自己加冕……”

張壽隨口介紹了一下西邊那些形形色色的國家,最後才說道:“而在大船經過的國家之中,曾經有一個位於極西之地,一條大河河畔,名叫埃及的古國。這一古國曾因爲倚靠尼羅河而繁榮昌盛,因而十之八九的人都住在尼羅河畔,在河水氾濫退去後的豐饒土地上耕種。”

和朱瑩相處時間長了,太祖秘辛聽多了,再加上有渭南伯張康這個掌管軍器局,保管很多太祖舊物的人,因此張壽說起這些的時候,那恰是一點不怕別人懷疑。

然而,對底下這些腳步最遠,也不過止步於神州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完全沒料到張壽會突然描述起古代異邦,一時不禁爲之大訝。

只有寥寥一些博覽羣書,確實看過或者聽過張壽所言之事出自何書的讀書人,此時方纔忍不住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而因爲這些博覽羣書者的緣故,周邊不少人很快就得知,這事兒不是張壽瞎掰,而是真人真事。至於這段記錄,竟然是語出太祖親自寫序,當時那位使節歸國後寫下的一部手稿——《西行小記》。

大臣們因爲從前那些使節和商人帶回來的訊息,只覺得普天之下唯我獨尊,其餘小國不過是彈丸之地,沒興趣瞭解那些紛爭。尋常百姓也對那些離開十萬八千里的小國不感興趣。可學生們不同,在四段冗長的講學之後,難得有人講點特別的東西,很多人都好奇了起來。

陸三郎也沒想到張壽突然會詞鋒一轉講這個。可想想張壽都去過渭南伯張康主持的軍器局,還對他提起過太祖夢天帝而做的球儀,這些異邦之事算什麼?

在三皇子小聲問,老師怎麼懂這麼多的時候,他一面順勢大捧張壽博覽羣書,心裡卻在想,就憑張壽幫張康解決了那麼大一個難題,只要張壽一句話,《西行小記》沒有的海外資料,張康也會拿出來給人瞧。這又不是什麼機密!

而剛剛已經講完的嶽山長和肖山長,更是謹慎地交換了一個眼色。太祖好寫小說的事天下皆知,生前就有衆多著作通行天下——但除了最出名的《西遊記》,其餘很多書大多荒誕不經,至於人給其他大臣寫序言的次數,那更是不計其數。《西行小記》更是冷門中的冷門!

只不過,就算最尊崇太祖的讀書人,頂多也是把太祖著作都看一遍。誰會去把太祖親自寫序的那些書也都看一遍?《西行小記》這麼偏門的書,張壽竟然也看過?

這還真是爲了博取最仰慕太祖的皇帝青睞,功課沒少做啊!

張壽卻不知道別人已經覺得他是爲了博取聖寵不擇手段的傢伙,當然他就算知道了,其實也無所謂。

此時此刻,他笑眯眯地說:“那座古國在距今大約四五千年之前,曾經雄霸西方,但在使節抵達的時候,他們雖然仍舊算是當地的一個大國,但昔日強大的國人,卻已經淪落到被奴隸軍團騎在頭頂作威作福的地步了。”

笑眯眯地給衆人普及了一下埃及當時馬穆魯克王朝的奇葩奴隸皇帝制度以及幾代奴隸皇帝,最重要的是那些奴隸皇帝原籍何處之後,張壽果然就只見下頭一片譁然。

畢竟,在中原之地,雖說也不是沒有過卒伍出身的皇帝,貧賤出身的天子,可一個王朝居然會被異邦奴隸登頂爲帝,而且這些皇帝竟然無法形成穩定的世襲,就會慘遭下一個有實權的奴隸軍官推翻,而那個奴隸軍官更是會成爲新的皇帝,這是什麼鬼?

最重要的是,所謂皇帝搖籃的馬穆魯克軍團,那裡頭都是一羣什麼人?

一羣祖先因爲戰敗而流落出去的失敗者後裔,一羣奴隸而已!而且這羣奴隸追根溯源,還能跟隋唐稱雄一時,而後卻幾乎在中原大地絕跡的某個草原民族扯上關係。

《西行小記》當中的記載,當然不可能這麼詳細,張壽此時說的,很多都是從前讀外國史時的收穫。不過,他很注意蝴蝶效應的問題,避免自己因爲一時忘形,而把人家那個皇朝還沒出現的皇帝給提前賣了。

雖然提前賣了也無所謂,因爲相隔數萬裡之遙,語言不通,這些讀書人壓根分不清楚誰是誰。更何況,那些個後來能當上皇帝的奴隸軍官,哪個不是在上臺前就是實力雄厚?

因此,講完這個奇葩的王朝,張壽就詞鋒一轉:“然而,雖然所謂的馬穆魯克王朝,不過是被一羣外族外姓的奴隸軍團把持的奇特政體,但在使節抵達埃及的時候,數千年埃及最鼎盛時期,那些統治者當成陵墓建造而成的一座座高塔,卻依舊屹立在茫茫沙漠上。”

“這其中,使節就到過一座號稱埃及最大最高的塔。埃及的高塔,並不像我國曾經那些高塔一樣,用巨木爲樑柱建造,而是用一塊塊巨石壘築而成,不用灰漿勾縫,相傳縫隙之處卻插不進一根頭髮。”

“而這些塔都堆砌成四面椎體,形狀酷似金字,所以太祖在序言中將其稱爲金字塔。不懂四面錐是什麼意思的人,回頭可以去看看《葛氏算學新編》第三卷。最高的那座塔,每一邊將近二百五十步,繞塔一圈,凡一千步。站在塔底往上看,就只見遮天蔽日,威武雄壯。”

說到這裡,張壽就似笑非笑地說:“我朝那位使節悄然登岸帶人來到這座金字塔的時候,遇到了馬穆魯克軍團的一個奴隸軍官。那出身奴隸的軍官早已忘了祖上來歷,見帶着嚮導的使節服色舉止不同,就傲慢地問那位使節,你來自哪個國家,在你的國度見過此等高塔嗎?”

這樣的問題頓時激起了在場很多人的好奇,最重要的是,即便真的看過《西行小記》這種極其冷門書的,竟然也沒看到過這一段,只有陸三郎隱隱記得張康給自己講過這個故事。只不過,前頭張壽關於馬穆魯克王朝那奇葩君王史的段子,他就不知道了。

此時此刻,底下也不知道是誰突然嚷嚷着問了一句:“那敢問張博士,我朝那位使節是怎麼回答的?”

“我朝那位使節泰然自若地說,他來自東邊一個比埃及更大更繁榮的國家中國,因爲處天下之中,因而有此雅稱,更被鄰近諸國奉爲天朝。他說完又稱,此塔雖高,但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有一本書,名曰《洛陽伽藍記》,記載了我國九百年前一座比這更高的高塔。”

說到這,張壽信口將《洛陽伽藍記》中關於永寧寺塔高度的那一段原文念出,這才氣定神閒地繼續說道:“在座諸位應當也有不少看過《洛陽伽藍記》,雖則九層樓再加上金剎,高度百丈的描述着實有些誇張,但參照其他書裡對永寧寺塔的描述,四五十丈卻是有的。”

“畢竟,今天剛剛便有精擅營造的兩位山長提過這座塔高聳入雲,壯觀非凡。”

而張壽如此一轉述,衆多人只覺得那位使節果然泱泱大國之風,一時自然讚不絕口。然而,當張壽又說出接下來的一番交鋒時,他們卻又坐不住了。

“雖則是我朝使節博聞強記,應對得體,那軍官卻傲慢自大,根本不信,甚至還指責使節乃是信口胡謅,根本就不存在比他們這座金字塔更高的高塔,隨即更是無理刁難,你說你們有百丈之高的塔,那我國這座高塔直入雲霄,你知道有多高嗎?”

雖然剛剛時常賣關子,但此時張壽卻是說得毫不停頓:“那使節曾經在港口見過那些奴隸軍官的跋扈,此時形勢比人強,雖則港口大船上船堅炮利,但身處他國,寡不敵衆,萬一對方翻臉,那麼便有失國體,使節立刻決定,以智取勝,鬥智不鬥力。”

“於是,他擡頭望了望天,就非常篤定地說,測定這高塔究竟有多高,那簡直是易如反掌。因爲在中國,他所尊奉的王在年少時,曾經解決過一個類似的問題。荒野中矗立了一座年久失修的高塔,一個富人很好奇它的高度,於是掛出了懸賞,而他的王揭下了那份榜文。”

“答案很簡單,只要在一天中人的身高和影子的長度相等的那個時候,測量高塔的影長,那麼就可以知道那座高塔的高度。而測量這座金字塔,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那個奴隸軍官聽到這樣一個回答的時候,他卻還是不服氣,又提出了和使節比劍術,結果又是大敗虧輸,最後不得不親自送人回港口登船。然而,當使節登上船頭準備開航的時候,卻讓嚮導下船轉達給了這個奴隸軍官一番話。”

“他告訴此人,用影子來測量金字塔,這並不是他尊奉那位王的智慧,而是埃及鄰國一位古人曾經信口提過的方法。他所尊奉的王知道埃及,他曾經說過,四千年前強盛一時的埃及能建起這樣的高塔,如今高塔猶在,埃及卻只剩下了窮兵黷武。而同樣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哪怕永寧寺塔不再,哪怕風流總被雨水風吹去,但依舊是宇內強國!”

第三百三十一章 鹹魚發威,賞錢開路第一百四十章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第四百八十八章 商圈和正名第六十五章 進府之前第二百四十三章 邊鎮需強人第八百二十二章 委託“理財”?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一百四十五章 做人不能鹹魚第三百三十章 深藏不露第七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百五十四章 念頭通達第八百七十九章 意外的援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編碼方式第七百七十三章 雪上加霜第五百九十五章 瓜熟蒂落第八百五十二章 招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能說的都被老師說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過年第六百九十四章 動人第六十七章 婚約由來第二十章 竹君子和宰肥羊第七百零八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四百一十一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十五章 棺材板和姑爺第三十七章 葛……葛……葛第七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百一十四章 相似卻不同第四百八十九章 辦學辦報,出人出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本是同根生,性情各不同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在堂中坐,官從天上來第六百九十七章 吃苦教育第八百一十三章 輕鬆和緊張第四十六章 跑還是打第四百六十章 生辰夜第四百九十七章 肅然起敬第十七章 牛嚼牡丹第一百三十四章 釣到了好大一條魚……第五百二十七章 老調無人聽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二百四十五章 讓轎第八百三十一章 好爲人父第三章 挾持第四百一十四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六百二十九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四十五章 做人不能鹹魚第五百九十三章 枷鎖第四百一十一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一百一十七章 引蛇出洞,興師問罪第七十三章 誰誤人子弟?第四百一十九章 弄巧易成拙第四百二十章 兜來轉去坑自己第六百六十七章 自知之明第二百七十章 使耕者飽腹,織者無寒第一百五十九章 誰家千金慕賢郎第三百二十九章 饕餮第二十三章 拿錢砸懵你第五百八十四章 詔告爾字第三十八章 最美麗的誤會第四百三十六章 廢后大贏家第五百一十二章 深坑第三百八十一章 就爲了買綢緞?第八百六十章 威嚇第一百零六章 尋人司禮監第三百二十九章 饕餮第一百三十四章 釣到了好大一條魚……第六百四十九章 假打不如不打第六百四十一章 鬧洞房的熊孩子第六百五十六章 視察公學的大宗正第五百九十五章 瓜熟蒂落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三十二章 保媒拉縴,醉翁之意第八十九章 衣冠簇新迎聖駕第三百一十一章 駭人聽聞第六十八章 授課和鬧事第五百五十三章 循循善誘,連消帶打第二百六十七章 其疾如風第二百五十四章 遣將不如激將第五百六十九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七百四十章 姑嫂第八百三十五章 小霸王鬧事第二百九十八章 恰同學少年第八百五十九章 心大的熊孩子第五百四十一章 九章第七十五章 葛氏語錄新編(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如辭京去?第九十八章 拯救陸三胖第兩百三十二章 爲時已晚第五百五十一章 母子連心第五百七十七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章 竹君子和宰肥羊第二百八十三章 嚇唬還是忽悠第八百零四章 侃侃而談第四百六十三章 奇葩,送禮第四十九章 賞樂做題,饕客惡客第五百五十五章 反客爲主第五百八十四章 詔告爾字第一百零一章 知道你聽不懂第八百四十五章 父子夜遊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雞用牛刀第六百九十二章 詰問
第三百三十一章 鹹魚發威,賞錢開路第一百四十章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第四百八十八章 商圈和正名第六十五章 進府之前第二百四十三章 邊鎮需強人第八百二十二章 委託“理財”?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一百四十五章 做人不能鹹魚第三百三十章 深藏不露第七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百五十四章 念頭通達第八百七十九章 意外的援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編碼方式第七百七十三章 雪上加霜第五百九十五章 瓜熟蒂落第八百五十二章 招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能說的都被老師說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過年第六百九十四章 動人第六十七章 婚約由來第二十章 竹君子和宰肥羊第七百零八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四百一十一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十五章 棺材板和姑爺第三十七章 葛……葛……葛第七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百一十四章 相似卻不同第四百八十九章 辦學辦報,出人出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本是同根生,性情各不同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在堂中坐,官從天上來第六百九十七章 吃苦教育第八百一十三章 輕鬆和緊張第四十六章 跑還是打第四百六十章 生辰夜第四百九十七章 肅然起敬第十七章 牛嚼牡丹第一百三十四章 釣到了好大一條魚……第五百二十七章 老調無人聽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二百四十五章 讓轎第八百三十一章 好爲人父第三章 挾持第四百一十四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六百二十九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四十五章 做人不能鹹魚第五百九十三章 枷鎖第四百一十一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一百一十七章 引蛇出洞,興師問罪第七十三章 誰誤人子弟?第四百一十九章 弄巧易成拙第四百二十章 兜來轉去坑自己第六百六十七章 自知之明第二百七十章 使耕者飽腹,織者無寒第一百五十九章 誰家千金慕賢郎第三百二十九章 饕餮第二十三章 拿錢砸懵你第五百八十四章 詔告爾字第三十八章 最美麗的誤會第四百三十六章 廢后大贏家第五百一十二章 深坑第三百八十一章 就爲了買綢緞?第八百六十章 威嚇第一百零六章 尋人司禮監第三百二十九章 饕餮第一百三十四章 釣到了好大一條魚……第六百四十九章 假打不如不打第六百四十一章 鬧洞房的熊孩子第六百五十六章 視察公學的大宗正第五百九十五章 瓜熟蒂落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三十二章 保媒拉縴,醉翁之意第八十九章 衣冠簇新迎聖駕第三百一十一章 駭人聽聞第六十八章 授課和鬧事第五百五十三章 循循善誘,連消帶打第二百六十七章 其疾如風第二百五十四章 遣將不如激將第五百六十九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七百四十章 姑嫂第八百三十五章 小霸王鬧事第二百九十八章 恰同學少年第八百五十九章 心大的熊孩子第五百四十一章 九章第七十五章 葛氏語錄新編(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如辭京去?第九十八章 拯救陸三胖第兩百三十二章 爲時已晚第五百五十一章 母子連心第五百七十七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章 竹君子和宰肥羊第二百八十三章 嚇唬還是忽悠第八百零四章 侃侃而談第四百六十三章 奇葩,送禮第四十九章 賞樂做題,饕客惡客第五百五十五章 反客爲主第五百八十四章 詔告爾字第一百零一章 知道你聽不懂第八百四十五章 父子夜遊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雞用牛刀第六百九十二章 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