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

林府門前。

這時候已經入夜,但街道上卻傳來一連串的馬蹄聲。

前方羽騎開道,後面跟着是一隊儀仗,然後一頂大轎遠遠行來。

如此儀仗並非一般官員可用,使用之人正是新任經略宋應昌。

八擡的大轎在林府緩緩停下,八名轎伕動作整齊劃一,顯然是訓練有素。

這八名轎伕都是宋應昌出任山東巡撫時就跟在身邊了,他到了北京先出任大理寺卿,到今日兵部左侍郎這些人是一直跟在身旁。

至於羽騎護衛,這都是他身爲兵部左侍郎後,朝廷新調來的出行排場。

宋應昌於轎內數度欲閉目養神,但心卻不能靜,最後臉上流露出憂慮之色來。

作爲一生奉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的讀書人,宋應昌明白自己心不能定,在於不能知止。

卻說宋應昌知自己出掌經略後,先拜訪了同鄉現任內閣大學士兼掌吏部的陸光祖,然後又去了兵部尚書石星府上,最後宋應昌纔來到林府拜見林延潮。

宋應昌官職的全稱是‘往保定,薊,遼三地等處,經略備倭事宜’。

當時朝廷上下認爲對倭用兵關係重大,總督不足表其重,於是授予經略之職。但是宋應昌因資歷不足,所以出任經略後也是引起朝廷上下一陣爭議。

朝野不少官員認爲經略之職,權力更勝於總督,應該派遣一名二品大員出任,宋應昌資歷不足,官位不高恐怕難以服衆。

不過正是由於陸光祖,石星,林延潮三人在廷議在一併支持,最後宋應昌這才受命出任。

宋應昌這一次不僅特事特辦,受命節制大小官員,同時天子還允諾,能復朝鮮者,賞銀萬兩,同時封伯爵世襲。

要知道明朝因功封爵的文臣也不過三人,其中一位正是王陽明。

但是在這樣的賞格之下,若是失敗會是什麼結局,衆官員們也知道了。當時滿朝文武卻都是戰戰兢兢,無人敢於勝任,唯獨宋應昌敢於出面請纓。

加上陸,石,林三人的推舉,宋應昌因此出任,不過宋應昌出任後卻遭到官員反對,認爲他權勢過隆同時資歷不足,不是合適的人選。

可想而知宋應昌會是何等心情,現在心情如何能定?

“老爺,林府到了。”

宋應昌點點頭,下人替他掀起轎簾,但見左右巡騎都是舉起燈籠,晃得他眼睛有些不適。

宋應昌揮了揮手,下人還以爲他有什麼事,於是提着寫着‘兵部侍郎宋’的燈籠上前,結果宋應昌看了那燈光不知爲何心底不悅。

宋應昌一甩手將燈籠打翻,下人不知何故,當即惶恐地跪在地方叩頭請罪。

宋應昌自知自己沒有道理,苦笑道:“不關你的事。”

說完宋應昌走進林府。

到了林府正堂前,林延潮親自迎了對方。

二人在堂上入座,宋應昌此刻已是沒有方纔的焦急之色。

雙方寒暄了一陣,宋應昌即開門見山地地道:“宋某這一次來拜見林公,是來答謝林公之前在廷議上力薦宋某出任經略,沒有林公提攜,就沒有宋某的今日啊。”

要知道林延潮在官場上素有獎掖提攜官員(同黨)不遺餘力的美名。

現在林延潮聽了宋應昌這麼說,擺了擺手道:“經略這是哪裡話,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宋應昌道:“林公實在太謙虛,另外宋某上門,還有一事求林公幫忙,懇請林公助宋某一臂之力。”

“哦,何出此言?”

宋應昌嘆道:“自古以來大將在外者,若朝中沒有靠山,必然遭人之忌而位子不穩。所以宋某以後出鎮在外,就懇求林公出面護住宋某的後院。”

林延潮笑了笑,然後道:“經略這一次還有陸閣老,石大司馬的支持,他們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兵部,有他們坐鎮,經略的位子是安如泰山,無需多慮了!”

“至於林某,於朝鮮之事僅剩參聞而已,暫做不了主。”

宋應昌道:“宋某以爲聖上將倭事大權委給大司馬,並讓宋某經略朝鮮,正是因爲我們二人主戰的想法契合於聖心。但是宋某以爲無論怎麼打,誰勝誰負,但最後彼此還是要坐下談的。”

天子支持石星,宋應昌是因爲他們是要出兵援朝,而林延潮的主張是如何封貢,所以這一次天子重用石星,而幾乎棄用林延潮,言下之意就是先打了再說。

林延潮道:“經略放心,你是林某舉薦的,能幫得上的林某一定幫得上。”

宋應昌聞言大喜道:“有林公這句話,宋某心底就是踏實了。宋某在福建爲官時深服林公之能,還請林公面授機宜,教宋某以後的路怎麼走!”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思索着該怎麼說。思索之際林延潮順手往宋應昌面前茶盅一指。宋應昌欠身謝過捧起茶盅呷了一口。

宋應昌恢復端坐後,林延潮問道:“那我就姑且問一問經略這一次援朝,準備將行轅設在何處?”

宋應昌聞言略一思索,當即道:“宋某身爲經略當然是隨軍入朝。”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如此就錯了。”

“願聞林公高見。”宋應昌虛心請教。

林延潮道:“朝廷既讓你爲經略,必另設一總兵官爲文武之道,這個總兵官的人選雖還未定,但我探聽石大司馬的口風,應該是意許現在提督陝西總兵官,正在準備前往寧夏平定叛亂的大將李如鬆。”

“李如鬆曾任山西總兵時就與當時巡撫不和,不願受文臣節制,此前車可鑑啊!若他這一次再平定寧夏之亂,肯定是氣盛一時。經略與總兵官一起入朝,可想過如何相處呢?”

說到這裡,宋應昌點點頭道:“林公考慮真是周全。”

林延潮見宋應昌如此虛心十分欣慰,於是繼續道:“依林某之見,李總兵乃當世名將,援朝之事經略可以多倚重於他,該放權則放權。其實經略之職除了節制諸將,還有調度軍糧,協調於朝廷,我以爲這二事纔是經略的成敗所在。”

宋應昌恍然道:“原來如此,那麼林公的意思是勸宋某將行轅設在遼東,而不入朝了。”

林延潮點點頭道:“不入朝,經略仍可以遙控戰事,據林某所知,倭寇這一次兵力頗盛有十幾萬之數,而且火器犀利,故而能夠一戰成功當然是最好,但若是相持,經略當保障糧道,可是據林某所知朝鮮北部多山,不說從陸上難以運輸,就是以遼東現在軍糧儲備,就是一時也不足支撐大軍在朝鮮駐紮啊!”

“更重要是在朝廷眼底,經略之權更重於總督,不說官員,恐怕聖上也未必如此放心將大權相授。經略若身在後方,朝廷有什麼風吹草動,都可以立即反應。但要是入朝,難免消息閉塞,若有所遲緩則會誤了大事。”

宋應昌當即明白林延潮的意思,對方讓自己行轅不要深入朝鮮,而是靠近京師的地方,意在維繫與朝廷高層關係。

現在朝廷不能完全信任你,認爲你資淺權重,那麼你就應當事事多請示,少自作主張,臨機決斷,這才林延潮教給他不讓後院起火的法子。

宋應昌聞言起身深深一揖道:“宋某謝過林公指點!”

林延潮笑了笑示意對方坐下。

宋應昌嘆道:“林公,其實宋某之前也想過,萬一前方戰況不明,宋某可以暫時將行轅設在遼陽,若更不利則設在山海關。但是宋某卻沒有想到保障糧道上,哦,方纔這麼說讓林公見笑了。”

林延潮反而道:“未慮勝先慮敗,此乃名將之舉。”

宋應昌道:“不敢當,幸虧這一次來請教林公。林公倡議在登萊設糧倉,將來以海運濟之,如此入朝我軍糧道可以保障了。宋某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將行轅設在登萊?”

林延潮道:“不必如此,經略儘管先將行轅設在遼東就是,至於登萊暫派一名心腹打理就好,若用到海漕時,經略再移駐登萊,如此山東軍政之權也在經略之手了。”

宋應昌聞言露出佩服至極的神色。

宋應昌當即道:“這一次援朝兵部撥三名贊畫於宋某,不知林公可有什麼合適人選可以推薦給宋某。”

讓林延潮派贊畫給他,也就是方便二人消息往來,同時也是分功之意。

林延潮想自己門下何人可以勝任,於是道:“員外郎於仕廉,不知經略可否記得?”

宋應昌笑着道:“此吾同鄉也。”

林延潮道:“此人有協調之才,故向宋兄薦之。”

宋應昌當然是欣然答允了。

不久宋應昌從林府告辭。

左右隨從見宋應昌來時滿臉憂容,去時卻是神采奕奕,不由都是奇怪。

當即師爺上前道:“東翁心事已了。”

宋應昌撫須感慨道:“全仰仗大宗伯替我出謀劃策,否則此去朝鮮怕是不能生還了。”

師爺問道:“哦?大宗伯替東翁出謀劃策,自己沒有私心嗎?”

宋應昌答道:“當然有,但林侯官喜用權術不是爲了私己,而是爲了經世,如此又有何妨?”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第七章 洪塘社學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第五十五章 月課(第一更)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戰序幕(恭喜孤鴻夜飛版主成爲盟主)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開海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四百六十二章 爲官之道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一千兩百二十章 事故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明日談判一千九十二章 順天鄉試考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方略五百四十七章 拐彎抹角五百七十章 賞賜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一千七十章 正推四百九十八章 一目十行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九百九十六章 好處四百六十九章 潘季馴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火耗歸公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唱名(一更)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十九章 金榜題名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第六章 離家求學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懟皇貴妃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第三百二十二章 張居正的決定五百七十四章 工於謀身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第七章 洪塘社學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第五十五章 月課(第一更)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戰序幕(恭喜孤鴻夜飛版主成爲盟主)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開海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四百六十二章 爲官之道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一千兩百二十章 事故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明日談判一千九十二章 順天鄉試考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方略五百四十七章 拐彎抹角五百七十章 賞賜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一千七十章 正推四百九十八章 一目十行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九百九十六章 好處四百六十九章 潘季馴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火耗歸公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唱名(一更)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十九章 金榜題名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第六章 離家求學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懟皇貴妃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第三百二十二章 張居正的決定五百七十四章 工於謀身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