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

次日,隨軍贊畫袁黃,於仕廉,劉黃裳也從義州,宣沙浦趕到,於是林延潮在三人及李如鬆面前,正式從宋應昌手中接任過備倭經略之職,而宋應昌則任薊遼總督之職。

林延潮身爲備倭經略,手上有何大權?

天子的聖旨上明言有數條。

一是專赦,就是可以替天子行赦免之權。如身爲總兵官的李如鬆要斬哪位將領,林延潮可以開口保下。

二是便宜行事,督撫官毋得阻擾,也就是不經過奏報天子自行決斷。

三是文官四品以下,武官副總兵以下,如違軍令者任自斬首!

比之當初宋應昌的任命,林延潮少了一條節制兵權,但卻多了一條‘和睦藩邦,威服倭賊’之旨意。

當然這明眼人都看出除了由林延潮處置明朝與朝鮮關係外,同時又允許他封貢倭國的意思,但是聖旨上不能明說,於是就寫了威服倭賊。

宋應昌,李如鬆二人看了聖旨都是瞭然,朝廷果真有議和之意。當然這可能是出自林延潮的主張,但經過了聖裁票擬,也就是天子與內閣的首肯。

文官外任領兵,巡撫總督經多年設立權責邊界都十分清晰。

但經略之職畢竟是頭一次設立,所以到底權力多大還是要按照聖旨上說着來,一步一步摸索。

但無論是總督經略,說到底都是朝廷將權力下放,文帥權力之重可見一斑。從寄銜也可以看出,林延潮是禮部尚書銜,宋應昌是兵部尚書銜,這也附和林延潮當初征討出自兵部,封貢出自禮部的主張。

只是順序上從先禮後兵,變成了先兵後禮。

但意思是一樣,打就是爲了談,談不攏就再打。除非滅國之戰,能結束戰爭的只有談判桌上。

林延潮掌經略權後第一件事,卻是對袁黃的處置。

袁黃與劉黃裳都是萬曆十四年進士,孫承宗,袁宗道他們的同年,同屬於王錫爵,林延潮得意門生。當然因爲王錫爵是大座師,當朝閣老,所以袁黃與王錫爵走動更頻繁。

當初兵部尚書石星推舉二人的用意很明白,就如同林延潮推舉於仕廉一般,都要安插個自己人的意思。

袁黃是職方司添注主事,眼下已是耳順之齡,雖是正六品官員,但出征朝鮮之前,天子賜其四品官袍。

翰林學士不過正五品,但給天子講書時,卻常賜三品服色的待遇。林延潮當年在翰林院時也多次被賜予麒麟服,鬥牛服。

所以說袁黃賜四品官服表面上說是以示其重,但對於先後出任經略的宋應昌,林延潮而言,你是把他當四品官還是六品官看待呢?

六品官如違軍令,林延潮可不經上奏朝廷直接立斬,但四品官就不行了。

眼下袁黃正是着四品服站在林延潮面前,他的神色不太好看。他這一次闖下的事不小,原因是陷入了黨爭之中。

他是王錫爵的門生,顧趙二人爲了打開對王錫爵的突破口,屢屢彈劾於袁黃。

首先就是袁黃的差事上,首先是他的添注主事的官名上,添注就是沒有正式的差遣,只是先將你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但什麼具體差事還沒給你安排。

趙南星拿此作文章,官員要升就升,不升就不動。你添注是什麼意思?未行而先升,你這官升得明顯有問題,是誰在吏部給你打得招呼?是不是某個內閣大學士?他是不是姓王,王羲之的王?

這是袁黃入朝之前,入朝之後,他又捲入了南北軍之間衝突。

平壤之戰後,因敘功的事吵作一團。袁黃出面批評李如鬆‘何爲如此之事’,要遼軍,南軍,西軍均功!

此後袁黃出謀劃策,以用間之名策反倭寇,但結果卻得賣倭之名秘告朝廷。

當時正值京察剛剛結束,是吏部與內閣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楊於庭、袁黃,虞淳熙三人同遭彈劾,虞淳熙員外郎,與吏部尚書孫鑨也是老鄉。吏部只同意了袁黃一人的彈劾,其用意是當時朝鮮正在用兵,袁黃被罷無疑臨陣換將,自亂陣腳,而且袁黃又是王錫爵的門生,所以吏部要用袁黃來作文章來全盤推翻彈劾。

哪知道吏部狠,王錫爵更狠,他授意刑部給事中劉道隆上疏,認爲吏部此舉非體,要罷就要全罷,哪裡只有罷免一人的道理。

雙方你來我往,最後王錫爵將孫鑨,趙南星、虞淳熙、楊於庭,袁黃等安了結黨的帽子,一併罷職。

從始至終,袁黃都如一個棋子般被人拿捏,王錫爵沒有看在門生的面子上保他一次,吏部還拿他當作王錫爵要害攻擊了半天。

林延潮當即取出聖旨宣讀了朝廷對袁黃的處置。

袁黃聽完後,不由落下眼淚來,一旁劉黃裳,於仕廉也不由跟着拭淚。

宋應昌嘆道:“贊畫入朝以來爲大軍兵糧調度,聯絡朝鮮官員出力甚多,我之前上疏奏功于軍前,沒有料到今日之事,但雷霆雨露具是天恩,贊畫一路保重。”

袁黃點了點頭向林延潮長長一揖道:“學生拜別恩師!”

袁黃六十之齡稱林延潮爲恩師,有些不太像話,但官場上和科場上就是如此。此刻衆人都看向了林延潮,因爲林延潮有專赦之權。

也就說他可以赦免袁黃之罪,保他留下戴罪立功。這就是爲什麼,內閣不早早處置袁黃,非要讓林延潮到朝鮮後再處置袁黃的道理,這大概是王錫爵的想法。一路上來朝鮮,也有官員請林延潮念在師生情分下保下袁黃。

李如鬆在旁看着沒有言語,至於身後的李如柏,李如梅對於袁黃也沒有好印象。

袁黃以主事的身份因軍功不平,竟面責於三軍統帥李如鬆不公,李如鬆對左右事後都道,此可惡老和尚。

故而這一次衆人也看林延潮如何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最後保住袁黃。

林延潮對袁黃道:“這一次爲大軍平倭你出力甚多,無論是參贊軍機,還是調撥糧草你都有大功,更不用說你以衰老之軀,事事仍勤勉有加,但正如方纔制臺所言雷霆雨露具是君恩,一時回鄉倒也是不錯。將來敘功之時,朝廷也不會忘了你的。”

袁黃長嘆一聲道:“學生謝過恩師。學生不求寸功之賞,唯可惜鳥未盡,良弓藏!”

袁黃這麼說,衆人更加難過。

確實袁黃在處置軍務上並沒有差錯,但因捲入黨爭而被罷免,着實不公。

而衆人見林延潮沒有保袁黃都是出乎意料之外,就算林延潮不念袁黃是自己門生,王錫爵的面子他總該看一看吧。

宋應昌見此則欲言又止,最後不出一詞。

然後衆人看着袁黃脫下官袍,坐着一輛驢車離去,身旁唯有兩名小卒護送。這一幕更是令人不勝傷感。

“真是鳥未盡,弓已藏!”於仕廉難過說道。

另一讚畫劉黃裳則是默然不語。

見此林延潮將袁黃免職後,李如鬆,李如柏,李如梅也是返回軍中。

李如鬆道:“啓稟經略,眼下軍糧已從海上抵達,又添數千援兵,我等將士人馬已得食,正思大舉進兵,收復王京之時!”

林延潮道:“不急於一時,先洞察倭寇軍情再說。貴部多是騎兵不如等入秋之後再行作戰!”

李如鬆欲求戰,見林延潮不肯,於再三懇請,但林延潮卻不肯答允,只讓他全軍備戰等候軍令。

李如鬆一走,宋應昌也是向林延潮告辭。

林延潮道:“也好,制臺駐於義洲,策援我軍後路,保障補給之事。”

宋應昌,李如鬆都走後,林延潮帳下剩下劉黃裳,於仕廉二人。

不過這邊朝鮮又給他派來了接洽使,此人乃平安道監司李元翼。

李元翼與柳成龍一樣都是南人黨,也是出身於朝鮮名門,此人看上去十分瘦弱,但林延潮一見面即知此人是個極精明厲害的人物。

於是李元翼與劉,於二人組成了林延潮的班底。

李元翼負責對朝鮮方面地方的調配,以及對議政府的聯繫溝通。

而劉黃裳林延潮讓他到鐵山郡與梅侃,一併負責軍糧調撥之事,

至於於仕廉則在林延潮身邊隨行,參贊軍務,處理奏疏,公文往來等等。

當然除了以上三人外,林延潮的經略衙門還有一位‘高參’,那就是沈惟敬。

卻說沈惟敬入朝以來經歷也頗爲傳奇,他之前忽悠小西行長,讓對方以爲明軍打算議和,但結果李如鬆卻突襲攻打平壤,令日軍在城下遭遇大敗。

所以說沈惟敬這大忽悠也算爲平壤之戰立下大功的。

其中有一事是沈惟敬到倭寇軍中假意對小西行長說,咱們大明天子對你們倭人很慷慨,這天寒地凍怕是沒有皮帽子戴,你們一共多少人,咱們把帽子給你送來。

於是小西行長就傻呵呵地將平壤倭寇兵力虛實告訴了沈惟敬,沈惟敬又告訴了李如鬆。

戰後籌功,沈惟敬也得到了斬首一顆的功勞。

不過自李如鬆,宋應昌失和後,沈惟敬在左右都不受待見。

眼下林延潮與沈惟敬見面,對方仍是那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

林延潮一見面即對他道:“若我再讓你去倭軍中議和你還敢不敢去?”

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第三百八十三章 你太無恥了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趕上好時候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第一百三十二章 魚與熊掌(二更)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五百八十八章 兩名書生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第三十章 奇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熊川談判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第一百零七章 發案(第一更)七百一十二章 請罪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第七章 洪塘社學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九百六十一章 造福一方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五百四十九章 單獨召見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五百二十六章 世當珍惜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出一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一百九十五章 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九百零七章 聖旨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
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第三百八十三章 你太無恥了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趕上好時候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第一百三十二章 魚與熊掌(二更)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五百八十八章 兩名書生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第三十章 奇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熊川談判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第一百零七章 發案(第一更)七百一十二章 請罪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第七章 洪塘社學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九百六十一章 造福一方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五百四十九章 單獨召見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五百二十六章 世當珍惜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出一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一百九十五章 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九百零七章 聖旨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