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

夜已深,高務實正欲睡下,高陌卻忽然在小樓下求見。高務實打起精神讓他上樓,高陌一見老爺便道:“成國公派人送來口信,說聖上未置可否。”

高務實聽了不禁詫異,暗暗忖道:莫非皇上這次鐵了心非要給我封爵?這可不一定是好事啊,於我個人或許還算好,但對大局的影響太壞了。不僅申時行肯定不能接受,只怕許國也不高興。

如今的局面尚可維繫,那是因爲取得了一種詭異的平衡:實學派在朝廷高層總體略佔優勢,但隱約之間有兩大山頭並立,其中許國有官位優勢,而高務實有實力優勢。

心學派一邊在高層總體不佔優,但卻因爲僅剩申時行這唯一的核心在閣,其餘人等並不能動搖他的地位,只能團結在他的羽翼之下,反倒顯得更加團結一點。

而且現在實學派內部的局面並不是由於許國與高務實之間本身有什麼意氣之爭,而是因爲形成了兩派不同的施政思想。

許國和支持他的官員雖然也是改革派,但應該算作改革派中的保守派或者稱之爲穩健派。他們認爲現有的改革力度已經很強,不必繼續加深,以免導致和心學派全面開戰,此時應該維持在現有的力度上,只要逐漸將以前的一些改革,尤其是試點型的改革擴大範圍,爭取推廣到全國各地就好。

而以高務實爲首的這一派則可以稱之爲是激進派或者少壯派,其典型特徵就是認爲當前的改革還不夠深入,不僅不能停下,反而還需要大力加強。

這一派官員認爲當下的改革雖然已經初見成效,不論是朝廷財政還是軍備更新都有了顯著增強,但改革本身大多數還處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層面,少有觸及核心、觸及靈魂之處,大明的很多痼疾都沒有得到救治。

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能輕言止步呢?正要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行。

高陌掌握的黑頂曾經有過一項簡單的統計,根據該統計可以發現,高務實在實學派中的支持者,尤其以“有望仕途更進一步者”居多,而許國的支持者大多已經很難繼續“進步”,以即將接近致仕年齡者爲主。

如果情況只是如此簡單,那麼實際上許國的實力應該更強一些纔對——畢竟大明官場很看資歷,他的支持者既然以老人居多,那當然官位通常也更高、分量通常也更重。

其實不然。高務實最大的倚仗之一,便是“三代首輔之遺澤”,高拱、郭樸、張四維三代首輔留下的門生有多少?要知道,這些人之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得不支持高務實的。

爲什麼叫“不得不”?道理之前說過,師生關係在大明官場近乎鐵律,膽敢忤逆老師者鳳毛麟角,原歷史中幾乎只有張居正門下出過這種事——因爲張居正奪情一事,鬧得門下好些弟子上疏彈劾自己的老師,而張居正也毫不客氣,直接將他們打壓至死,於是創下了大明朝師生反目的記錄,甚至似乎是唯一的記錄。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而對於座主,則更爲尊重。科舉本身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旦金榜題名,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前途。因此大明曾有一位狀元言:“飲水則思源,依木則思蔭;一冠、一組,安所非老師賜也!”

因此士子們自然對座主感恩戴德,一旦高中,在科舉考試放榜後,門生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座主投“門生刺”,並“拜謁”和“贄見”(執持禮物以求見)座主,以確認座主、門生關係。

高務實的座師雖然是申時行,但由於高務實顯然並不會拜謁他,因此他們只是名義上可以稱一聲老師、學生,但不會被常人真當師生看待,就是這個道理。

這還只是開始,門生們會經常登堂、贄見老師。除了這些人情往來,還要爲老師結集出書,自覺地靠攏,在官場惟老師馬首是瞻。老師生前,學生要爲其奔走效力,死後也要爲其治喪,撰寫紀念詩文,並照顧其家屬。

而身爲老師的座主對門生也會投桃報李,極盡照顧之能事,比如優先提拔門生,積極擴大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乃至於門生犯錯,也會盡力助其開脫罪責。

師生之禮之所以成爲明代公認的親密關係,因座主不惟是老師,他們更是科舉新鮮人的仕途引路人。通常擔任科舉考試主考官的,都是內閣重臣,能夠與這樣的重臣攀上關係,是很多士人求之不得的。

座主與門生既是施恩與報恩的關係,同時又構成利益共同體。對於門生而言,朝中有人好做官,老師的提點和照顧對他們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人脈資源。對座主來說,愛護和提拔門生,也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門生們對座主除了感情上的師生關係,更多的是身爲利益共同體的自覺。

因此原因,作爲三代首輔的衣鉢傳人,當然也基礎了三位首輔的師生關係,與他們的弟子門生關係密切,打斷骨頭連着筋。這就算是師生關係的一種衍申變化。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座主和門生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反目成仇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原歷史上的張居正。

張老師在原歷史中從萬曆初年成爲內閣首輔,又得李太后和萬曆皇帝信任,執掌大明政權達十年之久,可謂明朝有史以來最有權力的首輔,但他估計也卻沒想到,在他身上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學生彈劾老師的醜聞。

第一個彈劾他的正是他的門生劉臺,此人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張居正是那年的主考官,兩人是實打實的師生關係。張居正對劉臺有恩,本身是他的座主不說,在劉臺中進士後只做了兩年刑部主事的情況下,就提拔他做監察御史,巡按遼東。

這樣的際遇,是很多人一生都難得的機會。劉臺對張居正自然是感恩戴德,但在他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卻出了一樁事,改變了一切:當時的遼東總兵李成樑在對蒙古的戰鬥中取得了一次大捷。

李成樑也是張居正信任的邊臣,而劉臺不知道是太高興,還是邀功心切,搶先把這件事上奏了朝廷。但是按照制度,奏捷本應該是總兵和巡撫聯名上奏,劉臺身爲巡按,並不管奏捷這檔子事,他該管的是這份奏捷文書中的一些具體功勞到底是真是假。

當然,奏捷邀功,雖然不是大事,但按例屬於“不謹”。這個不謹是可輕可重的,按說以張居正當時的權力,當然可以照顧一下門生,輕輕鬆鬆把這事壓下來,但他大概想敲打一下這個弟子,就請旨予以申斥。

沒想到這下劉臺不幹了,他憤懣難平,在萬曆四年上了一道奏章,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直接撕破臉皮,公然彈劾自己的老師張居正。

在這份奏章裡,劉臺列舉了老師的七大罪狀:一是驅逐高拱示威,又遺書市德,使朝廷無禮於舊臣;二是違反祖制,贈成國公朱希忠以王爵;三是任用張四維、張瀚等親信;四是威福自用,目無朝廷,朝臣畏居正者甚於畏陛下;五是利用考成法,挾制六部;六是摧折言官,仇視正直之士;七是以權謀私,奪遼王府地,爲子弟謀鄉試,在江陵造豪宅,接受武臣賄賂。

後世有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所以這七條罪狀,真是件件戳到了張居正的痛處。而且由於劉臺的特殊身份,更增加了這次彈劾罪狀的可信度。

劉臺在奏摺中甚至指出,張居正“輔政未幾,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宮室輿馬姬妾,奉御同於王者,又何由致之?”這種隱指張居正有不臣之心的誅心之語,可見必欲置張居正於死地而後快。

按理說,我不過稍稍敲打你一下,幾乎就屬於是“口頭批評”,又沒怎麼着你,你犯得着這麼一副此仇不共戴天的模樣嗎?(注:說實話此事我也不太理解,不知道有沒有可以深挖的東西,但我沒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劉臺在此之前和老師張居正還有其他的仇怨。)

事發之後,張居正當然震怒不已,最令他憤怒的是“二百年來無門生劾師長者(張居正原話)”,大明開國二百年,從未出現的學生彈劾老師的事情,居然落到自己頭上。所以他當庭向萬曆皇帝提出辭呈,“計惟一去謝之”。

張首輔當時感情激動,當場伏地大哭,以至於萬曆帝親自下御座攙扶他,再三慰留。張居正才勉強答應,但是依然杜門不出、不理朝政。

朱翊鈞一看事情不可了結,立即派司禮太監孫隆帶着自己的手諭親自押解劉臺回京,把他下詔獄,廷杖一百,並充軍流放。

張居正此時表面上做足文章,上疏爲劉臺求救,求皇帝把他廢爲庶民。但是背地裡,卻對他深恨不已。有人看出張首輔的真實心思,暗地裡又羅織罪名,誣告劉臺,終於把他流放廣西,連他父親和弟弟都不能倖免。

然而這事並不算完,張居正此舉非但沒有震懾住反對者,反而在自己的門生中引起軒然大波。就在劉臺彈劾他的第二年,張居正因爲父親病逝,按例應當丁憂守孝三年,但他戀棧不去,便使人上疏奏請,讓皇帝以奪情的名義挽留自己。

很多反對派都以此事上疏彈劾張居正,首先發難的人正好是他的門生——吳中行和趙用賢。他們與劉臺一樣,同是隆慶五年的進士,二人相隔一天,先後彈劾自己的老師。

張居正連續後院失火,勃然大怒,對兩個學生施以廷杖,吳中行當場幾乎被打死,被人用布拖出長安門,趙用賢則被打得腿肉潰爛,“肉潰落如掌”。

不過廷杖這東西很有意思,大明朝的官員尤其喜歡被打廷杖——此事之後,兩人成爲正直的典範,“直聲震天下”,博取了極高的聲望。張居正卻對他們恨之入骨,直到萬曆九年,還指示對自己兩位學生“特殊照顧”:永不敘用。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更戲劇性的是,劉臺與他在同一天死在流放地。張居正死後,很快遭到彈劾,萬曆皇帝下詔查抄張家。他所任用的官員或被革職,或遭殺身之禍,吳中行和趙用賢卻先後被平反,爲這段曲折的師徒關係畫上一個句號。

這些事在當前高務實的這個世界沒能發生,某種程度上少了一些精彩,不過反倒爲張居正保留了更多的顏面——由於高拱因爲聞聽他的死訊而突然離世,後來朱翊鈞經不住高務實的再三勸導,給張居正恢復了官職,並賜祭。

這也是張居正的兒子們反而感謝高務實的原因,昨晚張誠說他們不僅不敢找高務實報仇,反而仰高務實鼻息而爲官,也是起源於此。

那麼,高務實既然擁有這樣的優勢,爲何依然不願意掀桌子,乾脆和許國也徹底鬧翻,甚至“統一”實學派呢?剛纔說張居正師生反目的緣由就在這裡:高拱等三位首輔留下的門生雖然正常情況不得不與高務實站在一條戰線,但如果出現嚴重的分歧,他們也是有可能如劉臺彈劾張居正一般,與高務實決裂的。

人不是NPC,沒有固定的目標死走到底,一旦他們認爲高務實的所作所爲已經有可能導致實學派“內亂”,誰能保證他們的立場不發生變化?

爲官者之所以最喜歡求穩,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行險,也正是因爲如此。

但現在皇帝的心思不明確,高務實就不得不警醒起來了:萬一大部分人都反對自己封爵,而偏偏皇帝堅持要給自己封爵,那會導致什麼情況出現?

會讓我高務實變成“孤臣”啊。

孤臣,聽起來好聽,簡直卓爾不羣,衆人皆醉我獨醒,可惜這對於高務實來說就大大的不妙了。

要搞改革怎麼能成爲孤臣!毛爺爺教導過: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越搞越多,把敵人的人越搞越少。

我都成孤臣了,心學派豈不是不戰而勝?那我還改革個屁!

誰會聽我的,誰幫我具體去做事?

高務實一時之間,竟然因爲皇帝的格外寵信而嚇出一身汗來。

可是現在最大的麻煩在於他如今是在家休息的狀態,不可能去求見皇帝——大功未賞,你求見皇帝是想做什麼?外界的流言都能把高務實給淹沒掉。

別說親自去見皇帝,就算聯繫黃孟宇和陳矩都要小心翼翼,畢竟此時如果外界傳言他在勾結中官,那也吃不了兜着走。

左思右想,高務實忽然靈光一閃,對高陌道:“前次我曾讓永寧長公主勸說皇后接受瀕湖先生的看診,不知道這事進行得如何了,公主可曾派人傳出消息?另外……公主殿下有沒有可能出宮與我一晤?”

高陌連忙低頭道:“長公主殿下此前的確派人聯繫過咱們,不過她是希望當面與老爺說的,如果老爺想見長公主殿下,想必殿下不會拒絕。如此老奴明日一早便派人悄悄聯絡一下長春宮,老爺看是否可行?”

高務實立刻點頭:“好,就這麼辦!”

----------

感謝書友“哇23333”、“流光劍語”、“書友20180208230738556”、“黃金髮123”、“告白28”、“書友20191018172646328”、“willwolf”、“單騎照碧心”、“好事終”的月票支持,謝謝!

PS:雙節愉快,祝大家玩得開心。不過畢竟還在疫情期間,大家在外還是要多加註意,開開心心出遊,平平安安歸來。

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208章 曹淦急報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109章 喜與憂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268章 揭謎(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061章 山中狼兵矯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221章 抵京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206章 弒嶽(上)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第284章 設計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67章 倒高風波(完)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085章 議定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266章 長公主攥緊香囊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69章 辛愛成擒!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100章 忽悠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063章 誰讓我是男人呢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34章 萬事開頭難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86章 人口怎麼來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213章 交心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
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208章 曹淦急報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109章 喜與憂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268章 揭謎(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061章 山中狼兵矯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221章 抵京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206章 弒嶽(上)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第284章 設計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67章 倒高風波(完)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085章 議定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266章 長公主攥緊香囊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69章 辛愛成擒!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100章 忽悠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063章 誰讓我是男人呢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34章 萬事開頭難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86章 人口怎麼來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213章 交心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