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章 務實讀書(下)

高務實今年八歲,卻已經開蒙接近五年,這是何等少見!怎麼能不讓高拱對他信心十足?

那些什麼“三百千”【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急就章》、《童蒙訓》等已經問世的著名開蒙讀物,他都早已倒背如流——這一點也不奇怪,他前世幼時,爺爺是鄉下教師,早年讀過私塾的那種,所以“老觀念”很重,以上開蒙書全部讓高務實背過,甚至這裡頭還缺了高務實自己最喜歡的兩本《龍文鞭影》和《增廣賢文》,這兩本書眼下尚未面世,高務實甚至一直在猶豫要不要默寫出來造福大衆。

當然,造福大衆這個心態他雖然的確是有一點一點,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希望用這兩本書“養望”。只是後來仔細思考了一番,覺得《龍文鞭影》若是有機會的話倒是可以拿出來一用,但《增廣賢文》卻不行——這本書怎麼看都是一本看透了世態炎涼的“老江湖”才能落筆之作,並且話裡話外遵循的都是荀子的性惡論,以他小高先生的出身、年紀、經歷,寫出來也只會被當做是請人捉刀邀名,反而不美。

高務實眼下所讀之書,乃是《大學》,在明代讀《大學》,必然要同時讀與之“配套”的《大學章句》,畢竟明朝尊朱熹爲朱子,朱子的觀點若不熟讀精通,科考必然是沒有好結果的。而事實上,他真正喜歡並且常常認真研讀的有關《大學》的書,卻是邱濬的《大學衍義補》。

高務實一貫覺得,四書也好,五經也罷,內容大多數都太過於“形而上”,或者用他內心的話來說,乾脆就是:高談闊論。

但讀《大學衍義補》則不光是學問上的事,也是治國理念上的事——明代實學,源出於此。

“實”本是個會意字,《說文》裡解釋實字:“實,富也,從宀(注:念‘棉’。)、貫。”貫是貨物的意思。所以段注:“以貨物充於屋下,是爲實。”可見實即爲真實、充實之意,而延伸到實學便可以理解爲切實具有的學問,是指真才實學,甚或實用之學,乃至以國富民強爲目的的學問。

實學一說,先是見諸於唐宋,但其淵源,則至少應該上溯至漢時。漢儒以先秦孔子教授學生的六種典籍《詩》、《書》、《易》、《禮》、《樂》、《春秋》爲經,但因後來其一失傳,只餘其五,遂稱五經。漢時儒學漸重,自董仲舒上書武帝,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主張後,儒學更受到官方的支持和推廣,逐漸成爲官學。當時的讀書人無不習經,能通一經者即爲儒生,能兼通五經、博綜衆說者爲通人,被視爲有實學。

或許有人納悶,儒學在後世人眼中明明就是個“光講大道理”的學說,根本沒幾個人會把儒學跟實用掛鉤而論,怎麼回事呀?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說:“儒術之興,既因實政,故其學於實用頗切。”又說:“當時之治經者,率重事實而不齗齗於簡策,故其學有用而不繁。”呂先生的意思是說,當初儒學在漢代以經學的形式興起之時,注重實政、實事,堪稱實學。其後,由於經學內部的今古經文相爭以及董仲舒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提出,助長了讖緯迷信之風,使得儒家經學日益繁瑣、詭秘、虛妄,漸漸走向了初期儒學的反面。

而邱濬的《大學衍義補》之所以被高務實看做明代實學之始,原因何在?蓋因明人之讀《大學》,一如宋人真德秀所作之《大學衍義》,只注重於瞭解格物、正心、修身、齊家之理,而對於治國、平天下之事無所道及。因此《大學衍義補》便主要以治國、平天下爲主要着眼點加以闡述,其中無論政治理念、經濟理念、民族理念等等,均有闡發。

其政治思想,如君主之作用、君民之關係等,有着比前人更明晰清楚的論述,但總的來說,還是在民貴君輕這個範疇之下的衍申,不必細講。但其在經濟理論上的觀點,在當時而言卻頗爲先進,譬如他說:“蓋天下百貨皆資於錢以流通,重者不可舉,非錢不能以致遠;滯者不能通,非錢不得以兼濟;大者不可分,非錢不得以小用,貨則重而錢輕、物則滯而錢無不通故也。”這便是認識到了“錢”即是後世所說“一般等價物”的道理。

說到明朝寶鈔的弊端,他不僅闡述問題,而且提出瞭解決之法:“莫若以銀與錢鈔相權而行,每銀一分易錢十文,新制之鈔每貫易錢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貫易錢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爛而有一貫字者一文,通詔天下以爲定製而嚴立擅自加減之罪,雖物生有豐歉、貨直有貴賤,而銀與錢鈔交易之數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萬方。”

這裡的“銀與錢鈔交易之數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萬方。”實際上應該是確立以銀爲本位的紙幣發行制度,以避免紙幣濫發造成的貨幣貶值。在當時來看,銀本位財政體系放眼全球也許有些問題,但邱濬所處的時代,西方大航海都還只是剛剛開始,明朝內部如果執行銀本位財政體系,高務實覺得應該還是很先進貨幣思想。甚至就算是眼下離邱濬時代又過去了七八十年,銀本位在大明內部執行也未嘗不行——至少比當前的混亂要好。

其他諸如提出勞動價值論、反對國家專賣制度而提倡民間自由貿易、倡議朝廷設立“古之計相”——類似後世國家統計局——乃至提出各地每年上報糧價而朝廷據此規定賦稅額度等等,不少甚至是高務實“救明”計劃中要分步驟實行的類似方針。

高務實所以深讀《大學衍義補》,也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從這些前賢的著作、言論中爲將來的改革找一些依據。須知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董仲舒之後的儒家盛行時代,改革可不是當政者隨口說一聲就能實行的,沒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沒有一定的輿論基礎,根本不可能。

此時他正看到“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蓋河漕雖免陸行而人挽如故,海運雖有漂溺之患而省牽率之勞,較其利害,蓋亦相當。今漕河通利,歲運充積,固無資於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恆於未事之先而爲意外之慮,寧過慮而無不臨事而悔。”心中暗道:“邱濬想用海運代替漕運,此事定爲與漕運利益有關人士破壞,我將來若要改革此法,須得想好那傳說中‘漕幫’人士的出路才行,不然肯定事倍功半,甚至乾脆搞不下去。”

他正想着,忽然聽見外頭腳步響起,心中一動,便聽見外頭賞月聽琴二女的聲音:“奴婢見過老爺。”

然後便是高拱的聲音由遠及近:“你們少爺可在?”

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線第027章 朱翊鈞的“足疾”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第205章 政策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238章 暗流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073章 無奈應對(下)第040章 瞭解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229章 指點第100章 胡鬧!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98章 權如內相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69章 辛愛成擒!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212章 誤解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27章 高拱出題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
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線第027章 朱翊鈞的“足疾”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第205章 政策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238章 暗流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073章 無奈應對(下)第040章 瞭解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229章 指點第100章 胡鬧!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98章 權如內相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69章 辛愛成擒!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212章 誤解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27章 高拱出題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