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優劣利弊(下)

說八股文太重形式,是“束縛思想”,難道古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明明知道如此,還是不改,那就一定有不改它的理由,肯定仔細權衡過利弊。像高務實前世的公務員考試也考申論,考過公務員的人應該知道,申論作文要寫好不容易,往往是拉分的關鍵,內容主要是當今的熱點難點,也有固定的格式可套,什麼“三段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等。其實這難道就不是現代版的八股文麼?當然,比較起來,其自由發揮度要稍高一些,但是弊端是高下不好評判。也許從形式上來看,似乎要比八股文自由多了,但有時明明覺得寫得很好,論述很精彩,卻和“標準答案”不符,分數很低。或者同一篇文章,這個人看了說好,換了個人批卷子就覺得是一派胡言,分數很低。

事實上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纔有八股文這樣的嚴格要求,首先形式上統一標準,制定遊戲規則,確保公平的取捨,以免惹人非議。八股文有格式上的要求,卻沒有所謂“標準答案”,而且那時候考完的試卷都會發還本人,上面都有批改痕跡,這可是對批卷者的巨大壓力,不能不認真謹慎。比起前世的只知道分數,不能查看卷中是改得對還是不對,反倒是公開民主多了。

八股文有利有弊,總體上看,近代以來對其弊端有過分誇大的嫌疑,而忽視了它在選拔人才、確保公正公平、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其實,八股文真正最大的弊端,以高務實來看,並不在於文體,而在於出題的範圍。明清之八股文,考題範圍基本侷限於《四書》【注:理論上《五經》也算,但實際上考得非常少】,寫文章的時候,還幾乎不允許有自己的思想,只能“代聖人立言”,那就無怪乎“禁錮思想”了。而且考題不外《四書》也導致後期出題上的麻煩——《四書》翻來覆去每句話都考過了,每句話出題都有不知多少“範文”。結果只好“別出心裁”,搞出各種截搭題,雖然這些截搭題中也有不少奇思妙想、獨闢蹊徑之題,卻也少不得鬧出一些奇葩無語的笑話。

其實這幾年閒來無事的時候,高務實所做出的大明改革規劃裡頭就有關於科舉改革的很多內容,不過那都是在將來掌握大權之後的事,甚至不光是掌握大權——還要有巨大的聲望以及前期做出的許多鋪墊作爲支撐,然後才能分步驟、一點一點來改革。

至於說跟前世那些要搞“****”的人所想的廢除科舉,高務實倒是完全沒有想過——君不見那麼多法國啓蒙思想家極力推崇中國的科舉制?法國啓蒙思想泰斗伏爾泰甚至在《論孔子》中寫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而法國 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法國1795年憲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別定義爲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把外國先哲的格言寫入憲法,這可算是第一例!中國文明當時在法國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論語》中的經典,如今十分醒目地鐫刻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大廳裡,被譽爲處理國家關係的“黃金法則”。】

不僅是崇拜孔子,伏爾泰對古代中國的行政運行機制更是大加讚揚,認爲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統治形式,中國要幸運得多。他說,在這裡,“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來裁決,官員必須經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被錄用。在中國,這些衙門就是治理一切的機構。六部屬於帝國各官府之首;吏部掌管各省官吏;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禮儀、科學和藝術;兵部掌管戰事;刑部掌管刑獄;工部掌管公共工程。這些部處理事務的結果都呈報到一個最高機構【注:應該是指內閣】。六部之下有44個常設在北京的下屬機構,每個省每個城市的官員都有一個輔佐的衙門。”

因此,在伏爾泰看來,人類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國這樣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而古代中國政府更不是孟德斯鳩心目中那樣的專制政府。在這種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實行專斷是不可能的。一般法令出自皇帝,但是,由於有那樣的政府機構,皇帝不向精通法律的、選舉出來的有識之士諮詢,那他就什麼也做不成。即使人們在皇帝面前必須像敬拜神明一樣下跪,對他稍有不敬就要以冒犯天顏之罪受到懲處,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說明這是一個專制獨裁的政府。

爲何?因爲在伏爾泰看來,獨裁政府應該是這樣的:君主可以不遵循一定形式,只憑個人意志,毫無理由地剝奪臣民的財產或生命而不觸犯法律。所以如果說曾經有過一個國家,在那裡人們的生命、名譽和財產受到法律保護,那就是“中華帝國”。執行這些法律的機構越多,行政系統也越不能專斷。儘管有時君主可以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熟悉的少數人,但他無法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不認識的、在法律保護下的大多數百姓。

在高務實看來,伏爾泰的說法多少有些“唯中國論”,其中可能有利用中國當時的先進來促進法國革命的意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伏爾泰敏銳的發現了限制中國皇帝專權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由於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從百官到百姓,所有人幾乎都成爲了監督皇帝言行作爲的一員。

儒家思想對“聖君”的要求是極爲嚴格的,這也就在輿論和民心上對皇帝的作爲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這個限制最終甚至形成了一把高懸在歷代統治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反過來說:失了民心,也就註定要失去天下了。

就好比眼下隆慶帝動不動就被臣子們批評得狗血淋頭、體無完膚,還不是因爲這個緣故?只是高務實做慣了前世“黨的幹部”,對於眼下大明言官們的表現終究很難滿意——監督皇帝當然是必要的,但監督的重心卻不該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這麼多人監督皇帝一個人其實很簡單,實在不需要廢太多心力,更重要的還是應該放在整個吏治之上,不能降本流末,更不能本末倒置。

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48章 娛樂活動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135章 蟻穴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109章 糧在湖廣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09章 安陽之行(三)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154章 太原,我的太原第015章 切蛋糕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064章 聯名信第004章 京營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35章 蟻穴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08章 隱情(中)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052章 又面聖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96章 馮保倒臺(一)第4更!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208章 剿殺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
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48章 娛樂活動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135章 蟻穴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109章 糧在湖廣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09章 安陽之行(三)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154章 太原,我的太原第015章 切蛋糕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064章 聯名信第004章 京營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35章 蟻穴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08章 隱情(中)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052章 又面聖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96章 馮保倒臺(一)第4更!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208章 剿殺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