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代善的心思

代善曾經身爲四大貝勒之一,在大清國的地位是不一般的,不過,也正是因爲這個身份,代善遭遇到了諸多的麻煩,好在他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得以善終,另外兩個貝勒阿敏和莽古爾泰都因爲桀驁不馴,遭遇皇太極的打壓,如今都不在世了,相反,年紀最大的代善被封爲禮親王,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可皇太極對代善依舊是警惕的,這種情節是難以徹底根除的,代善自己也是明白的,他儘量避免被拉扯進權力爭奪的漩渦之中,當初就沒有這樣的心思,主動拱手讓出了權力,更不用說如今,皇太極的權力空前穩固了,皇太極建立大清國以來,代善更加的低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依靠着這樣的態度,度過了這些年的日子。

可惜代善自己想着脫離權力的漩渦,大清國的那些滿人權貴,可不是這樣的看法,他們依舊認爲,代善有着不一般的威望,一旦這些滿人權貴的訴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前來拜訪代善,希望代善能夠出頭,爲他們爭取權力,代善無意爭奪權力,也不願意得罪諸多的滿人權貴,常常是夾在中間,左右爲難。

弊端最終還是顯露出來了,代善被排到朝鮮駐紮,就是惡果的體現。

在諸多的親王之中,代善排名是第一位的,因爲嶽託被大明朝廷斬殺了,所以滿八旗之中的正紅旗和鑲紅旗的旗主都是代善,握着滿八旗之中的兩旗,從表面上看,幾乎與皇太極掌握的兵力差不多了,所以代善被派往朝鮮,麾下的鑲紅旗。也暫時由皇太極代管。

一般情況下,駐紮朝鮮的重任,都是由親王擔任的,以前是多鐸,這一次派出代善去,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作爲排名第一、身負地位僅次於皇太極的代善,這就是一次邊緣化的處理,代善自己是明白的。

代善對范文程很不感冒。

皇太極在鞏固權勢的過程中,范文程是起着至關重要作用的,范文程用儒家文化的那一套思想,來感染皇太極,建立大清國之後,皇太極開始注重皇家的權威,有意無意的擡高豪格、葉布舒等人的地位。葉布舒不過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就成爲了大清國水師副統帥,要說葉布舒若是從小就跟隨大軍征伐,出現這樣的情況,不算什麼,例如多爾袞和多鐸等人,打小就跟隨大軍征伐,出生入死。完全能夠勝任,可葉布舒是在皇宮裡面長大的孩子。根本就不具備那樣的能力。

范文程的影響還在加大,若是任由范文程影響皇太極,代善明白,恐怕到若干年之後,自己和多爾袞等人,都難以善終。

可范文程目前的地位不一般。從多爾袞等人的來信之中,代善知道了,范文程與豪格的關係也處理的很好,皇太極五十二歲了,身體不可能一直都很好的。恐怕也要考慮皇位繼承人的事宜了,范文程處理好了與豪格的關係,這是否意味着,皇太極之後的皇帝人選,就是豪格呢,若是皇太極立下了遺囑,這種可能性是絕對存在的。

代善更是明白,只要皇太極在位,自己就不可能對付范文程。

牽涉到自身利益的時候,代善可不會客氣,要不然他這個四大貝勒,也白做了,皇太極勇猛睿智,身爲大清國的皇帝,代善沒有意見,可接下來的大清國皇帝,也必須是英明睿智的,至少不比皇太極差多少,要說豪格就差遠了。

代善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他也不願意去操心,好好過日子就可以了,畢竟是五十八歲的人了,當皇帝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接到多爾袞的來信,得知蘇天成率領江寧營,攻打旅順,佔領了復州、宣州、旋城和鐵山等地,全殲大清國水師的時候,代善感覺到了眩暈,皇太極一直都說蘇天成是大清國最大的敵人,這句話再次的應驗了,當初代善的兒子嶽託鎮守大淩河城,結果大淩河城被蘇天成帶領的江寧營和邊軍一舉拿下,嶽託甚至沒有逃脫的機會,代善就感覺到了,要是有足夠的時間,蘇天成甚至有可能對大清國造成致命的威脅。

皇太極親臨大軍,在遼東展開攻擊,而且取得了大勝,準備伺機攻破大明的關寧錦防線,這件事情,代善也是知道的,他還爲大清國感覺到高興,不管怎麼說,滅亡大明、入主中原,都是父皇努爾哈赤的心願,眼看着大清國就要實現這個目標了,代善當然高興了。

復州、宣州和鐵山等地被蘇天成佔據,這是不能夠容忍的事情,代善敏感的察覺到了,自己率領的正紅旗將士,恐怕要接受衆人,負責和江寧營的廝殺,打敗江寧營,打敗蘇天成,讓蘇天成和江寧營離開復州、宣州等地,回到登州去。

代善在朝鮮,過的是太上皇的日子,朝鮮的國王不敢有絲毫的忤逆,正紅旗的駐地,距離平壤不是很遠,這裡的環境很是不錯,平時都是戒嚴的,尋常人等,根本就不準靠近,否則格殺勿論,正紅旗的軍士,在朝鮮的地位也是不一般的,他們的所有開銷,都是朝鮮的王室直接負責供給的,吃的是上好的米麪。

代善帶領正紅旗的將士,進駐朝鮮的時候,是不能夠帶家屬的,剛到朝鮮的時候,朝鮮王室就專門送來了服侍的女人,這樣的福利待遇,代善當然是不會拒絕的,不過朝鮮王室也專門懇請代善,約束一下下面的軍士,畢竟兩萬軍士,不可能完全由朝鮮來解決女人的問題,能夠解決的,也就是軍中的牛錄額真、甲喇、協領等軍官,以前的慣例也是這樣的。這個問題,代善還是比較注意的,朝鮮一樣有青樓,軍士若是忍不住了,只能夠到青樓去,自己解決問題,想要專門的軍士來服侍,可能性是沒有的。

代善經歷了太多的事情,來到朝鮮之後,還是比較注意的,他很清楚,朝鮮王室不可能完全臣服大清國,背地裡的埋怨是不少的,甚至時時刻刻想着能夠自己做主,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採用懷柔的政策,大清國的主要對手還是大明,滅掉大明王朝、入主中原纔是王道,至於說朝鮮這樣的地方,窮鄉僻壤,朝鮮王室只要服從管轄,就可以了,大清國的後方是必須要穩固的。

接到了多爾袞等人的來信,代善就開始做準備了,大軍來到朝鮮的時間不是很長,期間還有幾次輪流回到瀋陽,可現在的形勢不同了,大軍必須要完全集結,說不定什麼時候,皇太極的聖旨就來了,要求大軍出擊,進攻宣州。

平壤距離宣州不足三百里地,朝鮮屬於多山的地方,大軍開拔,速度不可能那麼快,所以前期的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甲喇和牛錄額真,接到了代善的命令,悉數在軍營集結,不準隨意外出。

代善直接找到了朝鮮王室的聯繫人,要求王室準備好充足的糧草,至少保證大軍維持一個月的開銷,朝鮮王室雖然是叫苦不迭,但不敢拒絕,只能是咬緊牙關籌集。

代善的內心還是有着一股豪氣的,儘管皇太極說蘇天成和江寧營是如何的厲害,儘管蘇天成進駐遼東之後,一舉拿下了大淩河城,儘管自己的兒子嶽託被江寧營生擒,但這一切,都不能夠令代善畏懼,他是後金曾經的大貝勒,麾下的正紅旗將士,更是驍勇善戰,在多年的戰鬥之中,立下了大量的功勞,江寧營的驍勇,主要還是在崇德元年的時候,剿滅了三萬滿八旗的將士,但那一次的廝殺,帶有太多巧合的成分,而且阿濟格的輕敵,是失敗的最大原因,至於說江寧營拿下大淩河城,是因爲駐守大淩河城的,主要還是漢軍,誰知道這些漢軍,面對江寧營的時候,會不會裡應外合。

代善的內心,比皇太極還要頑固,他認爲滿人是最爲優秀的民族,天生就是要統領所有名族的,滿人的血統也是異常高貴的,不管是江寧營、邊軍,還是榆林營,都不是滿八旗的對手,至於說大明內部的衛所軍隊,那不需要提及。

帶着這樣的心思,代善是看不起蘇天成和江寧營的,不管皇太極如何的強調,也不管江寧營有着多麼豐碩的戰果,只要還沒有和正黃旗的將士交手,代善都不會認可,這種絕對的自信,也支撐着代善的信心。

所以說皇太極在安排宣州作戰的時候,暗地裡安排濟爾哈朗與代善一同攻打宣州,這也是皇太極掌握代善脾氣的情況下,若是首先就宣佈了,安排濟爾哈朗趕赴宣州,和代善一同剿滅駐守在宣州的江寧營軍士,代善肯定是要發脾氣的。

正紅旗軍士的素質還是不錯的,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做好了一切的準備,軍士都清楚,恐怕是要征戰廝殺了,不過旗主代善還沒有發佈命令,他們不會猜測,唯有默默等候。(未完待續)

第1012章 誤判?(1)第137章 目標是銀子第876章 范文程的睿智第367章 微服私訪第32章 難得的溫馨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105章 自作孽(1)第648章 夜襲(3)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277章 招兵的準備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426章 窮途末路(2)第2章 破局第247章 協調會(1)第309章 江寧營的情況第378章 喜得貴子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829章 首戰告捷(2)第23章 些須情況第490章 近憂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1170章 守株待兔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297章 必須要堅持第1109章 天賜良機(3)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883章 對決(5)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1186章 行動(3)第979章 收復臺灣(4)第112章 善後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997章 好不到哪裡去第792章 偶遇(3)第785章 恩威並施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1187章 行動(4)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627章 祖大壽的急迫第1118章 硬骨頭(3)第101章 歷史的重演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167章 血戰(1)第1102章 好壞參半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713章 楊嗣昌的心思第344章 冰火兩重天(3)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1279章 科舉考試(3)第822章 準備(1)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400章 弘農衛的異動第142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2)第521章 荒謬的情報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559章 相應的佈置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286章 應對辦法(1)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15章 用人的辦法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375章 風聲鶴唳第1158章 慘烈的內訌(1)第957章 草原之殤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591章 決心不能夠動搖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705章 放心了第1292章 尊嚴之戰(11)第418章 造勢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114章 在路上(1)第995章 整合(3)第548章 朝廷博弈的信號第839章 開始行動第1071章 決戰遼東(13)第1028章 無力迴天(6)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639章 炮兵營的地位第1014章 誤判?(3)第71章 鹿鳴宴第1106章 自作孽(2)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499章 分歧出現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1037章 表面的統一(2)
第1012章 誤判?(1)第137章 目標是銀子第876章 范文程的睿智第367章 微服私訪第32章 難得的溫馨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105章 自作孽(1)第648章 夜襲(3)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277章 招兵的準備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426章 窮途末路(2)第2章 破局第247章 協調會(1)第309章 江寧營的情況第378章 喜得貴子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829章 首戰告捷(2)第23章 些須情況第490章 近憂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1170章 守株待兔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297章 必須要堅持第1109章 天賜良機(3)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883章 對決(5)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1186章 行動(3)第979章 收復臺灣(4)第112章 善後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997章 好不到哪裡去第792章 偶遇(3)第785章 恩威並施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1187章 行動(4)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627章 祖大壽的急迫第1118章 硬骨頭(3)第101章 歷史的重演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167章 血戰(1)第1102章 好壞參半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713章 楊嗣昌的心思第344章 冰火兩重天(3)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1279章 科舉考試(3)第822章 準備(1)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400章 弘農衛的異動第142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2)第521章 荒謬的情報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559章 相應的佈置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286章 應對辦法(1)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15章 用人的辦法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375章 風聲鶴唳第1158章 慘烈的內訌(1)第957章 草原之殤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591章 決心不能夠動搖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705章 放心了第1292章 尊嚴之戰(11)第418章 造勢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114章 在路上(1)第995章 整合(3)第548章 朝廷博弈的信號第839章 開始行動第1071章 決戰遼東(13)第1028章 無力迴天(6)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639章 炮兵營的地位第1014章 誤判?(3)第71章 鹿鳴宴第1106章 自作孽(2)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499章 分歧出現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1037章 表面的統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