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分析局勢(1)

兵部的敕書到了督師府,蘇天成有些奇怪,朝廷着急征伐後金韃子的事宜,這是很正常的,不要說朝廷,就連蘇天成自身,一直都在思索這個問題了,可皇上沒有再次下旨,而是通過兵部發來了敕書,這有些說不通,儘管兵部是可以代表朝廷的,但自己是內閣大臣,地位遠在兵部之上,這樣做顯然不合適。

朱審烜接連寫來了好幾份的密信了,通過這些密信,蘇天成掌握了京城裡面的諸多情況,包括皇上的態度,從朱審烜的分析來說,京城的情況不是很好,因爲遲遲沒有對後金韃子展開攻擊,部分的朝廷官員有着很不好的看法,皇上也更加的猜忌了。

明末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比較的普遍,形成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儘管說朝廷想到了很多的辦法,但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北方遭遇多年的戰火,衛所軍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加之江寧營的崛起,難以有哪個地方的將領能夠擁兵自重了,這方面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南方就不一樣了。

從蘇天成知道的情況來說,南方的情況已經有些複雜了,各種人物都開始粉墨登場。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是很有趣的,大概是朱由檢不想江寧營一家獨大,所以開始在南方扶持各種力量,想不到因爲江寧營的節節勝利,南方普遍都比較穩定了,軍隊的發展也開始進入到正常的軌道,幾年時間過去,逐漸壯大了,軍士多了,至於說戰鬥力。還是未知數,沒有實戰的演練,誰也說不清楚。

南方力量的壯大,隱含的深意,就是要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不利局面的。

活動在南方的,主要還是五方面的勢力。首先是南直隸的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史可法,史可法統領南京京營,南京京營的總兵力,接近五萬人,南京京營的待遇是不錯的,主要還是得益於市舶司的支持,通過蘇天成的努力,位於南京的市舶司,已經是大明朝廷主要的稅賦地點之一了。駐紮在南京的京營,自然能夠得到一些收益,維持京營的運轉。

其次就是鳳陽總督馬士英了,鳳陽作爲陪都,是朱元璋的誕生地,地位非同一般,駐紮鳳陽的軍隊,總人數也超過三萬人了。這些軍士的待遇,一樣是得到了保證的。作爲大明的龍興之地,沒有誰敢於剋扣鳳陽駐軍的軍餉。

接下來就是駐守在武昌的左良玉了,左良玉到武昌的時間不長,以前一直都是駐紮在江西的,左良玉和賀人龍有些淵源,兩人曾經在一起效力。後來賀人龍調到了江寧營,成爲了江寧營的衛指揮使,左良玉曾經也謀生了這樣的想法,可惜隨着時局的發展,左良玉最終沒有能夠進入江寧營。而是被朝廷提拔爲總兵,駐守在武昌府,左良玉手下擁有的軍士,據說是最多的,超過二十萬人了。

劉澤清駐紮在浙江,浙江曾經是戚家軍揚名立萬的地方,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加之靠近富庶的南直隸,和左良玉一樣,劉澤清也被朝廷任命爲總兵,首先統領的軍士,據說超過了十萬人。

最後就是駐紮在江西廬州的黃得功了,黃得功是在左良玉駐守武昌之後,進駐廬州的,身份同樣是總兵,據傳統領的軍士,超過五萬人了。

這裡面還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才能夠形成如今的局面,蘇天成曾經在陝西進行了改革,廢除了衛所軍隊,重點加強了地反上的治安力量,通過擴充巡檢司的力量,來維護地方上的治安,不設立軍隊,這種改革的措施,初期是遭遇各地反對的,但經過改革之後的陝西,減輕了負擔,發展的速度很快,故而蘇天成這種改革的措施,也就沒有誰議論了,有幾次,朱由檢甚至在早朝的時候,說到了這方面的事情,認爲衛所軍隊的制度,的確要進行改革了。

遺憾的是,這樣的改革,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推行下去,但變通的改革措施卻出現了,這種變通形式的改革,促使了地方上面擁兵自重情況的出現,譬如說左良玉等人,身爲總兵,本來是應該要單獨統領軍隊,不干預衛所軍隊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手裡是沒有多少軍隊的,除非是出現了重大的戰事,他們才能夠臨時招募軍士,可他們的做法不一樣,他們到了地方之後,插手衛所軍隊的事宜,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整合衛所軍隊,抽調衛所軍士到軍營,壯大軍隊的力量。

這種做法,剛開始也遭遇到反對,特別是各地的衛指揮使,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朝廷最終默許了這樣的做法,這也是因爲江寧營的成功,讓朱由檢和朝廷的大臣,認爲分散的衛所軍隊制度,難以培養出來有戰鬥力的軍隊,只有集合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夠培養出來有戰鬥力的軍隊。

通過這樣的變革措施,駐紮在浙江、武昌和廬州的軍隊,迅速壯大起來,繼而影響到了南直隸和鳳陽,整個的南方,軍隊的分佈情況,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衛所軍隊名存實亡,精幹的軍士悉數被抽調到軍隊之中去了。

蘇天成也知道這樣的情況,他認爲出現這樣的變化,是有利的,頗似幾百年之後的大軍區模式,地方上不需要駐紮那麼多的軍隊,更不能分散駐紮,沒有多少的戰鬥力,但南方出現這樣的變化,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譬如說衛所佔據的耕地,沒有能夠收回來,土地兼併的情況,更加的嚴重,軍隊集中之後,朝廷是不可能完全供養起來的,有限的軍餉,不可能滿足軍隊擴充的要求,也不可能練就出來精兵,所以這些負擔,變相的加到老百姓的身上,讓老百姓的負擔更加的沉重,要不是南方有着良好的經濟基礎,過於沉重的負擔,早就令老百姓造反了。

有意思的是,南方出現這樣的情況,朝廷還很是高興,朱由檢幾次說到了南方軍隊的整合,彷彿這就是成績。

南方五個方面軍隊的總人數,達到了四十餘萬,兵力的總和,遠遠超過江寧營了,甚至超過了江寧營與邊軍的總人數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傻子也知道是爲什麼。

對於這些軍隊,蘇天成還是高度重視的。

史可法、馬士英、左良玉、劉澤清和黃得功,在歷史上,也算是著名的人物了,這些人之中,有名族英雄,也有敗類,但穿越十多年之後,蘇天成看清了這一切,他不再是求賢若渴的姿態,也不會輕易相信自身的歷史知識了,任何的事情,都需要自身做出來分析之後,纔有可能真正掌握情況的,所以,蘇天成沒有刻意去招募這些人。

史可法與馬士英兩人率領的軍隊,人數算是最少的,但恰恰是這兩支軍隊,恐怕是最有戰鬥力的,南京京營與鳳陽的京營,都是朝廷比較重視的,戰鬥力不可能太差,至於說左良玉等人統領的軍隊,既然是從衛所之中抽調的軍士,那就說明,戰鬥力一般,甚至有可能是烏合之衆。

皇上的聖旨之中,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些軍隊,這也是蘇天成需要考慮的地方。

剿滅後金韃子,江寧營和邊軍,肯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一旦征伐取得了勝利,就很有可能是矛盾爆發的時候,按照朱由檢和朝廷的想法,到時候,傷痕累累的江寧營,不一定是南方軍隊的對手,就算是想着造反,也能夠被輕易的剿滅。

當然,蘇天成是不擔心這方面的,經過了血與火歷練的江寧營,到時候將變得更加的驍勇善戰,普通的軍隊,哪裡是江寧營的對手,不要說南方的四十萬軍隊,就是百萬軍隊,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

小心行的萬年船,不管如何的樂觀,蘇天成都是要注意這些方面的情況的。

出現這樣的情況,蘇天成也感覺到可悲,一方面需要全力以赴去征伐後金韃子,徹底的剿滅後金韃子,另外一方面,還要擔心背後的“自己人”,擔心南方龐大的軍隊,這種征伐的模式,太少見了,很不正常。

可惜這就是蘇天成面對的局勢,不可能改變的局勢。

當然,面對這樣的局勢,蘇天成也不完全是坐視不理,駐紮在臺灣的兩萬江寧營將士,是最大的後備軍,其次還有福建的軍隊,通過熊子健的努力,福建泉州等地,已經招募了兩萬將士,這些將士,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江寧營,但從本質上面來說,也是江寧營的將士了,而且在福建駐紮有兩萬將士,佔據了泉州這塊地方,也就是令江寧營在南方有一塊基地,不至於無立錐之地。

所有這些準備,與征伐後金韃子沒有關係,但又必須要做準備。

蘇天成感覺到了無奈,他不想這樣做,但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爲了保全自身的命運,爲了大明王朝的未來,他必須要狠心,必須要坦然面對今後面臨的事情。(未完待續。。。)

第413章 羣英會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418章 造勢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981章 收復臺灣(6)第1119章 或許是殘酷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1008章 棋逢對手(3)第999章 分析局勢(2)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1269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3)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791章 偶遇(2)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175章 內訌的代價(1)第1011章 部署的對比第551章 辯解第486章 出現變故第1084章 廷辯(2)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101章 歷史的重演第583章 白桿兵的重新組建第771章 海戰(1)第505章 明確要求(1)第1195章 內部的分裂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41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1)第357章 暗中保護第634章 難辨真假第265章 必須考慮的問題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252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2)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742章 漢八旗的影響(2)第983章 序幕拉開第833章 不同的態度第907章 皇太極的誓言(2)第172章 爭取官田第45章 租子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511章 下定決心第867章 遼東的調整(1)第176章 升堂第819章 怒氣第735章 青州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890章 輝煌一戰第180章 無心插柳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1271章 預料之中(2)第253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3)第823章 準備(2)第192章 早就等着你了第773章 海戰(3)第754章 造船廠第386章 家庭計劃第717章 范文程的精明(2)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518章 互市的警報(2)第964章 草原之殤10第537章 互市的準備第625章 寧遠局勢第202章 商議第112章 善後第256章 情理之中第879章 對決(1)第544章 裁撤前夕第614章 剪不斷第435章 楊嗣昌出山第492章 宿命論(1)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1069章 決戰遼東(11)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968章 非凡一戰(2)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669章 心結第359章 一怒爲紅顏(1)第696章 維護大局第483章 抉擇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147章 意想不到第843章 慘敗(1)第18章 詳細的計劃
第413章 羣英會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418章 造勢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981章 收復臺灣(6)第1119章 或許是殘酷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1008章 棋逢對手(3)第999章 分析局勢(2)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1269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3)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791章 偶遇(2)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722章 穩定局勢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175章 內訌的代價(1)第1011章 部署的對比第551章 辯解第486章 出現變故第1084章 廷辯(2)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101章 歷史的重演第583章 白桿兵的重新組建第771章 海戰(1)第505章 明確要求(1)第1195章 內部的分裂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41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1)第357章 暗中保護第634章 難辨真假第265章 必須考慮的問題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252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2)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742章 漢八旗的影響(2)第983章 序幕拉開第833章 不同的態度第907章 皇太極的誓言(2)第172章 爭取官田第45章 租子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511章 下定決心第867章 遼東的調整(1)第176章 升堂第819章 怒氣第735章 青州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890章 輝煌一戰第180章 無心插柳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1271章 預料之中(2)第253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3)第823章 準備(2)第192章 早就等着你了第773章 海戰(3)第754章 造船廠第386章 家庭計劃第717章 范文程的精明(2)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518章 互市的警報(2)第964章 草原之殤10第537章 互市的準備第625章 寧遠局勢第202章 商議第112章 善後第256章 情理之中第879章 對決(1)第544章 裁撤前夕第614章 剪不斷第435章 楊嗣昌出山第492章 宿命論(1)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1069章 決戰遼東(11)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968章 非凡一戰(2)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669章 心結第359章 一怒爲紅顏(1)第696章 維護大局第483章 抉擇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147章 意想不到第843章 慘敗(1)第18章 詳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