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士農工商

見康熙皺眉,胤禎心裡不由一緊,這法子難道還有不妥之處?自冒出這個想法之後,他可是前前後後反覆思慮論證,要想徹底解決旗人生計問題,這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康熙和一衆王公勳貴能夠接受的,難道還有什麼疏漏之處?

就在胤禎忐忑不安之時,康熙已是緩緩開口說道:“這法子確實是別出心裁,堪稱是當前解決旗人生計的最佳法子,不過,朕有幾點不明,京師旗人有數十萬之衆,軍工作坊能安排多少人?每年的開支又是多少?朝廷能否長久支撐?

再則,旗人做爲大清的根本,其身份地位高於民人,高於士紳、農民,但作坊工匠的地位卻是遠遜於士紳和農民,若是讓旗人盡爲工匠,豈非將工匠地位驟然提升?如此,士紳會是何反應?會否引起混亂?導致禮崩樂壞?”

見康熙連禮崩樂壞都說出來了,胤禎神情登時一凝,士農工商的排位是中國幾千年來重農輕商的結果,旗人身份特殊,全部轉爲工人,勢必會極大提升工匠的社會地位,農民且不說,沒有話語權,但士紳階層的反應卻不能等閒視之,康熙這話倒不是杞人憂天,若是士紳階層感覺自身地位受到威脅,定然會大肆抨擊的。

胤禎之前是真沒從這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日後隨着工業革命的興起,工人和商人的地位是必然要上升的,不說超過士紳。農民是鐵定要超過的,但大清目前是以農耕爲主,公然提出,是肯定不行的。將旗人轉化爲工人,無疑是起了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必須要支持。

稍稍沉吟,胤禎便欠身回道:“皇阿瑪,隨着手工作坊的興盛,從事作坊勞作的工匠已是月滋日盛,這點在江南尤其明顯,制鐵業、絹織、造紙、印刷、造船、製衣、藥行都是已形成勞工密集的作坊。作坊工匠已經成爲不容忽視的一個階層。

隨着商貿經濟的發展,作坊將日趨繁盛,作坊工匠亦會越來越多,其社會地位的提升也是必然的。旗人轉化爲作坊工人,確實會極大的助長這股風潮,但是,作坊工匠的地位再提升,亦不至於危及到士紳的地位。也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對此的反應不會過激

農業爲國之根本,是手工作坊興盛的基礎,朝廷鼓勵農桑的政策不能變。皇阿瑪若是覺得此舉會予人一種重工輕農的錯覺,不妨同時下旨分流一部分旗人前往遼東懇荒務農。至於有沒有旗人願意前往,相信沒人會格外較真。朝廷要做的,不過是表明依然重視農桑的態度罷了,當然,對於士紳,皇阿瑪亦可稍加撫慰,他們不可能有多大的反應。”

玩遮眼法?康熙略微沉吟,暗道這法子可行,遼東本就處於封閉狀態,就是想較真,也難探虛實,讓京報加以正確引導,想來不會有多大問題,不過,說不觸及士紳利益,卻是未必,從老十四重視上海虹港工匠的情形來看,旗人轉爲工匠,必然會大量授予官職,連帶着現有的漢人工匠亦會跟着受益。

旗人尚且不說,漢人工匠的地位上升,特別是授予官身,讀書的士人豈能沒有意見?做工匠能授官身,何必十年苦讀?而更爲憂心的是,士子對此將是何看法,有辱斯文?離經叛道?他們會否對朝廷感到失望?

沉吟半晌,康熙才緩緩說道:“上海虹港的軍工作坊,不少總管和技術工匠都授有官身,旗人再轉爲作坊工匠,會否予人以錯覺?士農工商,自古皆然,驟失平衡,朕擔憂會起波折。”

聞聽這話,胤禎微微沉吟了片刻,解決旗人生計可說是當前朝廷首務,康熙明顯已經動心,卻又擔心工匠授予官身會對士子形成衝擊,造成士農工商的平衡,這是要他表態對工匠的身份地位進行遏制。

胤禎卻是不想表這個態,大清要發展,要工業強國,就必須大力打破對工匠的束縛,如今有如此大好機會,他豈肯定輕易放過?略微思忖,他便道:“皇阿瑪,所有的軍工作坊,皆是以朝廷工部的名義籌辦,工部的司匠是官身,納捐的商人亦是官身,並無士紳就此攻擊,兒臣竊以爲,不妨先試行,同時以京報進行輿論引導。

火藥火器的改良、戰艦船舶的改進,都需要激發工匠的積極性,若是對工匠加以限制,使工匠沒有前途,必然阻止有才有識之士進入工匠行列,以火器爲列,火槍火炮的膛線纏角如今就沒幾個工匠能懂,因爲這些東西必須要深研數學之士才能略知皮毛。

制鐵業同樣如此,如何才能大規模煉製出好鐵好鋼,這不是一般的鐵匠能夠鼓搗出來的,必須得大量有識有才之士深入的研究摸索,甚至可能一代人還解決不了,槍炮的鑄造也同樣如此。

歐洲各國之所以雜學興盛,便是國家進行鼓勵,不僅是獎勵錢財,而且還賞賜爵位以刺激,徵日一戰,大清之所以能以微弱傷亡取得大勝,便在於火器之利,若如大清在火器研製和改良方面不大加發展,一旦被歐洲反超,日本就是前車之鑑。”

聽得胤禎借題發揮,康熙不由一陣無語,不過,想到徵日之戰,如此懸殊的傷亡比,他不由一陣後怕,火器先進與否,如今已經完全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了,確實不容輕忽,老十四既然死活不願意限制工匠,也由的他,軍工作坊畢竟是以朝廷名義籌辦的,又多是旗人,真要招致物議,大不了將受封賞的擡入旗籍。

畢竟這法子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旗人生計問題,擔點風險也是值得,先看看反應再說,想到這裡,康熙微微點了點頭,道:“此事,京報不要刊載,暫且試行,密切關注京畿、江南士林的動向,另外,凡事不可操之太急,治大國如烹小鮮,必須有耐心,循序漸進纔是中庸之道。”說着,他又問道:“軍工作坊能安排多少人?少了可不濟事。”

見康熙終於鬆口,胤禎心裡不由一鬆,忙躬身道:“兒臣謹尊皇阿瑪訓誨。”起身後,他略顯輕鬆的道:“隨着美洲的分封和澳洲的移民,海軍這幾年會逐步擴招,禁衛新軍的訓練略有成效之後,會迅速的在駐京禁旅中推廣,火器火藥的需求量將倍增,一應後勤裝備,如軍裝、被服、帳篷、大車等等亦是需求激增。

兒臣初步估算了下,僅是天津一地軍工作坊可吸納二萬人,若是在加上噶羅巴、上海以及日後的廣州、澳洲等幾地,容納十萬人,應是綽綽有餘。

至於軍工作坊的軍費開支,前期自然是要墊付的,有日本這筆賠款,倒是無須擔憂週轉不過來,待得發展起來,部隊也訓練出來了,完全可以以戰養戰,至少軍工作坊這塊軍費不用朝廷負擔。”

康熙微微點了點頭,道:“旗人這些年已經被慣壞了,上海富庶繁華,倒還好說,噶羅巴、澳洲之地,旗人願意前往?再說,如此一分散,京師旗人數量豈不驟減?”

胤禎心裡不由暗暗腹誹,什麼旗人不願前往,無非是擔心旗人散落各處,京師兵源枯竭,略一沉吟,又覺不對,難道康熙是不贊成軍工作坊分散,想全部集中在天津,以便能夠牢牢掌控?這可不是好想法,太耗費人力物力了。

稍稍思忖,他便從容回道:“回皇阿瑪,噶羅巴乃南洋省府所在之地,又是澳洲與大清往來的中轉站,繁華富庶不過是時間問題,澳洲軍工作坊所在地,同樣亦是繁華港口,不慮旗人不願前往。

再說,南洋、澳洲遠離大陸,處在通往歐洲航線的前沿,而且海上氣候變幻無常,夏季常有風暴,不利航行,萬一有戰事,則難以兼顧,因此,兩地必須駐防八旗兵丁,建造軍港以及軍工作坊。

因此而引起的京師旗人數量減少,隨着朝廷鼓勵繁衍,十數年便能補回,問題應該不大。”

康熙沉吟半晌,才沉聲說道:“軍工作坊必須相對集中,以便於管理,暫時就以天津、上海、噶羅巴三地爲中心。澳洲地域遼闊,一旦有變,難以征剿,實不宜建立軍工作坊。”

胤禎也想將澳洲牢牢的掌控在手,當即便道:“皇阿瑪聖慮深遠,兒臣尊旨。”

將這事定了下來,康熙亦是大感輕鬆,一直以來,旗人生計便讓他耿耿於懷,能夠在他手中徹底解決掉,不給後世子孫增添負擔,他自然是大爲欣慰。

緩緩啜了幾口茶,康熙眉頭不由又微微皺了一下,旗人入作坊務工,表面上是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實則,已是觸動了八旗制度,打破了旗人不得從事其他行業的規矩,想不到老十四竟是以旗人生計爲突破口來推動八旗制度革新,只不知,接下來他還有什麼舉動?

默神思忖了半晌,他纔開口問道:“旗務整頓事宜,你可有具體想法?”x!。

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426章 擔心譁變第698章 失控?第270章 康熙發飆第505章 條約草本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416章 登龍十二術第355章 陛辭第613章 拿捏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669章 啓程第352章 借刀殺人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36章 督撫之爭第464章 應對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532章 托兒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245章 朝堂激辯第723章 生財有道的太監第560章 考覈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19 忽悠康熙第668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140章 朝堂暗爭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333章 龍生九子第704章 錢法第615章 撫卹第669章 啓程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670章 驛站第203章 埋刺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165章 膽大包天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633章 揚威第118章 上尊號第449章 刻意引導第632章 攪局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653章 尋開心?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63章 老八解凍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19 忽悠康熙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216章 四方天第35章 呵呵 女主出場了第341章 老四出局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376章 一錘定音第486章 沙俄貿易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364章 歐洲攪局?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72章 君心難測第544 康熙病危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310章 老四的反應第60章 下馬威第273章 利誘李光地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198章 太子心思第338章 分封影響第226章 玉佩第553章 收買人心後記5第97章 站籠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321章 善後第646章 以誠侍君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475章 冊封皇太子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678章 敲打第587章 準備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249章 搶劫艦隊(一)第303章 轉移戰場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304章 老父教子
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426章 擔心譁變第698章 失控?第270章 康熙發飆第505章 條約草本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416章 登龍十二術第355章 陛辭第613章 拿捏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669章 啓程第352章 借刀殺人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36章 督撫之爭第464章 應對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532章 托兒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245章 朝堂激辯第723章 生財有道的太監第560章 考覈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19 忽悠康熙第668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140章 朝堂暗爭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333章 龍生九子第704章 錢法第615章 撫卹第669章 啓程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670章 驛站第203章 埋刺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165章 膽大包天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633章 揚威第118章 上尊號第449章 刻意引導第632章 攪局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653章 尋開心?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63章 老八解凍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19 忽悠康熙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216章 四方天第35章 呵呵 女主出場了第341章 老四出局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376章 一錘定音第486章 沙俄貿易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364章 歐洲攪局?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72章 君心難測第544 康熙病危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310章 老四的反應第60章 下馬威第273章 利誘李光地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198章 太子心思第338章 分封影響第226章 玉佩第553章 收買人心後記5第97章 站籠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321章 善後第646章 以誠侍君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475章 冊封皇太子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678章 敲打第587章 準備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249章 搶劫艦隊(一)第303章 轉移戰場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304章 老父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