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微服私訪?

聽的張鵬翮這番話,貞武不由微微頜首,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鄉紳勢力膨脹引發的土地兼併可說是根子上的問題,這年頭,百姓的要求低的可憐,只要手上能夠有一塊足以解決溫飽的土地,你逼他造反,他也不會幹。

“前明之亡豈能歸於鄉紳勢力膨脹?”蕭永藻開口辯駁道:“奴才竊以爲,前明之亡,亡於黨爭,亡於內耗,文官與宦官的內耗纔是明亡之根本原因。

不可否認,鄉紳勢力膨脹會加劇土地兼併,但鄉紳勢力卻是朝廷穩定地方不可或缺的部分,奴才不贊成遏制鄉紳勢力,與前明不同,大清根本不怕土地兼併,澳洲、美洲有的是廣袤的土地,根本無須擔憂鄉紳兼併土地。”

聽的這話,馬齊不由大喜,怎麼就忘了海外這塊?他忙緊跟着道:“既無土地兼併之憂,鄉紳便可謂是有益無害,無須對其進行打壓遏制。立國之初,朝廷是爲了尊崇士子,籠絡鄉紳,才免除他們的差徭雜役,以提高鄉紳之身份地位,如今貿然剝奪,頗有節外生枝之嫌。”

聽的這話,張鵬翮、王掞不由一愣,大清有廣袤的海外領土,根本就不用擔心土地兼併的問題,那憑什麼還要打擊鄉紳?鄉紳階層的作用確實是不可或缺,也不容忽視,貞武提出這一點,是另有深意?還是考慮不周?

見有些冷場,貞武掃了五人一眼,才道:“朕說了,要從短期和長遠兩方面去考慮。海外領土越是廣袤,鄉紳的勢力膨脹的就越快,南洋、澳洲兩地,在數年內將造就大批的鄉紳出來,因爲將有大量的奴隸投入到南洋、澳洲甚至是本土。

大清如今不缺銀子,朕也不缺銀子。爲什麼要推行攤丁入畝?爲什麼要提議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這是爲長遠計!此時不推行,以後將無法推行,朕估摸着。不出三十年,大清鄉紳的數量至少能翻一番,你們想想,那是何等規模?”

三十年內鄉紳數量至少翻一番?五名上書房大臣都被嚇的一跳,那是什麼光景?縣城豈不是滿大街的鄉紳?這怎麼可能?鄉紳可不是大白菜,必須得有功名在身,文化知禮儀。還要有一份不菲薄的家產。

見幾人滿臉的不相信,貞武微微笑了笑,才道:“這並非是朕危言聳聽,大清如今正在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從府縣到鄉村,各級的官學規模都將擴大一倍不止,朕將每年持續投入,十數年內。大清應該有三成的孩子都能進學,這是其一。

其二,土地和財富。隨着澳洲大移民,隨着大量的奴隸加入到南洋和澳洲兩地的開發,必然吸引衆多的士子、商人、鄉紳前去圈地和開墾,北方各省隨着大移民,土地的價格亦會大降,紳衿的數量亦會隨之增加。

另外,澳洲之移民,朕和‘四大恆’亦會聯手扶持,朕花費數千萬兩銀子將他們移民到澳洲,不可能撒手不管。從明年開始,朕將大力加強對澳洲的管理和教育投入,朕要他們祖祖輩輩感恩朝廷。”

聽的貞武這一解說,幾人不由恍然,如此發展下去,大清的鄉紳數量確實將會暴長。難怪貞武此時要大力推行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以壓制鄉紳,這是未雨綢繆。

略一沉吟,嵩祝便躬身道:“皇上高瞻遠矚,實令臣等萬分景仰。然鄉紳規模如此暴增,必然導致朝廷漢員激增,必將衝擊朝廷如今之格局。”

在座幾人都清楚,所謂的朝廷格局,就是打破滿漢的平衡,這話也就嵩祝這個炮筒子會不顧場合直言,馬齊不由微微擡起頭輕瞥了他一眼,止阻他繼續往下說。

見嵩祝只說了半句,貞武不由瞥了馬齊一眼,道:“在座諸臣工皆是朕之股肱之臣,朕也不妨坦誠直言。”微微一頓,他才加重語氣道:“大清要想國祚綿長,繁榮昌盛,就必須融合各族,八旗實則便是融合蒙漢,若沒有漢蒙八旗,哪來大清現在的天下?

飛鳥盡良弓藏之事,大清歷來不屑爲之,大清能有今日鼎盛局面,便是因爲善待功臣,朕是天下之主,是大清億兆子民之君,朕有包容天下之心,亦有吞吐天下之志,朕不拘泥滿漢大防,亦不猜忌漢人。

朕推行滿漢聯姻,爲的便是融合滿漢,融合大清各族,爲大清開創一個亙古未有之盛世,將大清打建成超越元蒙的大帝國,你們皆是朕的股肱之臣,必須事事以身作則,若是心中始終放不下滿漢大防,朕要爾等何用?”

聽的貞武說到後面,已經是聲色俱厲,張鵬翮、馬齊等五人皆是如芒在背,齊齊起身跪了一地,一個個對嵩祝皆是腹誹不已,這不是哪壺不開提那壺嗎?好端端的,妄提什麼滿漢?這下好了,要以身作則,這個則該如何做?聯姻?是不是回去趕緊認幾個乾女兒,幹孫女?

掃了幾人一眼,貞武微微控制了下自己的情緒,端起茶盅呷了口涼茶,才放緩了語氣道:“蕭永藻方纔也說了,前明之亡,亡於黨爭,莫非爾等以爲滿漢之爭就不是黨爭?這是比明朝文官與宦官更惡劣的黨爭!

爾等自己反省一下,士紳一體納糧當差,耗羨歸公或是取消,鄉紳監督地方官,這些個關係到國計民生,關係到朝廷歲入、關係到朝廷吏治的大事,爾等都捫心自問一下,可是完全秉持公心?”

見貞武有暴怒的趨勢,馬齊忙叩首道:“皇上息怒,奴才等罪該萬死,有負皇上聖恩,懇祈皇上降罪責罰。”

張鵬翮亦叩首道:“皇上聖鑑,微臣等確實帶有私心,然滿漢之爭由來已久,消除滿漢畛域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微臣等身爲上書房大臣自當以身作則,日日自省,儘早消除隔閡,消除成見,融合滿漢。爲百官表率。”

瞧了一眼盡皆一把年紀的五人,貞武也不爲己甚,況且張鵬翮說的也在理,消除滿漢畛域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心急不得,當下,他便吩咐道:“都平身,賜座。”

五人起身後,馬齊趕緊就主動轉移了話題道:“皇上,各地耗羨收取標準雖然不一,但少則數百兩。多則上千兩,若是歸公,奴才擔憂地方官員會強烈反對,若是免除,朝廷怕是負擔不起。”

“耗羨實乃一大弊政。”貞武沉吟着道:“耗羨之徵收,朝廷無明文之規,州縣官視耗羨爲應得,肆意徵收。從四、五分至一二錢不等,所得盡入私囊,州縣以上官雖說無耗羨。卻收受屬員的規禮、節禮,州縣官以此有所藉口,更加貪婪;上官因受賄而不敢過問,乃至以饋遺多寡爲黜陟等差,吏治民生均受其害,實乃殘民禍國之弊政,不僅殘民,官場貪賄之風亦有此起。”

微微一頓,他纔看向張鵬翮道:“你久在地方,又經管戶部多年。全國每年徵收耗羨總數約在多少?”

張鵬翮聽的一愣,這耗羨各地的徵收標準不一,而且也沒誰會傻傻的向上彙報,天知道能有多少?這年頭清官少,貪官多,徵四、五分的怕是沒有幾人。多是徵一錢以上者,微微默算了下,他才躬身道:“回皇上,耗羨乃是一筆糊塗帳,按歲入徵銀總額的一成計,當在三百餘萬兩。”

“哼,歲入的一成就被這些官員私分了,還給朕一個勁的哭窮。”貞武冷冷的道,三百萬對貞武而言,數目並不大,隨着銀票製作的完善,遲早要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銀票,這耗羨不收也罷,三百萬兩銀子,大不了從販賣奴隸的收益中補貼。

再則,他御極登基,就遇上北方數省大旱,雖然賑濟得力,卻是免不了有閒言碎語,攤丁入畝的推行,怕是也招惹了不少的非議,必須得給天下人一點甜頭。

只是如此一來,壓力就有點大了,非洲的黃金和販賣奴隸的收入又要應對綠營加餉,又要補貼耗羨的缺口,確實有點緊,得趕緊催催日本的那筆黃金賠款。

仰着臉默然半晌,貞武才沉聲道:“朕看,必須廢除耗羨的徵收,才能徹底杜絕州縣官胡亂攤派之風,一旦全面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當差,要徹底杜絕地方官再額外增收雜稅以及任何附加稅,

至於這筆耗羨銀的缺口,朕從內帑裡貼補,這筆銀子如何合理分配,你們先行議議再奏報上來,考慮到官員多是大員,不能按品級高低分,可以適當側重州縣官員。”

又是從內帑補貼?張鵬翮、馬齊等五人都是微覺詫異,貞武的內帑每年究竟能有多少收入?這可是年年必須開支的,一旦內帑無法支付,這筆銀子勢必要從國庫開支,再說了,貞武老是用內帑墊支朝廷的正常開支亦不合規矩。

眼見幾人躬身準備尊旨,張鵬翮忙搶先道:“皇上,減稅容易加稅難,耗羨年年徵收,百姓已習以爲常,皇上若能統一徵收耗羨的標準,降低耗羨,百姓必然感恩載德,頌聲如潮。”

貞武瞥了他一眼,知道他心裡擔心什麼,微微笑了笑,才道:“眼下朝廷的歲入不高,朕不希望因爲革新而影響朝廷的正常運作,待上三、五年,待南洋澳洲開始徵稅,待工商雜稅革新推廣開來之後,一切都將納入正軌。”

聽的這話,張鵬翮不由大爲放心,忙躬身道:“臣等遵旨。”

擡起身來,馬齊小心翼翼的道:“皇上,之前商議給官員加俸,是否還照常執行?”

“加。”沉吟半晌,貞武點了點頭,道:“所有官員俸祿翻一倍,朕豈能言而無信?另外,京官有呂宋的莊園,朕一視同仁,開發南洋之婆羅洲作爲所有官員的福利,都在京報上刊登出來,如此高薪,再有貪賄之官員,可就別怪朕無情了,朕要徹底肅清吏治。”

聽的貞武這話,馬齊三名滿員心裡都是一驚,貞武這話可是殺氣騰騰,看來陝甘的案子怕是凶多吉少。張鵬翮卻是皺着眉頭道:“皇上,婆羅洲地盤似是不小,在京報上刊載,會否招惹非議?”

“有何可非議之處?”貞武不以爲意的道:“南洋荒蕪島嶼衆多,皆是無主之地,發賣給百姓和發賣給官員,沒什麼區別,將婆羅洲封給官員,不僅可以鼓勵百姓放心的經營南洋的島嶼,促進南洋的開發,亦能刺激所有官員關心南洋,這是一舉兩得之事。”

王掞一直不太關心海外之地,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皇上,婆羅洲能給官員帶來多大的利益?”

“堪比江南。”貞武微微笑了笑,道:“保守估計,官員們的俸祿可以再翻二番。”

再翻二番!王掞不由一愣,那是什麼概念?那一年的俸祿會是多少,一千五百多兩銀子!馬齊三人聽的也是一怔,這麼優厚?

“啓稟皇上,胤誐、嶽鍾琪在外侯見。”包福全在門口躬身稟報道。

貞武微微點了點頭,卻未做聲,沉吟片刻,他才掃了張鵬翮幾人一眼,道:“士紳一體納糧當差,鄉紳監督地方官之事,你們再議議?另外,朕近日準備離京出巡,你們預先安排一下。”說着,便起身走了出去。

幾人忙立座起身相送,馬齊瞅了一眼貞武的背影,行裡翻來覆去就是“出巡!”兩個字,不消說,定然是去陝甘了,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胤誐、嶽鍾琪二人侯在殿外正侯着貞武宣進,不想卻見貞武走了出來,唬的忙上前請安見禮,貞武擺了擺手,含笑道:“免禮。”說着,打量了二人一眼,才道:“去偏殿坐坐。”

三人進殿落座,貞武便直接道:“朕明日一早出京,出巡陝甘,嶽鍾琪從順義大營抽調一千精銳隨駕。”

“微臣遵旨。”嶽鍾琪忙起身跪下道,心裡卻是興奮的直想鬧一嗓子,貞武對禁衛新軍果然是另眼相看,訓練不到二年的新兵,便能隨駕扈從。

一看這情形,胤誐急了,也顧不得規矩,忙道:“皇上,微服私訪得帶臣去啊。”未完待續)

第223章 鼓動康熙後記十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599章 使團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427章 胤禛私訪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65章 戴梓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49章 開禁採金第287章 炮口集合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381章 和好如初第559章 年號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541章 允准出京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54章 功高震主第396章 插手第29章 抽絲剝繭第562章 開局第644章 暢春園第267章 八黨危機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612章 爭執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413章 一唱一和後記八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477章 升級第151章 招撫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718章 西班牙戰俘第704章 錢法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05章 糾結第75章 各自算計第555章 婦人之仁第645章 內務府第554章 自保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206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139章 滿漢比例第302章 康熙回津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584章 出路第92章 德妃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699章 自做孽第719章 知人善任第312章 窘困局面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128章 公行第516章 小議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191章 大喜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729章 去熱河第603章 出紅差第205章 糾結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607章 想不通第528章 不賣帳第683章 晉和盛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110章 力挺十四黨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205章 糾結第500章 徵日(九)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692章 發賣滿城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690章 對回政策後記四第504章 和談第134章 各有盤算第689 章 明確兵制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443章 官場地震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248章 澎湖之戰(三)
第223章 鼓動康熙後記十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599章 使團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427章 胤禛私訪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65章 戴梓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49章 開禁採金第287章 炮口集合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381章 和好如初第559章 年號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541章 允准出京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54章 功高震主第396章 插手第29章 抽絲剝繭第562章 開局第644章 暢春園第267章 八黨危機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612章 爭執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413章 一唱一和後記八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477章 升級第151章 招撫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718章 西班牙戰俘第704章 錢法第280章 海軍陸戰隊第205章 糾結第75章 各自算計第555章 婦人之仁第645章 內務府第554章 自保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206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139章 滿漢比例第302章 康熙回津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584章 出路第92章 德妃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699章 自做孽第719章 知人善任第312章 窘困局面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128章 公行第516章 小議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191章 大喜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729章 去熱河第603章 出紅差第205章 糾結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607章 想不通第528章 不賣帳第683章 晉和盛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110章 力挺十四黨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205章 糾結第500章 徵日(九)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692章 發賣滿城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690章 對回政策後記四第504章 和談第134章 各有盤算第689 章 明確兵制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443章 官場地震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248章 澎湖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