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

“糧食的價格如何?”

李瑄再次向常鉉問道,這是他在路過地方,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大唐幅員遼闊,山河阻隔,使各地糧食往往一定差別。

“回至尊,臨淮地區鬥米三十錢。”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李瑄點了點頭。

糧食的價格,不可能再回到貞觀時期。

穀賤傷農,現在農民都有地,若糧食太便宜,對農民來說並非好事。

而且市籍的取銷,使一部分有想法的百姓,放棄耕種,成爲商人。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工商,把南面的貨物,運送到北面,基本都能賺到錢。

如果進行買賣的人變多,賺錢減少,或需要經營手段,那些想掙錢的百姓只能重新種地,或者成爲工匠。

這也是發展工商,不可避免的途徑。

“大唐中央銀行,有無建立到臨淮?”

李瑄又問常鉉此問題。

“乾元四載時,大唐中央銀行在臨淮城建立,並於城中建立錢庫。連平民百姓都有將錢財暫存於銀行,臨淮是大運河的重要中轉之一,從去年開始,銀行內結算貨幣的商人絡繹不絕。”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銀行的設立,使工商更活躍。

朝廷親自背書的大唐中央銀行,經過李瑄的多次運作,已經建立信用體系。

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商人工匠,都放心將錢財存入銀行之中。

就等着大唐儲存更多的金銀,發行更方便,更利於經濟發展的金幣與銀幣。

“臨淮的鄉學建立地如何?”

李瑄又問常鉉教育問題。

“從開元后期開始,臨淮就多有鄉學。乾元以後,臨淮響應朝廷政策,用賦稅財政,在各鄉補填未建立的鄉學。另外高等的郡學已經在臨淮城建立,每日天不明,便能聽到朗朗讀書音。”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垂髫之倪,皆知禮讓。

學文識字,纔會有大出息,纔有機會爲官,這是自古華夏百姓的共識。

平民百姓,都希望將自己的兒子送入學校,望子成龍。

在淮南一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治理地方,有什麼難處嗎?”

李瑄換個話題問常鉉。

地方執行朝廷的政策,不再如以前一樣,只照看民生,維護安定。

所以,自新法頒佈後,郡縣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地方與地方之間,區別更大。

即便行省制確立,也會如此。

“回至尊,臨淮諸縣小,調度起來容易,臣上任臨淮太守以來,暫未遇到問題。”

常鉉向李瑄拱手道。

現在大運河來往的船隻,比開元天寶時期多得多。

作爲通濟渠連接淮水的重要水域,臨淮縣如同守着一座金山。

加上農耕與手工業,即便向朝廷繳納一些賦稅,留餘足夠發展。

常鉉考覈去年爲九十三分,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分。

如他這種官吏,能在臨淮任職,絕對是上等的運氣。

站在如今的浪潮上,只要常鉉不忘初心,發展民生,前途不可限量。

“通濟渠來往的船隻,向北的叫熙熙,向南的叫攘攘。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常太守認同這句話嗎?”

李瑄忽然指着來往的船隻,向常鉉回道。

常鉉對答如流,李瑄沒有發現他有什麼問題。

“臣…不認同。我大唐以儒家治國,當明謹自身,修身養德。唯利是圖,就會被利益所累,遲早墮入深淵。”

常鉉無法揣測李瑄的意思,他的前途在李瑄一念之間,不假思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

商人才唯利是圖。

官吏可不是商人。

道德和名聲如果能約束人的一生,那就不能被冠以虛僞。

論心千古無完人。

因爲每個人都有虛僞和道貌岸然的一面。

常鉉必讀《大唐月報》,他明白至尊非常推崇行儒。

行道之儒,比那些作書立傳,傳播思想的儒學大家,更被至尊稱頌。

行儒,真正的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生貫徹儒學,爲後人師表。

“與我所見略同!但我相信,大部分是認同這句話的,百姓、商人、工匠,爲利益奔波,無可厚非,因爲這是他們生存的權益。但官吏不能,因爲官吏身上,有這些人的意志。”

李瑄語重心長地向常鉉說道。

“臣受教,定恪盡職守,保地方安寧,不負至尊信任。”

常鉉趕緊迴應。

李瑄點了點頭,又與常鉉交流其他一些關於民生的事情。

然後在常鉉的陪同下,來到碼頭外,見碼頭外的百姓。

百姓們扶老攜幼來拜見他,他自然得問候一番。

這也符合李瑄的一貫形象。

李瑄每次關中巡視後,次月的《大唐月報》上,就能生動形象地記錄天子問候老幼,異常親民的信息。

是以,天南地北的百姓都下意識認爲天子仁厚,是萬古明君。

“至尊來了!”

“哪個是至尊……”

“常太守身邊者,是爲至尊!”

“至尊好生英武,和傳說中的樣貌,完全不一樣。”

“老朽一把年紀,竟還能見到至尊,今生死而無憾。”

“阿爺,至尊是什麼?”

有三歲孩童問。

“是讓天下吃飽穿暖的聖人。”

一名中年男子回答。

從不同的視角,能在李瑄身上看到不同的功績。

“拜見至尊……”

百姓們知道禮數,李瑄所過之處,按照傳言中那樣,向李瑄行禮。

“諸鄉親父老,不必多禮。”

李瑄上前,擡手示意百姓免禮。

一句父老鄉親,拉近無數親近。

他讓官兵到一邊去,自己拉着一名老者,噓寒問暖。

把這名老者激動得熱淚盈眶,哽咽難以發聲。

這種架勢,古往今來獨一份。

李瑄還將一名孩童攜在懷裡,並從口袋中掏出洛陽的“果糖”,分給遇見的孩童們。

不多,一人一顆。

小孩們根本沒見過這玩意,拿着紙包的果糖,不知該如何。

還是李瑄親自示範,放在一名孩童的口中。

那種甜蜜,讓他們一瞬間眼睛明亮。

對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一生中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平民百姓不敢相信,高高在上,只存在於報紙、傳言中的至尊,能與他們這些貧賤之民,打成一塊。

相由心生,在百姓心中,李瑄的仁德充斥內心,他們忘記了李瑄當皇帝之前是一名將軍。

忘記了李瑄當皇帝的過程。

似乎一切都是天命所歸。

李瑄在一個時辰內,一路走數裡,讓所有的百姓都看到他。

他本人也不知疲倦,臉上一直掛着笑容。

完事後,李瑄支開常鉉等地方官吏,讓錦衣衛挑選十幾名鄉里老者,李瑄在通濟渠邊,請他們喝一杯熱酒。

實際上,是詢問一下,臨淮太守、長史、別駕,和諸地縣令爲官如何?

有沒有豪強大族橫行鄉里?

有沒有達官貴人再行兼併之事?

被挑中的老人臉色通紅,像是煥發第二春一樣,至尊請他們飲酒,這是祖墳冒青煙的事情。

以後在鄉里街坊,夠他們吹噓一輩子。

“朕此次南下,除了來看看你們,讓你們看看我。是聽說這裡有貪贓不法的官吏,與豪強勾結。臨淮有無這種情況?如果有,朕當場就將他砍了,以慰民心。”

李瑄用一種誘導式的語氣,向老者們說道。

意在讓他們不必顧慮,不要怕報復。

再大難道還能大過皇帝?

不說跟隨的天策衛禁軍,李瑄一聲令下,淮南省的府兵會在數日之內,於臨淮齊聚。

“至尊明察,不要殺常太守。常太守非常好啊!他在我們臨淮,我們都衣食無憂。他還親自在農忙時耕種,令官府補助孤寡,拯救慈幼。連義倉的稅都不用繳納了,我們的孫兒,都可以去鄉學讀書了…………”

聽到李瑄的話後,一名老者連忙向李瑄說道。

他在爲常鉉說情。在他心裡,常鉉是難得的好官。

“是啊,常太守還給棉花種子讓我們耕種,那玩意可金貴着呢。”

“常太守審理案子的時候,開誠佈公,令人心服口服。”

一衆老人不理解李瑄的話,紛紛向李瑄求情。

“哈哈……諸位誤會朕的意思了,若沒有罪,朕是不會冤枉的……”

李瑄笑了一聲,雖然老人們說的許多都是朝廷規定的策令。

但只要堅決服從策令,就是一個好官吏。

老百姓有口皆碑,說明常鉉大概率是清廉官吏。

“天子英明,太守能幹。我們臨淮比淮陰好上百倍,老朽今生知足。”

又有一名老者接李瑄的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瑄好奇地詢問:“淮陰郡很不好嗎?”

淮陰是著名的淮水畔之郡,在臨淮郡的東南面,與臨淮郡緊鄰。

總體來說,淮陰郡不如臨淮郡。

經濟、人口,都差臨淮郡一大截。

“是也!去年還有淮陰郡百姓,到達臨淮謀生呢!國泰民安,淮陰郡有惡霸的消息,竟順着通濟渠漂上來……”

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太平盛世了,竟還有人逃難到臨淮。

再加上生活在通濟渠旁,道聽途說,認爲淮陰郡很不好。

“是嗎!”

李瑄想着淮陰似乎並沒有災害。

如果情況屬實,剛除賤爲良幾年,就有失去土地逃難的百姓,那地方官吏難辭其咎。

當李瑄深入追問老人的時候,但老人只是一知半解。

道聽途說,不可盡信。

李瑄也沒再追問下去,過不了幾天,他就會去淮陰看看。

與老人們將一壺酒飲盡,李瑄告別前,祝他們身體健康。

這樣的話,非常暖心。

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一刻。

此時,李瑄的車駕已經從船上運下。

天策衛騎着高頭大馬在前,李瑄坐在龍輦上,先回臨淮城。

日昳時刻,目送李瑄回城,百姓們這纔在捕快的勸說下,各回各家。

歸途之路,議論不止。

人人都讚歎天子聖明,能見到明君,是邀天之幸。

特別是被李瑄邀請喝酒的十幾名老人,被一羣人圍着,問“宮廷玉液”是何等滋味?

孩童們在回憶着,皇帝帶來的甜味!

……

Wшw ◆тt kǎn ◆¢ O

臨淮太守府,爲李瑄的暫居之地。

當夜,李瑄在此休息。

翌日,廖崢嶸向李瑄稟告,錦衣衛經過探查,臨淮太守在百姓心中名聲不錯。

也未查到什麼過錯。

最多隻是一些雞毛蒜皮,擁有糾紛的事情。

類似的事情每個地方都有,在所難免。

臨淮郡也有錦衣衛駐紮,但廖崢嶸派遣的是隨行聖駕的錦衣衛,以防止地方上的錦衣衛與官吏之間,過多牽連,從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確定臨淮郡沒問題後,李瑄就提前規劃繼續南下的日期。

一連七日,李瑄在常鉉的指引,遊走除臨淮縣以外的兩個縣,瞭解當地的風俗人情。

李瑄還視察臨淮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常平倉庫。

臨淮的綵綢和漆器非常出名,每年依靠此,獲得巨大的利潤。

常鉉也一直關注綵綢和漆器,依靠大運河,將這些傾銷向洛陽、長安。甚至通過絲綢之路,到達西域。

不過李瑄建議臨淮郡能拓展其他業務。

據他所知,綵綢和漆器,臨淮在南方的諸郡中,並不佔據優勢。

臨淮綵綢再好,也遠遠不如廣陵綵緞、丹陽京口衫緞、晉陵的陵繡、會稽的絳繡、吳郡的刺繡出名。

而且在漆器上,揚州首屈一指。

這些名貴的東西,老百姓用不起。

在沒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市場飽和,應對風險能力太差。

李瑄更傾向於可以供普通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品,如現在的肥皂、牙刷、鐵鍋等等。

亦或者各類傢俱、新式的琉璃瓦、磚石等。

吃飽穿暖,是基本要求,百姓的生活質量,也要提升。

臨淮郡財政富餘,能嘗試去做這些。

常鉉很認真地將李瑄的話記錄下來。

關於糧食、蔬菜、水果,也要緊盯着。這是民生的關鍵所在。

李瑄希望大唐和後世一樣,每一個縣,最起碼有一種最適合本縣的水果。

在畜牧業上,李瑄更推薦南方養一些雞鴨鵝和豬。

萬事開頭難,一點點培育幼崽。

遲早能達到預期。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人說淮陰郡不盡如人意。兩郡相隔,常太守可聽到什麼聲音?”

常鉉和臨淮郡百姓送李瑄離開的時候,李瑄在臨淮碼頭向常鉉詢問此事……

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3章 李適之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0章 建立威勢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番外 李瑄墓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70章 陷陣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84章 長離第12章 大案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84章 長離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80章 滿城沸騰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89章 王昌齡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53章 備戰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53章 備戰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15章 大勝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
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3章 李適之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0章 建立威勢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番外 李瑄墓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70章 陷陣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84章 長離第12章 大案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84章 長離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80章 滿城沸騰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89章 王昌齡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53章 備戰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53章 備戰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15章 大勝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