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

李瑄沒有那麼急切的心情,到達丹揚郡後,首先巡視郡治所丹徒。

他重申朝廷改革的理念如金陵的鐘山一樣,堅定不移。

不會因爲一些挫折而改變。

望省郡縣官吏,以淮陰爲教訓,關愛百姓,關心民生,解決矛盾。以最大可能,使郡縣所有行業的百姓,都成爲受益者。

在改革的洪流中,江南保持魚米之鄉的同時,還要在手工業上,完成轉型。並引進長安、洛陽的新型技藝。

李瑄召集富有創造力的學者、工藝師,前往洛陽的智慧宮,在其中發揮自己的特長。

現智慧宮中,外國學者的佔比比大唐學者還高,這是不科學的。

他希望大唐學者能佔據主導性,厚積薄發,以展開更深層次的改革。

在這個時代,沿海不是優勢地區。

但擁有內陸河長江,北面又有大運河,絕對是經濟發達的主要因素。

丹揚郡作爲長江上的主要地區,又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李瑄對其寄與厚望。

希望它一直以超越揚州爲目標。

結束對丹徒的巡視,李瑄乘舟至金陵。

春風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金陵又名江寧,這個時代詩人更喜歡金陵這個含有歷史意義的名字。

春秋時期,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三國時期,孫權在此建都,金陵從此崛起。

然後就是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樑陳在此定都。

但時過境遷,金陵的地位迅速下降。

現如今金陵屬於丹揚郡,但郡治爲丹徒,與金陵無緣。

整個丹揚郡在除賤爲良後有人口九十餘萬,在江南省僅次於揚州、晉陵、吳郡。

毫無疑問的富庶之地。

整個淮南省與江南省相比,小巫見大巫。

李白在蜀地出生,一生之中,要問最鍾情的地方。

不是出生地,更不是他可望而不可求的長安,而是金陵。

李白一生多次漫遊金陵,其跨度長達近四十年。

後世流傳的詩歌中,僅在金陵寫下的就有一百多首,佔據總篇幅的十分之一。

在這有山有水的地方,鍾靈毓秀。

相比於北國風光,還有着江南水鄉,鶯歌燕舞。

李白曾有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對愛酒的李白來說,金陵春酒,也一直使他懷念。

雖然李白現在歸於平靜,但從早年的詩能看出來,喝着美酒,看着佳人,縱使謫仙人也會流連忘返。

在近些年來,李白多來往於宣城和金陵之間。

曾經“賜金放還”謫仙人,曾經“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意氣,也早已不存在。

這個時代無法將詩歌變現爲錢財,花甲之年的李白多依人爲生,沒有年輕時期的富貴。

李瑄在詩中多次提到李白。

官吏們幾乎都讀過李瑄所作的詩詞。

地方縣令因此時常資助李白,不至於讓一代大詩人連酒都喝不起。

只是這一時空的李白沒有被流放夜郎,沒有太過坎坷。

在草長鶯飛的季節,李瑄金陵城東的石頭鎮登岸。

得知至尊到來,金陵令王源心領金陵官吏拜見。

和許多地方一樣,金陵百姓自發跑到石頭城,來瞻仰傳說中的君王。

與淮陰截然不同的風貌,消息不閉塞的區域,李瑄的聲威如日中天。

除賤爲良,一改地方風氣。

實際上,李瑄在吳越一帶,一直有影響力。

那時他出海剿滅海賊吳令光,剷除臨海等郡豪強,已有盛名。

在除賤爲良前,這一帶的百姓,大多都知道北方有一個英雄,叫李瑄。

他東征西討,北戰南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接影響到商人的貿易。

他是最聲名顯赫的大詩人,是獨樹一幟的填詞者。

李瑄的詞,對南方的衝擊力,比北方更大。

吳音唱曲,一霄千金。

而皇帝的身份,又將無上的光環,賦予在李瑄身上。

在許多江南人心中,李瑄就是正統的皇帝。

因爲李瑄攫取權力的速度太快,一切都顯得順其自然,不僅沒有對天下百姓帶來損失,還改變秩序,使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臣江寧令王源心,拜見至尊……”

石頭鎮,王源心帶着官吏迎接李瑄。

此時,江南巡撫暢崔、丹揚太守等,都與李瑄隨行,畢竟這是他們管轄的地界。

“諸卿免禮!”

李瑄使金陵官吏免禮。

現如今,金陵地區的官方地名是江寧,王源心只能是江寧令。

王源心是乾元二載進士及第,在除賤爲良後,先任江南東部下縣令,因政績優異,於去年升遷爲江寧令。

大詩人王昌齡曾經在江寧丞的位置上待了七年,頗受百姓愛戴。

他生不逢時,又有幸遇見李瑄,一改頹勢。

“謝至尊!”

金陵官吏再謝李瑄。

“卿是東道主,帶朕看看這石頭鎮。”

李瑄向王源心吩咐一聲。

“遵旨……”

王源心領命後,帶李瑄等人在石頭鎮上巡視。

石頭鎮,因石材多,石刻多,石人多,石獸多,因此得名,通俗易懂。

裡面的一切,也名副其實。

石頭鎮坐落在鐘山以北,緊鄰長江,從鐘山取石。

王源心向李瑄講述石頭鎮是金陵城外最重要的一個集鎮,裡面的工匠雕刻技藝高超,受長江一帶百姓青睞。

金陵可藉助長江水運,將石頭鎮的雕刻銷售至大江南北,以增加金陵的財政,福佑民生。

李瑄高度讚揚金陵“點石成金”的成就。

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發展出特色的工商業。

出石頭鎮,李瑄慰問來迎接他的平民百姓。

並請一些鄉老,問究生活情況。

得到的結果,令他稍微寬心。

淮陰的情況只是少數,大部分百姓在除賤爲良後生活飛躍,讓李瑄更堅定自己的變革之心。

當天,來不及去金陵城。李瑄在石頭鎮休息。

李瑄向王源心詢問李白的蹤跡,確認李白在金陵城中。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以李白的性格,是不可能來迎接李瑄這個皇帝的。

王源心也請不動李白。

翌日清晨,李瑄登上鐘山,從鐘山上能眺望金陵城,遍觀江山如畫。

“金陵虎踞龍盤,卿覺得有沒有帝王氣象?”

李瑄站在鐘山主峰,向身旁的暢崔說道。

“回至尊,孫吳割據,東晉南逃,宋齊樑陳偏安一隅。洛陽、長安纔是帝王之都。”

暢崔拱手向李瑄回答道。

他這不僅僅是標準回答,還是他真正的想法。

“與揚州一南一北,位置重要。於江南發展,重中之重。看此山河地勢,當可盡力發展。”

李瑄笑了笑,沒有去深說金陵的帝王氣。

“臣謹記至尊的話!”

暢崔領命。

很明顯,至尊把金陵看得比丹徒還重。

如丹揚郡這種超級大郡,全力發展金陵這類有底蘊的城池,使其商貿再翻幾倍不成問題。

從鐘山下來,李瑄在王源心的帶領下,前往金陵城。

更多的百姓夾道歡迎天子。

李瑄在金陵東門,向金陵百姓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演講。

一直以來,北方文人輕視南方文人。

因爲大唐的士族,不論是關隴士族、山東士族、代北士族等,都是北方的士族。

到盛唐時期,江左士族徹底沒落,南方文人集團,成爲豪強大族,已在政治上失勢。

從歷任宰相的姓氏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李瑄嚴禁這種南北對立現象。

南方人大多是從北方遷徙,李瑄希望從今以後,四海一家,過太平日子。

他與天下百姓一起,創造盛世。

在金陵匯聚的文人非常多,他們對李瑄的話產生共鳴。

皇帝拋頭露面,面向萬千百姓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話,這是亙古未有的。

人羣中,一名老者靜靜地看着李瑄對百姓的講話,神色複雜。

他就是李白!

李白從未老過,只是心未老。

儘管歲月已在他臉上刻下痕跡,但他那雙眼依舊炯炯有神,眸光中透着不羈與平淡,一切磨難都無法磨滅他骨子裡的那份執着。

看着面向百姓,繪聲繪色的李瑄,李白的心神回到二十年前。

那漫天飄絮的曲江池邊。

他任職翰林院,李瑄只是一介白身。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那詩句驚豔到李白,更驚豔的是李瑄的人生軌跡。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李白曾和許多詩人一樣,有從軍邊塞,獻策建功的志向。

但事與願違。

在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最激情的歲月,卻陷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中。

天寶的前三年,給李白重大打擊。使他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心灰意冷。

李白雖號稱“輕俠”,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

但馬上取功名不是兒戲。

從李白天寶年間的一些詩歌之中,能看出戰場上馳騁的李瑄,是李白夢中的自己。

安祿山叛亂,馬嵬驛政變,李瑄拜天策上將,冊封太子、接受禪讓,登基爲帝……

一系列複雜的操作,李白無法去深想。

有時候,李白也會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自問。

他想“澄清天下,海縣安定”的志向是不是異想天開?

終與安社稷,功成五湖去。

像范蠡一樣,功成身退。

想像謝安一樣,高臥東山,鼎定乾坤。

想像姜子牙、張良一樣,受到君王的賞識,完成自己的遠大抱負。

或者,他想一步登天。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就是李白!

等老邁多病的時候,李白纔會更明悟一些。

李瑄用高適、杜甫、王昌齡等,都是李白的好友,皆高官厚祿。

但他們是李瑄在這二十年間,一步一步提拔上來的。

李白浪漫飄逸,寧折不彎。許多時候,並不適合官場。

特別是李隆基將李白“賜金放還”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用李白。

在李白思慮之間,李瑄已經結束講話。

百姓們鼓掌歡喝,掌聲如雷鳴,久久不落。

隨後,李瑄吩咐百姓們散去……

人羣逐漸散開的時候,一襲樸素衣着,衣帶系得十分隨意的李白完全映入李瑄眼簾。

實際上,李瑄早就見到氣質如鶴立雞羣的李白,但他能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將自己的話一字一句說完。

與李白相遇固然高興,然李瑄謹記他的主要目的。

“太白,好久不見!”

李瑄一步一步來到李白麪前,感慨萬千地說道。

他還以爲自天寶二年曲江一別,就永遠也無法再見。

“拜見至尊……”

李白回過神來,向李瑄拱手拜道。

他雖然傲權貴,但他的思想貫徹的是“爲人臣”和“位極人臣”,他對皇帝還是很尊敬的。

已至乾元七載,世人皆承認李瑄這個皇帝。

李白也認同。

“太白請起!我來金陵,一是巡視百姓的生計;二是來看望故人。二十年未見,一直懷念太白你啊!”

李瑄趕緊將李白扶起來,動情地說道。

山河美景,千言萬語,濃縮成四句詩歌,橫絕時代。

李白的雄奇飄逸和浪漫,就如他的詩歌一樣,爲世人所傾慕。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是千年難遇的天才,他的詩篇,可以讓盛世變得更繁盛。

千百年後,依舊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他是人,是人不免有缺點,總令人詬病。

但他追求道家無爲,從不標榜自己爲聖人。

他是謫仙人,詩歌如夢,無數人因爲他的詩歌而年輕,因爲他的詩歌而歡樂,因爲他的詩歌而堅強樂觀……

“白能在老病之齡,看到天下的至尊,今生再無憾!”

李瑄與李白之間,終究隔着一堵無形的牆,使李白無法再如以前一樣開玩笑。

隨性如李白,也無法翻過這大山。

李瑄的聖明,李白看在眼裡。來回輾轉多地,這幾年變化太多太多。

這是李瑄的功勞,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扶大廈將傾。

“我也有遺憾啊!羨慕曾經太白與高適、杜甫一起,長途遊覽,冬獵青丘,我心馳神往,卻不能至。太白未能應邀前往智慧宮,也是我的遺憾之一。”

世事無法兩全,李瑄再見老去的李白,感觸頗多。

“草民非做夫子的人選。”

李白不是嫌棄智慧宮祭酒的職位,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勝任。

他以酒爲伴,來去隨心,恐誤人子弟。

治理天下的理想已經漸行漸遠,李白只想在這太平盛世中,做最後的演繹。

“一起回城,帶我遊覽,再飲一杯。”

李瑄不再糾結李白不應智慧宮祭酒之事,伸手拉着李白,請李白向他介紹最熟悉的金陵城……

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1章 豐安令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34章 神勇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37章 拒絕贈送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34章 神勇第37章 拒絕贈送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389章 收復范陽 漁陽,平盧歸唐,大決戰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34章 神勇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30章 建立威勢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43章 豪強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78章 陌刀將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70章 陷陣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
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1章 豐安令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34章 神勇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37章 拒絕贈送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34章 神勇第37章 拒絕贈送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389章 收復范陽 漁陽,平盧歸唐,大決戰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34章 神勇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30章 建立威勢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43章 豪強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78章 陌刀將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70章 陷陣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