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

嗜酒成性的李白,在花甲之年,依舊放縱。

他的身體大不如前,來金陵以後,甚至無法再涉遠路。

這次出城隨百姓迎接李瑄,他花費很大力氣。

他不是在迎接皇帝,而是迎接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

在諸官吏的擁簇下,李瑄與李白一起入金陵城。

沒有去金陵縣衙,而是在李白的小院落。

幾間間小屋,一棵梨樹,牆角幾株未開的木槿花。

“轉眼之間,太白已至花甲之年,我也快要不惑。太白近來身體如何?”

在樸素的庭院之中,李瑄與李白在生着春芽的梨樹下對坐。

他已經注意到李白緩慢的步伐,不如以前一樣意氣風發。

“日可斗酒,只是酒量下降,不得沉醉。”

李白樂觀地回答道。

絕世天才和皇帝,在這個時代,並不匹配在一起。

那驚豔時光的少年郎,成長爲一名大詩人。

假如有一天,他離開人間,只希望他的詩歌能流傳下來。

“酒是好東西,但過多傷身,還是要剋制啊!”

李瑄知道自己的勸說李白沒用,但還是勸說一聲。

他自己能剋制飲酒,但李白沒有酒,還是李白嗎?

歷史上,關於李白的死,有三種傳說。

每一種都與酒有關。

最離奇的民間傳說,是李白在乘舟喝酒的時候,看月亮照入水中,美輪美奐。他在醉酒之後,一時興起,跳入河中捉月溺亡。

“朋友都這麼勸我,賀監八十歲時尚且金龜換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用賀知章的典故,並化用自己的詩迴應李瑄。

但他離不開酒了,對愛酒之人來說,喝酒喝死,亦是長醉。

李瑄笑了笑,令韋應物將好酒取上來。

宮庭玉液,聞之飄香。

這是李瑄與李白第一次飲酒。

淺嘗輒止即可!

李瑄與李白起初一起交談故事,詩文篇章。

李白那些走過祖國的名山大川,多奇聞軼事。

又向李瑄說起和孟浩然、王昌齡、杜甫等大詩人的性格。

以前李白調侃王昌齡的相貌,調侃杜甫“借問別來太生瘦,總爲從前作詩苦”。

現在孟浩然走了,他們都逐漸老了,相隔太遠,不能相見。

李白沒有像以前一樣,現在只剩下緬懷。

“太白,你覺得我這個皇帝如何?”

一番憶古今後,李瑄笑問李白。

“過古代君王矣……”

李白只是簡單地向李瑄回答。

在天寶年間,李白剛入興慶宮的時候,李隆基問李白:“我朝與天后之朝何如?”

“天后朝政出多門,國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揀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採玉,皆得其精粹。”

李白以此回答李隆基。

而李隆基笑道:“學士過多粉飾。”

李白年輕的時候,爲求官職,說了許多自己不想說的話,寫了許多自己不想寫的詩。

但面對李瑄,李白說的是真心話。

一句過古代君王,是對李瑄最高的評價。

自古以來,從未有過李瑄這樣的君王。

《大唐月報》,李白期期都看,裡面關於李瑄的文章、理念,古今未出現過。

或許侵犯貴族士大夫的利益,或許不符合自古的規矩、禮儀,但自始至終貫徹儒家的“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以前沒有人做到,現在李瑄做到了。

能看出,李瑄把“家天下”思想看得很輕。

他不是一味的打破陳規,而是用強有力的手腕,籠絡軍隊,人心,然後重拳出擊。

李瑄麾下的將領,多是行伍出身。

軍隊改革,用自己的體系,貫徹意志。

從而有當今的時局。

“天下複雜,多成不足。古代君王雖然有缺陷,但還是有許多長處的,我一直以爲自己勤勤懇懇,一心爲民,百姓就能永遠富足。以爲明正典刑,就能使官吏腐敗遏制。此次南巡,卻發生觸目驚心的情況,人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李瑄先知先覺,經過二十年風雲,磨礪成一代帝王。

他比古代君王最強的一點是他能儘可能做到公平。

他能接受李姓無能,而被推倒的結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希望“唐”,能成爲後人真正交口稱讚的一個“字”。

而非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提並論。

過在當代,功在千秋這句話,李瑄一直不推崇的。

這句話,洗刷多少殘暴?

後人享受福澤,怎能讓前人承受苦難嗎?

所以李瑄在造福後人的同時,致力於當代百姓的發展。

哪怕知道解放工商,過快的發展,會催生百姓的慾望。

但只要世界上只有大唐強大,有朝一日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整合全球資源,建立以華夏民族爲體系的巨無霸。

那就是“唐”的勝利!

“我也聽說淮陰郡之事,利慾薰心之徒,自古皆有。大樹上有幾隻蟲子,不足以撼動大樹。天下人都知道至尊殫精竭力,以巡視南方震懾宵小。如這樣下去,那些妖魔鬼怪,遲早會顯形。”

李白緩緩地向李瑄說道。

他也看過《西遊記》,覺得很有意思,也有期待感。

如今的《西遊記》,許多隱喻就是國家中的貪官污吏,李瑄暗示他們是“魑魅魍魎”和“妖魔鬼怪”。

《西遊記》之所以能流傳這麼廣,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李瑄所著。

現在《西遊記》衍生一批狂熱者,他們來到洛陽的淨土寺和長安的弘福寺,這些唐玄葬呆過的寺廟。

有的甚至開始自己的“西遊”,西出長安,到達西域。

天下郡縣,最少出現上百個“花果山”和“五指山”。

各地官吏上書朝廷發現“水簾洞”。

這是文化帶來的影響。

更多的落榜文人,開始嘗試寫小說爲生,出現不同形式的小說。

有邏輯緊密的小說,令地方追捧。

“我也希望官吏們收緊慾望,爲民做事。他們身兼百姓的意志,有令人尊敬的地方,還有優渥的俸祿。有什麼不知足的目的?”

李瑄開口說道。

實際上,他已經決定源源不斷地進行整肅風紀。

開始對御史臺進行改革,擴大監察機構。

御史臺的官吏太少,即便監察御史被李瑄擴大到三十個也遠遠不夠。

李瑄回去後會設立三十個監察部。

即監察第一部,監察第二部,監察第三部……以此類推。

每一部的長吏爲監察御史。

現在的監察御史經過兩次更改,已經爲正五品。

而監察部設六品到九品十三個官吏,並有流外官三十餘名。

今後不僅僅是監察御史巡視地方,連監察御史下屬官吏,都可以依照朝廷的命令對郡縣進行巡視,並且代表“天子”。

另外,每一個省,設立巡查部。

代表巡撫進一步對地方進行巡查。

要讓官吏對刑法產生畏懼,從而克己奉公。

不能只靠自覺。

“至尊曾說過,翰林院是出宰相的地方。可我卻無法把握住。我時常想,一個人怎能靠詩文出名呢?還得靠執宰天下名留青史。”

討論起時政,李白爲此而感嘆。

李白即便到老以後,也想着“撥亂反正,治理天下”。

歷史上,也是在人生的末年,成爲永王的幕僚,爲永王寫下“永王東巡歌”,並表達自己的躊躇滿志。

就像是歷史上杜甫所著的“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這是這個時代所有詩人的心聲。

詩仙也是人,像古人一樣的遠大抱負,一直存在。

曾幾何時,李白也想過李瑄登基後,重用了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杜甫,爲何不用他呢?

直到“智慧宮”出現,李白才知道,治理天下的才幹,不過是他的一廂情願。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

是因爲李瑄從來不會直接把一個人提拔到天上。

統帥軍隊的時候,李瑄對將領們論功勞提拔,一級一級。

杜甫、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官吏,都是一步步升上去的。

李瑄最信任的幕僚李泌,曾經爲李瑄立那麼大功勞,就因爲一直是白身,李瑄沒有直接提拔爲相。

而是先任天策府行軍司馬,然後范陽太守,到現在兵部侍郎。

現在爲入相做基礎。

李白的目標是宰相,李瑄就算與李白關係再好,也不可能使他“一步登天”。

“太白已經名留青史了,如今的幾位宰相,一個月連休息兩天的時間都沒有,又不敢飲酒,怕誤公事。哪有太白這種逍遙自在,我猜後人一定會稱你爲詩仙……”

李瑄詼諧地說道。

李太白,可比宰相有名多了。後世李白可謂婦孺皆知。

而真正婦孺皆知的“相”,恐怕只有諸葛亮了。

事實上,李白還是錯誤的理解了“智慧宮”,以爲智慧宮只是一個教導知識的地方,一個負責編著圖書、翻譯圖書的地方。

要知道,智慧宮祭酒可是“從一品”的官職,是僅次於宰相的一品大員。

而真正的智慧宮,是李瑄讓唐人“思想轉型”,跳出循環,使華夏民族螺旋上去的場所。

誰是智慧宮第一任祭酒,只要將智慧宮治理好,絕對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李白“濟世安民”的心太重,沒有選擇擔任智慧宮祭酒。

“詩仙……詩仙……”

李瑄的話,讓李白一掃惆悵。

往事不可追,就像現如今的美酒一樣,今朝有酒今朝醉。

可能是瓊漿玉液醉人,也可能是李白的酒量下降。

飲酒不到一個半時辰,李白已經微微有些醉意。

看李白醉酒高歌作詩,李瑄停止再飲,只是與李白靜靜談話,說古論今。

李白最崇拜的人是謝安。

李白最崇拜的詩人是謝眺。

李白想如陶淵明一樣田園隱居。

李白也向往道家無爲。

李白有輕俠之風,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任俠之氣。

在李白的夢中,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

他是太白星轉世,醉酒在人間,是人間的謫仙人。

他複雜且多變,天真又認真……

日月齊出,星光燦爛,是李白的境界。

“至尊,草民爲你獻上劍舞……”

李白說着,拔劍爲李瑄舞劍,想如年輕時一般。

浪跡一生,他的劍並沒有像傳言一樣殺過人,也只是這樣了。

彼時,夕陽西下,映照庭院。

“太白不可,身體爲重……”

李瑄連忙起身制止李白。

這個時代,男子舞蹈是正常的禮儀,連李世民都會在宴會上起舞。

爲李瑄獻舞的將領也不在少數。

他也想看看“師從裴旻”的劍,但李白已經老了。

“我是李白啊。”

李白沒有“遵旨”,我行我素,已經提劍在庭院中舞動起來。

在落日的餘暉下,白髮蒼蒼的李白站在庭院中,身形雖略顯佝僂,但眼神中依舊閃爍着未泯的壯志。

他緩緩舞動長劍,劍刃在夕陽下泛着冷冽的光。

起勢時,動作雖不如年輕時那般迅猛,但每一招都飽含着歲月沉澱的沉穩與力量,彷彿在向天地訴說着他那未曾實現的抱負,劍風獵獵,似要衝破這暮年的束縛,與日月爭奪光輝……

“劍,也僅此而已。”

李白收劍以後,看着寶劍,吶吶一言。

像曾經所追尋的,是自己辜負。

他不能看透歷史,也只是在遺憾中,又有許多無奈。

一生坎坷,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卻未能順遂心意。命運的波折並未磨平棱角,詩作愈發絢麗。

這一舞后,李白醉倒了。

他的夫人宗氏和兒子李伯禽將李白攙扶回庭院休息。

李瑄以爲李白只是一醉,但第二天,李瑄在縣衙時,傳來李白重病的消息,在牀上無法起來。

這讓李瑄十分揪心,他還未洗漱,就跑到李白庭院中看望。

昨天還好好的,怎麼一醉以後病重呢?

當年,王昌齡去看望孟浩然,孟浩然因爲興致,多飲幾杯酒,吃了一些河鮮,舊病復發而亡。

李瑄不想再出現這種悲劇。

到達李白院子後,李瑄看到躺在牀上的李白,臉上沒一絲血色,嘴脣也發青。

李瑄連忙傳隨行的御醫來檢查李白的病情。

“啓奏至尊,太白先生脈象虛浮,胸內有重症,似乎是肺癰!久未治療,又肆意飲酒,只怕……只怕很難調理過來了。”

御醫向李瑄回答道,微微搖頭。

此御醫名李鶴生,也在濟生堂教課,他是當前最好的御醫之一。

“李太白是朕的朋友,一定要全力拯救。”

李瑄面色一怔,但他沒有爲難李鶴生,只是重重地將李白託付給他。

藥醫不死病。像影視劇中因御醫治不好病,推出去斬了之類,或着對御醫暴怒的事情,不會在李瑄這裡出現。

他重視友情,但也尊重醫者。

太多在後世不致命的病,在這個時代都是絕症,所以纔有濟生堂出現。

“臣定竭盡全力!”

李鶴生拱手。

不用面對來自皇帝的壓力,御醫纔可更冷靜的治病救人。

經過鍼灸和醫藥調理,到第三天下午,李白才甦醒。

他從宗氏口中得知至尊每日來看望他後,非常感動。

他想喝酒,但宗氏再也不肯給李白酒。

李白全身不自在。

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不懼怕死亡。

但李白也有牽掛啊!

他的妻子怎麼辦?他才二十多歲的兒子李伯禽怎麼辦?

他又想起自己的女兒李平陽,他總是出遊,未盡父愛,可女兒剛嫁人不久就去世了。

這是李白少有後悔的事情。

最終,李白吩咐李伯禽將最近兩年在金陵整理的手稿準備好。

他要將自己的全部詩歌,贈給下次來看望他的李瑄……

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61章 前鋒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06章 積石軍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5章 渭水離別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82章 曳落河出擊,瓜分大唐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56章 唐軍陣形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106章 積石軍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4章 廣運潭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24章 決戰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完結感言新書第27章 豐安軍城第43章 豪強第293章 天將軍第10章 詠柳第3章 李適之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9章 軍中訓練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49章 賣馬人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
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61章 前鋒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06章 積石軍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5章 渭水離別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82章 曳落河出擊,瓜分大唐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56章 唐軍陣形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106章 積石軍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4章 廣運潭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24章 決戰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完結感言新書第27章 豐安軍城第43章 豪強第293章 天將軍第10章 詠柳第3章 李適之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9章 軍中訓練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49章 賣馬人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