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秀才三級試,在整個九月,瞬間席捲了整個大唐,嶺東府,嶺西府,承天府,湘西府,長沙府,荊南府,六府之地,進行整個中國,乃至於整個世界的,第一次秀才試。

這是對於讀書人地位的,第一次大跨越,官方認證下。

唐朝時,讀書參加科舉,都是有錢人的遊戲,而且,僅僅是一小撮人功成名就,普通讀書人只能耗盡家財,無一地位名祿。

但現在,只要你通過考試,考究學問,哪怕成爲不了進士,也可以成爲秀才,享受等等官人特權。

免除徭役,見官不拜,狀紙直通縣衙,極大的提升了讀書人的地位。

鄉親父老,人人敬仰,衙役官員,禮敬有加。

貧寒久的讀書人,何曾有過這番待遇?

“哪怕聖王在世,也不曾有此吧!”讀書人迫不及待地讚美起來。

屁股決定腦袋,皇帝與朝廷給你提供那麼好的地位,自然得投桃報李了!

聖主再世、明君在朝、大唐再興等等詞彙,不要錢似的灑過來,李嘉在民間的威望,瞬間飆升。

滅兩國,對於百姓而言,只是榮譽,沒有牽扯到他們,但秀才舉人,與他們可謂是親切相關的,親眼見證的,這等善政,立竿見影。

能考取秀才舉人,必須得讀書,能讀書的,定然是有些許錢財的,這些人,用後世話來說,都是中產階級,納稅的主體。

朝野百官也誇讚起來,奏摺一本又一本。

只有些許異議,言功名利祿太多,恐遺禍讀書人。

屁話,沒有功名利祿,哪個人想讀書?百姓們哪裡肯勒肚子省吃儉用來供子女讀書?

還不是想有個好未來,提高地位嗎?

而李嘉付出了什麼?僅僅是些許徭役,地位,一毛錢都沒出,就獲取了大量的民心,惠而不費,而且,沒有跟明清一樣,免納糧。

爲啥說乾隆是敗家子呢?雍正的官紳一體納糧制度,在乾隆時期,就名存實亡了,許多雍正的政策,就慢慢廢除,鞏固了他的統治,卻敗壞大清江山。

必須強調一點,任何人都需要納稅,哪怕是皇莊也一樣,維持轉運使司衙門的獨立性,建造健康的財政,是維持一個王朝的基本需求。

扯遠了,秀才舉人制度的提出,雖然有種種缺點,但卻極大的收攏了精英階級,各州縣不斷傳來消息,許多百姓從山谷中遷移而出,主動進行編戶齊民。

甚至,有一戶傳承自隋末的家族,約兩千人,轟轟烈烈地從山谷而出,說着正宗的洛陽官話,主動要求編戶,從而考取秀才舉人,成爲鄉紳階級。

可以這樣說,李嘉親自塑造了一個新階級,將地主階級凝固一團給分裂,分成兩半,要麼是讀書鄉紳,以秀才、舉人爲代表。

要麼是世代相承的鄉紳,以無功名的豪族、世家爲代表,兩者爲爭奪地方權利,爭鬥不休,沒有一兩百年的時間,是無法真正解決的。

“果然,利益,纔是驅使人心的最佳動力!”李嘉想起了宋真宗的這首醬油詩,不由得感嘆道,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來。

一旁的起居郎聽到這,連忙嗦嗦嗦的記錄下來,皇帝吟詩,這可是名傳千古的時刻,尤其是一首與政治時局牽連的詩,重要異常。

“哈哈哈哈,看看這!”李嘉又看了一本奏摺,上面是荊南府的內容。

荊南府的官吏們說,秀才試後,中原歸附的百姓,一日竟然有百戶之多,短短半個月,臨近的數縣,戶口空缺過半。

一時間,荊南府增長兩千戶,足以新設一縣了。

“讀書人,還真得用功名來誘惑!”李嘉連連搖頭,止住了笑意。

下一本,則是潮州的,他們也說,清源軍乃是文教大盛之地,聽聞大唐舉辦了秀才舉人試,遷徙而來的富戶,足足過百,盡賣家財,落戶潮州,一時間,潮州的讀書人紛紛抱怨,說外來者搶佔了他們的名額。

所以,他們請求朝廷,多分下一些名額,以求不辜負讀書人之心。

“哼,競爭纔是最好的!”李嘉直接畫了一個×,直接打回去不妥,傷人心,他留中不發,意思很明確,沒得商量,別做夢了。

剩下的奏摺,也大同小異,都言因秀才試之後,戶口大增,之前遺漏的戶口,不斷地下山請求編戶,甚至有熟蠻部落,想拋棄優惠的稅收徭役政策,來成爲編戶百姓。

出乎意料的是,九州城,以及濟州島那邊,也聽聞秀才舉人試的發生,紛紛發來奏摺,要求在他們那裡舉行,不能寒了士子的心。

並且誇張的說:士子聞之,歡呼雀躍,又聞本地無之,議論紛紛,皆言,此地亦王土,進士可錄,爲何秀才舉人不可進之?

“化外之地,教化不盛,本不宜舉行,但念其心誠,有報效王室之心,朕不願傷其心,準其奏,明年行之,轉政事堂統籌!”皇帝提筆說道,然後直接轉交給政事堂,讓宰相們進行合理安排。

名額考試等具體的事,還是讓宰相們傷腦筋吧!

到了最後,安南都護府、占城都護府、黑水都護府也來湊熱鬧,說本地士子聞之欣喜若狂,報效朝廷之心日盛,請求皇帝、朝廷恩准,讓他們也考試。

李嘉思慮了片刻,想了想交州、占城的不易,漢人也生存艱難,所以也批閱了一個準字,轉交給政事堂處置。

至於黑水都護府,你處於西伯利亞,寒冰刺骨,讀書人有幾個?浪費名額,還不如多購買一些馬匹呢!

皇帝直接反駁,寫道:黑水人煙稀少,不宜參與。

趁着這個民心所向的時機,李嘉頒佈聖旨,明言遷都長沙。

邸報一發,民間瞬時譁然。

主要是嶺南籍的地方官不樂意,皇帝是咱們嶺南的,憑啥跑到湖南去?

第三百章八旗制度(求票,求訂閱)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1361章東去第1368章關門打狗第四百九十二章戰事第五百零二章不正常第1208章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七十三章諸國震動第1269章漠北第四百七十一章錦帆軍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第1216章忌憚第八百一十三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四百七十三章留從效(求票,求訂閱)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1348章第1255章驚詫第1378章和談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1265章死戰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九百三十六章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七百零九章第1171章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1317章島嶼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七百一十四章第1238章護法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六百六十九章大朝會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1160章幽州營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1195章第1314章凜然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四百章捉拿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動起來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1129章續第1239章佛難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1328章第1124章討論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1290章軟肋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三十四章欽州事務第六百六十四章女牆第八百二十八章潰敗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1276章實踐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七百章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第五百零七章僵硬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221章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1274章伴當
第三百章八旗制度(求票,求訂閱)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1361章東去第1368章關門打狗第四百九十二章戰事第五百零二章不正常第1208章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七十三章諸國震動第1269章漠北第四百七十一章錦帆軍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第1216章忌憚第八百一十三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四百七十三章留從效(求票,求訂閱)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1348章第1255章驚詫第1378章和談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1265章死戰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九百三十六章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七百零九章第1171章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1317章島嶼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七百一十四章第1238章護法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六百六十九章大朝會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1160章幽州營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1195章第1314章凜然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四百章捉拿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一章我有嘉賓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動起來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1129章續第1239章佛難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1328章第1124章討論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1290章軟肋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三十四章欽州事務第六百六十四章女牆第八百二十八章潰敗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1276章實踐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七百章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第五百零七章僵硬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221章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1274章伴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