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

紇石烈志嘟嘟囔囔的從高俊這裡出來,碰到什麼都想踹一腳。高俊暫時穩住了他,但這並不是高俊的勸說多麼高明,只是就連紇石烈志也知道,高俊向他分析的那些事所言非虛。

當他出來的時候心情非常鬱悶,他知道,高俊說的沒錯,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皇上必然不敢擅殺此人。而且,就算是他現在站出來指證高俊是個大逆不道的叛賊,估計也不會有幾個人信。

這就是高俊的底氣所在:“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你那位聖明的今上馬上就要問罪安貞,到那個時候,金朝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官家會問罪安貞大帥嗎?”紇石烈志解開坐騎的繮繩時,心裡面還有些猶豫不定,但隨後他就搖了搖頭,把心思全都趕走:“安貞大帥是國之棟樑,今上怎麼會對他下手呢?這肯定是高俊這廝的緩兵之計,回去之後要立刻調動軍馬,隨時準備圍剿這廝。”

紇石烈志帶着扈從走了,但是卻遲遲不忍心告發高俊。

而就在此時,何志也已經在齊州重新開會,商討太平軍的機構簡化,爲農民減負的問題。

有一件事特別能反映宋朝和金朝在治理方略上的差別:榷鹽。

自從炎黃以來,鹽一直是國家收入的重要一項,漢武帝實行鹽鐵專營,爲國家增加了巨大收入。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吃鹽,這是一種隱形稅收,而宋金兩朝也在鹽業上獲得了巨大收入。

既然鹽業如此重要,那麼查禁私鹽自然也就成了重要事務,北宋政府嚴厲的絞殺私鹽販子,並命令各州鹽政採取手段。設立了專門的巡鹽官和弓手到各處去查禁私鹽,並且採取了連坐制度。而養這羣人的支出當然也折進了鹽價裡面,北宋時期官府賣給鹽商的鹽引是每斤40文上下,再加上幾筆過路關稅,賣出時在60文以上,南宋由於通貨膨脹,鹽價一度膨脹至2000文左右。

金朝一開始沿襲兩宋的做法,設立了巡鹽官和弓手查禁私鹽,但是由於巡演弓手經常擾民,甚至故意攜帶私鹽栽贓陷害。因而後來禁止他們隨意入室搜查,但這又是放縱了私鹽發展,以至於河北河東皆用私鹽。

金朝生產鹽的成本大約在10~15文左右,而賣出則是38文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應該學習南宋,提高鹽價,設立更多的檢查機構來消滅私鹽。

朝堂上討論之後,覺得與其費力設立更多的檢察機關,倒不如想辦法降低成本,於是撤掉所有的巡鹽官和弓手,將官鹽的成本大幅降低,賣到和私鹽一個價,也是20文一斤,走私鹽的路,讓私鹽無路可走。

現如今,農村的提留款欠款相當之多,爲了徵收,各縣單位都加派任務,增加稅吏,委託地方商業機構協助覈查,反而爲了徵稅花更多的錢。這次走訪基層,何志也拿來了泗水縣的縣衙支應紀錄,全縣去年的支出居然有近1/4都是在徵稅,這樣的浪費實在太過驚人。

“農村裡的提留款全都取消,過往三年徵收的提留款,今後也分三年發放回去。你們養的那些多餘的稅吏通通給我趕回家,有這身的力氣,還不如上前線去扛槍!”何志也有些罕見的動怒了:“孔主席,你是戶政府主席,這件事你先做檢討!”

孔元政也無話可說,老老實實的站起來,做了一番自我檢查,表示自己太過心急,以致苛政害民,爭取以後適當的放寬對根據地民衆的索取。”

“我也知道輕徭薄賦的政策實行不下去,咱們現在前線打仗,需要共之你搞財政改革,爲前線提供足夠的軍資。但咱們稅收不光是要多,更重要的是有效率,爲了收稅浪費更多的錢,這就是買櫝還珠,咱們要是這麼做,對根據地是有罪的。”

何志也順便提起鄉村發展貸款的問題:“我說了,提留款分三年還清,今年是第一年,我想應該還有不少剩餘提留,各縣機關可以用這個來辦理公廨本,放給商人們做本錢,如果明年能夠有盈餘的話,我要在其中抽一部分做一個農村發展基金,共給各村進行小規模的發展貸款。而這筆收入的大頭,還是給各州縣管社機關作爲辦公經費。不過,給商人也有可能會折了本錢,要看你們的眼力如何,明年能不能收回來,也要看你們的本領,但是誰在跟我玩兒扒房子牽牛那一套,我第一個擼了誰!”

所有的人都唯唯諾諾,表示絕對不敢再搞那一套了。

“翟院長,這件事我還要問問你,管社幹部這麼無法無天,也是咱們根據地的物權法和民法始終沒能編定出來,六條政綱立了一年有餘了,該給你的人也都給了很多了,可是到現在一部成文法都沒出來。你老說要培養人才,究竟要培養到什麼時候!”

“何先生,法律此事最是要謹慎,一旦頒佈就很難收回成命,所以每一條都要仔細斟酌,萬一有所缺漏,那涉及的可不僅僅是扒房子牽牛那麼簡單。”

旁邊的趙汝凡差點暈倒,吳廣庭一臉急切的想要站起來說幾句說和的話,但是何志也臉色鐵青的一揮手:“管好你自己那攤子!”

“何先生,你和高郎君都說過,要以法律爲依據,法律是基石。既然如此,我們就絕對不允許在法律中出現差錯,一定要制定足夠合適的條例,想要讓法律有尊嚴,首先就要注意其穩定,絕對不可輕易增補修改。正因爲如此,我和全體司法院的幹部才宵衣旰食的研究根據地過往案例,爭取編定完美無缺的法律!”

大家看得出來,何志也非常非常的不高興,但他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必須提醒你,沒有完美無缺的法律,法律就是在不斷進步的。法律的威嚴也不來源於我們的推崇,或者是你們制定的合乎多少大道理。而在於它切切實實保護了百姓們的生活,維持了社會的發展。你要是不能這麼想,我會找到這麼想的人的。”

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八章 軍隊(下)第一章 風雨欲來(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十三章 嚇不退的計劃(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前言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四章 判?決?待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尾聲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一章 霧重重(上)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一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上)尾聲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九章 深情寄(上)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八章 失敗(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二十三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上)第二十三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上)第六章 貓(下)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三章 路茫茫(上)尾聲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十一章 新?訊?文(上)第十五章 商船(上)尾聲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十七章 段鍾(上)尾聲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
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八章 軍隊(下)第一章 風雨欲來(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十三章 嚇不退的計劃(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前言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四章 判?決?待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尾聲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一章 霧重重(上)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一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上)尾聲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九章 深情寄(上)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八章 失敗(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二十三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上)第二十三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上)第六章 貓(下)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三章 路茫茫(上)尾聲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十一章 新?訊?文(上)第十五章 商船(上)尾聲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十七章 段鍾(上)尾聲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