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散漫與果決(上)

朝廷爲了收復中都,建立了大名行省,參知政事孛術魯德裕領銜,但是此公至今仍逗留在大名府,聲稱還有軍務籌劃。

儘管朝廷撥給的錢糧不多,但是空頭的名號還真不少,大家都是漢人義軍,但是每個人都得了不小的官,郭阿鄰是清州防禦使、王福是滄州防禦副使、郭仲元是濟南知府,再加上高俊這個泰安州刺史。不過眼下官員並沒有濫授,大部分職位也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高俊知道,這次救援中都失敗之後,金朝在河北就開始處於棄療狀態,隨即就是不負責任的加官賞爵。再過三年,河北地區宣撫遍地走,經略不如狗。

三年後是三年後,眼下是眼下,大家的官職都差不多,而統一能發號施令的本來應該是孛術魯德裕,但是此人並沒有隨軍而來,所以真正掌控軍隊的是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和御史中丞李英二人。

高俊對烏古論慶壽印象不深,反倒是郭延嗣知道此人,畢竟是參加過泰和南征的人,他告訴高俊,烏古論慶壽在泰和南征期間立過不少戰功,此人是河北人,曾經作爲奉御長期侍奉皇帝,泰和六年跟隨完顏匡出唐鄧,以八千騎兵攻克棗陽,抵達漢江沿岸,擊敗隨州的宋軍,並因而控制襄樊各處。奠定了金軍在中線戰場的勝利,看樣子是一位戰場驍將。

臨行前,高俊也把近期的邸報收集了一下,烏古論慶壽守衛平州有功,受到完顏珣的賞識,接替完顏珣擔任過漳德知府,這次一路升官至元帥左都監,已經成了金朝武官最高的七個人之一。

所以在高俊的想象中,此人應該是一位女真大將。可是見到時忍不住大跌眼鏡,此人看上去文文弱弱,是個慈祥的老人。無論怎麼看,都很難和攻克棗陽、直取光化、控扼漢江、死守平州之類的戰績聯繫起來。

而眼下擔任文官的御史中丞李英則完全相反,此人是明昌五年進士出身,地地道道的讀書人,但是看上去是個威武大漢,難怪此人敢於在中都被圍困的時候孤身出城招募義軍,還曾經在蒙古軍的壓力下堅守居庸關,怎麼看都頗有武將風采。

收拾自己好奇的目光,大家開始商討軍事計劃。

金軍從上到下,都是一種頗爲擰巴的狀態,朝廷根本沒有認真組織收復的事情,只是一遍遍催促各路進軍,卻不明確各路的軍事任務,也沒有統一協調的軍事計劃。各軍當然不知道自己是主攻還是輔助,也生怕一不小心送了死,誰都不想當出頭鳥,行軍速度越來越龜速。

據說,西路軍也近乎停滯,兩軍彼此之間沒有私下協調,而坐鎮開封的尚書省只知一力催促,也不明確各路的任務。術虎高琪做樣子的姿態已經十分明顯,誰都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如此則勢必不可爲。”郭仲元首先分析道:“想要解除中都之圍,須得同心盡力,依我之見,東路有水利,我等當爲主攻,西路靠近山西,而大同正是蒙古重兵蝟集之地,西路軍可固守以疲蒙古之市。絕不可不分主次,輕兵冒進,蒙古人所長無非騎射,一旦冒進,必爲其各個擊破。”

“此事甚是難辦,都元帥府也無安排,只叫我等隨機應變,此番又能如何隨機應變?”郭阿鄰也隨即說道:“如今聚集了許多兵馬,一日消耗不知凡幾,如此逡巡不前,倒是浪費錢糧。既然與西路軍聯繫不上,咱們自己幹倒也無妨。”

烏古論慶壽搖搖頭:“絕不可莽撞。”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憋在這裡真是悶死我了,中都城危在旦夕,先帝陵寢日夜不寧,首相完顏相公尚在城內,我等一日不前則中都多一分危險,就算是死戰,也不信他蒙古人就是三頭六臂,打動不得!”紇石烈師靖是在場所有人當中最年輕的,所以儘管他發了一大通牢騷,除去高俊之外,基本上都被當做空氣。

“我等且先屯軍霸州,在此修築營壘以觀其變,如果西路軍能進保州,則兩軍離中都已然不遠,此時再圖後計吧。”李英無奈的說。

“諸位,咱們都是見過蒙古人的厲害的,蒙古人所長,一在堅忍,二在跋涉,三在戰馬,四在弓箭。都是野戰中的一技之長,我等如今拋棄城池營寨,露於野地,已然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如若還要停下來修築營寨,就等於將自己陷入死地。除非猛力衝向中都,一解包圍,不然的話留在此處,豈不是坐等敵軍攻上來嗎?”高俊決心發言:“所以我們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離開城池,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衝到中都城下,與敵人在城下交戰。那樣的話,我們還有進入中都、甚至擊潰敵軍的可能性,在現在這個野地裡面住了防守,一來,消耗太大;二來,軍士們不知所謂,必然士氣低落。一旦有所疏忽,蒙古人必然趁隙進攻,到那時,到那時……”

郭仲元等人暗自點頭,誰都知道,與蒙古人交戰的時候在平地駐紮營寨基本上就是等死。李英和烏古論情獸對視了一眼,顯然他們在心裡對高俊的意見也是有所贊同的。

此番收復中都的人馬雖然多,但是號令不統一。高俊意識到,這樣下去極爲危險,蒙古人的嗅覺是很靈敏的,他們肯定已經知道這兩隻收復中都的人馬,也應該能意識到這兩路人馬的威脅大小。

如果高俊是鐵木真的話,絕對不會放棄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圍點打援的機會——數萬名敵人現在能湊出來的精銳,放棄了他們擅長的堅固城池走到野地裡,還帶着大批的糧食,士氣不高,指揮混亂,上下不和諧……這簡直就是上天送給鐵木真的機會,只要蒙古人能夠集結兩萬左右的兵力,以閃電般的速度快速突襲,完全可以在另一路作出反應之前,搶先擊潰一路,隨即全軍整頓,再奔向下一路。

中都救援,似乎變成了大號的薩爾滸之戰。

第六章 犯錯(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尾聲第二十一章 戰(上)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二十一章 總有一天 我的謎底會揭開(上)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章 定風波(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十章 聚義宿遷縣(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尾聲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三章 王克儉(上)第十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下)尾聲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尾聲第二十二章 戰鬥到底(下)第十六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下)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七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上)第十五章 亂紛紛(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尾聲第十六章 合(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二十三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二十一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上)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尾聲第八章 血鐵(下)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
第六章 犯錯(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尾聲第二十一章 戰(上)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二十一章 總有一天 我的謎底會揭開(上)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章 定風波(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十章 聚義宿遷縣(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尾聲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三章 王克儉(上)第十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下)尾聲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尾聲第二十二章 戰鬥到底(下)第十六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下)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七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上)第十五章 亂紛紛(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尾聲第十六章 合(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二十三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二十一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上)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尾聲第八章 血鐵(下)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