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

一匹駿馬停在眼前的大宅門前,馬上的人不過三十多歲年紀,身穿青衫,尤其顯得嚴肅幹練,他匆匆下馬,叩門求見,立刻就得到了主人在前廳的接待。

“濟川這一路風餐露宿好辛苦。”主人是個五六十歲年紀的老者,帶着十分樸素的儒生方巾,中年男子一看到此人,連忙俯首作禮。“見過喬公。”

兩個人分主客坐定,這客人正是與高俊有過一面之緣的賈涉,最近剛剛被朝廷加爲提點淮東制置公事,而主人乃是當朝宗伯喬行簡。

“濟川,你母親去年纔剛剛過世,此時召你回來確實有些不近人情,實在是前線吃緊,你可知北虜已經遣諸將,成立山東都統司,準備南下進攻淮北諸軍了。”

賈涉並不知道這件事,但是當他還在家鄉天台縣守孝的時候接到朝廷的詔書,當時立刻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所以也不加推辭,星夜前來臨安,準備北上兩淮。

喬行簡微微縷了縷鬍子:“淮北忠義軍眼下形勢並不大好,這些歸正兵馬彼此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因而前方已經將邳州丟了。因爲這些忠義軍大多是你招攬而來,他們對你才最爲信任,所以朝廷才特意加封你爲提點淮東制置公事,以後還會另有封賞,希望你能在淮東做出些業績來,不要讓金賊輕易扣動邊關。”

“請朝堂諸位相公放心,賈涉此番前去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而已。”

喬行簡搖搖頭:“眼下的淮北和你走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史相公禍……唉,不說他也罷,江北搞得一團糟。本來金賊國內大亂,南渡歸正者不計其數,江南有三戎司,江北又有制置司,可以招納這些流民爲軍,收爲己用,可史相公偏偏不聽,倒是頗爲寵信李全,爲這淮北忠義軍的害羣之馬封官加爵,排擠其他忠義軍,眼下淮北軍心渙散,你可要做好心理準備。”

賈涉也嘆了口氣:“此事我已盡知,忠義軍馬固然有赤膽報國之士,但是其中也不乏驍悍難制之輩,這個李全不值得大用,日後必爲其害,然而如果能巧借其勢,也未嘗不能克敵制勝。其中變化存乎一心,手段因實施變。

但是朝廷始終不親自收編這些歸正人,建立直屬朝廷的軍馬,任由淮北忠義軍自行其事,確實不大妥帖,此番我前往淮東後會向朝廷奏報此事,還望諸位相公能夠在中協商。”

兩個人都知道這種事大概率是不會被通過的,前兩年史彌遠以首相之位兼任樞密使,橫跨兩府,權勢熏天,門人弟子充塞朝堂。一件事能否成行,就要看史彌遠點不點頭,可是這史彌遠也不知被灌了什麼迷魂湯,始終拒絕由宋軍自己收納從北方來逃難的人羣,組建新軍,卻偏偏給李全這樣的人不斷增加酬勞,任由其自行其事。

畢竟親自收編軍馬是要費錢的,而給李全勝官要花的錢就少一些,史彌遠的舉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南宋官僚的心理,就是把忠義軍馬當做外人,只是把他們當僱傭兵對待,而不希望切切實實的花錢提升軍力。

人非木石,南宋君臣上下對歸正人的鄙視,李全和彭義斌他們豈會不知道。南宋官吏上上下下都不把歸義軍當作是自己人,不但剋扣糧餉,最重要是在人格上的侮辱和政治上的不信任,不斷試圖分化挑撥忠義軍。這種鄙視造成了忠義軍普遍的思想波動,甚至有些人投而復叛,又轉回金朝那面去。

然而像李全這樣的野心家卻在其中發現了新的機會,通過武力手段驅逐其他忠義軍,獨攬了和南宋朝廷談判的價碼,並且開始用他的兵力恐嚇南宋上下。淮東形勢愈發糜爛。

這兩個人所說的事情並沒錯,就在當年十月,因爲山東基本平定,所以完顏珣得以超越歷史上南征的規模,組建了三大都統司,位於東側的山東都統司以蒙古綱爲正,紇石烈志與高俊爲副,共商南伐,征討南宋淮東各軍。

與此同時,河南都統司以僕散安貞爲帥,陝西都統司以完顏承裔爲帥,三路南征,分別對應南宋兩淮、京湖、四川三路制置司。

歷史上,貞祐南征初期的時候,金軍又是一路破竹,簡直讓人誤以爲大定、泰和年間的榮光再現,但就像高俊事前所分析的一樣,只要南宋軍馬不服軟,無論被打成什麼慘兮兮的樣子都繼續作戰的話,金朝就不可能獲得勝利。儘管金軍曾經突破到滁州襄陽一帶,搞得南宋全線震動,但是宋軍始終堅定不移的持續作戰收復失地,還攻克了潁州。

終於在興定三年的時候,李全在淮東找到了決定性的機會,全殲紇石烈志所部,金軍南征軍馬十不存一,才奠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

而眼下高俊參與到了這場事件當中,原本勝敗的兩位主角也各在其位,事情的走向將會取決於高俊的行爲。

南征南宋是一件道德壓力非常大的事情,自從穿越以來,高俊所作所爲一直是爲抗擊上帝之鞭而做準備,因而無論是歸順金朝還是討伐紅襖軍,高俊的心理壓力都算不上太大。但是南征南宋並不一樣,如果讓高俊打着完顏宗弼曾經打過的旗號去和南宋軍馬作戰,那對於高俊的三觀將是一種毀滅性的顛覆。

何志也如此,兩個人都計劃來一個裝病受傷,不參加這次南征了。

但是王澮堅決主張應該南征,他即便知道高俊比較同情南宋之後也沒有改變自己的主意。

“太平軍的實力,山東、淮東軍馬無人可敵,因而郎君就是此戰的勝負手,翻則雲覆則雨,此時不預聞淮中戰事,就等於是太阿倒持,無論是宋軍勝還是金軍勝,都不會給郎君帶來任何好處,也不會對未來抗蒙戰爭增加任何好處,只是平添百姓傷亡。

況且道家對郎君已經有所懷疑,此時郎君要是稱病不出的話,以道家的心思,恐怕郎君前途大有不妙。”

高俊想到僕散安貞的下場,頓時意識到王澮說得對。

在出徵前的儀式上,高俊向全體軍兵訓話,大家發覺高郎君的精神確實非常緊張。

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七章 血鐵(上)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二十一章 攻?防?學(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五章 貨物(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五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尾聲第一章 糧(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尾聲第十七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第二十四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下)第十二章 見(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五章 決(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七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尾聲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第十八章 工?農?擇(下)第二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三章 于闐的遺民(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
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七章 血鐵(上)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二十一章 攻?防?學(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五章 貨物(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五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尾聲第一章 糧(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尾聲第十七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第二十四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下)第十二章 見(下)第五章 彩票法令(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五章 決(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七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第九章 水火相勝,宋金交兵(上)尾聲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第十八章 工?農?擇(下)第二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十三章 血案(上)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三章 于闐的遺民(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