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

蒙古人漂亮的攻敵必救確實一下子給潘正出了一道大難題,蒙古人收攏陣型,利用他們高速機動的優勢,甩開了潘正等人,直衝向前,在潘正他們身後擊潰了難民的隊伍。整個三州難民一下子如同雪崩,一般四處逃散,而原本安排在其中護衛的軍兵也直接被衝了個七零八落,不復成軍,蒙古騎兵在其中往來馳騁,如入無人之境。

如果潘正也衝入陣中,不但會被難民衝散,而且根本無法救下難民。

但如果選擇袖手旁觀的話,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眼看着形勢突變,所有人都把目光轉向潘正。

早在與蒙古人剛剛接觸的時候,潘正就已經預料到了這種情形,此時他的表情與常時無異,揮劍指揮軍兵們回神聚陣,準備衝入難民陣中。

“萬一咱們也被沖垮了,那豈不是……豈不是就敗了嗎?”提問的是原廣東摧鋒軍統制官黃日綱,現在他也是太平軍的一名旗指揮。

兩軍川野交鋒,沒有陣型的一方絕對會被吊起來打,這是顛撲不破的軍事規律。所謂陣形,意味着統一調度和協同作戰,沒有陣型的一方根本不能將力量投放到自己所需要的位置,也根本就不可能對對手造成有效的殺傷。

“聚攏隊形,先進入難民羣中,現在敵方的騎兵也很難驅馳,咱們要把大旗高高立起來,讓各處散置的軍兵向咱們靠攏,截殺敵軍。”潘正如此說道,讓他身後的一名什將將大旗牢牢的抓在手裡。

“大家不要擔心,現在不復成陣的不是咱們,而是蒙古人,咱們要像鐵錘一樣狠狠的砸進去!”郝思文在旁邊向軍兵們解釋,所有的人立刻收攏隊形,像鉛球一樣高速的砸進了難民潮中,一下子就打碎了難民逃難的波浪,直接與在其中左右奔馳的一隊蒙古騎兵交起手來,而後者在在此之前並沒有意識到那面高高的大旗下面是什麼。

察合臺,鐵木真的第二個兒子,性情暴烈的他騎着一匹紅馬,指揮着他的親近部曲在陣中左右馳騁,尋找那些值得他高貴的馬刀砍下去的目標。

目力所及之處絕大部分都是衣着破舊,氣衰不知的難民,偶爾纔會有四五名軍兵,其中一個人揮舞着小旗,剩下的人茫然的一隻手手抓着長槍,另一隻手推開左右的難民尋找友軍,然而卻很不幸的遭遇察合臺,在驚恐之中被衝散殺死。

正當他滿心痛快的大砍大殺之際,突然眼前的難民散開,十數支長槍一下子捅了過來,驚的察合臺趕緊勒住戰馬,差點就硬硬的碰到這槍林。

然而這些長槍的主人們不依不饒,繼續向前推進,猛烈衝殺,察合臺也受了傷,趕緊帶着身邊的騎兵轉身逃走,然而四處奔逃的難民讓馬兒驚恐不安,也很難逃的快速,不少手下帶傷乃至被殺。

察合臺左右看了一下,越過成片的難民的頭頂,終於看到了遠處另一隻正在衝殺的蒙古騎兵,趕緊帶隊過去與之會合,並且打聽到了博爾忽的位置。

等到察合臺與博爾忽會合的時候,又過去了小半個時辰,察合臺氣喘吁吁的指着遠處的那面大旗:“那面旗子下面有好大一羣敵人,是剛纔與我軍對陣的敵軍。”

果不其然,大家都發覺正在馳騁衝殺的蒙古騎兵似乎少了一點。而無論大股還是小支的敵軍都搖晃着各類的旗幟,仔細觀察才發現,他們旗子的搖動是有規律的,這顯然是某種奇暗號。

“好啊,看到水渾了,他們也敢於跟咱們直接較勁了,現在咱們應該收集兵力吃掉它們,我的察合臺王爺,您意下如何?”博爾忽的臉也紅紅的,顯然剛纔的衝殺讓他也激動起來。

“我同意,以成吉思汗的名義,讓部衆們振作起來,一舉沖垮他們!”察合臺扔掉已經卷刃的馬刀,接過了他的那可兒遞過來的另一把直直的長鐵刀,刀尖劃過一個漂亮的弧線,指向遠處那面旗幟。

蒙古人所觀察的不錯,潘正確實是用旗語原本散處在難民之間的軍兵們聯繫,大家合力衝殺,斬卻不少敵軍,而難民重新聚集於他們身後,逐步的在恢復秩序。

在這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潘正這面大旗,這面營旗只要不倒,大家就知道主心骨尚在。理所當然的,這面旗幟也就成了蒙古騎兵馳騁的目標。

蒙古騎射手們騎着神駿的高頭大馬,做着各種高難度的動作,以任何一種姿勢從任何一個角度向太平軍發箭。眼下各部激戰正酣,隊形難免不如開戰時嚴整,此時放箭確實收穫了更大的殺傷,但是殺紅了眼的太平軍根本沒有注意到。

手執大旗的,那名石匠身中一箭,頓時感覺手上失了力氣,軟軟的要倒,另一名什將趕緊接過大旗,兩名鐵軍將受傷的人拖到後面去。

“蓋着天!你要當心,大旗別說倒了,歪了一下我要你吃小軍法!”郝思文看見了這個情況,忍不住大聲叫到。

這名接過大旗的人名叫蓋(ge)從文,名字叫做秀氣,但是身高八尺,飯量極大,原本是一名刀盾手,因爲作戰勇猛,馮達提拔做了什將,後來又交給潘正。大概是他這文縐縐的名字實在和形象不符,因而大家依據他的身高給了他個外號,就叫蓋(gai)着天。

蓋着天粗聲粗氣的應了一聲,便用一對龍門鉗一樣的大手緊緊的攥着旗杆,端的是四平八穩。

蒙古騎兵發動了衝擊,甚至一度攻破了太平軍的軍陣,最先頭的人幾乎都要砍到大旗下面,但是蓋着天只是用他一雙螃蟹一樣的眼睛斜着瞧,大旗絲毫沒有搖動的意思。

此時天色漸暗,已經疲憊不堪的軍兵們靠長槍支撐着身體,就在這個時候,望樓上的斥候高聲叫了起來,他們已經看到了遠處渡口的火光。

原本的渡口,此時燈火通明,影影綽綽之間可以看到橫亙黃河岔流上巨大的浮橋,這是收集了上下游數百條民船製作出來的,寬闊穩當,難民們在上面疾馳奔走。

戰鬥正酣的蒙古人也齊刷刷的回頭望去,驚訝的看着遠處寬闊的黃河。

第十八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二章 船隊(下)尾聲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十六章 潘正(下)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尾聲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十三章 邢州的結局(上)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二章 霧重重(下)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尾聲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六章 勸?恨?歸(下)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二十三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尾聲第十八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下)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十一章 林一舟的石砲(上)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二十一章 總有一天 我的謎底會揭開(上)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二章 風雲斷,日月昏(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十三章 霹靂現,狂飆落(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二十三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十二章 人(下)尾聲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六章 範汝增的火銃(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十五章 外界形勢有利(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
第十八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二章 船隊(下)尾聲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十六章 潘正(下)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尾聲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十三章 邢州的結局(上)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二章 霧重重(下)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尾聲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六章 勸?恨?歸(下)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二十三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尾聲第十八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下)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十一章 林一舟的石砲(上)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二十一章 總有一天 我的謎底會揭開(上)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二章 風雲斷,日月昏(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十三章 霹靂現,狂飆落(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二十三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十二章 人(下)尾聲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六章 範汝增的火銃(下)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十五章 外界形勢有利(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