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

“昨天有宮人在麗景殿的長廊下撿到了這個。”在開封龍德殿的百官朝會上,完顏珣一臉冰霜的舉起一張白絹,上面寫着幾個字,儘管看不清楚,但百官都知道那上面寫的是什麼:從昨天晚上開始,這事就在開封城內傳開了。

“這上面寫的是:高某不退必殺之。”完顏珣的鬍子尖都在微微顫抖,看得出來正在壓抑着心中的怒氣,好多人不由自主的轉頭去看此事的真正主角:頭髮已經全白的高汝礪,而後者卻好像事不關己一般,眼觀鼻,鼻觀心。

金朝實行羣相制度,一切國政大計的討論均由尚書省的諸位官員探討,重大事項得到皇帝的許可之後實行。尚書省直接對接六部,不再將諮議部門和執行部門分開。

按照定製,尚書省應有七位官員,包括尚書令,左右丞相,兩位平章政事,尚書左右丞和兩位參知政事,但是向來缺額,有四五位便不錯,尚書令往往又是給榮寵在身,德高望重,垂垂老矣的官員的酬庸,一般也不參與討論。所以,在皇帝身邊能夠說得上話的親近重臣,往往不過三四人而已。而高汝礪就是目前僅次於高琪最受器重的人。

高汝礪年歲頗大,早已過了古稀,按照金朝傳統,也該主動致仕,然而,此時是多事之秋,完顏珣不想讓他走,高琪不想讓他走,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不想走。

正因爲如此,無數的明槍暗箭向高汝礪頭來,這也是完顏珣所不滿的,明面上是反對高汝礪,實際上是反對高琪,最後還是反對自己。

經歷了胡沙虎亂政的完顏珣早已不想着當什麼仁德之君了,政治是要乾的,但更重要的是先保住皇位。

但是,此時他的怒氣也沒什麼用,沒有人會傻到承認這是自己拿出來的,所謂的敲山震虎也只是個心理安慰。退朝之後,完顏珣越想越鬱悶,恰在此時,太子完顏守緒前來。

“父親,我聽說,朝堂上有人密謀反對高相,甚至在宮中散佈傳單。”

“是啊,爲父正憂心此事,你來得正好,我倒想問問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完顏珣有些苦惱的歪坐在藤椅上,宮人們端上來茶點,尤其是女真人愛吃的油炸果子。

“兒以爲,高汝礪固然忠心爲國,但是戀棧權位,並非好事,對他自己也不爲美,倒不如趁此機會,讓高汝礪主動提出致仕,而父親另選人調元。”

“哦,我兒果真如此想?”完顏珣語氣中並沒有多大的驚奇:“你以爲何人可入南院啊?”

“兒以爲,可令胥老相公爲平章,另選蒙古綱與楊雲翼二人入省。”

這終於讓完顏珣略微感興趣了,尚書省和樞密院並掌文武二柄,,其人員結構向來反映皇帝的政治傾向,世宗在位時,一方面援引各族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抱着極深的門戶之見,雖然會有漢人進入尚書省,但人員數量始終沒有超過女真人。金章宗講文治,一度出現過四位漢族大員執掌南省的局面,但這也只是曇花一現,到完顏珣的時代,國家敗亡的危機感更加觸發了他們心底的成見與恐懼,對漢人的防範其實更加嚴密。

所以,目前尚書省的構成是,完顏皇室一人英王守純守純,其他女真人一人術虎高琪,渤海人一人高汝礪和漢人一人胥鼎。

按照太子守緒的意見,讓渤海人高汝礪請辭,高硺胥鼎然後將女真人蒙古綱和漢人楊雲翼調入尚書省,重新平衡力量,也稱得上是上佳人選。

“蒙古綱固然有才幹,但最近幾年一直執掌兵馬,我本意想把他選入北院爲籤樞密院事,你卻要讓他進南省,這是什麼考慮啊?”

“父親,如果我朝政令通達,自然可練出百戰之軍,蒙古綱在中樞和地方都任過職,執掌過軍隊,主持過水利,資歷豐富,人情練達,選入尚書省參與萬機,實在是再合適不過。楊雲翼文章粲然,乃是士林領袖,令之調元,可鞏固人心。”

選一個女真人來參與實際治理,高升一個漢人做榜樣,再選一個漢人充當民族團結的象徵,這個方案倒不能說疏於考慮,完顏珣確實心動了一下,隨即又問:“那選誰進入樞密院呢?”

“兒以爲完顏仲元可以。”

又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答案,完顏仲元就是郭仲元郭大相公,雖然換了個女真姓,可還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在金朝歷史上可從來沒有過一位漢人曾進入樞密院。

似乎是看出了父親在躊躇,完顏守緒又忍不住苦苦勸諫:“現如今形勢非比尋常,當果斷用人,獎進人才。郭仲元自山東起兵討伐盜賊以來,用兵如神,屢建奇功,才具勝於承裔與蒙古綱,選入樞密院,不但可以重振軍心,更可以顯示朝廷有此位待天下漢人,使其盡心竭力。”

守緒終於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狹隘的民族偏見已經嚴重阻礙了金朝抗戰,此時必須打破原有的成見,選調漢人進入東西二府,以激勵軍心士氣,撫慰天下英才。

完顏珣確實被說動了:“我兒有見識,江山可保無憂。”

但是,這種事依舊應該首先和現有的廷臣們討論一下,完顏珣想到的還是術虎高琪。

聽完這個意見,高琪的背幾乎聳了起來,選調漢人他倒也沒什麼太大意見,可怎麼偏偏選了這三個人?

滿朝文武官員當中,高琪最討厭的是張行信,可是張行信畢竟威望有限,而且本人對權力並無太大執着,所以也不至於威脅高琪的地位,反倒是這三個人,雖然都與自己關係不壞,但是頗具前途,尤其是蒙古綱,過往的資歷頗爲可觀,很有可能取自己代之。

術虎高琪犧牲了國家的一半領土,目的是獨佔相位,而不是給完顏珣打幾年工之後又回家。

必須把這件事給搞黃了!

也就是短短几句話,高琪就試探出來,完顏珣其實在心裡對這件事也沒有十成的果決,本人也在躊躇猶豫當中。既然如此,還有挽回的餘地,他又說回到了當年惡鬥完顏承暉、抹捻盡忠、完顏素蘭、僕散安貞等人的狀態,準備再次大顯身手,幹掉蒙古綱等人。

不過,暫時還不能逆着風頭而上,官家意欲重整尚書省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以上三人也是頗有輿論基礎的,得知完顏珣已經向高琪詢問此三人,整個開封的青壯官員們一陣歡呼,認爲這是他們之前的行動促使金朝開始用人改革。

就連李獻能也承認,朝廷敢於如此用人,可見德行不衰。

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六章 河橋爭奪戰(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尾聲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八章 願(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章 羊(下)第十四章 小鷹原(下)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二十一章 軍語法令(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二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下)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二章 雪之進軍(下)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尾聲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七章 李敬齋的數學(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五章 決(上)尾聲第一章 糧(上)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七章 憧憬的災民(上)第三章 遲疑(上)第八章 軍隊(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尾聲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
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六章 河橋爭奪戰(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尾聲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八章 願(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章 羊(下)第十四章 小鷹原(下)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二十一章 軍語法令(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二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下)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二章 雪之進軍(下)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尾聲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七章 李敬齋的數學(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五章 決(上)尾聲第一章 糧(上)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七章 憧憬的災民(上)第三章 遲疑(上)第八章 軍隊(下)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尾聲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