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對日政策

習歷十年的南京和日本樣,天地間飄灑大城睡剁月山的一座小院裡,幾個人正圍着火爐在臨高賞雪。

“國用,伯溫先生,現在日本戰事打成了這個樣子,接下的戲該怎麼唱了?”

馮國用和劉基對視笑了一下,馮國用開口道:“陛下在開戰前就已經定好基調了,我們走出兵爲日本退伍僱傭兵討回一個公道,至於日本國內的內政,我們大明倒是不便干涉了。”

聽到這裡,劉浩然不由夫笑起來。

王金貴所在的甲七十七師在嬌港一帶打得精彩,日本的政局也是變化莫測。

早在日本駐大明公使將大明的開戰信息傳回日本之後,細”賴之立即“冒險”趕回了京都,向足利義滿進言,請求立即做出姿態,嚴懲河野通義等人,再向大明和退伍僱傭兵致歉,給予一定賠償,堵上大明向日本宣戰的藉口。

足利義滿卻有些猶豫了。如果事情沒有展到退伍僱傭兵“揭竿而起”答應細川賴之這些條件沒有任何問題,關鍵是現在三千退伍鹿傭兵居然已經“起兵”還攻佔了幾座城,這可是“謀逆”!要是就此輕輕放過,幕府的威嚴還何在。此後大家豈不是如果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揭竿而起”那還不亂了套,如此展下去,以下克上,目無綱紀,幕府賴以維持的制度豈不是要崩潰。

足利義滿盤桓難定,這時斯波義經不知從哪裡聽到這個消息,在一次議事的時候故意義憤填膺地怒斥退伍僱傭兵的胡作非爲以及犯上作亂,要求幕府立即調集大軍,迅平息這一戰事。而且還指出,如果萬一讓狼子野心的大明與這些退伍僱傭兵勾連在一起,四國島可能不保,甚至可能危及到本州島和京畿。只有將藩兵之亂鎮壓下去,大明也就失去了“藉口”和內應,屆時日本就掌握了主動權,可以徐徐與大明討價還價。

足利義滿考慮了好幾天,終於決定採取斯波義經的意見,不過他的手段和方法要高明得多。先他宣佈沒有參加作亂的四國島兩千藩兵正式成爲幕府屬下的武士,享受相應的特權,他們購買的土地全部成爲幕府給予的“賞賜”成爲可以世襲流承的封地,還有其他一些優惠政策。接着足利義滿遣人將這個政策向大明通報,並就自己此前忽視藩兵待遇的疏忽向大明皇帝陛下和政府致歉,保證今後一定“改正”

在另一方面,足利義滿宣佈起兵的三千四國藩兵是亂兵,並正式向日本全國頌了征討令,命令川貞世爲南海探題,山名師義和大內弘世爲副大將,播磨、備前守護赤松義則,出雲守護京極高秀等相隨,率領西國山陰山陽兵馬總計三萬六千人,浩浩蕩蕩南下四國島。

誰知兵馬網集結在在安藝國高宮山城,大明海軍卻彙集在妝戶內海,掃蕩了這裡的諸路水軍,掌握了制海權,第二海軍陸戰師在皿國烏伊予國登陸,迅與三千退伍僱傭兵匯合,緊跟着是甲七十一師登陸,與第二海軍陸戰師匯合,鞏固了對四國島伊予、阿波、淡路等地的控制。

今”貞世與細,賴之關係密切,對於大明的厲害素有耳聞;加上制海權已失,渡海南下四國島已經成爲問題,於是便帶着大軍在安藝國停

隨即大明又出猛拳,第七海軍陸戰師在兵庫津登陸,隨即登陸的甲七十七師,甲七十八師完全控制了富庶三角區。這一招相當於給幕府的心窩狠狠捅上了一刀。坍港、難波、兵庫津原本就是本州島重要的海港和商業區,自從大明對日貿易迅展起來之後,這裡便顯得更加重要,每年積累的財富和向幕府上繳的賦稅讓人震驚。

現在全落入明軍的手裡,這不等子掐住了幕府的脖子,還有一個方面是大明的強勢登陸已經引起了連鎖反應。

楠木正儀投回到南朝的懷抱裡,使得奄奄一息的南朝有了轉機的曙光;素有野心的第二代鎌倉公方足利氏滿打着勤王的旗號,徵集關東的武士和兵馬,準備上洛;好不容易平息下來,收歸幕府治理的九州,以菊池正光前面寫錯了,抱歉爲的御定六家見到大明攻入坍港,當即宣佈九州互保,拒絕接受幕府的“亂命”向大明開戰。

這些變化讓足利義滿氣急敗壞,他傳令給今川貞世,移兵播磨國,準備收復兵庫津等地;傳令給山名氏清和土歧賴康,立即從大和國北部向南朝起進攻,儘可能地壓制南朝國的地盤;至於足利氏滿,足利義滿清楚,就算自己下令讓他不要輕舉妄動,可只要大明軍隊還在日本,估計足利氏滿也會當自己在放屁。所以足利義滿就採取其它手段。遣人去關東,收買拉攏一部分大名,只要他們不來京畿湊熱鬧添亂,加官晉爵,黃金白銀大大的,另外還在關東幾家大名中挑撥離間,讓他們互相火拼,總之就是想聯一切辦法拖住足利氏滿西進的腳步。?但是總得來說。橫在兵庫津、難波、擠港的明軍是足利義滿的心腹大患。不把這根刺去掉。日本的整個政局都無法擺平。但是時間已經進入嚴冬,足利義滿想調集兵馬與明軍火拼也來不及,只好對京都進行防禦,開春之後再說。

“楊卿,你來說說。”劉浩然轉向外務部尚。

“回稟陛下,據臣掌握的情報來看,足利義滿頗有心計,而且自視甚高,臣認爲他不撞南牆是不會轉變態度的。”

“你的意思是一場大仗是避免不了的。”

“是的陛下,依臣愚見,的的會如此。”

“國用,依你之見,坍港的部隊能不能撐得住?”

“陛下,坍港三角區有我陸軍兩個滿員師,一個海軍陸戰師,足有三萬五千兵力加上又有海軍支援,進攻可能不足,但是防禦卻綽綽有餘。就算足利義滿調集二三十萬軍隊,也能讓他碰壁而回。”

“糧食怎麼樣?”

“回稟陛下,坍港等三區是日本本州島的重要商業區,而糧食在日本歷來是重要的物資。甚至可以做爲貨幣通用。我軍佔據這三地時,正值秋收過後。商人們已經從各地囤積了大量的糧食準備變賣,現在已經被我軍全部徵用,一年用度有餘。”

“陛下,我軍動員了兩個海軍陸戰師,三個陸軍師;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我軍對後勤補給要求極高,光是支援這五個師的彈藥後勤,已經徵用了過三百艘海船,嚴重影響到對朝鮮、日本的正常貿易。損失不”劉基在一旁補充提醒道。

“想要收益,必須先要投入。”劉浩然笑着說道,“日本號稱是黃金之國,實際上是個產銀國,它的白銀十分豐富,正是我大明所需要的。這一仗打完,我們總會和日本算清楚的。”

日本號稱黃金之國的傳說是從前唐開始的,日本最早出現的黃金是砂金。唐天寶八年,日本天平二十一年公元硒年,產自本州東北部奧州的約三十八公斤黃金第一次被上貢給了奈良京城。唐天寶十一年,日本天平勝寶四隻隘年,日本人建造了一座高度爲十五點八米的大佛像,當時這尊大佛像使用了約四百三十九公斤的奧州黃金來進行鍍金。據日本官府文書數據統計,每年奧州有大約二十:斤的砂金被送到奈良。而當時正值日本向大唐學習先進文明,大量派遣遣唐使、留學生以及留學僧,而這些砂金就成了這學費的重要支柱。

據資料記載,在唐貞元二十年,日本延歷二十三年公元酗年的遣唐使派遣中,大使的旅居費用爲約七點五公斤砂金,副大使約爲五點六公斤,而整個使節團有五百人之多,留學生和留學僧也長期旅居中國,可見當時爲吸收唐朝文明,日本政府無疑投入了數量龐大的砂金給唐朝做學費。

於是,僂國富足有黃金,是黃金之國的傳說傳遍了大唐,也隨着波斯、西域商人傳到了中西亞,到最後,傳說就走了樣,據波斯地理學家伊本“萬弛霍爾達茲貝記錄,僂國人餵養的狗的鏈鎖、猴子的項圈都是用黃金做的。到後來這些傳說也影響了馬可波羅。

但是隨着江南、大明對日本貿易的興盛,日本的黃金迅流入大明,爲了換取大明更多的商品,日本幕府和地方加大了對奧州等金礦的開採,十幾年下來。奧州砂金資源迅枯竭。而另外一處產金銀的地方佐渡島又被大明海軍控制了,直接在那裡開採。於是日本就開始開動腦筋,對傳說中的銀山進行大規模勤探,終於現了石見銀山和生野銀止。兩座大銀山這兩座銀山大規模開採時間都在十六世紀,本書提拼了。,於是日本與大明貿易又有了新“動力”

而在大明,本身產銀不是很多,加上黃金做爲儲備。白銀鑄成銀圓成爲貨幣之後,就算大明的紙幣大規模流行,白銀的需求還是有增無減。

“陛下說到日本產銀,臣到是想起來了,日本的石見銀山在西國山**石見國,控制在大內氏的手裡,生野銀山在山**的但丐國,控制在山名氏的手裡。

楊憲補充了一句道。

“這就行了,大家也能理解足利義滿爲什麼要急吼吼地讓山名、大內等地方諸侯出兵了。”劉浩然笑着喝了一口熱茶說道。

“陛下說得極是。這足利義滿自然是想借刀殺人。”馮國用笑着接言道。

“想借我們大明做刀。倒也無所謂,關鍵是我大明不能做白工。不過我擔心日本給不起工錢。倒是這兩座銀山,真的算是日本的銀行

劉浩然說得是什麼意思,大家心裡都肚知心明,笑一笑便過去了。

“陛下,依我看。這日本的大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劉基

“伯溫先生說得極是,我也有此想法,最好日本是一國一守護,這樣幕府更好掌握和控制,保證政權的穩定。但是叫做一國,這口氣也太大了吧,屁大今日本,居然分了六十六個國,搞得好像比大明還要廣袤,不如叫州順耳。”

衆人不由一笑,不再言語。而是繼續品起茶來。過了一會,馮國用突然開口道:“陛下,依臣之見,對日本一事前期的問題在足利義滿,後期估計可能在關東。”

這時楊憲接言道:“馮大人所言極是,根據我的瞭解,日本關東的武士素以野蠻、固執、保守而著稱,他們地處偏遠,崇尚武力,又與我大明接觸不多,對我大明素有戒心。加上又有一個。對幕府大將軍虎視眈曉的鎌倉公方足利氏滿在裡面挑頭恐怕就算足利義滿得了教刮,關東諸大名依然會耿耿於懷。”

“耿耿於懷,我大明一向的策略是不服打到你服,既然關東不識我大明天威,就讓他們嚐嚐厲害。”劉浩然放下茶杯笑着說道,“從地圖上看,我大明海船從上海等港出海過鹿兒島可直趨美洲,不過可以在伊豆羣島上設一個補給和中轉站,所以說要從日本關東武士們眼皮底下割肉,得先顯示一下我們的實力,而且聽說那裡海盜水賊很多。”

劉浩然經過仔細思考,終於打消了在日本相摸國一帶搶佔一塊地盤做爲大明到美洲的重要中轉港口。這主要的原因畢竟這裡是日本本州島,大明展得再好,如果日本不整體納入大明版圖,這塊地盤早晚要還給人家,幹嘛要給人家展出一個繁華城市和港口來。劉浩然對日本印象不好,除了拼命地刮錢,一點好處都不想給它留。再說了,卑那工夫,還不如在九州島或是四國島上展,憑藉大明現在海軍的實力,就是強佔了去又如何?你日本還能讓大明吐出來。

“大家議一議,到底是四國島還是九州島?”

沉默了一會,馮國用開口道:“陛下,不如九州島。它與琉球島、臺灣島可以連爲一線,成爲拱衛大明東海的鐵鏈。”

劉基贊同道:“陛下,臣也贊同馮大人所言,九州鳥好。四國島雖然也不錯,但是離日本京畿太近,日本幕府恐怕沒有那麼容易答

“陛下,馮大人和劉大人所言極是。九州島成爲日本對我大明自由貿易區有十餘年了,當地武士貴族以習漢語爲榮,百姓也多受我大明恩惠,牴觸情緒相對要小很多。”

大明也曾經想將日本納入版圖。但是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還是飯要一口口吃。畢竟日本國統一和有中央政府已經數百年了,百姓人口衆多,大明要想強行佔據整個一國,少不了一場持久的戰事。

而且大明與日本相隔大海。渡海作戰難度不比遠征西域要輕鬆。所以幾經商議暫時放棄這個計劃,改爲先割一島,再用文火煎熬。只取一島,日本幕府咬着牙或許能答應,而且只取一島,大明陸海軍就可以集中兵力,避免了四處作戰。

“那好,就這麼定了。趙欽”

“臣在!”一個一直默不作聲的官員從角落處站了起幕,拱手應道。他叫趙欽,現任外務部員外郎。他是江寧大學商科出身,極擅談判,被楊憲現,一路提拔而上,這次更是被推薦爲日本談判代表。

“你都記住了嗎?”

“啓稟陛下,陛下的刮示臣牢記在心。”說到這裡,趙欽又向馮國用、劉基、楊憲等人拱手道:“幾位大人的教誨,屬下也記住了。”

“好,你先去找細川賴之。聽說他現在躲在四國島贊歧國封地裡閉門不出,你可以先跟他拉拉關係。細川賴之是我們的老熟人,又是足利義滿的老師。足利義滿一旦現與我大明對抗是沒有好處,自然會與我大明商談,而細”賴之就成了當仁不讓的最佳人選。”

“回稟陛下,臣銘記在心。”

待到趙欽離開之後,馮國用突然出言道:“陛下,臣建議再給坍港戰區增兵,兩個陸戰師。”

“哦,國再你的意思是?”

“回稟陛下,要打就要打痛日本人,我們要價很高,如果不把日本人打得刺骨痛,他們是不會鬆口的。而九州島那裡也要做準備。我們可以以保護大明商人利益爲由。調兩個。常備步兵團,四個守備步兵團到鹿兒島、平戶、博多,而海軍也要做好準備,隨時切斷九州島當本州島的聯繫。”

“國用這是老成之計,趁着現在日本嚴冬大雪,他們不便,我們有海軍卻很方便,聚集力量,形成即成勢態,好!對了,楊卿,你先遣人與九州島的大名們先溝通一下,摸摸他們的底。”

“臣遵旨。”

VIp章節目錄 第二百五十九章 對日政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目錄

如果您喜歡,請,方便以後閱讀

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

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發表。

本站提供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網遊小說,網絡小說,小說下載,小說導航,如本站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本站所有小說的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僅代表發佈者個人行爲,與本站立場無關!

歡迎您訪問8810讀書吧,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

《帝國的榮耀》

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302章 事後(四)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298章 定(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303章 南掌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192章 家宴第206章 會盟(一)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91章 鬥(二)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十章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11章 夜話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76章 風波(一)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292章 再亂第336章 西安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27章 敗仗(一)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336章 西安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133章 南平(一)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13章 中樞(四)第214章 常遇春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63章 準備第298章 定(二)第289章 亂第319 泰西攻略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302章 事後(四)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38章 戰東南(四)第113章 中樞(四)第191章 治政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29章 梅花獎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298章 定(二)第114章 過年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四章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331章 天山(二)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29章 阿瓦國第207章 會盟(二)第133章 南平(一)第298章 定(二)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299章 事後
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302章 事後(四)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298章 定(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303章 南掌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192章 家宴第206章 會盟(一)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91章 鬥(二)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十章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11章 夜話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76章 風波(一)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292章 再亂第336章 西安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27章 敗仗(一)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336章 西安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133章 南平(一)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13章 中樞(四)第214章 常遇春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63章 準備第298章 定(二)第289章 亂第319 泰西攻略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302章 事後(四)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38章 戰東南(四)第113章 中樞(四)第191章 治政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229章 梅花獎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151章 花落誰家第298章 定(二)第114章 過年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四章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331章 天山(二)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29章 阿瓦國第207章 會盟(二)第133章 南平(一)第298章 定(二)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299章 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