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殺人滅口

見到蜀王總算點頭同意,老者微微鬆了一口氣。打開密室門後,對着外面拍了拍巴掌。隨着他的巴掌聲,密室外進來兩個挾持一個昏迷中,無論是身高、體型與蜀王都極爲相似,甚至相貌都與蜀王有幾分相似人的黑衣人。

老者指了指被挾持的那個人道:“這是老朽在得知王爺被軟禁後,苦心爲王爺挑選的替身。爲了以策萬全,在咱們走之前,將此人安置到王爺臥室之中,在點上一把火。僞造王爺縱火自盡的場面,以儘可能的瞞過皇上,爲王爺多爭取一些時日。”

對於老者的安排,眼下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蜀王自然不會不答應。不過微微點頭之後,蜀王擡起頭看了看老者道:“那密衛怎麼辦?是與本王一同去西域,還是暫時先留下來?還有陸文濤與易瑛二人,本王絕對不會放過。他們二人知道的太多了,他們活着本王寢食難安。”

蜀王的這番話,老者輕撫頜下三縷長鬚良久,才嘆息一聲道:“密衛在西北方向的要一分爲二,精幹的人帶走,其餘的人留下。而且還要讓留下的人,想方設法的壯大。下一步密衛的發展,要重點放在隴右、陝西二路。”

“河南路與京中的,也要全部留下來,以便刺探朝廷動向。江南諸路的要暫時潛伏下來,他們更熟悉的是江南,對於西北來說一片的陌生。帶着走了,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留下來,可以刺探桂林郡王府的動向。其餘的諸路的人要全部帶走,到了西域我們用的上。”

說到這裡,一向面色平和的老者,眼中突然閃過一絲猙獰,隨即又轉爲平淡的道:“易瑛與陸文濤二人既然王爺堅持,就按照王爺的意思辦。川西路那裡一些不可靠的人,老朽在臨來之前已經替王爺清理過了。京中這邊,不是還有三日嗎?王爺放手去做便是了。”

“雖說老朽一向不贊同殺人滅口,但有些事情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有些人到了這個時候,也該到了讓他們閉嘴的時候了。尤其是宮中,很多人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是王爺,做的時候要利落一些。絕對不能讓人發現,是您出的手。”

儘管這位老者並不是那種奢殺之人,但他也知道這個時候,有些人必須要除掉。否則,那些人在失去靠山的情況之下,一旦在新主子面前邀功心切,甚至是胡亂攀咬,將蜀王那些絕對不能泄露的秘密泄露出去。

那不僅對於蜀王原本在天下,還算良好的聲望造成最致命的打擊。沒有人會認爲一個殺兄辱嫂的人,會是一個聖主。甚至蜀王這些年所作所爲,一旦被宣揚開來,便是連做傀儡的資格都沒有。就算蜀王有朝一日,真的能夠打回來,也會盡失天下民心。

最關鍵的,還會給留下來的蜀王家眷,帶來很大的危險。這些年死在蜀王中的朝廷大員,地方名宿,江湖人物不知道有多少。這些人找不到蜀王報仇,難免不會禍連到蜀王的妻兒身上。就算皇上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幾個孫兒的面上給予照顧和保護。

但以他對人心的瞭解,就算皇上不會虧待蜀王家眷,可誰又能保證下面的人也會嚴格按照皇上要求做?再加上其他人暗中搗鬼,恐怕到時候很多事情都流於表面文章而已。沒有了蜀王的庇護,下面的人在三心二意,恐怕蜀王家眷到時候就這的危險了。

所以,即便他在不忍心,也知道有些東西該做還是要做的。待蜀王離去後,這個老者閉上了那雙睿智的眼睛,放在胸前的左手攥起來又鬆開,在攥緊又鬆開。反覆良久,纔再一次睜開眼睛,輕輕嘆息一聲,再也沒有說什麼,悄無聲息轉身離開了這間密室。

而才從蜀王別院離開不久的慎妃母女,若是知道剛剛還與自己母女,在一張牀上顛龍倒鳳的蜀王,早就已經對自己起了殺心。甚至就在自己走後,都沒有打算放過自己母女的時候。心中究竟怎麼想,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只是蜀王心中究竟怎麼想的,慎妃母女已經永遠不可能在知道了。慎妃知道的是,自己身邊與她有幾分相似,在她出宮與蜀王相會的時候,代替她留在宮中迷惑別人眼光。甚至在代替她侍寢皇帝,代替她與景王行房的那個宮女,在她回宮的第二天便暴斃在宮中。

一同出事的,還有內侍省與宮中的兩位位高權重太監,尚宮監一位尚宮,一位司記。東宮詹事府的兩名官員,朝中中書省、六部的幾位官員。而內侍省的那位副都總管太監,在急病發作暴斃之前,剛剛以私下結對食惑亂宮廷的名義,杖斃了她身邊的惠人。

知道這些人的死,都是蜀王在清理宮中那些不聽話人的慎妃,開始還是並不太在意。但當她身邊在宮中的貼身心腹,也就是她身邊的惠侍突然被髮配的浣衣局,當天夜裡在清洗馬桶的時候被砸死的時候,她便真的有些害怕了。

在替身暴斃,自己已經無出宮的可能,慎妃雖說過的戰戰兢兢,但卻連將母親召進宮來商議一下都不敢。生怕蜀王殺紅了眼,連自己母女都一併的除掉。內侍省副總管太監,宮闈局提點太監,尚宮監的尚宮,死的都能悄無身息。

蜀王在宮中,究竟還隱藏着多少暗中,自己所不知道的勢力,慎妃連想都不敢想。她只知道的是,若是自己與母親聯繫的太頻繁,讓自己也上了蜀王懷疑自己,也有可能暴露的名單,恐怕自己的結果不會好到那裡去。蜀王是什麼人,跟了蜀王十多年的她太瞭解了。

要知道,暴斃的內侍省與宮闈局的那兩位太監,一位是掌管太監、宮女,招募與分發副總管太監,一位是掌管皇帝臨幸嬪妃的。而尚宮監的那位尚宮,可謂是宮中女官第三號人物。各宮女官的調配、宮女的調換都歸她掌管。這三位暴斃,居然連一個水花都沒有掀起來。

這三位在宮內位高權重的人被滅口,饒是慎妃膽大到用替身,代替自己侍寢來糊弄皇帝。膽大到給皇帝帶綠帽子,並生下了與情人的私生子,也不禁一陣陣的後怕。而在這之前,除了那位掌管皇帝臨幸嬪妃的那位,她知道是蜀王的人外,其餘兩個人的身份她根本一無所知。

只是慎妃不知道的是,蜀王的清理名單上雖說沒有她的名字。但她的那個幾乎知道蜀王,在京城所有秘密,更是蜀王成人後第一個女人。甚至爲了討好自己情人,連十三歲的女兒都送到蜀王牀上的母親,還有那個一直都被她看不上的父親,卻是一直都名列在榜首。

她的父親,作爲蜀王就藩後聯絡朝中勢力的聯絡人。母親作爲控制她父親的人,更是蜀王的秘密情人,都知道了太多可以毀滅蜀王的秘密。而這夫妻兩個以蜀王的性格,除非蜀王真的坐上了皇位,否則是絕對不會留下來的。

只是知道慎妃對自己母親很依戀,但對父親沒有什麼好感的蜀王,擔心慎妃在知道自己母親死訊後,會搞出什麼事情來。而且他還需要慎妃母親,幫着查找他在那位柳大人手中,這些年收買朝中官員賬本。所以纔將解決慎妃母親的順序,放在了最後一刻。

至於那位已經心有異向,並且已經付諸行動的柳大人,卻沒有這個幸運了。在接到慎妃母親消息,那位柳大人乾脆利落的,拒絕交出那個賬本的消息後。當天晚上,那位柳大人剛一出司農寺,被自己突然發瘋的轎伕一刀刺入了胸膛。

那一刀刺的極狠,那位柳大人胸口都被刺穿了,當場便嚥了氣。而那位下手的轎伕在其他人反應過來之前,也隨即用那把刀子當場自殺。只不過那個轎伕身上卻留下一道遺書,揚言殺掉自己主子的原因是,這位柳大人一直與他妻子私通,甚至三個孩子都不是他的。

在發現了妻子與柳大人的姦情後,原本他要休妻。但那位柳大人,卻再三威逼他不得休妻不說,還不得再與自己妻子同房。這幾年他身爲一個堂堂的男人,卻是受盡了屈辱,過的甚至比宮中的太監還不如,所以他才當街動手殺人。

而這個轎伕的妻子,在事發後還沒有等京兆府的捕快上門,當夜便在設在柳府一間小院的家中懸樑自盡。兇手既然都已經死了,幾個同行的轎伕,還有司農寺的幾名官員,以及當時過路的路人,也是親眼所見,兇手殺人可謂是人證確着。

那位柳大人的貼身僕役,還有柳府的管家,也證實了柳大人與那個轎伕的妻子之間,確實有姦情。甚至很長一段時日內,柳大人幾乎整晚都公開宿在那個女人的房中,根本就不避諱女人的丈夫,還有府中的諸人。整個府中,只是瞞着夫人而已。

既然人證都在,兇手殺人動機也已經是明確無誤。京兆府的那些捕快,又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還去勞心勞力的調查。那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轎伕,怎麼會在身上藏了那麼一道,寫的如此詳盡,甚至可以說詞文並茂帶着控告意味的遺書

更沒有人會去追查,爲何兇手帶了這麼多年綠帽子都忍了下來。爲何偏偏在這個時候突然爆發,還做下了當街殺人的事情。蜀王果真是了得,一場殺人滅口的驚天大案,便這麼悄無聲息的便結案了。除了被老百姓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外,便是連皇帝都沒有覺察出意外。

就在蜀王準備下手,一併除掉慎妃的母親時。一件突如其來發生的事情,讓蜀王原來的全盤計劃,只能截然終止。原本以爲要五天才能返回京城的黃瓊,卻在蜀王開始滅口行動的第二天的午夜,便帶着景王的家眷進入了京城。

二百多裡的路,還帶着大批的婦孺,蜀王萬萬沒有想到,黃瓊僅僅兩天便趕了回來。當接到這個消息時候,被搞得措手不及的蜀王,不由得目瞪口呆。尤其是在得知黃瓊返京之後,帶着景王妃連夜便進了宮。原本自信一切盡在掌握的蜀王,甚至有種驚慌失措的感覺。

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來讓她自己選擇第三百八十六章 慎妃母女第八百九十三章 再用一遍第七百九十六章 苦情戲?第三百六十九章 好一羣齷蹉官第六百五十章 範家難辭其咎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會享受的黃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的決心第十二章 誰纔是高手?第八百七十八章 恨死你了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六百一十章 誘人的肥肉第一百零七章 母親的爽約第一百七十一章 亂麻第三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六百八十九章 噩耗與忠言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六百九十六章 晾一晾他第二十一章 溫德殿外第三百八十一章 被發現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四百一十五章 他怎麼做得出來?第七百一十九章 蜀王行蹤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九百零三章 曹銳的打算第四百八十三章 被關注的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一文不值第一百六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四百九十五章 過河拆橋的皇帝第四百一十五章 他怎麼做得出來?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三百一十三章 幕後之人(一)第八百六十五章 關鍵在用人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蜀王行蹤第八百七十三章 越來越遙遠的記憶第七十三章 往事如煙第二百九十六章 鬱悶的於大人第六百六十章 老爺子的不滿第二十七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十七章 往事並不如煙(二)第三十章 滑頭第四百零二章 揭皇帝的傷疤第五百三十四章 喜添三胞胎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八章 歷史轉了一個彎第六十三章 誰纔是真正的兔子第七百三十一章 家的味道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見爲好第八百五十九章 放過紀王的原因第七百零三章 心思各異第一百二十章 陳年舊事第四百五十四章 見面第五十九章 罪臣之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求情第八百一十章 不能去問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五百九十八章 賭一把第八百九十七章 蜀王消息第一百零三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沒良心的爹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七百一十章 秦氏眼中的驚喜第一百二十章 陳年舊事第八百六十五章 關鍵在用人上第七百七十八章 被嚇壞的宗室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八百三十五章 西北亂則天下不穩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八百六十四章 老爺子的提點第九百零四章 秣陵關(一)第四百零一章 皇帝想要攤牌?第七百八十一章 可憐天下慈母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懷璧其罪第四百四十章 這也許就是天意第七百五十六章 這孩子不是你的第八百九十三章 再用一遍第八百二十四章 就讓她跪着好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失望與調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爲君之道第三百六十四章 娶妻不如嫁女第四百八十八章 首鼠兩端?第七百四十六章 其實就爲了省錢第六百一十八章 永王出手第二百零三章 死個明白不是?第四百七十五章 捫心自問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狸第三百七十八章 自問做的合格嗎?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三百六十八章 避如蛇蠍第八百八十七章 亡羊補牢?第五百零一章 羞辱他的是他自己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華第六百三十三章 更需要的是將相和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四百五十章 奇怪的拜帖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來讓她自己選擇第七百八十二章 後續可能的麻煩第五百六十九章 黃瓊的想法
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來讓她自己選擇第三百八十六章 慎妃母女第八百九十三章 再用一遍第七百九十六章 苦情戲?第三百六十九章 好一羣齷蹉官第六百五十章 範家難辭其咎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會享受的黃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的決心第十二章 誰纔是高手?第八百七十八章 恨死你了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六百一十章 誘人的肥肉第一百零七章 母親的爽約第一百七十一章 亂麻第三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六百八十九章 噩耗與忠言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六百九十六章 晾一晾他第二十一章 溫德殿外第三百八十一章 被發現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四百一十五章 他怎麼做得出來?第七百一十九章 蜀王行蹤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九百零三章 曹銳的打算第四百八十三章 被關注的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一文不值第一百六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四百九十五章 過河拆橋的皇帝第四百一十五章 他怎麼做得出來?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三百一十三章 幕後之人(一)第八百六十五章 關鍵在用人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蜀王行蹤第八百七十三章 越來越遙遠的記憶第七十三章 往事如煙第二百九十六章 鬱悶的於大人第六百六十章 老爺子的不滿第二十七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十七章 往事並不如煙(二)第三十章 滑頭第四百零二章 揭皇帝的傷疤第五百三十四章 喜添三胞胎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八章 歷史轉了一個彎第六十三章 誰纔是真正的兔子第七百三十一章 家的味道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見爲好第八百五十九章 放過紀王的原因第七百零三章 心思各異第一百二十章 陳年舊事第四百五十四章 見面第五十九章 罪臣之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求情第八百一十章 不能去問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五百九十八章 賭一把第八百九十七章 蜀王消息第一百零三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沒良心的爹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七百一十章 秦氏眼中的驚喜第一百二十章 陳年舊事第八百六十五章 關鍵在用人上第七百七十八章 被嚇壞的宗室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八百三十五章 西北亂則天下不穩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八百六十四章 老爺子的提點第九百零四章 秣陵關(一)第四百零一章 皇帝想要攤牌?第七百八十一章 可憐天下慈母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懷璧其罪第四百四十章 這也許就是天意第七百五十六章 這孩子不是你的第八百九十三章 再用一遍第八百二十四章 就讓她跪着好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失望與調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爲君之道第三百六十四章 娶妻不如嫁女第四百八十八章 首鼠兩端?第七百四十六章 其實就爲了省錢第六百一十八章 永王出手第二百零三章 死個明白不是?第四百七十五章 捫心自問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狸第三百七十八章 自問做的合格嗎?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三百六十八章 避如蛇蠍第八百八十七章 亡羊補牢?第五百零一章 羞辱他的是他自己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華第六百三十三章 更需要的是將相和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四百五十章 奇怪的拜帖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來讓她自己選擇第七百八十二章 後續可能的麻煩第五百六十九章 黃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