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

當時的齊軍,本身就派系衆多。除了太祖起家的老部下之外,還有以尚讓爲核心的其他義軍合併過來的,爲數不少的前唐藩鎮投降過來的。其中不僅有濫竽充數,到處不分老幼到處抓兵擴充實力的,更有一大批渾水摸魚、首鼠兩端的。

其中魚龍雜混,很多人本就不是一條心。孟楷帶着的這十餘萬太祖皇帝一手帶起來嫡系人馬,也是這位太祖皇帝最後的本錢。要是這十餘萬大軍丟了,恐怕這個剛出爐的大齊朝,瞬間就會土崩瓦解,自己那位所謂的太祖皇帝,也很難再有翻本的機會了。

而以當時西行蜀中的前唐朝廷,對關東各藩鎮基本上已經失去控制的情況來看,天下大亂就在轉瞬之間。那些擁兵自重的藩鎮,爲了地盤和擴充實力而相互攻伐。所謂的皇帝和朝廷,早就沒有理會。這也是自己前世,所熟知的正常歷史該有的軌道。

按照這位桂林郡王的能力,在原本應該出現的五代十國,絕對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可這位老兄在太祖皇帝如此提防,甚至不惜冒險借刀殺人的情況之下還逆來順受,這是黃瓊最看不懂的地方。

當然如果說他面對太祖皇帝,這樣絕非隋文帝、唐太宗這樣明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在亂世之中,趁勢而起做當代劉邦的野心,黃瓊也不認爲這個可能一點沒有。至少同州之戰後,那位太祖皇帝已經猜忌到如此地步,換個人都很難繼續保持那種平穩的心態。

觀其發跡於同州,到最終成爲大齊定鼎天下第一功臣,再到病逝於西征回途中。從其種種做派來看,他並不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便爲不忠的人。這樣的人,能對太祖那種刻薄寡恩的老闆死心塌地,至少在黃瓊看來是絕無可能。

一部所謂的開國史,讓黃瓊看的是哭笑不得。這個大齊朝的建立,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是一個偶然中出現的必然。觀太祖皇帝進駐長安後,整日裡只知道縱情酒色,一遇到事情就昏招迭出的做派,絕對不是一個創業者該有的風範。

倒是那位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至少看起來要比太祖有能力的多。想起這位太宗皇帝,黃瓊突然想起來,這位太宗皇帝自金統五年開始便要易儲,改立進長安後所生周王爲太子。但從金統五年開始策劃,一直到太祖駕崩卻也未能如願。

即便是當年太宗皇帝,爲太子時一直在外監軍,這位太祖皇帝卻依舊沒有能夠如願。想到這裡,黃瓊急忙的打開《太祖本紀》,以及母親隨後給他的《太宗本紀》,將兩本書放在一起才愕然的發現,其實有些事情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想明白了。

太祖皇帝終其一生都想要換太子,但直到駕崩也沒有能夠成功。甚至在位最後五年,軍政大權悉數歸於太子。其中除了軍中勢力反對之外,還有一點恐怕就是當初太宗皇帝,雖然在外監軍而遠離朝政,但卻通過多年監軍,在軍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實力。

甚至有可能大齊最精銳的軍隊,都已經入太子掌控。而太祖皇帝,多年不出長安三宮一步,對軍中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陳州一戰暗中做了手腳,卻是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太子在軍中威望大漲,幾乎已經超過了太祖皇帝。

關中叛亂平息後,太祖皇帝非但未能廢掉太宗皇帝的太子之位。反倒是其心腹大將孟楷,在關中之亂被平息後,被排斥出長安一貶再貶。從掌握大齊實際軍權的左軍使,貶到山東做了一個手中只有三千老弱殘兵,而且精銳被抽調一空的觀察使。

儘管滅唐之戰中又被重新啓用,但其統率多年的老部下,也被拆的七零八落,無一參加入川之戰。其在軍中的實力,已經徹底的被剪除,再也無法成爲單獨的勢力。而太宗皇帝與桂林郡王帶入關中平叛的鐵騎,也都是二人統率經過陳州血戰,又平定兩淮與山東的老部下。

在平定關中叛亂之戰中,桂林郡王東征之前留在關中的老部下,也重新迴歸桂林郡王掌握。但黃瓊卻隱隱的感覺到,這些精銳迴歸桂林郡王掌握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應該是落入太宗皇帝掌握之中。

接下來在平定江南、兩廣之戰中,儘管桂林郡王之前所帶的軍馬,都被以拱衛京師的名義留在關中。那位桂林郡王,也被調了一個閒職並未統軍出征。可黃瓊怎麼看,這些都是做給其他在外統軍將領看的。

原因很簡單,當時南下江南諸軍,雖說以當時加封爲上陽郡王黃鄴所部爲主,但各軍主將卻是有六成,都被換上桂林郡王,也就是太子統率過的老部下。那位太宗皇帝的堂兄原來的老部下,以防備契丹爲名全部留在了河北境內。

想到這裡,黃瓊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這位桂林郡王根本就不是太祖的嫡系人馬出身,而是太子暗中佈置的一枚棋子。甚至可以說,他敢於無旨斬殺同州防禦使,背後站的就是原來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

如果之前那位同州防禦使,十幾封求援信是被嫉賢妒能的孟楷私自扣下。可這位老兄背後站着太子,孟楷就算膽子再大,手眼在過於通天,也不可能全部扣下。朝中遲遲不發援軍,恐怕就是背後有太祖的影子在了。

而其東征將老部下留在關中,除了太祖皇帝已經對他起了防範之心,將其統率的精銳留在京師之外。更有一點可能是,太宗皇帝就坡下驢刻意爲之。用自己實際控制的桂林郡王所部精兵,用來秘密監視長安城內動向,尤其是太祖皇帝嫡系人馬。

否則太祖皇帝身邊原有的,清一色由其心腹統帶的御林八軍。怎麼會在太子離京之前,突然以駐守長安多年未經戰事,恐其重蹈前唐神策軍覆轍爲名,被調出長安開往漢中駐防。換上桂林郡王在同州帶出的萬餘精銳,改編成御林八軍守備長安警戒皇宮。

自己雖然出外監軍,是爲了手中掌握更多的實力。因爲這位太宗皇帝很清楚,他手中單靠桂林郡王這幾萬軍馬,將長安控制在手中可以。但是如果對大齊軍中其他派系,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幾位堂兄,形成足夠威懾力,壓制他們不敢有異動是不可能的。

對於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來說,周王那個進入長安後纔出生。手中既沒有軍權,更還沒有形成自己勢力的小屁孩,根本就不是他眼中的對手。而與太祖皇帝一同起家的,眼下皆獨當一面和手握重兵的幾位堂兄和表兄,纔是他未來繼承皇位的勁敵。

別說太祖皇帝一旦英年早逝,那幾位都已經封了郡王和國公,而且手中握有重兵的堂兄弟,不可能不出現什麼異動。就是當時太祖尚且在位,但已經有些尾大不掉的這些堂兄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聽招呼。

甚至有幾個野心勃勃的人,眼中已經盯上了太祖皇帝的位置。至於這個所謂的大齊朝,究竟有沒有最後定鼎天下的能力,這些人恐怕不會去想太多。太祖皇帝現在做的皇位。他們這些也一樣姓黃,跟隨太祖皇帝一同起兵,也一樣身經百戰的子侄也應該有繼承權的。

自己手中沒有真正的實力,就算自己順利即位,這屁股底下的皇位也很難做的穩。而當時大齊朝的軍權,可並不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至少後來入夥的尚讓就是自成一系的,其所部人馬別說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即便是太祖皇帝也無法完全控制。

至於太宗皇帝的那幾位堂兄弟,最少的手中也有七八千軍馬,多的在三萬軍馬。而如果想要實現天下一統,軍權收回來是必須的。但先不說被奪回兵權,這些堂兄弟甘心不甘心。單就當時情況,也不可能將這些統兵將領全部撤換下來。

當時的齊軍,本身就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前唐投降過來的不可靠,上了戰場誰也不敢保證他們不反水。而農民軍出身的各級將領,猛則猛矣,但要說謀略那還是兩個字算了。連字都不識幾個,讓他們去讀兵書,那還不如要他們的命。

倒是太祖皇帝的這幾個子侄,之前與秀才出身的太祖皇帝讀過一些書。雖說水平也不是太高,但至少比那些不思進取,只會死打硬拼的將領要強。要是將這些人都撤了,誰還能領兵打仗?

可任由他們手中掌握着大量兵馬,尤其是已經開始不聽招呼,甚至在戰場上有意保存實力的情況之下,換了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放心。對上位者而言,有些時候需要防範的不僅僅是外人,自身兄弟到了尾大不掉的時候,更加需要提防。

想到這裡,黃瓊倒是有些明白了前因後果。當初那位桂林郡王去同州勞軍,很有可能是太宗皇帝鑑於左軍使孟楷,面對緊急情況非但未派出任何援軍,還擅自扣押了那位防禦使的十多封告急文書。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將那位同州防禦使收入自己的麾下。

那位同州防禦使雖說無賴出身,但是大齊軍中一員爲數不多的,足以獨當一面的勇將。而且所部的戰鬥力,在當時已經接近一盤散沙的大齊軍中,也足以堪稱精銳。有這麼一支隊伍在手,太子至少面對自己那些堂兄弟的時候,手中多一些底牌。

結果沒想到,這個傢伙在求援不成,乾脆直接準備叛變。當時那位桂林郡王出手,估計在出發之前,就得到了太子招攬不成,乾脆奪其軍的密令。否則,動手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的乾脆利落。

第五百零四章 家事(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首鼠兩端?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會插手第七百五十章 年要在裡面過了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三章 守城戰第一百零九章 沒那麼簡單第二十五章 河間郡王第二百零一章 自己究竟是什麼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賭一把第二百六十章 也該倒倒了第五百五十三章 第二個看不透的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無事不登三寶殿第七百一十八章 愧疚與補償第八十八章 霓裳羽衣曲第六百六十五章 被嚇着的高懷遠第七百一十三章 話與你們說透第五百五十七章 等待第五百一十五章 隱含的危險第二百二十三章 你只不過是條狗第五百八十三章 放心有我在第六百九十六章 晾一晾他第七十五章 火上澆油?第五百零八章 林含煙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八百三十五章 西北亂則天下不穩第六百四十八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三百四十一章 那錢都沾着血第二百七十六章 衣錦不還鄉第八百七十四章 黃瓊的不滿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陳瑤歸來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四百二十三章 惡性循環第四百五十五章 因禍得福第三百四十八章 慎妃之密第八百章 真正的原由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六百七十六章 真相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三百六十七章 沒有人會一直包容你第二百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隨時能拿回去第九十五章 駕馭之道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隨時能拿回去第三百五十七章 決不食言第八百五十八章 聽牆根的人第九百零六章 秣陵關(三)第八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爲好第七百八十一章 可憐天下慈母心第六百五十六章 殺人誅心第五百八十七章 矬子裡面拔大個第五百一十二章 迷失了自己的司馬睿第八百六十一章 宋王妃第六百零七章 糧食的問題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驚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八百零八章 並非單純吃醋第四百七十四章 往事知多少第七百四十二章 極度不滿第四十四章 論勢第八百九十一章 靜江鼙鼓動地來第六百四十一章 選擇了一個最壞的第四百七十二章 拿着潑皮對付無賴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七百零三章 心思各異第五百四十九章 還是不辦爲好第五百三十九章 這是在安撫誰?第五百九十六章 關心則亂的母親第四百八十四章 查清他真實意圖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四百八十七章 本王分的很清楚第七百三十八章 刺客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一章 差別第七百四十一章 慎妃的爆發第八百七十九章 千年老狐狸第八百三十六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子第六百二十四章 英王三箭定寧夏第二百九十七章 拜託了第一百六十九章 母親的氣場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爭氣的永王第七百四十五章 都是摯愛第一百五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三百零五章 章程第六百二十二章 底氣的來源第六百八十二章 我在那邊等着你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七百七十一章 不要那麼苛刻第四百零四章 朕要聽實話第二百七十四章 往事如煙第七百五十四章 年終獎第八十三章 太子的殺心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
第五百零四章 家事(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首鼠兩端?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會插手第七百五十章 年要在裡面過了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三章 守城戰第一百零九章 沒那麼簡單第二十五章 河間郡王第二百零一章 自己究竟是什麼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賭一把第二百六十章 也該倒倒了第五百五十三章 第二個看不透的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無事不登三寶殿第七百一十八章 愧疚與補償第八十八章 霓裳羽衣曲第六百六十五章 被嚇着的高懷遠第七百一十三章 話與你們說透第五百五十七章 等待第五百一十五章 隱含的危險第二百二十三章 你只不過是條狗第五百八十三章 放心有我在第六百九十六章 晾一晾他第七十五章 火上澆油?第五百零八章 林含煙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八百三十五章 西北亂則天下不穩第六百四十八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三百四十一章 那錢都沾着血第二百七十六章 衣錦不還鄉第八百七十四章 黃瓊的不滿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陳瑤歸來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四百二十三章 惡性循環第四百五十五章 因禍得福第三百四十八章 慎妃之密第八百章 真正的原由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六百七十六章 真相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三百六十七章 沒有人會一直包容你第二百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隨時能拿回去第九十五章 駕馭之道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隨時能拿回去第三百五十七章 決不食言第八百五十八章 聽牆根的人第九百零六章 秣陵關(三)第八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爲好第七百八十一章 可憐天下慈母心第六百五十六章 殺人誅心第五百八十七章 矬子裡面拔大個第五百一十二章 迷失了自己的司馬睿第八百六十一章 宋王妃第六百零七章 糧食的問題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驚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八百零八章 並非單純吃醋第四百七十四章 往事知多少第七百四十二章 極度不滿第四十四章 論勢第八百九十一章 靜江鼙鼓動地來第六百四十一章 選擇了一個最壞的第四百七十二章 拿着潑皮對付無賴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七百零三章 心思各異第五百四十九章 還是不辦爲好第五百三十九章 這是在安撫誰?第五百九十六章 關心則亂的母親第四百八十四章 查清他真實意圖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四百八十七章 本王分的很清楚第七百三十八章 刺客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一章 差別第七百四十一章 慎妃的爆發第八百七十九章 千年老狐狸第八百三十六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子第六百二十四章 英王三箭定寧夏第二百九十七章 拜託了第一百六十九章 母親的氣場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爭氣的永王第七百四十五章 都是摯愛第一百五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很難猜第三百零五章 章程第六百二十二章 底氣的來源第六百八十二章 我在那邊等着你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七百七十一章 不要那麼苛刻第四百零四章 朕要聽實話第二百七十四章 往事如煙第七百五十四章 年終獎第八十三章 太子的殺心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