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_第62章 論鹽

有了薛朗這嘴炮王做後盾,韓進不擔心有人找茬了。聽薛朗宣講了一遍流程,韓進提議把抄寫制犁工藝說明手冊的事情取消。

韓長史明顯比公主殿下和薛朗有生活經驗多了,韓進道:“異人犁與普通的犁,製造工藝其實大體相同,區別只是外形設計,如果是制犁的熟手來,只怕看一眼就能學會,故而,這道手續可以儉省。”

薛朗認同的點頭,公主殿下也沒意見,其他的環節,就公主殿下修書的時候,只邀請了官員,沒邀請工匠。

薛朗被這麼一提醒,也反應過來,現在可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曲轅犁其實巧在設計,明白人看一眼就懂了,回去花費點兒功夫仿造一個,其實也不算難。把一切事情商議妥當,修補好計劃中有問題的地方,這件事情就算定了!

許多地方要韓長史配合統籌,韓進就先回去分派人手去了。馬三寶手頭也有事告退,薛朗也忙,不過,還有事情沒辦完,還要留一下。

薛朗想了想,還是直接朝公主殿下拱拱手道:“啓稟殿下,屬下有件事想求您。”

“何事?”

公主殿下關切的問道:“幼陽有何難處?儘可道來。”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道:“就是那個……我院裡的鹽,又用完了!請殿下賜點兒來應付支用。”

柳女官噗嗤一聲,公主殿下莞爾:“只這等小事?”

薛朗哼哧道:“秀娘說府裡鹽的用度管的嚴格,已經用超過一次,還是如圭內侍官幫忙解決的,一月之內,連超兩次,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臉皮求到殿下這裡了。”

公主殿下道:“無妨,從我的份例裡勻出一斗予你,可夠幼陽支用否?”

薛朗趕緊點頭:“不用一斗那麼多,兩三斤就夠用好久了!”

公主殿下點頭:“既如此,初雪,讓人給聽風院送三斤鹽過去。”

“喏。”

看初雪領命出去分派人。

“謝殿下。”

公主殿下隨意的道:“無妨!幼陽如若要一石鹽,我需花費一番功夫,不過區區數斤,只我的份例就能勻出來。”

薛朗好奇的問道:“聽說鹽是官營的,定價並不算昂貴,可是怎麼看着好像還缺鹽的樣子?”

唐朝的鹽價並不貴,在貞觀年間,不過十文一斤。直至玄宗以後,鹽價才漲起來,還是因爲朝廷漲了鹽的賦稅所致。這會兒的鹽價,雖然沒貞觀年間便宜,不過,相比起社會形勢來說,已經算便宜的了。

公主殿下看看薛朗,道:“種花家可是不缺鹽?”

薛朗點頭:“應該是不缺,屬下從小到大就沒聽說過哪裡缺鹽。”

公主殿下道:“看幼陽的做派,也不像是從缺鹽的地方過來的。”

難道是他的用鹽標準在古代看來太浪費了?

薛朗默默反省。

公主殿下一眼就看穿薛朗所想,道:“剛纔聽幼陽議賦稅,原以爲幼陽懂得,如今看來,幼陽成長的環境,與我大唐差異頗大,故而纔對鹽政一事不解。想來,阿柳也不甚了了吧?”

“殿下英明。”

原來柳女官也不懂。兩人一塊兒等着公主殿下解惑。

公主殿下道:“我大唐的鹽產量,如若只供應人口使用是儘夠的,只是,相比起人口的消耗,還有一大部分要用於畜牧,牲畜也是需要用鹽的;另外,醫藥、農耕、工匠們也有用鹽的地方,鹽的產量相比起其用途來,就顯得捉襟見肘,供應不足。是故閒時吃淡食,戰時、農忙才吃鹹食,就是據此而來。”

薛朗恍然,不管人還是牲畜,缺鹽就沒力氣。古代鹽的使用範圍比現代廣,但因爲生產技術和運輸的緣故,鹽的產量又跟不上,難怪要限制鹽的使用量。

聽到這裡,薛朗就懂了!薛朗問道:“既然產量跟不上需求,照理來說,鹽價應該高,朝廷爲什麼把鹽價定的這樣低?”

公主殿下道:“爲了薄賦,讓利於民,休養生息。

薛朗懂了:“殿下的意思是鹽價與賦稅有關?鹽價是控制賦稅的手段?”

“然也!”

公主殿下讚賞的點頭。

薛朗恍然。古代封建社會本質上來說是農耕文明的社會,小農型、地方性經濟爲主,經濟流通性不大。

作爲國家主體,要控制影響國家經濟發展,以及通過賦稅來調節、把脈國家經濟和國計民生,再沒有比糧價和鹽價這兩個人人都需要的東西合適的了。

糧還有個南北差異,北方愛吃麪食,南方愛吃米穀。這鹽可是不管東西南北,人人都需要的。難怪古代要鹽政官營。

唐朝的低鹽價,顯然是朝廷強行把價格定低,進而影響到賦稅的降低,進而影響到糧價,讓利於民,以得到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後來老百姓生活變好了,於是鹽稅也就相應的調高。

所以,鹽價便宜的唐朝並不是說不缺鹽,鹽是缺的,只是國家政策所致,鹽稅定的低而已。

薛朗明白了,不過,本着謹慎的原則,他並沒有貿貿然提出提高鹽產量的辦法。鹽價既然是關係一國賦稅的根本,就不能貿貿然去改變。特別是大唐剛剛建立,經不起那麼多的風雨飄搖。

特別是剛剛經歷了戰亂的民衆,幾乎沒有什麼抗風險能力。治大國如烹小鮮,牽一絲而動全身,薛朗說出來是很簡單,上下嘴皮一碰就完的事兒,可於國家、於民衆來說,是否是好事,薛朗還需要想一想。

就像王安石變法,王相公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國家也是需要的,可是,民衆是否接受,是否適應於民情民生,王相公就沒考慮周全,變法失敗的結果,對國家的傷害,難以計算。

薛朗不想穿越一遭,反而成了歷史的罪人,薛朗想讓大唐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糟。

本着多調查纔有發言權,實踐纔出真知的原則,薛朗向公主殿下請教了許多唐朝關於鹽政的政策和規定,完了才拎着公主殿下給他的鹽回去。

(本章完)

第三卷_第170章 御賜宅邸第七卷_第587章 叮囑第二卷_第133章 章節名取不出來第五卷_第419章 又到重陽第二卷_第97章 葦澤縣城第六卷_第498章 到達第二卷_第101章 時勢在我第三卷_第192章 聖人的親切關懷第六卷_第495章 蹊蹺第一卷_第19章 寂寞的嘴炮第七卷_第592章 聚衆府門第四卷_第296章 天下酒友是一家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三卷_第180章 趕工第四卷_第333章 來,學才藝吧!第三卷_第249章 黯然神傷第七卷_第552章 尷尬的巧遇第五卷_第412章 未雨綢繆第五卷_第472章 若是君心似我心第五卷_第439章 冬狩第二卷_第144章 紅薯宴客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二卷_第137章 紅薯宴第二卷_第113章 不平第六卷_第512章 來意第五卷_第424章 補救措施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六卷_第506章 洗三第六卷_第506章 洗三第二卷_第111章 包子生崽第四卷_第374章 父子衝突第三卷_第223章 斥候江臨第六卷_第538章 成王敗寇第五卷_第414章 各有算計第三卷_第195章 迴歸葦澤關第七卷_第565章 未雨綢繆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五卷_第461章 謀算將來第二卷_第61章 論收錢的重要性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七卷_第581章 賑災之策第四卷_第398章 刷一波好感第三卷_第191章 家事安排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二卷_第59章 流產的四輪馬車第六卷_第514章 忠孝兩全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四卷_第356章 新科士子第三卷_第151章 啓程第二卷_第65章 河東薛氏第七卷_第549章 時機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第二卷_第55章 決議第四卷_第314章 聖人召見第三卷_第225章 饅頭威武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四卷_第379章 真火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四卷_第299章 安排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六卷_第482章 似曾相識第五卷_第467章 呆女婿第五卷_第459章 探問第五卷_第453章 不知疾苦第七卷_第56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五卷_第418章 生活第三卷_第153章 各司其職第三卷_第275章 李弘節到任第四卷_第410章 定策第三卷_第159章 萬民請命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三卷_第193章 聖人恩典第五卷_第448章 一波三折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五卷_第448章 一波三折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四卷_第397章 嘴炮技能發動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一卷_第28章 論學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四卷_第405章 紅薯再獲豐收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三卷_第181章 任務完成度80%第五卷_第434章 試探第三卷_第168章 聖人慾留人第六卷_第524章 諸般變化第四卷_第368章 家宅安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六卷_第539章 八百里加急第一卷_第24章 論食材豐富的重要性第一卷_第15章 安頓第七卷_第568章 晉封第四卷_第313章 化解與廣告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286章 各有內情兩不知
第三卷_第170章 御賜宅邸第七卷_第587章 叮囑第二卷_第133章 章節名取不出來第五卷_第419章 又到重陽第二卷_第97章 葦澤縣城第六卷_第498章 到達第二卷_第101章 時勢在我第三卷_第192章 聖人的親切關懷第六卷_第495章 蹊蹺第一卷_第19章 寂寞的嘴炮第七卷_第592章 聚衆府門第四卷_第296章 天下酒友是一家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三卷_第180章 趕工第四卷_第333章 來,學才藝吧!第三卷_第249章 黯然神傷第七卷_第552章 尷尬的巧遇第五卷_第412章 未雨綢繆第五卷_第472章 若是君心似我心第五卷_第439章 冬狩第二卷_第144章 紅薯宴客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二卷_第137章 紅薯宴第二卷_第113章 不平第六卷_第512章 來意第五卷_第424章 補救措施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六卷_第506章 洗三第六卷_第506章 洗三第二卷_第111章 包子生崽第四卷_第374章 父子衝突第三卷_第223章 斥候江臨第六卷_第538章 成王敗寇第五卷_第414章 各有算計第三卷_第195章 迴歸葦澤關第七卷_第565章 未雨綢繆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五卷_第461章 謀算將來第二卷_第61章 論收錢的重要性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七卷_第581章 賑災之策第四卷_第398章 刷一波好感第三卷_第191章 家事安排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二卷_第59章 流產的四輪馬車第六卷_第514章 忠孝兩全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四卷_第356章 新科士子第三卷_第151章 啓程第二卷_第65章 河東薛氏第七卷_第549章 時機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第二卷_第55章 決議第四卷_第314章 聖人召見第三卷_第225章 饅頭威武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四卷_第379章 真火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四卷_第299章 安排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六卷_第482章 似曾相識第五卷_第467章 呆女婿第五卷_第459章 探問第五卷_第453章 不知疾苦第七卷_第56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五卷_第418章 生活第三卷_第153章 各司其職第三卷_第275章 李弘節到任第四卷_第410章 定策第三卷_第159章 萬民請命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三卷_第193章 聖人恩典第五卷_第448章 一波三折第五卷_第451章 又是上元日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五卷_第448章 一波三折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四卷_第397章 嘴炮技能發動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一卷_第28章 論學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四卷_第405章 紅薯再獲豐收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三卷_第181章 任務完成度80%第五卷_第434章 試探第三卷_第168章 聖人慾留人第六卷_第524章 諸般變化第四卷_第368章 家宅安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六卷_第539章 八百里加急第一卷_第24章 論食材豐富的重要性第一卷_第15章 安頓第七卷_第568章 晉封第四卷_第313章 化解與廣告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286章 各有內情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