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惠民政策

趙銘在南京城中,平民居住的外郭,賺了一圈,然後又在內郭中,找了個酒樓坐了坐,到晚上時,又親自前往南京,乃至整個江南最大的銷金窟,秦淮河去逛了逛。

最後這個行程,遭受到了,兩位閣老的一致反對,不過趙銘以體驗民情爲由,堅持要去秦淮河上,體驗一下南京城中,權貴和富家子弟的消費。

趙銘堅持要體驗民情,兩位閣老也沒辦法,只能由着趙銘,去體察民情,兩人作爲內閣大臣,爲了避免被人彈劾,則沒有一起體驗百姓生活。

這一體察,就是一夜。

次日,上午時分,趙銘在攝政王府邸,召見內閣成員。

堵胤錫先到,見趙銘黑着眼圈,不禁行禮道:“攝政辛苦了!”

他這是一語雙關,聽說昨天攝政王在秦淮河上,最大的青樓天上人間,玩了一天,把所有的項目都體驗了一遍,一共花了一萬多銀元。

趙銘尷尬的笑了笑,“呵呵,還好!還好!”

堵胤錫卻不放過他,繼續關心道:“攝政王宮中有數位王妃,還去秦淮河體察民情,身體怕是吃不消,要不臣讓人,給攝政準備點六味地黃丸吧!”

趙銘知道這是委婉進諫,擺擺手道:“只是體察民情,以後不去了。”

堵胤錫見此,才放過趙銘,微微頷首道:“攝政身系天下,還是要已天下爲己任,不能太放縱自己,需要注意身體。”

其實趙銘現在已經四十多歲,在古代而言,說不定哪天突然就去了。

大臣們眼下,對明朝以後怎麼辦,其實已經有些擔心了。

趙銘心頭一暖道:“閣老放心,寡人身體很好。這事,就不要給外面提了。”

堵胤錫點了點頭,而就在這時,幾名內閣大臣陸續進來。

趙銘遂即喝了口泡着枸杞的茶水,鎮定精神,微笑道:“諸位愛卿入座!”

幾位閣臣,在兩邊坐下,看見攝政氣色不佳,心中都也些擔心。

攝政南征北戰,身上積累了諸多隱疾,回來後又不休息,操勞國事,真是位爲大明操碎了心。

趙銘等衆人落座,遂即開口道:“寡人昨日,體察民情,心中有許多感悟。今日召集各位前來,就是要與各位談一談。”

各人聽說趙銘去體察民情,心頭不禁一緊,這即可以說是體驗民間疾苦,也可以說是,考察內閣治理能力,看他們有沒有把天下治理好。

趙銘看着衆人,先讚揚一句道:“寡人在南京轉了一圈,發現在朝廷的治理下,南京城較之以往,更加繁華!”

堵胤錫和陳明遇沒有說話,其他幾位閣臣聽後,都鬆了口氣。

黃宗羲便笑道:“這都是攝政領導有方,事先給內閣制定了計劃,臣等只是按着計劃執行。”

趙銘擺了擺手,“寡人話還沒有說完,南京確實比以往繁華,王孫貴族,士紳商賈,比以前更加富裕,娛樂消費也更加豐富了。可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有質的提升,並沒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多少好處。”

這話讓閣臣們議論紛紛,黃宗羲道:“攝政王,現在士紳大戶,按着朝廷的律令規定納稅,並沒有不法之舉,賺的錢都是合乎大明法令的。大明經濟發展,公平競爭,百姓想要提高生活水平,需要自己努力,朝廷只能制定規則,而不能干預吧!”

趙銘眉頭微皺,一聽便知是老資本家了。

“百姓不比士紳商賈,士紳商賈能夠影響朝廷政策的制定,但百姓沒有上書言事,影響朝廷制定規則的能力。他們要表達意見,只能是暴力起義。寡人想來,在坐的諸位,還有士紳商賈,誰也不希望,事情發展到那一步。”趙銘沉聲說道:“朝廷的職責,是讓大明的子民,士農工商,各得其利。應該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制定政策時,要多維護不能發聲的百姓和僱工的利益。”

黃宗羲聞語,不在說話,怕趙銘以爲他是士紳和商賈,在朝廷的代言人。

趙銘沉聲說道:“寡人看了看,現在南京城中,富人與百姓之間的生活,簡直有天壤之別。若是朝廷任由局面繼續發展下去,我看不出五十年,大明內部矛盾,便會再次激化。朝廷的責任是治理天下,保證士紳百姓都長治久安。現在只要商賈大戶,稍微讓些利,就能避免這種矛盾逐漸激化,從長遠來看,對商賈也是好事,總比被起義推翻,讓人殺了強。”

內閣幾位閣臣都沉默着,堵胤錫開口道:“那攝政王的意思是?”

趙銘沉聲道:“內閣拿出一個方案出來,制定成法令,頒佈推行!”

趙銘掃視衆人又補充道:“寡人提幾個要求和方向,第一,要確定工人每月最低工錢,第二,每天工作四個時辰,多出的工作時間,要在最低工錢之外,再付一筆工錢,而且要工人自願。第三,工人在工作時受傷、患病,商人有責任幫助工人治療。暫時就這三條,內閣集思廣益,看還有沒有補充的,然後儘快拿出一個方案,召集一些工人和商賈,聽聽雙方的意見。”

內閣衆人臉色都有些難看,趙銘提出的要求,別說三點,就是一點,都比較難辦。

趙銘說完,見衆人神情,知道讓他們爲難了,不過他還是決定推行,於是揮手道:“好了,回內閣好好商議吧!”

趙銘說完,不待內閣大臣起身告辭,自己就站了起來,而後離開了廳堂。

他要強硬一些,給內閣壓力,內閣才能讓士紳大戶讓利。

這時趙銘離開廳堂,便往王府後院而去,準備回去補個覺,四十多歲的人,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有些玩不動了,需要好好休息。

“那啥~”趙銘忽然停住腳步,對身邊跟隨的老太監道:“六味地黃丸,知道不?”

伺候過皇帝的老太監,在這方面比一般人懂得都多,忙微笑道:“攝政王,老奴知道更好的。”

趙銘微微頷首,“嗯,你不錯,挺博學的!”說完也沒交代啥,便進宮去了。

第405章戰機在上游第十八章閻應元守城第五十六章暗度陳倉第576章柳宿金礦第943章廣武之圍第149章多鐸退兵第一百零二章遊擊營第470碧蹄館伏擊第697章清軍撤軍第932章接見使者第174章金塘島大海戰第218章臺灣格局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438章要餉二百萬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496章兵臨瀋陽第863章討建奴復神京檄第180章浙江反攻第928章朱明落幕第410章堵胤錫兵變第1040章貿易協定下第1105章準備反擊第921章聲振九霄第543章生死激戰第818章永曆立朝第299章國士無雙第683章半渡而擊第842章輸糧換引第三十九章抗清兵羣英戰太湖第1019章絕望衝鋒第839章收復河套第212章山寨失陷第114章惡人先告狀第670章阻止何騰蛟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219章不犯錯誤第596章難以攻克第1097章歸化侯安樂公第557章突出重圍中第852章就想爲殿下效力第274章佔據福京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751章西清危機第五十章李元胤大開水門第987章女真細作第877章例行招降第793章金陵春之陣九第703章政變下第368章清軍撤軍第三十四章槍挑屯齊第649章甕中之鱉第998章我要攤牌了第609章大中華文明圈第340章兵臨寧波第三十一章同李成棟交易第241章旅順第374章高傑鎮第715章突襲炮臺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868章徐州城破第966章都得死第862章暗流第790章金陵春之陣(六)第739章漢王震怒第971章殺個回馬槍第350章第二次復杭之役第463章席巴是趙雜毛第823章上京第503章激戰第537章援軍馬上就來第712章阿濟格稱帝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676章就這家了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465章朝鮮歸降第245章拓殖者張益達第1091章讓大明再次偉大第七十一章太特麼殘暴了第一零五章俘獲荷蘭戰艦第824章還可以搶救一下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504章僵持第936章雜毛要斷寡人歸路第689章聯絡江北第972章收復四川第724章殿下仁義第562章南北議和第413章勇往直前第1027章開伯爾山口第四十章趙銘打游擊尼堪怒興師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647章禁軍危機第853章軍費有了第339章出兵響應第860章冊封吳三桂第1037章新世界與舊世界第800章騰蛟末路第417章如何報捷第745章勢如破竹
第405章戰機在上游第十八章閻應元守城第五十六章暗度陳倉第576章柳宿金礦第943章廣武之圍第149章多鐸退兵第一百零二章遊擊營第470碧蹄館伏擊第697章清軍撤軍第932章接見使者第174章金塘島大海戰第218章臺灣格局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438章要餉二百萬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496章兵臨瀋陽第863章討建奴復神京檄第180章浙江反攻第928章朱明落幕第410章堵胤錫兵變第1040章貿易協定下第1105章準備反擊第921章聲振九霄第543章生死激戰第818章永曆立朝第299章國士無雙第683章半渡而擊第842章輸糧換引第三十九章抗清兵羣英戰太湖第1019章絕望衝鋒第839章收復河套第212章山寨失陷第114章惡人先告狀第670章阻止何騰蛟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219章不犯錯誤第596章難以攻克第1097章歸化侯安樂公第557章突出重圍中第852章就想爲殿下效力第274章佔據福京第874章阿濟格籠城御趙第751章西清危機第五十章李元胤大開水門第987章女真細作第877章例行招降第793章金陵春之陣九第703章政變下第368章清軍撤軍第三十四章槍挑屯齊第649章甕中之鱉第998章我要攤牌了第609章大中華文明圈第340章兵臨寧波第三十一章同李成棟交易第241章旅順第374章高傑鎮第715章突襲炮臺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868章徐州城破第966章都得死第862章暗流第790章金陵春之陣(六)第739章漢王震怒第971章殺個回馬槍第350章第二次復杭之役第463章席巴是趙雜毛第823章上京第503章激戰第537章援軍馬上就來第712章阿濟格稱帝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676章就這家了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465章朝鮮歸降第245章拓殖者張益達第1091章讓大明再次偉大第七十一章太特麼殘暴了第一零五章俘獲荷蘭戰艦第824章還可以搶救一下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504章僵持第936章雜毛要斷寡人歸路第689章聯絡江北第972章收復四川第724章殿下仁義第562章南北議和第413章勇往直前第1027章開伯爾山口第四十章趙銘打游擊尼堪怒興師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647章禁軍危機第853章軍費有了第339章出兵響應第860章冊封吳三桂第1037章新世界與舊世界第800章騰蛟末路第417章如何報捷第745章勢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