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吐谷渾王族

至於這些真實的意圖,李潼並沒有詳細告知在座衆人,倒也無關信任與否,只是沒有必要。

如今他這個宗王身份,在整個故衣社中都還是一個秘密,知道他身份的只有秦雍、河東、神都這三處行社的直案社首以及十幾個敢戰士頭目。

古代的政治構架,有其周詳縝密,也有其網漏吞舟。只要不與檯面上人物產生什麼牽連,民間組織縱使龐大也不會獲得太大的關注。

這裡面又有一個例子,陳子昂的父親陳元敬號爲西南大豪,歲飢而出粟萬石以賑鄉里,時有決訟,不取州郡之命而信公之言,四方豪傑望風景附,簡直就是一個唐代的及時雨,官府也不加干涉,反而要予以禮敬。

可是當陳子昂在朝廷中樞混出了名氣之後,因爲得罪了權貴,哪怕辭職歸鄉,仍被構陷入獄,冤死獄中。

故衣社言有十數萬錄籍社員,但分散在關中、河東與河洛之間本就人煙稠密之地,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朝廷控制之外的流人,即便有心人仔細追查,無非鄉黨捐麻互助的義社,這種程度的體量與影響,還遠不足以讓人警惕有加。

可如果故衣社與朝廷大員,特別是時下本就敏感的李氏宗王產生直接的聯繫,那意義就截然不同了,是必須要全力打壓、剷除的對象。

在故衣社或者自己還沒有壯大到一定程度之前,李潼都不會挑明這一層關係,也就無謂將自己的身份告知太多人。

但哪怕這一構想還未盡數吐露,在場衆人也都驚詫不已,爲他的大膽而感到心驚。

“行走西荒可不是鄉野遊樂,兒郎們就算勇義有力,可賊蕃也是驕橫兇殘,還有近鄉就食的便利,就算兒郎能耐苦寒,器杖、牛馬的使用,該從何處來?即便能捕食奴帳,也得先攻破奴防。大軍十餘萬,舉國用力,論戰都不能勝……”

李光是親身經歷過湟川大軍慘敗,至今思來仍有餘悸,也就難作樂觀之想。

李潼聞言後便笑道:“眼下所論,也不是強擊賊軍,以我彪悍豪義之徒,逐殺賊境飼馬撿糞之奴,賊走我攻,賊聚我退,殺得他們聞風喪膽,殺得他們赤血遍野!勿謂奴客無辜,但有微力奉養賊徒,便死有餘辜,活着便是罪過!匹夫不逞大謀,生死只爭寸地,若能濟我袍義一人,又何懼殺奴盈野!”

李潼毫不諱言,他組織豪義赴邊,所針對的就是吐蕃平民。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平民,吐蕃如今的人口結構仍然很原始,無非奴戶與戶主而已,所謂的平民不過是實力還混不到向外寇掠的一線隊伍罷了。

除了核心地帶的贊普衛軍之外,還談不上有什麼職業軍人,言之全民俱賊並不爲過,境內本身的自足能力很弱,走的就是以戰養戰的壯大路線。敵弱則殺,敵強則遁,他又不搞什麼羈縻化外。

故衣社這些豪義敢戰士們,本身就是軍戶子弟,弓馬刀槍那都是家傳的手藝。

前年剛剛轉到秦嶺開闢商路的時候,李潼還跟隨幾次,看他們剿殺聚嘯山林的蜂盜,對這些軍戶子弟的戰鬥力,他是很有信心。

唯一所患就是客境作戰,或水土不服、或不習氣候、不知地理,該追的時候追不上,該逃的時候逃不掉,那就麻煩了。

所以他需要一批富有經驗的老卒經驗傳授,先抽調出一批敢戰士去隴西拉練一番,最起碼趕在朝廷正式出兵之前把隊伍進行初步磨合。

唐休璟雖然已經奏報,但眼下朝廷還在糾結要派何人擔任主將,是經驗豐富、本有勝績的老將黑齒常之還是對吐蕃敵情更加熟悉且正值壯年的王孝傑。

對於這一點,李潼也很糾結,王孝傑馬到成功,這是已經有了歷史證明的。

不過他跟王孝傑又沒多大交情,黑齒常之舊鎮河源,屢有戰功且至今威名仍傳西疆,且李潼拐外抹角也算救過他,如果黑齒常之率軍出征的話,還能捨去一張臉求老司機帶帶他。

當然他操心這些也是沒用,關鍵決定權還是在神都。

如今的神都城裡,武周代唐之後,宰相班子都換了幾茬,年初狄仁傑那批班子剛被撤掉,換上來的新一批宰相,李潼比較熟悉的只有一個李敬一的哥哥李元素,不過舊年湟川戰敗主將正是李元素的兄長李敬玄,這件事估計也沒啥發言權。

不過現在想那些也沒啥用,現在主要任務還是把隊伍先拉起來。

“器杖、馱畜之類,不需你們操心,這一位慕容郎君,屆時將會率隊出入,城傍應從,若真用疾,可求用河源軍。”

說話間,李潼指了指坐在他席側另一名同行而來的年輕人。

年輕人聞言立起,抱拳環施,並沉聲道:“在下慕容康,吐谷渾王帳遺徒,今在郎君門下行走。”

衆人聽到這話,不免又是一驚,不熟邊情的還倒罷了,但像李光、馬興等人都是久戍河源的老卒,自知河源軍戍本就依傍吐谷渾故地,龍朔年間,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其王宗慕容氏便轉投宗主大唐。

如果說他們此前還不免覺得這位郎君還有些少年無畏、異想天開,可是隨手一指身邊一名隨員竟然就是吐谷渾王宗子弟,心中震撼可想而知。

慕容康隨口幾句河湟土話,所述俱河西物情,馬興等人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心中懷疑也被打消大半。

李潼眼見幾人神態變得莊重起來,便又說道:“目下器杖、馱畜仍然在集,但在五月之前,諸物用並五百敢戰士將集蘭州金城。如馬公此類習邊老卒,多多益善。但有身外後顧的憂患,但說無妨,凡使義士,必令後顧無憂!”

馬興這裡還沒來得及說話,李光已經起身抱拳並沉聲道:“小民舊是洮河道行軍越騎校尉,遠戍河源數年,雖然沒有什麼斬殺之功能誇,但有熟悉眼見耳聞。目下太白峰東溝傍我活者鄉徒百數,如果郎君願意給他們一條活計,小民願意從行導引!”

“切指之恨,殺故之仇,軍敗之辱,某義不容辭!只求莊事能有良善託付,身外全無憂愁!”

馬興也抱拳而起,神態不乏激動的表態道。

“誰言義血寒涼,只是世道小覷!兩位託我諸事,但有絲毫懈怠,請罪足下,人共唾我!”

李潼也站起身來,對兩人說道:“但你們也要答應我,不準遺擲豪義兒郎一人在邊!只求暢意殺賊,賙濟袍義,不望馬革裹屍,英魂遊遠!”

李光聽到這話後則沉聲道:“還要留此耳目,讓兒郎知我輩奔遠搏殺換來什麼,沒有郎君叮囑,也要善存性命歸鄉細看!”

李潼聞言後又哈哈一笑:“願彼此都不辜負!”

眼下還只是初步整合利用,除了馬興這一處,李潼還要走訪其他莊業,於是便也不再久留,起身上馬離開此處莊園,在那個楊直案的引領下往別處而去。

“郎君大計輕授,不留耳目察望?”

途中,同行的年輕人慕容康猶豫片刻後才發聲說道。

李潼還沒來得及開口,另一側楊直案便說道:“足下或是不信草野之義,但凡所揀選,俱是社中上義之徒,他們各具悍力,若肯恃此兇勇,活命不難,但卻能夠忍於清苦,只念袍澤故義,便將諸老幼無能性命以肩擔之。所重者不是人之能爲,而是人之不爲,他們能克己尚義,此種人物若還不足謀事,我不知還有何人能作共謀!”

“直案義言警人,受教了。我並非輕視義徒,只是、只是……”

慕容康誠懇受教,想作解釋卻有幾分語竭詞窮,不免有些忐忑的望向少王。

李潼轉頭對慕容康笑笑,然後嘆息道:“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過是無聊之人從容閒言。凡有勇圖之類,豈有不擔一二兇險?我性命並不在己,與其決於膏粱,我更願付於豪義。故衣社十萬義徒,若真有一二奸邪賣我求榮,即便是招禍先行,必有羣義爲我報仇於後。空養十萬徒衆,不得一二知己,那我也死不足惜。”

“大、郎君高論,康心懷忐忑,取笑於人。”

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328 野狐宰相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90 懼親如仇0319 巽郎才壯0184 洛陽女兒行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67 代王至孝,感動人間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047 向陽而行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93 被甲登殿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065 人情難測0202 大唐帶貨王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428 景從殿下,爲王先驅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046 京華遊仙窟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737 豫王西行,祭拜皇陵0003 前途堪憂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102 少王神都行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212 獨不見,自惶恐0037 春官武承嗣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580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1004 皇子通經,出閣入世0702 羣臣外授,相公珍重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270 兵入武氏邸0075 將軍跋扈0879 大唐創業,以德服人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035 嬌花藏毒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248 太平積忿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298 坐地抽利,更勝劫掠0078 死而無憾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1038 馬革裹屍,異域同歸0148 橫財浸金汁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145 唐家分流,一一剪除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08 等你長大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928 旗纛之下,俱朕肱骨
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328 野狐宰相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90 懼親如仇0319 巽郎才壯0184 洛陽女兒行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67 代王至孝,感動人間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047 向陽而行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93 被甲登殿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065 人情難測0202 大唐帶貨王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428 景從殿下,爲王先驅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046 京華遊仙窟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737 豫王西行,祭拜皇陵0003 前途堪憂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102 少王神都行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212 獨不見,自惶恐0037 春官武承嗣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580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1004 皇子通經,出閣入世0702 羣臣外授,相公珍重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270 兵入武氏邸0075 將軍跋扈0879 大唐創業,以德服人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035 嬌花藏毒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248 太平積忿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298 坐地抽利,更勝劫掠0078 死而無憾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1038 馬革裹屍,異域同歸0148 橫財浸金汁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145 唐家分流,一一剪除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08 等你長大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928 旗纛之下,俱朕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