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0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

“圍殺突厥賊衆,不得縱走一人!”

契苾明本就沒打算要與突厥善了,不過是顧忌那些唐人性命,此時俘虜已經接回,再見突厥陣勢自崩,更無遲疑,再不理會那惶恐拜於馬前的突厥梅錄,直接再下殺令。

概不留俘,本就是唐軍今次作戰所接受的最高指令,所以儘管眼見突厥貴人出降,也並不有損戰意。特別是在見到突厥賊衆竟將大唐平民性命作爲要挾的時候,心中更是憤懣難當,此時得聞中軍號令,便再無顧忌,奮起餘勇,直向突厥賊陣殺去。

突厥軍衆於戰場敗退,本就志窮,且敗退回營陣不過短時,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整部伍,又在此時營陣內部爆發內訌,士氣更是一泄無疑。

或還憑着一點求生之念不願屈服認命,奮起餘力向四邊衝殺,一時間有些地方倒也衝破了唐軍的戰陣封鎖,逃往郊野之中。畢竟此地唐軍不過五千之數,能夠仗着勢力壓制突厥,但若說將突厥近萬之衆完全封鎖圍困,也很難做得到。

此時的默啜早已經換了一身尋常營卒的裝扮,身邊所追從也只有近百之衆,此時遊弋在營陣外圍,窺得一方唐軍封鎖之勢被衝散,便直率親信從此處衝殺而出。

這一處唐軍軍衆幾百人,凡視野所見之敵,俱都迎頭而上,揮刀劈砍。此時早已經潰不成勢的突厥軍衆們,唯知拼命逃散,更難以軍法勒令約束。這樣的敵人,自然不是仍然戰陣紮實的唐軍對手,凡所當面,無不拋屍。

但人力畢竟有窮,就算唐軍此際再怎麼悍勇無敵,能夠劈殺的唯有眼前之敵,但對於從更遠處潰逃於外的突厥軍衆,則就追之不及、力有不逮。

默啜一行借了這短時間的混亂,成功衝出了唐軍對此處戰場的封鎖,回首再望時,只見戰場上唐軍已經在有意識的收縮戰線、擠壓突厥軍衆的活動空間。

至於那些早已經喪失了軍令約束的突厥軍衆們,則就擠在河灣處那漸顯逼仄的空間中,完全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真正能夠逃出戰陣的,只是少數。

“可汗,還是從速離此,若唐軍回身再追,更有大禍!”

跟隨默啜一起衝出戰場的野恭眼見默啜神情灰敗,頗有流連不捨的意思,忙不迭開口勸道,並上前托起默啜坐騎的繮繩,便用力拖曳起來。

“今日之敗,我必十倍奉還!”

默啜聞言後,臉上閃過一絲頗有痛苦的決絕,接着便揮起馬鞭,直向戰場東南方向遁逃而去。

他今次所以棄軍而逃,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惜命,而是在聽到幾名部落小酋的勸諫後,意識到再戀戰於此、已經很難再有好結果。

從實際的戰力對比看來,此境突厥軍衆無疑是有着與唐軍繼續鏖戰的能力,但默啜還是低估了那些突厥小酋們對於唐國發自肺腑的忌憚與畏懼。

幾十年前的失敗,讓這些突厥貴人們至今不能釋懷。眼下這些突厥貴人們,既有對先輩榮光的惋惜與追慕,又對結束突厥霸權的大唐既恨且畏。

這種複雜的心理,落實在實際行動中,那就是如果能有機會咬上唐國一口,這些突厥貴人們絕不惜力,人人樂此。可一旦面對唐國的打擊報復,他們便驚慌得不能自已。

此番突厥南下,殘殺俘虜了衆多唐國的民衆,更洗劫了唐國的府庫,還煽動其許多內附胡部的動亂,這無疑是已經將唐國得罪到了極點,彼此之間已經完全的和氣無存。

但就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那些部族小酋們居然還幻想着要與唐國進行談判,以求活命,這樣的想法簡直就是愚蠢至極,異想天開!

但無論這想法再怎麼愚蠢,默啜卻不能等閒視之,因爲這是那些部落小酋們在生死關頭真正的心意體現。

大概在他們看來,強大如頡利可汗,都要入唐蹈舞求活,他們這些部族小酋,本來也都是生活在唐國羈縻之內,偶因不忿,成爲跳戶出家的野狗,眼下再回到大唐管制之下,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

唐國的羈縻邊策,包容百族,早年間頡利可汗兵臨渭北,逼迫唐國皇帝簽訂城下之盟,但在放棄自尊之後,仍能在唐國的庇護之下了此殘生。這也是許多胡部雖然怨唐反唐,但在力有不支後又向唐國投降的一個原因。

當然若僅止於此,倒也不至於讓默啜拋棄全軍而輕裝出逃。他甚至不需細思,便能勾勒出這些人內心裡更進一步的想法。

唐國的羈縻政策雖然寬容,但也並非能夠包容百罪。今次突厥入寇原州,的確是狠狠的得罪了大唐,更不要說他們這些復國遺民在唐國眼中本就罪加一定。

因此想要活命,單單的投誠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多的表現。作爲突厥現任可汗又統軍在此、而且力主此次入寇原州行動的默啜,自然就是這些人獻給大唐朝廷最好的禮物。

就算這些人眼下還未有此類想法,但唐國大將也一定會提出類似的要求。默啜新汗繼位,本就恩威不著,再加上此時的鬱督軍山牙帳中還有葉護咄悉匐留守,就算將默啜獻給大唐朝廷,汗國仍然後繼有人,那些人賣起默啜來,絕對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這纔是默啜逼不得已,要棄軍出逃的真正原因。隨着唐國的援軍在他計劃之外突然出現,基本上就宣告着他今次冒險入寇唐國的行動已經算是失敗了。

默啜並不畏懼承擔失敗的代價,畢竟這本就是他的選擇。他甚至已經做好了慘敗而歸、回國向牙帳羣臣請罪的準備,但卻絕不甘心因此一敗就放棄掉未竟的霸業,使自身成爲一些鬥志軟弱之人向唐國求活的籌碼!

且不說棄軍而逃的默啜,河灣此處的戰鬥隨着突厥本身營地的譁變一時間變得更加激烈起來。但是很快的,這種戰鬥烈度便快速降低下來。

其實經過將近大半天的苦戰,唐軍將士們也已經是人馬疲乏、將難爲繼。

可對面的突厥則崩潰的更快,除了一開始動亂剛剛爆發的時候,有一些突厥軍衆趁着唐軍合圍之勢未成而衝出了唐軍的包圍,剩下那些突厥軍衆們則是一鼓而竭,完全沒有了繼續戰鬥的氣力與士氣,眼見衆多同伴被唐軍所屠戮,許多人紛紛棄械伏地請降。

唐國驕悍強盛,的確是一個可恨的敵人,但向唐國投降,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多麼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這是突厥上下普遍的看法,畢竟河曲六州還生活着足有十幾萬賬的突厥遺民,至於其他雜胡,則就更加的不可勝數。投降唐國,未必是死,負隅頑抗,則必不活,這基本上已經是突厥人的一個共識。隨着衆多突厥軍衆伏地請降乞活,唐軍在正面戰場上所承受的壓力更小,得以集中力量繼續清剿戰場上仍存頑抗之志的突厥遊卒。

再悍勇的戰士,一但鬥志全無、主動的拋棄掉手中弓刀,則骨氣、尊嚴也都一併拋盡。

哪怕眼見到手足同袍在自己面前不斷的遭受屠戮,也都全無同仇之念,非但不敢再揮戈抵抗,反而在心中暗暗埋怨那些同伴們不識時務。如果大家都能放棄抵抗,便可以讓唐軍更早的停止殺戮,也能讓他們更早的知曉接下來命運如何,不必再忐忑等待。

很快,馬嶺坡下的戰場上便再也沒有仍敢遊蕩逃竄的突厥軍衆,除了大量的陳屍之外,足有數千突厥賊衆棄械而降。

一場大戰後,唐軍人馬也是疲憊不已,但輝煌的勝利給人心帶來的鼓舞,足以讓他們暫時忘記疲憊。清掃了一些不恭賊衆後,他們又結成百人隊伍在戰場上收撿突厥軍衆所遺落的鋒戈。

另有騎兵結陣,用長槍、馬鞭將那些投降的突厥軍衆們驅趕到苦水河畔,並順便勒令他們沿途解下甲衣戎袍。

到了這一步,那些投降的突厥軍衆已經隱隱感覺到不妥,因爲到現在爲止,唐軍統帥仍然沒有對他們這些降衆有絲毫交流。但是出於對唐國長久以來羈縻包容諸胡降人的態度,內心仍在不失僥倖的自我安慰。

可是當這幾千突厥軍衆於河谷排列起來之後,唐軍軍陣中再次響起了衝鋒的號角聲。

“犯我疆土,虐我生民,殺!凡悖大唐律法者,一個不留!”

契苾明擡手一揮,戰馬鐵蹄便向那些早已經鬥志全無、片甲不存的突厥軍衆們飛踏而去。無論殺俘祥或不祥,這些突厥孽餘本就是靠着飽啖唐人與諸胡血肉而自肥壯大的天厭之人,若不殺之,則天道不公、王道不威!

日落之前,河灣處的屠殺漸漸結束,再看去,坡嶺俱成赤土,川流爲之泛紅。看一眼屍橫遍野的修羅場,契苾明沉聲道:“今日暫歸馬嶺堡休整,明晨收割首級,築成京觀,以關內道大總管令傳告四野諸夷入堡來叩,逾時不入,即爲賊黨!”

0321 來君珍重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046 京華遊仙窟0024 神皇鑑詩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039 羅網常設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731 諸邊備甲,以待上元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106 禁中逆亂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253 勿謂新王不死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069 大麴《萬象》0148 橫財浸金汁0121 徐敬真引誣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061 佳人再贈香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036 身不由己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211 不宜輕沾俠名0017 兄弟殊異0172 薛師人間英豪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359 幷州大都督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359 幷州大都督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02 大唐帶貨王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447 嵩陽道大總管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006 人盡敵國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232 能殺我者非足下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28 旗纛之下,俱朕肱骨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046 京華遊仙窟0216 急流勇退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029 李氏爲上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191 少王竟知有我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295 無妄之災0277 官拜司禮,攸宜託財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306 魏王不壽0177 大王才思敏捷
0321 來君珍重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046 京華遊仙窟0024 神皇鑑詩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039 羅網常設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731 諸邊備甲,以待上元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106 禁中逆亂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253 勿謂新王不死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069 大麴《萬象》0148 橫財浸金汁0121 徐敬真引誣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061 佳人再贈香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036 身不由己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211 不宜輕沾俠名0017 兄弟殊異0172 薛師人間英豪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359 幷州大都督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359 幷州大都督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02 大唐帶貨王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447 嵩陽道大總管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006 人盡敵國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232 能殺我者非足下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28 旗纛之下,俱朕肱骨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046 京華遊仙窟0216 急流勇退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029 李氏爲上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191 少王竟知有我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295 無妄之災0277 官拜司禮,攸宜託財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306 魏王不壽0177 大王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