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於斯爲盛

接着抵達的是西湖社的周雍、巫時行、王戎、杜盛、沈孟、鮑虎,六人一個不拉,接到請柬後悉數相聚錢塘。他們這些年各有際遇,王戎和巫時行經過察舉入了仕途,不過由於出身,擔任的大都是郡縣裡的濁官,周雍居家講學,門生過百,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儒家,鮑虎則閉門苦讀,不爲名利所動,學識愈加的精進,沈孟四處遊歷,觀山水、見世情,讀萬卷書,亦行萬里路,精華內斂,舉止沉穩,杜盛卻還是那個曾經的少年,保持多年前的純真和開朗,沒有多大的變化。

見面後自有一番不同尋常的熱情,只是如今徐佑和他們的身份差別巨大,不同的性格表現出來的相處方式也不一樣,如鮑虎難免顯得拘謹,周雍反而略覺疏離,王戎和巫時行賠着小心曲意奉迎,沈孟則談笑如常,杜盛是最自在的,嬉皮笑臉的道:“大將軍有什麼好關照小弟的?”

其實他無心仕途,要什麼關照?只差上來摟住徐佑的脖子喊一聲兄長你混的不錯,這股子發自內心的親切讓徐佑笑了起來,道:“聽說你要成親了?需要什麼告訴我,千萬別跟我客氣。”

杜盛和同鄉士族家的女郎定了親,雙方知根知底,脾性合得來,明年迎娶過門,也算是幸事,聞言大喜,道:“大將軍若肯撥冗來喝杯酒,寒家上下,必定銘感五內!”

“你我自家兄弟,成親怎能不去?”徐佑笑着應承下來,心裡卻知道杜盛極有分寸,不會拿着他的許諾信口開河,這樣的朋友交往的放心,也比旁人更加的可靠。

把六人安排在書院的齋房裡,這些是徐佑微末之時的知己,和別人待遇不同,由他親自設宴款待,並特地邀請了袁青杞作陪。佛道和解起來很困難,但儒道之間同源同種,彼此沒有什麼世仇,倒是可以先結個盟,聯絡聯絡感情。

見到左神元君,杜盛激動的臉蛋通紅,站起來不敢落座,問了才知道,杜氏一門篤信天師道,杜氏家主對袁青杞的道法神通推崇備至,每次見到都執禮甚恭,以杜盛這個輩分根本沒有湊到跟前說話的資格,更別說像今日這樣對坐共飲了。

徐佑似笑非笑的看了看袁青杞,這個在他面前從來保持不了高冷形象的女郎,面對外人時卻是飄然塵世之上的仙風道骨,強烈的反差很容易給當事者一種驕傲的錯覺和獨佔似的快感。但徐佑道心玄微已成,不會像普通人這樣的俗不可耐,只是覺得很有趣,或許人世間所有的高高在上,都源於自我僞裝和所要扮演的身份角色,帝王有無奈,貴人有悽苦,道士無清淨爲卻要爭鋒,和尚四大皆空可求財求地,這是仰望的那些人看不到的另一面。

宴席進行了一個時辰,袁青杞平易近人,說笑不忌,給足了徐佑面子。杜盛得以和心目中的女神近距離接觸,簡直樂得三月不知肉味,悲慘的喝多了酒,直接吐在了衣服上,被人擡下去休息。王戎和巫時行對袁青杞並無多少熱忱,因爲他們知道天師道和朝廷的那些齷齪事,又剛進仕途不久,顧慮的是自個的前程,若不是徐佑招呼起來的飯局,根本不會和袁青杞坐在一起。至於周雍全程興致不高,鮑虎寡言少語,唯有沈孟察覺到了徐佑的意圖,每每恰到好處的插入話題,引經據典,把儒家和道家的源泉和相同之處點評的十分精彩。

散席之後,徐佑也宿在了書院的齋房,簡單洗漱了一下,聽到了敲門聲,果不其然,周雍推門進來,悶悶不樂的道:“微之,你召我們前來,只是爲了給三教歸一搖旗吶喊的嗎?”

徐佑笑道:“元和看出來了?”

“佛宗在靈秀山住了大半年,這不是秘密,寧祭酒又突兀出現在書院,且屈尊我就是再蠢,也該猜得到!”周雍何止不是蠢人,他是真正的聰慧,看似呆拙,實則通達,只是不喜歡揣摩人心那些破事,沉醉於自我的世界裡,不染塵埃。

徐佑道:“三教歸一現在還談不得,玄機書院只是提供一個讓三教可以和平共處的地方,互相問難、辯詰、學習,然後再融會貫通。此是後話,不急一時,請你們來,只是爲了四聲切韻!”

周雍這些年講學時不忘大力推行四聲切韻,只是他人微言輕,影響力侷限於一郡一地,並沒有太大的進展,每當念及這是張墨未盡的遺願,無不痛徹心扉,連帶着對徐佑也有了點不滿,所以今天表現的疏離了些。不過聽了徐佑的話,所有的不滿立刻拋之腦後,興奮的幾乎眼睛都在發光,道:“真的?”

“我還欺瞞你不成?”徐佑目光深邃,似乎想起了往事,低聲道:“這是西湖八子社成立的宗旨,也是不疑兄的夢想,無論如何,都要推行下去。”

周雍重重的點點頭,道:“爲了不疑!”

“爲了不疑!”

五日後,玄機書院正式開院,大典儀式搞的無比的隆重,揚州刺史、大中正、諸姓門閥、諸太守、諸令以及各郡的小中正和知名的文人士子盡數前來,山上山下,人頭攢動,幾近千餘之衆。

近三十年來,錢塘從未有這等的盛況!

顧長雍、張景隆、陸宗周和朱仁等四姓宗主親臨祝賀,庾朓、柳寧也派最受器重的子弟們送了不菲的禮單,而袁氏來的人不是袁階,這是爲了避免和袁青杞見面後尷尬,來的是那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袁蔚。當初爲了進京見崔元修,徐佑找袁階求了袁蔚的薦書,結果差點被坑慘了,袁階說袁蔚的性情有點古怪,這次見到真人,除了不苟言笑,卻沒發現有什麼古怪的,寬袖青衫,白麪長髯,可以看出年輕時的英俊瀟灑,卓爾不凡。

袁蔚代表袁氏,而袁氏代表天下儒宗,所以這個名譽山長必須要給,不過以袁蔚的才學,做個名譽山長倒是名副其實。

另外的名譽山長分別是袁青杞和竺法識,袁青杞代表了道門,竺法識代表了佛門,這兩人的當選並不意外,意外的是最後一個名譽山長祖騅。

祖騅雖然也算是世家出身,可他常年混跡在將作監,主掌舟車、兵械、廄牧、農器等奇技淫巧,和書院這樣高大上的氛圍格格不入,很多人不怎麼理解,徐佑的解釋是:祖騅只負責天經和玉算兩院,凡不喜皓首窮經的學子,或者說沒有讀書天賦的人,又對術算和雜學感興趣,可以選擇進入這兩院修習。這似乎在說別人不要的廢材,祖騅要了,讀書不成的笨蛋,可以去學學不入流的雜學。其實周王朝開始官學要求學生必須通五經貫六藝,六藝乃禮、樂、射、御、書、數。

數,從來都不是雜學!

只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千百年來,儒家慢慢的以四書五經爲上品,六藝已淪爲雜學,徒呼奈何?

不過,所有人都不知道,儒佛道三院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天經和玉算院在徐佑心裡的重量!他要通過玄機書院,在十年之內,把天經玉算拔高到顯學的地位,就算不能凌駕諸學之上,也要並駕齊驅!

明道堂裡擠得幾乎沒有空隙,徐佑高站在講經臺上,開始發表他身爲山長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今日,玄機書院開院,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羣賢畢至,少長鹹集,鄙人德薄能鮮,蒙諸君厚愛,推舉爲山長,實在是備位充數,當之有愧……現海內向平,文風日起,曾有人問,玄機書院之於其他書院,可有異同?我回說書院者,教書育人之地,大同小異。唯有的區別,玄機書院不再是世家門閥的私學,復古禮,尊孔聖,秋夏讀書,冬春狩獵,以有教無類爲根本,無論門閥子還是寒門庶子,皆可入院求學。學什麼?立言、立功、立德,需先立志:有猷、有爲、有守,學必有師。因此,玄機書院廣邀鴻儒、大德和真人們法駕蒞臨這山水靈秀處,不拘一教和夷夏,不拘顯學和末學,兼容幷蓄,傳道受業解惑……然而又有人問,該如何傳道呢?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詩書禮易樂春秋,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以通經學古爲高,以救時行道爲賢,此即是道……”

徐佑洋洋灑灑,引經據典,全方面的闡述了玄機書院的核心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的,以復古禮爲旗幟,搬着孔孟爲靠山,悄無聲息的把數百年來門閥世族牢牢控制的學習文化知識的鐵幕撕開了一道小小的口子。整座明道堂鴉雀無聲,有人皺眉,有人張目,有人激動萬分,有人敬服不已,只聽到徐佑清越又充滿了威嚴的聲音道:“玄者,道也,機者,變也!玄機書院之立,將變革舊制,弘道江左,欲培植非常之才,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天平,希翼諸君協力,憑吳會靈秀,聚四海英傑,於斯爲盛!”

第二十五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三十四章 覆滅第一百一十章 軼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寄與愛茶人第七十六章 勾搭第七十九章 謀算第一百零七章 倉鶊第一百二十五章 慕容僅存的公主第四十二章 狐朋狗友第六章 雪泥驚鴻第八十八章 洞裡乾坤第三十七章 居白屋,葬萬餘第一百七十二章 清夢和驚雷第三十四章 暗度陳倉第二十五章 成擒第六十三章 秀色掩今古第五十三章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第七十五章 冗食浮費第六十一章 借力打力第一百五十四章 軍心和兵諫第十四章 誰家國運可悠長第六章 宴無好宴第十章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第九十二章 三層樓,三層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揚州紙貴第四十七章 宗師之戰第七十五章 驚聞第三章 垂死掙扎第七十二章 遊說第一百三十一章 知息遍身第一百零四章 清談細腰臺第十五章 夏夜流唱曉月沉第二十二章 六天故氣第六十五章 草木榮枯,自有定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香浴佛第二十三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三十五章 水仙兵解第五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四十八章 道之謀,食之謀第一百零七章 倉鶊第五十八章 買賣不成仁義在第一百四十一章 盡力而爲第一百章 鄭君草,徐郎豕第十六章 傾家蕩產只爲信第一百四十六章 執子之手第三十三章 大言炎炎第四章 雲動第六十三章 文武第七十一章 決裂第八十三章 造佛以弘法第七十三章 志之所向第二十一章 孤身入金陵第十章 應對第十九章 滅絕第六十二章 爲國不惜身第二章 品色服之制第五十二章 死人開口第一百一十三章 白甲白馬第一百二十七章 益州的水,伊人的心第三十七章 居白屋,葬萬餘第八十九章 漫流橫渡第十章 揚州之重第三十四章 勝負誰知第十章 風清舟在鑑第七十一章 幕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可憐癡情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光耀八極,與天相逐第十五章 五將軍、七夫人第一百零七章 三都賦第一百章 鄭君草,徐郎豕第九十四章 玉橋三界第二十五章 青衣血魃第三十二章 飛卿第七十四章 初見第一百二十四章 閉關問生死第二十三章 新寡文君第二十五章 迎合上意第八十六章 細說從頭第九章 天下至霸第一百零九章 驅狼羣以吞虎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滅族亡種第一章 老聃瘦金書第三十三章 際遇無常第二十七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第一百五十二章 我們中 出了個叛徒第三十五章 如真似幻第二十四章 人情債第九十一章 步步驚心第四章 道法大成第十八章 寧玄古第一百六十二章 萬里共月明第七十七章 藋籊竹竿,以釣於淇第一百七十六章 守第一百四十章 鳳凰涅槃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如寺內雪堆柱第六十九章 聖哉斯言第九十三章 戒鬼井第七章 自願上鉤的魚第二十一章 吳宮女兒腰似束第七十九章 月色迷人眼
第二十五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三十四章 覆滅第一百一十章 軼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寄與愛茶人第七十六章 勾搭第七十九章 謀算第一百零七章 倉鶊第一百二十五章 慕容僅存的公主第四十二章 狐朋狗友第六章 雪泥驚鴻第八十八章 洞裡乾坤第三十七章 居白屋,葬萬餘第一百七十二章 清夢和驚雷第三十四章 暗度陳倉第二十五章 成擒第六十三章 秀色掩今古第五十三章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第七十五章 冗食浮費第六十一章 借力打力第一百五十四章 軍心和兵諫第十四章 誰家國運可悠長第六章 宴無好宴第十章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第九十二章 三層樓,三層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揚州紙貴第四十七章 宗師之戰第七十五章 驚聞第三章 垂死掙扎第七十二章 遊說第一百三十一章 知息遍身第一百零四章 清談細腰臺第十五章 夏夜流唱曉月沉第二十二章 六天故氣第六十五章 草木榮枯,自有定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香浴佛第二十三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三十五章 水仙兵解第五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四十八章 道之謀,食之謀第一百零七章 倉鶊第五十八章 買賣不成仁義在第一百四十一章 盡力而爲第一百章 鄭君草,徐郎豕第十六章 傾家蕩產只爲信第一百四十六章 執子之手第三十三章 大言炎炎第四章 雲動第六十三章 文武第七十一章 決裂第八十三章 造佛以弘法第七十三章 志之所向第二十一章 孤身入金陵第十章 應對第十九章 滅絕第六十二章 爲國不惜身第二章 品色服之制第五十二章 死人開口第一百一十三章 白甲白馬第一百二十七章 益州的水,伊人的心第三十七章 居白屋,葬萬餘第八十九章 漫流橫渡第十章 揚州之重第三十四章 勝負誰知第十章 風清舟在鑑第七十一章 幕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可憐癡情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光耀八極,與天相逐第十五章 五將軍、七夫人第一百零七章 三都賦第一百章 鄭君草,徐郎豕第九十四章 玉橋三界第二十五章 青衣血魃第三十二章 飛卿第七十四章 初見第一百二十四章 閉關問生死第二十三章 新寡文君第二十五章 迎合上意第八十六章 細說從頭第九章 天下至霸第一百零九章 驅狼羣以吞虎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滅族亡種第一章 老聃瘦金書第三十三章 際遇無常第二十七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第一百五十二章 我們中 出了個叛徒第三十五章 如真似幻第二十四章 人情債第九十一章 步步驚心第四章 道法大成第十八章 寧玄古第一百六十二章 萬里共月明第七十七章 藋籊竹竿,以釣於淇第一百七十六章 守第一百四十章 鳳凰涅槃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如寺內雪堆柱第六十九章 聖哉斯言第九十三章 戒鬼井第七章 自願上鉤的魚第二十一章 吳宮女兒腰似束第七十九章 月色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