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五章 最後的防線

朱祐樘對沈溪的評價很高,在這個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沈溪對於時局的把控非常準確到位。

如果說以前沈溪預知一些情況是利用了歷史的一些必然規律,但在本次韃靼人入侵這件事上,他用到的完全是他對於戰局變化的合理推演,以及他對韃靼人脾性的瞭解。

不過良材歸良材,朱祐樘並未準備派出兵馬援救沈溪。

如今已經發生的事實,便是張家口、宣府失守,下一座能與韃靼人抗衡、阻擋韃靼兵馬東進的重要關隘城塞就是居庸關,又或者是紫荊關。

至於內長城以外的地區,暫時可以先行放棄,這是出於大戰略的考慮。

李東陽出列道:“陛下,延綏巡撫沈溪,早在戰事發生之前,便預料到北寇行進之策略,土木堡一戰中敗北寇兵馬,確有幾分將才。”

“但是,其進兵畏縮不前,前線戰報發送不清不楚,以至於朝廷對於戰局所知不足,也是事實。沈溪此子尚需磨礪,纔可坐實陛下大明棟樑之才的讚譽,否則就只是意氣用事、不聽朝廷命令的初生牛犢……”

聽到這裡,謝遷已經忍不住衝着李東陽怒目相向。

好你個李老兒,以前就懷疑沈溪無中生有,說沈溪兩句我都忍了,但現在證明沈溪所說並不是無的放矢,你還對沈溪有所貶損,那就不是我能接受的!

謝遷並不是要爲沈溪“申冤叫屈”,他是真心覺得,沈溪能先別人一步預判戰局變化,準確將戰報提前一個月送到京城讓朝廷防備,結果朝廷並沒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張家口和宣府相繼失守,這純屬朝中重臣對於戰局變化預估不足所致。

沈溪提前上奏,朝廷不予採信,現在邊塞幾大要隘果然如同沈溪所說的那樣遭遇圍困並且丟失,怪誰?

另外,說沈溪前線發送戰報不清不楚,明明人家戰報抵京已經十天了,結果在這十天時間裡,硬是被有司衙門扣下來說是要證實,導致內閣和皇帝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難道也要怪罪在沈溪身上?

對立李東陽的指責,謝遷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

但李東陽所言卻得到其他大臣的認可,就好像故意在找替罪羔羊一般,你說狼來了我們不信,那是你的罪過,爲什麼你沒有跟我們說明有多少隻狼,每隻狼長什麼樣子?你說明白了指不定我們就信了!

當然,如果那時候我們還是不信,事情依然還得怪你!

話語權掌握在我們手中,就是要把你推出來頂缸,你能把我們怎麼着?

馬文升卻不是蠻不講理之人,他出列奏稟:“陛下,延綏巡撫如今身在土木堡內,與韃靼兵馬周旋,或可成爲西北戰局之轉機。”

“居庸關、紫荊關外如今能倚重的,無非是大同、太原等地兵馬,若抽調三邊兵馬回撤,一時間恐難以成行,不若以土木堡爲屏障,同時兼顧居庸關和紫荊關防禦,抵擋韃靼兵馬東進……請陛下示下!”

馬文升的話,並未得到大多數大臣的認同,主要在於他將土木堡的地位說得太高了。

朝中大臣認爲,即便可以將一些衛所和衛城當作阻擋韃靼東進的屏障,也不該將一座廢棄幾十年的堡壘看得那麼般重。

在這些大臣看來,既然韃靼人連堅固的張家口堡和宣府都能攻破,更別說是土木堡這樣幾乎不設防的廢棄土堡。

劉健出列道:“以居庸關和紫荊關作爲據守之地,並無不妥,但土木堡嘛……無山河之險作爲憑靠,難以承擔重任!”

劉健爲人謹慎,他對西北形勢有一定了解,如果不是沈溪奏報他駐守土木堡,劉健幾乎記不起有這麼個地方,畢竟土木堡已經荒棄多年,劉健這樣相對公允的首輔大臣,也不認爲土木堡具備阻擋韃靼人前進的要素。

內閣大學士中,以首輔劉健居首,而在所有部堂中,以吏部尚書、四朝老臣馬文升居首。

如今兩名頂級文臣出現衝突,馬文升認爲應該以土木堡作爲屏障,而劉健則反對將土木堡納入京師防禦體系。

一時間在場的朝臣不知該支持誰爲好,但按照朝中絕大多數大臣的意見,他們更傾向於將土木堡暫時放棄。

朱祐樘不想在兩人中做出抉擇,本身他這個皇帝在很多大事上都沒有主見,以往他頭腦清醒,有自己的判斷,但現在他身體和精神都欠佳,根本就無法在這種事情上判斷誰對誰錯。

朱祐樘咳嗽好一會兒,才問道:“諸位卿家,以爲如何?”

朱祐樘以前在朝堂上議論事情,這句話說得最多,大臣也都習慣被朱祐樘勒令站邊,在兩方意見相佐的時候,誰若是採用模棱兩可的立場,基本上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朱祐樘問的是你支持誰,如果你說兩邊都不支持,請說出理由來,否則皇帝便會覺得你這個大臣很沒用,久而久之就會將人撤換。

在這點上,朱祐樘算是一個稱職的君主,他不喜歡臣子跟他虛以委蛇,就算大臣本身能力平庸,也必須要有主見,如此一來朝中最沒立場的反而是朱祐樘自己。

環視身邊一干同僚,謝遷悲哀地發現,想讓別人支持馬文升的觀點很困難,朝中這麼多人雖不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但從務實的角度來說,確實應該以居庸關、紫荊關作爲防禦重點,土木堡應該暫時放棄。

謝遷非常着急,如果不是沈溪陷在土木堡,說不定他也會支持劉健的觀點,但如今土木堡形勢危急,一個不好就有可能全軍覆沒,於公於私,他都不會放棄沈溪。

站在私人的角度,沈溪是謝遷的孫女婿,是他刻意栽培的事業接班人。謝家跟沈家關係緊密,而沈溪又跟太子關係密切,沈溪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官,將來入閣甚至擔任首輔都不在話下。

而爲公考慮,沈溪提前預測到韃靼人進兵動向,又曾經挫敗佛郎機人、韃靼人的陰謀,還在南方平定盜匪時立下汗馬功勞,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具備化腐朽爲神奇能力的少年奇才。在當前戰局已經極爲不利的局面下,謝遷認爲積極配合沈溪的戰略部署,或者可以力挽狂瀾。

在多次懷疑沈溪的決策後,謝遷現在無比相信沈溪具備神奇的能力。

謝遷非常希望自己能說服在場的大臣,所以在別人都沒開口說話時,不得不主動站出來稟奏:

“陛下,微臣以爲土木堡雖年久失修,但沈溪小兒能在土木堡挫敗北寇數千兵馬,以至北寇不得不屢屢調撥大軍圍困,久攻不下,此乃沈溪小兒能力的具體體現。若出兵往援,即便兵馬不多,也可讓北寇處處受到掣肘,將來或可以懷來衛、隆慶州和土木堡一線作爲對北寇防禦的第一線,從京師調動兵馬,在此三處阻擋北寇東進!”

要陳明觀點,就必須說出理由,這是在朱祐樘手底下做大臣必須具備的素質,否則就是一個庸碌之才。

謝遷平日能說會道,也懂得揣測皇帝心意,自然明白說什麼能讓皇帝採納他的觀點。

他首先說明沈溪的能力,你們不是說土木堡年久失修不能作爲屏障嗎?那我就告訴你們,沈溪小兒仗着土木堡防守之利,全殲韃靼四千兵馬,就算是劉大夏在寧夏鎮上奏的大捷,斬殺俘獲的韃靼兵馬數量都沒到這個數。

劉大夏手底下可是有數萬邊軍精銳,而沈溪麾下不過幾千京營老弱殘兵。

你們不是說土木堡沒有戰略意義嗎?那我告訴你們,土木堡有懷來衛和隆慶州作爲支撐點,是居庸關以西最後一道連成線的防禦陣地,這幾座城池尚未攻破之前,韃靼人不敢輕言進兵居庸關,因爲這時代行軍之大忌就是繞敵深入,即便背後是一座駐兵不過數百的小縣城,也可能會對大軍形成兩面夾擊的狀況。

韃靼人以前之所以不擔心大明兵馬夾擊,是因爲他們的騎兵速度非常快,而且他們打的是劫掠戰,不是攻城略地的戰事,攜帶的輜重很少,轉移很快。

但這次韃靼人要攻打的是居庸關、紫荊關和京師這樣的堅固城池,明軍作爲防守一方,韃靼人不攻城難以得到他們預期的戰果,如此一來,韃靼人就必須攜帶大量的攻城器械以及糧草輜重,緩緩推到京城之下。

當年瓦剌人攻打京城,就犯了顧此失彼的錯誤,以至於居庸關七天七夜沒被攻克,深入京師之地後處處遭遇地方大明官軍和民團襲擊,再加上有于謙等人領兵防守,瓦剌人在京師之外接碰壁,不得不黯然退兵。

謝遷說的很直白,他並不是爲了讓土木堡到懷來衛、隆慶州一線形成最後的屏障,只是作爲對韃靼人的掣肘,並且提出不是派出所有兵馬往援,只是派出部分兵馬加強防禦力度即可。

這樣的好處是,這些城塞能阻擋韃靼人一段時間,讓西北兵馬有充分的回援時間,京師到居庸關、紫荊關一線也可以調兵遣將組織防禦。

這觀點,可以說是理據充分,就等皇帝首肯了。

但今天李東陽彷彿跟謝遷扛上了,竟然主動站了出來,直接反對謝遷的陳詞:“陛下,臣以爲不可!居庸關以西,已無防守的必要,連張家口堡、宣府這樣的堅城都失守,況土木驛、懷來衛、隆慶州乎?京師防禦,當以居庸關、紫荊關爲首,以九城防備爲先,請陛下下旨!”

內閣三位大學士,劉健和李東陽意見保持一致,而謝遷則支持馬文升,其餘朝臣中,即便是知兵的英國公張懋也站在劉健一邊。

張懋雖然很欣賞沈溪這樣年輕有爲的後生,但他知道是五軍都督府的屬官私自扣下沈溪的軍報後,便知道自己惹上了麻煩,所以索性一路錯到底,最好是沈溪死在土木堡一了百了,到時候將罪責往其身上一推,誰也不會追究他這個國公爺的頭上。

另外,張懋不敢把大明的安危寄託在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身上,更願意相信居庸關、紫荊關和京師防備。

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二〇六二章 胡商第一三〇九章 文武之別第四六一章 今時不同往日(上)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七六一章 非正常渠道(第二更)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二四八章 夫妻禮數第一六二八章 來信第三七〇章 渾水趟不得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八七七章 哄孩子專家第一一八二章 天經地義第一二八五章 沈家分“贓”第二一八六章 被封鎖的消息第二四九一章 將巡第二五五五章 有實力不怕挑戰第二一八四章 結果第一七五四章 雙簧第二〇六四章 強勢的女人第一四一三章 各自表演第二三九二章 用意何在第二五七〇章 才女說情第二一五四章 幾時出兵?第一六七三章 首輔不好當第三六二章 帶女眷上京(下)(第三更)第五八三章 沒有原則的蔡鎮守(第三更)第一一三八章 信使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一五七九章 狼狽爲奸第一〇〇八章 執迷不悟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三八二章 嚴嵩是個暴脾氣第二五七章 回鄉探親第一五六七章 翅膀硬了第四二八章 開封見喜(第三更)第一二一〇章 策問比試第九八四章 圍山第二〇一三章 秉公辦理第七七九章 一筆很划算的買賣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兩人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對策第三八二章 嚴嵩是個暴脾氣第二五五八章 叛臣第一六七〇章 差事第二一四四章 眼線第一七八〇章 隱忍不發第一四五七章 沈家軍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贓不成案第二六七五章 如爾所願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五〇一章 不着調的差事(第一更)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二二四三章 開脫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一五二三章 裝神弄鬼第一二九二章 戰爭之王的落寞第一一四七章 何至如此第四二〇章 殿試(第三更,盟主加更)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一八八五章 改變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註定(第六更)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賄賂第一五八一章 交易第四六四章 代師贈畫(第五更,謝書友)第五八六章 殿前彈劾(第六更,謝書友)第一五七四章 新“八虎”第六〇五章 意外收穫(第四更)第二三三一章 管不着第五三四章 假綁架,真獻策(第四更)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一三三章如火如荼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六一三章 宴無好宴(第五更,再謝書友)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一二五六章 凶多吉少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一一六二章 自薦枕蓆第八二一章 罪行昭昭第一三二六章 雲柳(第四更,求月票!)第七五六章 撥亂反正(第三更)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七章 兒時玩伴第一八六章 臨別送畫第二一四六章 送禮第二四一七章 沒門兒!第一九五三章 各有所圖第三十三章 講故事第一五三五章 強勢第一三一八章 迷茫與執着(第二更)第一四八二章 無奈第二二〇五章 破釜沉舟第二三八三章 大權在握
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二〇六二章 胡商第一三〇九章 文武之別第四六一章 今時不同往日(上)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七六一章 非正常渠道(第二更)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二四八章 夫妻禮數第一六二八章 來信第三七〇章 渾水趟不得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八七七章 哄孩子專家第一一八二章 天經地義第一二八五章 沈家分“贓”第二一八六章 被封鎖的消息第二四九一章 將巡第二五五五章 有實力不怕挑戰第二一八四章 結果第一七五四章 雙簧第二〇六四章 強勢的女人第一四一三章 各自表演第二三九二章 用意何在第二五七〇章 才女說情第二一五四章 幾時出兵?第一六七三章 首輔不好當第三六二章 帶女眷上京(下)(第三更)第五八三章 沒有原則的蔡鎮守(第三更)第一一三八章 信使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一五七九章 狼狽爲奸第一〇〇八章 執迷不悟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三八二章 嚴嵩是個暴脾氣第二五七章 回鄉探親第一五六七章 翅膀硬了第四二八章 開封見喜(第三更)第一二一〇章 策問比試第九八四章 圍山第二〇一三章 秉公辦理第七七九章 一筆很划算的買賣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兩人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對策第三八二章 嚴嵩是個暴脾氣第二五五八章 叛臣第一六七〇章 差事第二一四四章 眼線第一七八〇章 隱忍不發第一四五七章 沈家軍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贓不成案第二六七五章 如爾所願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五〇一章 不着調的差事(第一更)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二二四三章 開脫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一五二三章 裝神弄鬼第一二九二章 戰爭之王的落寞第一一四七章 何至如此第四二〇章 殿試(第三更,盟主加更)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一八八五章 改變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註定(第六更)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賄賂第一五八一章 交易第四六四章 代師贈畫(第五更,謝書友)第五八六章 殿前彈劾(第六更,謝書友)第一五七四章 新“八虎”第六〇五章 意外收穫(第四更)第二三三一章 管不着第五三四章 假綁架,真獻策(第四更)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一三三章如火如荼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六一三章 宴無好宴(第五更,再謝書友)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一二五六章 凶多吉少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一一六二章 自薦枕蓆第八二一章 罪行昭昭第一三二六章 雲柳(第四更,求月票!)第七五六章 撥亂反正(第三更)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七章 兒時玩伴第一八六章 臨別送畫第二一四六章 送禮第二四一七章 沒門兒!第一九五三章 各有所圖第三十三章 講故事第一五三五章 強勢第一三一八章 迷茫與執着(第二更)第一四八二章 無奈第二二〇五章 破釜沉舟第二三八三章 大權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