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

翌日,是爲處暑。

作爲最後的三暑節氣,處暑過,則暑氣止,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每逢處暑,大漢百姓慣常都會收拾出秋季衣裳和各式物件,世家大族更是如此了,宗婦和貴女們大多提早置辦新衣和首飾,等着擇了合宜的時日相邀出遊。

賢王府家大業大,賢王妃楊綺羅既執掌王府中饋,又要打理聯合制衣及其名下的諸多產業,實在忙碌得緊,今日乃是處暑,她特意留在府裡,安排下人們將換季時該辦的事兒盡數辦妥。

花去小半日,將繁瑣的家事皆安排妥帖,楊綺羅又是忙着精心梳洗,蓋因昨日已接下趙夫人遣家老呈來的拜帖,說是今日午後要攜女兒登門拜會她的。

蘇媛的來意,楊綺羅不用猜,都是清楚知曉的。

拜帖寫得清楚明白,前來拜會的非是大農少卿蘇媛,而是以趙夫人蘇媛,雖是同一個人,然在拜帖上的落款不同,意義自也大不相同。

劉徵臣昨日捱了記重踹,緩過氣來後,覺着自身無甚大礙,本是不欲聲張的,甚至不想讓父王和母妃知曉,故讓裴虎留下,爲她尋來車駕,只想偷偷回府後,再私下去長秋醫館尋來醫者診治。

若在平常,如此行事倒是十有八九能隱瞞過去的,畢竟賢王劉非夫婦皆是忙碌得緊,不可能日日皆與兒女一道用膳,且劉徵臣身爲賢王嫡長女,又封了翁主,雖未出閣離府,然在王府內必是有獨立的跨院供其居住,不可能如那些妾室生的庶女般擠在同一處院落。

加之劉徵臣已幫着自家母妃打理產業多年,故她培養了不少自己信得過的人手,院裡的內宰和丫鬟亦是她自個精挑細選的,這也嫡女在家中享受的特權之一,非是庶女可比的。

正因如此,她居住的跨院端是旁人連水都潑不進的地界,除卻賢王夫婦,在未獲她準允前,王府內無人能踏入半步。

想要隱瞞甚麼事,實是不難的。

她的盤算挺好,然卻沒能如願,蓋因其剛回到跨院,還沒來得及遣人去尋醫者,皇帝叔父的近侍宦官已然領着太醫監的醫官們登門了。

宮裡來人,且還帶來陛下口諭,剛用罷午膳的賢王夫婦哪裡顧得上午後小憩,忙是將人迎入府中,恭聽皇帝諭示。

在賢王面前,出宮傳諭的宦官可也不敢擺甚麼架子,恭恭敬敬的將皇帝的口諭宣了,說是讓太醫好生爲翁主劉徵臣治傷,又說讓她好生記住此番教訓,日後可不能在如此舉止不羈,肆意胡鬧了。

賢王夫婦聽罷,端是又驚又急,那宦官對發生了甚麼事雖是語焉不詳,然皇帝陛下既是遣太醫來爲自家女兒治傷,那便是說徵臣真是遇到甚麼禍事了,只怕傷得不輕啊。

這還了得麼?

賢王夫婦向來對這嫡長女寵愛有加,非止因骨肉親情,亦因她頗具經商天賦,比她那孿生兄長劉建強得多,若非她是女兒身,賢王劉非必是要廢了劉建的嗣子之位,讓她日後繼承家業的。

況且帝后亦是對她恩寵看重,不同尋常子侄,她等若是賢王府維繫與天家間的親情紐帶,着實是很重要,故她雖已虛年十九,賢王夫婦仍是任由她對未來夫婿的人選挑挑揀揀,也沒太過着急。

此時聞得愛女受傷,夫婦倆哪裡還顧得上與那宦官虛應,忙是親自領人前去女兒獨居的跨院,半刻都不想耽誤。

劉徵臣剛回閨房,便聞得屋外人聲奔突,還沒來得及讓內宰去查問發生何事,便見得父王和母妃排闥而入,身後跟着烏泱泱的一大羣人,登時就徹底懵圈了。

心急如焚的劉非夫婦顧不得多問,先是讓太醫們即刻爲其查看傷勢,因早已知曉是要出宮爲翁主治傷,故太醫監遣來的醫官皆爲女醫,沒甚麼可避諱的,僅是賢王劉非避到了外室。

那位宦官更是壓根沒跟着衆人踏入翁主的香閨,獨自留在門外躬身等候,若連這點規矩都不懂,那他能從個小小內侍,爬到皇帝陛下隨侍宦官的位置麼?

早特麼因觸犯宮禁,被活活杖斃了!

即便在後世所謂的皿豬國度,最好的社會資源也是爲掌權者服務的,更遑論皇權封建的大漢朝,太醫監的醫官們皆是全天下屈指可數的名醫,便連長秋醫學培養出的醫者,也可視爲傳承他們衣鉢的徒子徒孫,見了他們都得執弟子禮,深躬作揖,且是一揖到地,絕不敢有半分失禮。

前任的醫學祭酒蘇媛,不也是老醫官寧茈的親傳弟子麼?

數位名醫觀了翁主神色,鑑了創處淤傷,再細細診過脈,不消一時三刻,便已斷診,沒傷着臟腑,確是無甚大礙的。

至於早先趙婉瞧見劉徵臣嘴角溢出的血絲,乃是她因劇痛難忍,緊閉牙關時不小心咬破了下脣,醫官爲她開些清創去淤的良藥,忌數日葷腥,好生調養便可。

賢王妃楊綺羅卻仍是黛眉緊鎖,非是不相信太醫的診斷,而是看到女兒雪白小腹上那片醒目的淤青,真真心疼得肝顫。

這傷顯非意外擦撞造成的,而是被人有意擊傷的。

天子腳下的長安城,誰人膽敢對親王嫡長女下次重手?

楊綺羅腦海中不斷閃過一張張臉孔,卻又一一排除,她能想到的,都是宗室長輩,即便要出手教訓徵臣,也不會朝小腹招呼的。

她既心疼又着惱的瞪了眼正躺在牀榻上,面色訕訕的女兒,也沒多說甚麼,便是轉身出了內室,與等着外間的賢王劉非說了女兒的傷勢。

劉非聞言,雖也惱怒不已,然他的城府終歸比楊綺羅要深得多,直覺也更爲敏銳,想到皇帝陛下非但派了醫官來,更讓宦官傳來的口諭。

仔細想想,那道口諭着實別有意味,似乎不願見賢王府過於追究此事啊!

依帝后平日對徵臣的疼愛,應不至刻意包庇“兇嫌”吧?

那宦官對此語焉不詳,劉非夫婦雖是無可奈何,卻也沒打算追問,稍後自然能向自家女兒問個究竟。

念及至此,劉非喚了府上內宰帶着諸位醫官去開方抓藥,又盡數摒退了屋內的下人,夫妻倆入得內室,向女兒的詢問此事。

劉徵臣雖曾想要瞞着父王和母妃,然此時父母皆已知曉,有是出言詢問,她可不敢妄言欺騙。

隱瞞和欺騙,兩者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劉徵臣一五一十將事情告知父母,頗是實誠的坦承,過往她卻是時常戲弄趙府小貴女,故今日那小貴女見得她纔會嚇得扭頭便逃,使的那些隨扈禁衛誤以爲她是賊人,此事確是她的責任更大些。

“原來如此!”

劉非微是頜首,面上雖仍蘊着幾分惱怒,語氣中卻隱有幾分莫名的釋然。

身爲天家子,他是能理解皇帝陛下爲何讓人傳下口諭,隱隱暗示他不要追究此事的,既不宜爲此責罰那忠於職守的禁衛,以免將士寒心,亦不願見賢王府爲此記恨趙府,使得兩家留下嫌隙。

右中郎將的官位,實在是很敏感,帝皇既不願見郎署僕射與王侯權貴過從甚密,卻也不願見得他們四處樹敵,尤是與劉氏宗親鬧出甚麼仇怨。

禁衛統領乃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劉氏宗親則是大漢皇族的壓艙石,兩方若是鬧得水火不容,彼此敵視乃至相互攻訐,絕非社稷之福。

皇帝陛下有足夠的理由淡化此事,劉非雖是心疼自家女兒,然聖意難違,且陛下沒有明言已算是給劉非面子,還是識趣些好。

聞得自家夫君不欲追究此事,楊綺羅非但沒出言爭辯,反是長疏口氣。

趙府的夫人蘇媛醫術精湛,尤擅婦醫,雖是鮮少與宗婦貴女們私下交際,卻又出手診治過不少宗婦和貴女的,楊綺羅自身也曾因月事不調向蘇媛求過診,現下已然治癒。

對於蘇媛,楊綺羅是承情的,況且難保日後自身乃至女兒不會鬧婦人病,到時可不得再請蘇媛出手診治麼?

庖廚和醫者,皆是要儘量避免得罪的,尤是醫術精湛的名醫,若將其往死裡得罪,日後再去求醫問藥,那醫者即便出手救治,只怕也未必會竭盡所能。

正因有此等考量,趙府家老呈來趙夫人的拜帖時,楊綺羅還是接下了,如此既可顯出賢王府的大度,或許更能賣個情面給趙夫人。

何況女兒也是不願爲此事累得那趙府小貴女遭了責罰,可見自家女兒確是頗爲喜歡那個小貴女的,要曉得,不是誰都能入她的眼,也不是誰都有資格被她調笑戲弄的。

聞得趙夫人呈了拜帖,說是要攜趙婉過府拜會,劉徵臣淤傷沒好卻已然忘了疼,一心想着怎的再逗弄那個言行歡脫的野丫頭了。

憑白捱了一記重踹,劉徵臣雖不會對趙婉心生怨忿,甚至不願見她遭到長輩責罰,然總歸是要想法子找補回來的,好歹是親王嫡女,堂堂翁主,豈能吃啞巴虧?

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
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