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

漢七十九年,初夏。

滇王病逝,太子莊淼即位爲王。

多年來,滇國數次向漢廷請允內附,然大漢天子皆以時機未到爲由,不予準允。

換做史上任何一位帝皇,或許早就順勢接受滇人歸附,將偌大的滇地笑納入囊中,以此彰顯自身的絕世武勳。

劉徹卻無須再以開疆拓土來向世人證明甚麼,登基十餘年來,漢軍兵鋒所指之處,誅不臣,戮四夷,現今的大漢不缺疆土,不缺財富,不缺資源,獨缺勞動力。

依後世工業理論,一套完整的初級工業體系,至少需要五千萬人口來維持,以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和需求市場,且工業水準欲發達,需求的人口愈多,計算機和互聯網出現,完整工業鏈的需求人口會暴漲到一億。

大漢現今的工業發展,乃是先跳躍發展,再補科技斷層與技術短板,在完整的初級工業體系尚未徹底完善時,更高端的石化和電力等行業卻已提早成型。

這等若大漢在同時發展初級工業化和二次工業化,若不提早進行大批量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將來怕是要陷入長期的發展瓶頸。

勞動力,工業體系下的合格勞動力,絕不是外族奴隸那等廉價勞動力。

有道是,百年樹木,十年樹人。

在工業社會,要真正“樹人”,短短十年是絕對不夠的,二十年都不嫌多,工程技術和科技人才更是活到老學到老。

搞教育,要花錢的,後世諸多公知精英狂噴華夏教育體制,卻不懂感恩國家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中,給予了多少補貼。

若開放大批私立高校,併爲遵循所謂公平競爭,國家減少對公立高校的教育補貼,你們特麼念得起,搞得過有錢人麼?

滇國的轄地,在後世雲南的東部和中部,以滇池區域爲中心,東西寬愈三百里,南北長愈八百里。

黔地夜郎在滇國西北,號稱地廣數千裡,屬民五十萬,擁精兵十萬,是爲西南夷君長。

滇國屬民人口不如夜郎,加上附屬部族也不到三十萬,然滇國的國力卻不比夜郎弱多少,蓋因滇人的耕作和冶煉技藝比夜郎人要強,文明程度也高出不少。

戰國末年,楚將莊蹻率萬餘楚兵征討滇地,迫使當地滇人歸附楚國,後因歸路被秦國所斷,便留在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故現今滇國君臣多爲楚國遺民,貴族也多以楚人自居,可視爲滇族諸部奉“楚族”爲首領的部族聯盟。

滇國數次向漢廷請允內附,實乃楚族見得大漢強盛,意圖重歸“華夏”,若有可能,滇國君臣和貴族們在舉國內附後,皆不想再留在“莽荒溼熱”之地,而是會請準遷居內郡。

皇帝劉徹執意不受滇國內附,關鍵就在於此。

楚族若是遷徙,滇族諸部又當如何?

若將滇人皆留在滇地,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霸王,無有楚族統治,日後難保不出幾個“南蠻孟獲”。

若將滇人也內遷,安置成本和社會成本無疑十分龐大,並不划算。

旁的不說,楚族人想學漢話,書漢隸,無疑頗爲簡單,畢竟是楚國遺民,然爲數更多的滇人卻是實打實的“化外蠻夷”,想要歸化入漢,可比昔年的東甌人和閩越人要難得多。

滇人做奴隸可以,想歸化入漢,理智到冷血的劉徹顯然不打算做賠本買賣。

近兩年,二十萬烏桓人得以歸化入漢,乃是他們的父兄、夫婿、兒孫在戰場上用鮮血和生命爲大漢拼殺,才爲他們爭取到的軍眷優待。

滇人,與大漢無有功績,又非炎黃血脈,談甚麼歸化?

莊淼,剛即位的滇國新王,在八年前曾以滇國太子的身份前往長安朝拜,雖未曾得大漢天子召見,卻也見過時任大行令的竇浚,對漢廷乃至大漢皇帝的態度是有清楚認知的。

出使返滇後,他極力勸說自家父王服膺大漢,莫要再打着兩面討好的如意算盤,滇國既想與大漢交好,又不願得罪夜郎國乃至哀勞國,這是不成的。

只可惜,老滇王頗爲優柔寡斷,在漢廷始終不肯接受滇國內附的情形下,不敢過於得罪夜郎和哀勞,更遑論出兵爲大漢攻打夜郎。

如此一來,滇國舉國內附之事更是半點可能沒有,一拖就拖了八年有餘。

漢廷不急,西南蠻荒地處偏遠,朝廷暫且無力開發,夜郎國和滇國對大漢也沒甚麼威脅,倒不如以夷治夷,保證滇地商路暢通才是正事。

莊淼卻是心急如焚,昔年出使見識過大漢之強盛,返滇後又常往嶺南各城遊歷,眼界之開闊絕非老滇王可比。

wωω¸ тtkan¸ C 〇

他曉得,昔年大漢之所以肯對滇國開放邊市,並與滇國締結邦交,無非是要開拓和維持滇地商道,使得漢貨能從嶺南運往哀勞乃至身毒。

然隨着大漢接連在胥浦和仰光築城,並開拓出貫穿中南半島的陸地商道及海上商道,使得貨物運送可繞過山高林深的滇地和哀勞,如此滇地商道乃至滇國的重要性便不可避免的降低了。

莊淼曉得,滇國和楚族皆錯失了向大漢呈上投名狀的最佳時機,八年來,他每每念及此事,皆是愁得寢食難安。

尤是在去年歲末,漢廷重新整編了七支騎營,且在涪陵和胥浦都各囤駐一支,涪陵邊塞直面夜郎,胥浦邊塞直面哀勞,重置騎營之舉,着實耐人尋味。

莊淼對此更是憂心忡忡,唯恐漢廷已有所不耐,要出兵清剿西南諸夷。

滇國,或許非是首當其衝,然若夜郎和哀勞盡皆覆滅,滇國又豈能得以苟全?

脣亡齒寒?

何其荒謬!

莊淼從未想過與夜郎和哀勞聯手,抗衡大漢,蓋因用“以卵擊石”都不足以形容這種做法的愚蠢。

他心心念唸的,就是如何爲漢廷效力,將來能爲自身和楚族換得活下去的權利。

是的,只求能好好活下去!

很卑微,卻很實際。

漢人對外族的態度,早已舉世皆知,秉持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理念,漢軍所到之處,除卻被擄掠的奴隸,便只餘盈野屍身。

滇地緊挨着嶺南,征伐百乘的漢軍去歲班師後,不少往來身毒與嶺南的漢商都聽聞了百乘王朝的慘狀,甚至不少擁有船隊的漢商還曾被戰時徵募,往百乘載運漢軍的繳獲,還曾親眼見識過那血腥煉獄。

數百萬百乘人,屠戮殆盡啊!

屍橫遍野,埋都埋不住,燒都燒不完,惡臭經久不絕,若非漢軍撤得早,指不定要染上疫病。

莊淼與漢商多有往來交際,聽聞百乘慘況,自是嚇得脊背冒汗,頭皮發麻。

說句有違孝道且毫無人性的話,對自家父王的病逝,莊淼是喜聞樂見的。

倒不是欣喜自身能得繼滇王之位,在蠻荒溼熱的滇地爲王,倒不如大漢的太守甚或區區縣令活得滋潤。

寧爲雞頭,不爲鳳尾,話雖是這麼說,可也要考慮到具體情形。

首先,所謂的“楚族”,本就不是滇地土著,也向來不以滇人自居,甚至對滇人是頗爲歧視的,尤是莊氏王族,常以莊周後裔爲自己臉上貼金。

其次,大漢和滇國的文明程度已是天差地別,滇國的王族和貴族不缺錢,能從大漢邊市買到很多上好的漢貨,是尋常大漢百姓都吃不起用不起,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的生活水準就處處都比大漢庶民更優越。

旁的不多說,光是醫療條件就完全沒法比,大漢現今的官辦醫館和長秋府支持的婦幼醫館已開遍個郡縣,使得舉國的醫療水準大幅提高。

然漢廷嚴禁各類技藝乃至相關書籍對外輸出,包括醫藥和醫書,甚至連醫官出境都要請官府覈准備查。

莊淼的愛妃前年得孕,還特意向時任嶺南太守的孔僅求了方便,送到嶺南郡治番禺的婦幼醫館待產。

有些事物,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譬如說親人的生命、後代的教養、自我的身份認同……

滇王,滇國之王,在漢人眼中,也不過是個沒見識的土包子,化外蠻夷的酋長。

文明程度的差距若是過大,大到無法比較,形成以百年爲單位的巨大代差,甚至會在同個物種間出現高等文明和低等文明的區隔。

長相或許差別不大,但高等文明看待低等文明,就如同人看待猴子。

或許現今的滇國和大漢尚未形成如此誇張的差距,然若依現今大漢的發展速度,再過個三五十年,漢人再看滇人,怕也真就跟深山老林裡的野人差不多。

莊淼雖想不到那麼長遠,卻也知曉若長此以往,滇地楚族就真的徹底自外於華夏了。

夷狄入華夏者,華夏之;華夏入夷狄者,夷狄之。

烏桓夷狄得以歸化入漢,本爲炎黃後裔的滇地楚族卻不得還歸華夏,何以至此?

無非就是“於國無功,於民無益”!

莊淼剛是即位,便遣太子莊臨前往漢都長安朝拜,自身則留守滇地,從滇族各部徵調大批滇人入伍,冶鑄兵械,操練新軍。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