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攻下滄州

城外的戰鬥出奇順利,聯軍未損一兵一卒,滄州軍四千人馬全部原意聽從調遣,少數劉家親信見大勢已去,也不敢反抗。滄州軍主要將領都與曹翰認識,衆將來到帳前,想到剛纔稍有閃失,兩軍定要刀兵相見,一場惡鬥下來,帳中之人不知要折損多少,各自都暗暗後怕。依柴榮商定的計策,曹翰宣佈了劉存孝通遼的罪狀,仍令各將引領原軍馬。滄州軍將領方纔徹底定下心來。

解決了滄州城外軍馬,城內軍事實力已不強,不過三千人馬。而另一支滄州軍遠在十里外的惡虎關駐紮,只要解決城內戰鬥,此軍必將不戰而降。

曹翰在澶州軍挑選五百名最爲剽悍的兵士,組成敢死隊,由侯大勇爲主、石虎爲副,從秘道進入城內。

出發前,按侯大勇要求,滄州軍很快爲敢死隊準備了飯食和十架長梯,敢死隊分成二隊,侯大勇帶三百五十人爲一隊,其中箭手七十名,每人鐵箭三十支,其中5支爲帶有棉紗浸了猛火油的火箭,七架長梯,攻擊劉存孝府第;石虎帶一百名爲一隊,??其中箭手三十名,三架木梯,隊員裝備同前一樣,攻擊劉三府第;另外一隊五十人由郭威府上之人帶領直撲東門。每位敢死隊隊員配長刀一把,用布帶纏住小腿,菸灰把臉擦黑。另外,侯大勇爲他所帶敢死隊隊員準備了兩句話:“劉存孝已死,放下武器免死。”侯大勇要求,當他喊話的時候,全體人員都要一齊喊,然後叫每位敢死隊員念十遍,牢牢記住。

一切準備妥當,侯大勇率隊從城外小莊園進入地道。當來到郭府時,郭行簡見領隊的居然是侯大勇,嘴巴都已張得合不上了。侯大勇沒有時間寒暄,命令由郭府的人帶着石虎分隊到劉府,自己率隊直撲劉存孝府。

侯大勇所率分隊,在去劉存孝府中的路上,接連遇到兩隊巡邏兵士。分隊中的弓箭手見有巡邏兵士,紛紛張弓搭箭,將猝不及防的巡邏兵士迅速射成刺蝟。街上急促的腳步聲、不時發出的慘叫聲驚醒了許多正在夢中的老百姓,不知城中有何變故,膽大的站在院中、門後聽動靜,膽小的則用被子捂住了頭。

劉存孝府中,沉浸在寧靜中,黑沉沉的夜色中,劉府的輪廓顯得格外威嚴。

侯大勇命令敢死隊員架上木梯,很快,三十多名隊員進入院內,格殺了守門的衛兵,打開了大門。三百五十名敢死隊員全部衝進劉存孝府中。按照佈置,箭手分立在兩側,作好準備。此時,劉存孝府中已聽到動靜,很快,一羣守衛持刀弄槍衝了出來,但是,迎接他們的是一陣箭雨,衝出來的大部分守衛來不及反抗就中箭倒地,另一部分退進內院進行頑抗。

劉存孝提着朴刀,帶着衛兵,守在內院。畢竟是久經殺場的老將,經過短暫慌亂,劉存孝鎮定下來,他叫人抵住大門,另外讓箭手上房頂,大聲爲部下打氣:“這是小股叛軍,援軍很快就到,到時,千刀萬剮了這些叛逆。”

內院大門很是堅固,試了多次,因沒有重型攻堅設備,急切間打不開內院大門。侯大勇命敢死隊員把木梯架在內院牆上,七個士兵剛爬到牆頭,就被內院屋頂上的守衛射了下來,又上去七人,還是射了下來。見裡面弓箭歷害,爲避無謂的傷亡,侯大勇暫時下令停止了進攻。

侯大勇令人大喊:“劉存孝勾結遼人,罪應當誅,其餘人等,投降免死。”

侯大勇見內院門甚是堅固,突擊隊員並無重型設備,短期內很難攻開此門。城內還有不少滄州軍士,若不盡快解決戰鬥,恐生其它事端。侯大勇下命箭手拿上事先準備好的火箭,隊員正準備用火折引火,侯大勇拿出打火機,啪就打燃了火,隊員引着了浸了火油的箭支,一支支火箭向內院射去。內院建築全是木製結構,很快,內院着起火來,火隨風勢,整個內院很快成爲一片火海,火焰發出“呼呼”的響聲。房頂上的守敵“撲通、撲通”向下跳,着火的人發出痛苦的叫喊。

敢死隊員們做好準備,等着被火燒得受不了的內院之敵衝出來。很快,內院大門打開,劉存孝帶着守衛狼狽不堪地衝了出來,首先迎接他們的是兇狠的箭雨,衛兵大部分倒在了突擊隊員的第一波攻擊中,劉存孝帶着剩下的兵士悍不畏死地往外突,很快和突擊隊員混在一起。

此時,弓箭已無用。隊員和劉存孝的親衛鬥在一起,不時發出兵器的碰撞聲、長刀砍到身體上沉悶的響聲。

劉存孝一柄撲刀使得迅捷如風,近身的兩位敢死隊員被砍成兩段。侯大勇見劉存孝兇惡,提着長刀搶將上來,對着劉存孝當頭一刀。劉存孝見一名黑臉大漢來勢洶洶,擋開長刀,橫刀朝侯大勇腰間斬來。侯大勇見朴刀勢大力沉,不敢硬接,拖着刀往後便走。劉存孝那容他走,跨步當頭一刀,侯大勇側身閃過,左肩已吃了一記,被割了一個大口子,血一下迸了出來。

兩三名突擊隊員見主將受傷,圍了上來。侯大勇改用雙手持刀,也不管什麼何家刀刀法李家刀法了,高舉長刀,當頭猛劈。劉存孝面對三人,猶自攻多守少,一名突擊隊員也中刀受傷,在受傷倒地的同時,用刀猛劈劉存孝的腳踝。劉存孝腳踝中刀,劇痛下,不覺彎了下腰,這個彎腰動作被侯大勇抓住,長刀斬下,劉存孝無法躲避這兇猛的一刀,從肩部直被劈至腰部。

解決劉存孝,侯大勇大喊:“劉存孝已死,放下武器免死。”兵士們齊聲大喊,劉存孝守衛聽到兵士們高呼,心神大亂,紛紛被砍翻在地,其餘的停止了抵抗。

侯大勇叫兵士砍下劉存孝頭顱,十名軍士騎馬,帶着頭顱到滄州城內縱馬狂呼“劉存孝已死,放下武器免罪。”

此時,城內正亂成一團。郭家人帶着突擊隊員來到東門,東門守衛二十餘人未作有效抵抗,就悉數被殲。順利打開東門,大隊澶州軍一涌而進,直撲侯大勇事先畫出的軍事重點,一時間,城內各地都在交手,喊殺聲一片。

當十騎人馬在城內各地狂奔大呼,滄州軍不知真假,心中惶惶。城外滄州軍將領也隨澶州軍來到各軍事要點,勸降城內滄州守軍。守軍見到城外將領已經投降,大部分放下了武器。

天亮時,城內戰鬥都已結束。劉存孝、劉三兩兄弟均已伏誅。突入城內五百名敢死隊員,戰死三十四名,受傷八十七名,整個澶州軍死亡不到一百人,滄州軍精銳盡降,此戰可爲全勝。

侯大勇簡單地包紮了肩膀傷口,不一會,血就把厚厚的布滲透了。

曹翰令人在滄州城內廣帖告示,以安撫軍民。同時,命令澶州軍、德州軍和滄州軍均在軍營集中,沒有將令不準外出,石虎帶二百人在街上巡查,維持社會治安,不準城內潑皮趁機劫掠,遇到不歸隊的兵士,統統帶入指定的軍營。

曹翰令人連夜查抄劉存孝府第,抄出一封尚未發出的密信,卻是與遼人羽陵的密信。曹翰令人將此信用火漆封好,然後按郭行簡提供的名單,將劉存孝心腹全部秘密抓捕,連夜拷問,數名心腹捱不過苦打,將劉存孝如何與遼人密謀之事全招供了出來,曹翰將劉存孝信件和口供急送到澶州。

早上,忙亂了一夜的曹翰終於把亂麻一樣的事處理完畢。稍稍休息一會,喝了碗小米粥,令小校叫來原滄州各級官佐到大帳,令他們仍按各自職位行事,不得有誤,懈怠者按軍令處置。

城內戰事平靜下來,侯大勇仔細檢查了傷口,幸好沒有傷到筋骨,將息一段時間,自會無事。侯大勇並無軍職,城內戰事平息後,其責任也就完成,來到敢死隊駐地,突擊隊員見到侯大勇,都十分恭敬,在軍中,勇猛善戰,特別是能帶領部隊打勝仗者,最能得到大家尊敬,有句俗話叫:主將無能,累死三軍。侯大勇雖不是澶州將領,一夜來,犯險入大軍斬劉海,帶領突擊隊夜襲劉存孝府,身先士卒,指揮有方,敢死隊以很小的代價取得了一場大勝,到時,重重的犒賞是免不掉的,聽說侯大勇要睡覺,急忙找了一個最乾淨的帳篷。

侯大勇正在營地睡得正香,被曹翰派來尋他的小校叫醒。

醒來後的侯大勇,已成爲都指揮使。五代的軍制大體承唐制,有少量變化,地方自鎮以上置使掌管軍事,如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且由於各鎮轄境大小不同,所設牙兵人數不等,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有的上萬。基本建制單位爲指揮(營),每營約五百人,每營分五都,五營爲一軍,冠以地域名稱。州鎮軍、都主將以上軍職,由朝廷任免。戰時,各級所轄軍隊奉詔出征,分設招討使、都統、都部署、行營都指揮使等率領作戰。將帥之職則由受命征伐的藩帥充任,戰畢即免。隨着北面遼人的興起,邊關重鎮軍力都大大提高,侯大勇任都指揮使,石虎爲副手,管轄一千二百人馬,由六百名敢死隊員和新調入的六百名原滄州軍士組成。

柴榮對侯大勇極其賞識,暗自交待曹翰,若此仗得勝,則侯大勇獻策之功不可沒,可讓他領一軍人馬,守護滄州。曹翰按照柴榮戰前命令,把原滄州軍分散,將原滄州城外軍調至澶州,而令侯大勇統轄一支生力軍,控制滄州局勢,抵擋北面的遼人。

曹翰依柴榮令,授侯大勇都指揮使後,又把劉三府第連同所有財產、奴僕贈予了侯大勇。

侯大勇沒想到滄州戰役後,自已就成了將軍,還成了大財主,看來古人對有功之人封賞頗厚。侯大勇想到春蘭、秋菊還在郭府,不知情況如何。石虎此時已成了侯大勇副手,見侯大勇帶着傷,說:“將軍可去休息,我到營房安好兵士,你儘可放心。”

侯大勇於是帶着兩名小校,到郭府去接春蘭秋菊。

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7章 路過大梁第230章 決戰幽雲(二十一)第289章 南下之路(四)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5章 中元節日第290章 南下之路(五)第340章 蕩盡羣雄(十七)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7章 怪人王樸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0章 中牟縣令第11章 山雨欲來第5章 道士陳摶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180章 廟堂之高(八)第2章 神出鬼沒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4章 黃牛軍寨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266章 鹿死誰手(二十九)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370章 蕩盡羣雄(四十八)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4章 突現疫情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53章 回鶻商隊(一)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364章 蕩盡羣雄(四十二)第1章 救濟難民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14章 突現疫情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6章 激戰馬賊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7章 黑雕軍營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290章 南下之路(五)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266章 鹿死誰手(二十九)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22章 新婚之夜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三)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150章 爭奪河套(十五)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20章 郭府壽宴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
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7章 路過大梁第230章 決戰幽雲(二十一)第289章 南下之路(四)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5章 中元節日第290章 南下之路(五)第340章 蕩盡羣雄(十七)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7章 怪人王樸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0章 中牟縣令第11章 山雨欲來第5章 道士陳摶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180章 廟堂之高(八)第2章 神出鬼沒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4章 黃牛軍寨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266章 鹿死誰手(二十九)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370章 蕩盡羣雄(四十八)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4章 突現疫情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53章 回鶻商隊(一)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364章 蕩盡羣雄(四十二)第1章 救濟難民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14章 突現疫情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6章 激戰馬賊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7章 黑雕軍營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290章 南下之路(五)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266章 鹿死誰手(二十九)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167章 爭奪河套(三十二)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245章 鹿死誰手(八)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22章 新婚之夜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三)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150章 爭奪河套(十五)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137章 爭奪河套(二)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20章 郭府壽宴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303章 南下之路(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