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進退

“從淮上到襄陽確實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但虜兵剛從淮上撤圍而去,襄陽軍民受此激勵,人心振奮,自告從軍者甚衆。朝堂諸公即便有怯敵畏戰之心,論常理也不應急切商議南遷之事,”

晉龍泉皺着眉頭說道,

“我此前也注意襄陽士臣、世家子之間議論此事頗爲迫切,有些異常,卻不想會是鄭家在幕後大力推動……”

晉龍泉早年僅在桐柏山裡算得上一個人物,與吏司、草莽打交道,也算是看遍人世無常、險惡,但還稱不上一時之俊傑。

即便決意慫恿唐天德一併投靠楚山,暗中爲楚山效力,晉龍泉更多還是爲徐懷及桐柏山衆人的手腕所折服。

不過,在那之後,晉龍泉通過楚山所接觸的大量消息,以及楚山行事所奉行的諸多準則,實際上已遠遠超越當世的普遍層次。

而這些纔是楚山這些年披堅折銳、無所不利的根本。

晉龍泉既然信服徐懷及桐柏山衆人的手腕,當他有機會接觸這一切背後真正的機密時,眼界自然隨之打開,種種想法也就進入更高的層次。

晉龍泉潛伏在晉莊成身邊,對襄陽城裡諸多潛流,感受比鄭屠他們還要直接、真切。

鄭屠在襄陽就是代表楚山聯絡朝廷,朝廷有什麼制誥詔令,以及徐懷在楚山有什麼奏章,都是經他的手傳遞。鄭屠在襄陽能接觸到大量官員,但要麼與楚山交好,要麼就是對楚山有所戒備,有些事情反倒是身在其中,摸不太透。

在史軫來襄陽之前,晉龍泉就注意到在這個時機,世家子之間議論南遷之事很不尋常,在趙範登門拜見晉莊成說這番話後,他就迫不及待找機會過來聯絡鄭屠,沒想到史軫這時候會在襄陽。

現在揪出鄭家纔是整件事幕後攪渾水最不遺餘力者,其動機也就不難剖析了。

鄭懷忠擁立建繼帝,本身就是見勢投機而已。

當初選擇鎮守河洛,鄭家也是以爲赤扈人會全力先攻陝西,看到河洛山川形勢最爲完整,就迫不及待將洛陽以及潼關、虎牢、平陸、襄城外圍四鎮關口城池攬於麾下,生怕別人插足河洛分一杯羹。

鄭懷忠未曾想赤扈人攻打河洛的心思最爲堅決,進攻平陸以及從滎陽、虎牢往西攻打鞏縣、偃師持續一年多時間,死傷無數仍然不退兵。

鄭懷忠年前就不得不請援襄陽,調楊麟所部助守偃師、鞏縣,但其嫡系兵馬依舊不得不在平陸,與曹師雄所部降附軍貼身血戰。

楚山守黃羊寨、石門嶺及楚山城一線,並沒有將戰場侷限於楚山城的攻守,甚至自始至終都掌握戰場的選擇權,迫使嶽海樓不得不進入對楚山有利的地形打消耗戰。

黃羊寨之戰,佔據有利的地形,利用比敵軍要精良得多的兵甲戰械,利用更緊密的陣形,更訓練有素的精銳將卒,前後一個多月的消耗作戰,擊斃

擊傷嶽海樓部將卒逾一萬五千餘衆,而楚山所付出的代價,不足敵軍十之一二。

有什麼傷病,都是很快替換出去,使得第二廂人馬越打越有信心,越打戰鬥力越強,最後令岳海樓不得不放棄強攻黃羊寨的妄想。

相比之下,鄭氏守平陸,付出的代價則慘重多了。

鄭氏守平陸,純粹是據城以守,又過於依賴於城牆的防守,守軍缺乏創造縱深、打縱深的意識,這使得曹師雄、孟平等降將,直接營壘修築到平陸城下,然後貼近城牆架設數十架投石機,日以繼夜的砸轟。

一年多時間,平陸城早就面目全非,即便這時候守軍依舊頑強守在殘破的平陸城中,但傷亡怎麼可能會少?

鄭懷忠雖說鎮守河洛之後,包括地方廂軍性質的洛陽府軍在內,兵馬一度擴編八萬餘衆,但其手下真正的嫡系精銳戰力其實很有限。

平陸之戰,如此慘烈,不用嫡系兵馬守不住,用了嫡系兵馬,傷亡如此慘重,鄭懷忠怎麼不心痛?

他怎麼就不擔心,一旦嫡系兵馬損失殆盡,他在大越的地位還能不能保證?

說到底是鄭懷忠畏懼了,不想守河洛了。

而徐懷早就向建繼帝獻策,倘若河洛、陝西不能守,高峻陽、顧繼遷兩部當撤守秦嶺,依託秦嶺北坡險峻的地形與川峽四路源源不斷的物資、人馬支援,將虜兵壓制在渭水一線,進入相持階段;而鄭懷忠所部當撤入洛陽南面的熊耳山、伏牛山,襄陽則千方百計打通南陽橫穿伏牛山的通道,給鄭懷忠所部以支持,堅持與虜兵在洛陽南部丘山進入相持階段。

其實這與楚山依託荊湖、襄陽守桐柏山的戰略是一致的。

也是徐懷堅持建繼帝需有破釜沉舟之志駐蹕襄陽的根本原因。

只有這樣,除了激勵前壘將卒浴血奮戰之外,更主要還是保障江淮、荊湖腹地的物資、人馬能源源不斷的往桐柏山、伏牛山、熊耳山以及秦嶺輸送。

這也是大越拒虜兵於江淮之外、虜兵最難突破的最佳防禦線。

可惜的是,徐懷之前獻策,鄭懷忠沒有提出異議,是他覺得手握八萬兵馬,不至於會淪落到這步,但等到他意識到形勢發展到這一步,卻又不甘心像山寨兵馬一樣,去守這些窮山破谷。

但是,帝都不南遷,不要說建繼帝了,周鶴、高純年、吳文澈及顧蕃等人,也不可能會念及舊情,容許鄭懷忠率數萬兵馬退守南陽或襄陽了。

這不是慫恿鄭懷忠挾天子以令天下嗎?

所以對鄭懷忠而言,不想淪落到守熊耳山、伏牛山這些窮山破水,又不想交出兵權,唯有建繼帝攜百官南下,才能給他騰出率軍南撤的空間出來。

然而就是洞察整件事是鄭家在幕後攪風攪浪,史軫更感頭痛,

徐懷所獻之策,河洛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沒有鄭懷忠、楊麟在河洛牽制兩萬多

赤扈騎兵以及蕭幹、曹師雄兩部總計逾十萬降附兵馬,這些兵馬隨即就會全部轉移到汝、潁之間。

到時候即便楚山能勉強守住淮上中東部防線,劉衍、鄧珪等部能守住舞陽、方城等桐柏山與伏牛山之間南下南陽的缺口嗎?

他們既便洞察了鄭家的居心,這事也極難處理。

就算到建繼帝那裡捅穿鄭家的密謀,建繼帝不要說極可能壓根不會去責罰鄭家,甚至還有可能向鄭家妥協。

鄭懷忠手裡還掌握七八萬兵馬,這對大越實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就是抵禦外侮的利刃,用不好就有可能反過來在已遍體鱗傷的大越狠狠的再捅上幾下。

鄭家在大越權高位重,目前也以大越忠烈而立世,因而守河洛也甚是盡心,也因此也會算這樣的算計,暫時不想直接要挾襄陽什麼。

不過,倘若鄭家有朝一日走投無路,又或者覺得留在大越沒有前程可期,建繼帝真就敢考驗鄭家的節操?

史軫大感頭痛。

有底線,又沒有絕對實力之前,往往選擇比沒底線的更少,更束手束腳。

史軫禁不住想,趙範此次來洛陽,敢暗中大肆走動,甚至之前就與周鶴、高純年等人就南遷之事有過多次密謀,他除了利用襄陽朝堂衆臣畏敵怯戰的心思外,大概也是料定就算他們的居心被識破、揭穿,也必然無礙於鄭家吧?

這事還真是叫人進退兩難啊。

不過,這麼大的事情,所涉之事又極其敏感,史軫即便現在想到對策,也會先回楚山知會徐懷纔能有針對性的動作。

又瞭解襄陽百官一些微妙的心態之後,史軫便着晉龍泉先回晉府,以免在外滯留太久時間,在晉莊成那邊露出破綻。

晉龍泉的存在,對他們瞭解襄陽百官及南陽鄉紳士族的動向非常重要。

就像今日,晉莊成始終沒有在趙範面前流露出什麼傾向性的態度,但趙範敢登門遊說晉莊成,或者說有意在晉莊成心裡埋些什麼東西,便是料定南陽鄉紳士族,哪裡是從桐柏山走出來的大姓宗族,跟楚山也是不對路的。

晉龍泉起身告辭之時,又說道:“聽趙範話中之意,似有意拿侯爺與纓雲郡主的婚配之事攪動風浪,這事也非同小可啊!”

史軫苦澀點點頭,表示他不是沒有注意到這點,也清楚這事被有心人拿來做文章,會有多微妙,但有些事,就是沒有辦法去圓滿解決的。

“萱小姐不恰是侯爺的良配,怎麼都過去這麼久,沒有誰提及?”鄭屠插話問道。

“你爲何不提?”史軫反問道。

“你們都不提,我多什麼嘴哉?”鄭屠攤手說道。

“要提,早有人提了;沒人提,那必有緣故啊!”史軫微微嘆息道,“總之,有些事再頭痛,都不及數萬十數萬虜兵壓境,且觀之吧……”

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一百章 死士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三十八章 啓程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十七章 縣政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章 舊識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十章 韓時良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
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一百章 死士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三十八章 啓程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十七章 縣政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二章 舊識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十章 韓時良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