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原郡攻略(一)

史書上有云,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

揮軍三萬,從雁門直入晉中盆地的李重九,重鎮太原郡現在正於他之面前,鋪就展開。

夕陽之下,汾河之水濁浪排岸。

古時汾水水流湍急,遠勝於今ri,洪濤翻滾,折向西流,直奔大澤昭餘祁而去。

在汾河之上,三支浮橋搭蓋而起,幽州軍士卒猶如洪流一般涌向河邊,

井然有序的府軍戰騎,高大魁梧的靺鞨重騎,徒步前行的府軍步卒,每一路人馬都是士氣高昂,各自按隊列向南而行。

“拿地圖來!”李重九沉聲言道。

隨即兩名親衛小跑着來至馬頭,將地圖展開,溫彥博,姬川,尉遲恭,王馬漢等大將一併站在李重九身側。

“英賀弗,額託他們到什麼位置了?”

“已是快到了昭餘祁了!”行軍司馬溫彥博稟告言道。

一旁姬川不甘落後地言道:“今年天干,昭餘祁方圓百里皆是乾涸,故而不用擔心水澤泥濘,延緩了我們騎兵行進的速度。”

昭餘祁乃是古代山西境內的大湖,與雲夢湖(即洞庭湖),具區(太湖)相當,古時汾水不是直入黃河,而是先至昭餘祁再灌入黃河。

李重九聞言,當下將馬鞭從離石郡大道之上,從左至右一滑,點到了昭餘祁旁一處名爲雀鼠谷之地,問道:“雀鼠谷是何地?”

一旁的溫彥博乃是太原人,熟知當地地勢,言道:“雀鼠谷乃是河西至太原必經之地,古稱爲冠爵津,此地臨近昭餘祁,夏季之時訊澤一起,百姓寧避千里,也不敢走此道,今年雖是乾旱,但此地亦是十分艱險難行。但一旦扼此可絕河西至太原之路。”

李重九聽了笑道:“去年李淵破宋老生,莫非就是在此。”

溫彥博言道:“上谷公明鑑,正是在雀鼠谷。”

李重九言道:“立即令額託,率一萬軍至雀鼠谷,堵住李唐河西援軍。若隰城敵軍出擊攔截,不必理會擊退就是,英賀弗,顏也列率兩萬騎,沿途不必攻城,直接至晉陽城下與我大軍會師。”

“諾。”溫彥博當即領命,當下刺史府的記室參軍薛萬淑立即在馬背上起草文書。

寫就之後,蓋上李重九印章,信封用火漆印上,之後命人用快馬前往石州。

這時姬川言道:“離石郡一下,太原失去呂梁山屏障,若兩翼折了一翼,沒有呂梁遮蔽,但井陘之處,李唐還屯有三萬大軍不可不防備。”

李重九聞言不由一笑。

姬川見李重九不以爲意,當下言道:“上谷公,井陘所駐乃是唐皇三女平陽公主的嫡系,此女在關中募得七萬,乃是襲破長安第一功,其部下潘何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皆是驍勇善戰之輩皆不可小視。”

見姬川道出,衆將皆是心底一擰,誰都知道李重九與李芷婉的關係,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這時溫彥博言道:“姬郎中不必擔心,上谷公已以聯絡恆山賊趙萬海,從東面並進,夾攻太原郡東側。”

趙萬海,衆人皆是一愣。隋末時,趙萬海自恆山郡起兵,聚衆十餘萬後被楊義臣擊破,轉而蟄伏。現在隋廷覆滅,趙萬海再度從恆山郡興起。

李重九言道:“恆山郡郡守之前投效李唐,但趙萬海不服,故而意圖舉兵奪取此郡,我們不過恰好與他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罷了。”

聽李重九之言,衆將皆是大喜,有趙萬海肘制李三娘的三萬大軍。李重九的大軍正好可勢如破竹,直取晉陽。

李重九言道:“榆次乃晉陽與井陘之間要害,誰爲我絕此要道?”

聽李重九出言,尉遲恭,王馬漢一併出列,言道:“某願往。”

李重九見衆將請戰,鬥志昂揚,不由笑道:“你們皆是我大將軍,榆次不過一縣爾。殺雞焉用牛刀。”

這時一名年輕將領站出身來,言道:“上谷公,某新入府軍,寸功未立,還懇請大將軍答允我出戰。”

李重九看去乃是鷹揚郎將薛萬徹,對方說完,鷹揚郎將薛萬均亦是出首言道:“上谷公,某也一樣,懇請讓我爲先鋒。”

見薛萬均出面,薛萬徹怒道:“三哥,你怎能搶我之前?”

薛萬均言道:“我爲兄長,哪裡有小弟在前的道理。”

薛萬徹言道:“在軍前哪裡伯仲之分的?”

見二人爭執,李重九言道:“莫要吵了。”

薛萬均,薛萬徹一併告罪。李重九言道:“聽我的,鷹揚郎將薛萬均,我給你三千人馬,加上你的本部襲擊榆次,攻佔之後務必切斷晉陽東面之聯繫。”

“諾!”薛萬均得李重九答允,當下得意洋洋地看了弟弟一眼,下去領命了。

“鷹揚郎將薛萬均聽令,我令你爲先鋒,率本部攻打汾陽,打通我軍前往晉陽的通道。”

汾陽原名陽曲,後楊家創建大隋,以楊姓,惡陽曲之名,改曰陽直。開皇十六年時又改曰汾陽,縣治位於木井城。汾陽乃是晉陽北面通道,一旦被攻破,晉陽北面再也無險可守,李重九大軍可直通晉陽城城下。

聽聞李重九將此重任交給自己後,薛萬均心情頓由失落轉爲大喜,領命言道:“諾。”

當下薛萬均大步而下。

李重九當下看向衆將,繼續發佈軍令。

“虎賁郎將烏古乃聽令,你率本部人馬攻交城,破城之後,來晉陽城下與我會師。”

“諾!”

猶如鐵塔般魁梧的烏古乃,於李重九前重重一抱拳,當下跨上他的遼東大馬而去。

“虎賁郎將曇宗聽命,你率本部人馬,攻孟縣,破城之後,來晉陽城下與我會師。”

“是,師兄。”

曇宗當下一舞鐵杵,也是領命而去。

這時一旁尉遲恭言道:“上谷公,交城,孟縣皆並非汾陽,榆次那般重鎮,何必派軍去攻打,分我軍勢。”

李重九言道:“我如何不知,只是這一次千里奔襲太原郡,軍中也是缺糧,故而這纔不得不分兵,劫掠各縣,擄劫糧草。否則憑着軍中糧秣不足以十ri之資。”

從雁門至太原郡,一路之上都是崎嶇山路,己方大軍運糧已是十分不便,若是分兵運糧,又要派兵保護糧道。李重九記得歷史上,劉武周就是軍糧不足,後糧草又被李唐大將所劫,故而才敗北的。

所以李重九吸取劉武周的教訓,將攻打太原,能否成事,糧草視作勝敗的第一要素,所幸眼下正值九月,秋高氣爽。

不僅自己的番軍騎兵,在秋季時正是最膘肥馬壯的時候,而對於太原郡而言,九月也是麥粟豐收之際,只要能夠就食於敵,就不至於匱糧。

所以現在無論步軍馬軍,行軍時人手兩個大麻袋,已成爲了李重九的固定戰法。

這也是孫子兵法有云,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爲了奪取糧草,李重九的三萬主力大軍進入了太原府境內之後,就迅速分化爲無數涓涓細流,四地漫卷而過。

西線的三萬番騎攻下石州之下,也完成了集結,與正面的李重九步軍主力,猶如兩支巨大的蟹鉗將太原夾在當中,來勢兇猛。

晉陽城之中,李唐的兵力本就不多,而李芷婉返回井陘之後,憑藉着晉陽城內這點兵力,更是難以支撐。

城內殷開山作爲太原道行軍總管,整ri愁煞了眉頭,兵力不足,只能眼看李重九大軍如蝗蟲過境一般,於太原郡境內肆掠。

秋季的莊稼已是在城外都熟透了,但是城內就是無法派人去割取。

而李重九的士卒各個如經驗豐富的老農一般,下地收割取麥。

收割莊稼也就罷了,同時榆次,孟縣,汾陽,交城四縣皆傳來,被李重九大軍包圍攻擊的消息。

同時在雀鼠谷的方向,李重九也派兵切斷了河西方向來的援軍。

殷開山想要出城一戰,但雙方兵力太過懸殊,就算李重九將士卒分一半去田裡收割麥子,剩下的人馬還是晉陽城內守軍的兩倍。

眼見李重九肆無忌憚地收割着糧草,太原城內衆將皆是坐不下去了,要求請戰。而殷開山竟然忍氣功夫,十分了得,下令城門四閉,在援軍抵達之前,不可浪戰。

殷開山現在指望的李芷婉在井陘的三萬大軍,潞州刺史郭子武,浩州刺史劉贍三人之中,任何一人大軍抵達,他就可以展開反擊。

但是事與願違,到了十月,先是孟縣,之後榆次,汾陽,交城各城,依次失守,太原郡門戶洞開。

齊王李元吉聞之晉陽城邊各縣失守的消息,這時也是坐不住,當下質問殷開山,疾言厲sè地問道:“汝身爲太原總管,爲何敵軍前來,不發一矢,這就是替孤保境安民之法嗎?”

殷開山當下只能言道:“敵我兵力相差懸殊,李賊又佔據了先機,現在只能依靠太原堅城固守,若是一旦出戰必敗。”

李元吉卻冷笑言道:“我從未聽說過守城,可以擊敗敵軍的,我現在令你立即出城破敵!”(未完待續。)

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五百五十章 聯樑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兩百九十九章 就食於敵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七百七十六章 頡利的失算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一百三十三章 挈裘之勢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六百六十一章 火油彈發威(第一更)第五百七十三章 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示警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四百一十八章 竇軍主力第八百二十四章 礪兵積粟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四百九十三章 宇文化及之子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六百五十章 熊熊的野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三百四十五章 假道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
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五百五十章 聯樑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兩百九十九章 就食於敵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四十四章 襲擊糧道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七百七十六章 頡利的失算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一百三十三章 挈裘之勢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六百六十一章 火油彈發威(第一更)第五百七十三章 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示警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四百一十八章 竇軍主力第八百二十四章 礪兵積粟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四百九十三章 宇文化及之子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六百五十章 熊熊的野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三百四十五章 假道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