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

姬川亦同意薛萬述的意見,他言道:“唐軍封堵了虎牢關,等於絕了洛陽東面之路。”

從地圖上來看,洛陽正北面的河陽三城,孟津渡,正東面的虎牢關,旋門關,東南的軒轅關,正南方的伊闕關,襄陽,西南的龍門,包括正西的潼關,皆是落入了李唐之手。

洛陽已是真正與外界斷絕關係,處於李唐重圍之中。若是要繼續西進,攻打虎牢形勢與我軍而言十分嚴峻,洛陽已是一座孤城,如此之下,我軍不如避實就虛,揮師北進,沿着河內行軍,直插上黨,太行,再以重兵臨於蒲津渡,造出要大舉入關中的形勢,或許可以圍魏救趙,來解救洛陽之圍。就算救不了洛陽,我軍也可以盡收河內之地,拓地收衆,待日後再與李唐一爭高下。

姬川這麼說,得到了趙軍很多將領的同意,李唐駐守河內大將乃是李神通,他的河內軍團,在經過宇文化及毀滅性打擊後,還沒有緩過氣來。而本來要來接替李神通爲河內軍團大將的李芷婉,卻出了意外。

導致李唐現在在河內指揮體系混亂,所以這個方案對於趙國而言,風險最小,又可以獲利,何樂而不爲。

李重九記得歷史上,同樣在自己現在關頭上,竇建德的軍師凌敬也是這麼向竇建德建議的。但竇建德的部下,卻爲王世充的人收買,多反對他的意見,結果一意進取虎牢。但是在虎牢關外,十幾萬夏軍拿李唐精兵駐守的虎牢關毫無辦法。

最後給李世民斷絕竇建德糧道,再在虎牢關下反擊得手。

歷史借鑑在前,李重九是沿竇建德老路,還是取另一條路線。

聽姬川這麼說,杜淹等人王世充的謀臣,皆是垂淚道:“陛下若是揮軍河東,鄭國必亡矣。”

衆將聽了都是暗歎。以洛陽現在的狀況,實很難說,能支撐多久,也許幾十日,也許就在明天。

不過衆人都知道,李重九實已是仁至義盡,當初給杜淹開出三個條件,鄭國一個也沒有達到,現在就算李重九不救虎牢。也是說得過去。

畢竟趙軍確實盡力了。

鄭國使者都是陷入一片沉默,等待着李重九最後的決定。

李重九陡然道:“諸位當初虎牢關失陷,朕已有所預感。兵者在於廟算。廟算多着勝。當初預計我軍據虎牢關把握不過四成,既眼下沒有攻下,也不算在意料之外。”

“那若是虎牢關失利後,我軍當從何而走呢?”姬川問道。

李重九沒有說話,從眼下的戰略態勢而言,自己相較於歷史上的竇建德的夏軍有三大明面優勢。

其一歷史上攻打虎牢關的夏軍雖有十幾萬之衆。號稱三十萬,但兵馬多是義軍武裝而成,雖經歷多場大戰,但訓練較差,而且竇建德又新平河北。連戰連勝,軍中上下都是將驕卒惰。

而李重九人馬雖不足十萬,都是經歷戰事,其麾下府兵都是常備軍,訓練精良絲毫不遜色於李唐的關中府軍。

其二趙軍現在戰略態勢,也強過竇建德,當時宇文化及爲李神通所滅,魏郡,汲郡都在李唐手中,竇建德只是剛剛擊敗李神通奪取了黎陽而已,但現在李重九先滅了許國,魏,汲二郡在手。

如此進攻河內發起點,就近了許多,若是掩護黎陽至虎牢關前的糧道,也是大有好處。竇建德當年就是戰線拉鋸太長,被襲了糧道,導致軍心混亂。

其三就是李世民現在處境不妙,在李重九反間計下,李世民與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父子兄弟之情,已是岌岌可危。出征在外的大將受到質疑,勢必會多少影響唐軍作戰的士氣。

而反觀趙國,李重九一貫是一元化政治,身爲帝皇親自領兵征戰,全軍上下對他俯首帖耳。在趙國絕不會出現皇帝與大將不和的局面。

此外,李重九還有兩個沒有擺在檯面上的優勢,這是李唐所暫時無法察覺,甚至趙國大部分謀臣大將暫時也不知道的。

李重九言道:“朕決定,令徐世績,王馬漢兩位,率兩萬人馬沿着黃河攻打河內,而其餘大軍,則於白馬渡登岸,出兵虎牢!”

王世充一方人露出驚喜交加的神色,趙軍大將們都是驚訝,本以爲聽了姬川的話,李重九會改變策略的,沒想到還是要出兵虎牢關。

李重九不由想到遠在塞外軟禁之中的竇建德,心想竇建德啊,竇建德,沒想到我還是作出了當年與你一樣的抉擇,但不知這一次,又是如何呢?

二月十一日。

春日依舊遲遲,黃河南北仍是天寒地凍。六萬趙軍主力在白馬渡登岸,一萬水軍駕乘三百多艘戰艦,泛舟運糧,溯河西上,呈水路並肩之勢。

李重九在齊郡時,令虞世南代筆發出了第二封討唐檄文,言李淵之祖本趙郡無名氏,寒門之後,本無懿德,竊以隴西李氏之後自居,攀附門楣。先隋兩代天子,不以李淵父子卑微,委以大器。但李淵身受前朝舊恩,委以太原留守重任,卻辜負天恩,起兵反隋。

李淵入主長安後強臣弱主,奉幼帝,暗強臣弱主之謀,懷曹操,司馬懿之心,行趙高,王莽之實。

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而今大趙匯聚水陸大軍五十萬伐唐,望各州官吏百姓,整聚義旗之下。

李重九傳檄天下後,王世充之弟徐州行臺王世辯遣大將郭士衡率軍一萬與李重九會合,王薄率一萬齊郡戰士,加入討伐趙國的大軍。

原先降伏李唐的管州刺史郭士安,得知李重九大軍逼近後,向虎牢關方向求援,希望李世民能派出兵馬救援。

但李唐的援軍剛出了虎牢關時,管州已被李重九麾下前鋒羅士信攻破。

而同時徐世績,王馬漢的兩萬人馬在河內與唐軍李神通部接戰,結果李神通部爲夏軍降將蘇定方所破。

趙軍援鄭聲勢浩大,連戰連勝,消息頓時飛快地傳入了關中。

在長安李唐皇宮之中。

李淵收拿着李重九討唐檄文時,臉上陣陣寒笑,特別待看到李淵之祖本趙郡無名氏,寒門之後,本無懿德,竊以隴西李氏之後自居,攀附門楣後。整張檄文在李淵手中扭曲着。李淵冷笑道:“豎子竟然辱我,我李淵祖上乃是無名氏,你呢?中山李氏根本是無稽之談。”

“陛下,保重龍體啊!”裴寂連忙言道。

李淵站起身來道:“朕沒事,此人也就口頭逞能罷了,朕會讓他知道,有的人就算蹦躂了一時,也長久不了一世。此人心胸狹隘,看來還是記得當初拒婚之事,豎子,就是豎子,心胸狹隘,成不了氣候。”

裴寂看李淵這麼說,也是感慨,李重九若是根本不可能與李唐相提並論的勢力,李淵又何必發火,而李淵現在如此動氣,只能說大唐現在實沒有取勝趙國的把握。

“現在秦王已攻陷虎牢堵上缺口,但王世充得知秦王離開後,派大將單雄信,楊公卿出城作戰,齊王在城下吃了敗戰,總管盧君愕戰死!齊王懇求秦王退兵,秦王不肯,齊王,屈突通又請解洛陽之圍,駐險要而守,秦王又不肯。這裡是齊王的奏摺,彈劾秦王擁兵自重等八罪。”

“封愛卿,你在洛陽軍中一段,你怎麼看?”

封德彝言道:“秦王殿下是想一戰而全功,既攻破洛陽,又於虎牢關外擊敗趙軍,生擒李重九,要一舉兩克,若是放趙軍入虎牢,讓二賊合力,恐怕其勢更強。”

“不過齊王殿下也說得十分在理,我軍已攻下王世充六十餘州,其地大半歸降我土,王世充就算此戰能存,也不過是比王薄,徐圓朗,孟海公之流稍強,見好就收也是足夠了,將來徐徐圖之,不過一到兩年,洛陽之地可拿於掌中。”

封德彝這話說得模棱兩可,而裴寂接過話道:“陛下,老臣有句話,不知說得說不得?”

李淵道:“裴卿,你我豈是一般君臣,但說無妨。”

裴寂道:“那微臣就斗膽直言了,正如封兄所言,我看秦王要一戰而建功,並非是爲了國家社稷,而是爲了自己名望與功業。”

說到這裡李淵,封德彝都是一震。

封德彝暗罵,心道自己本是秦王太子之間左右逢源的,但裴寂這句話,就似剛纔自己幫太子說秦王壞話的。

而李淵則是懂得裴寂的意思,李世民是想乘着自己身爲主帥之際,一戰擊敗李重九,王世充兩大強敵,掃清河北,立下不世功勳,但若是現在退兵,將來伐鄭的大功恐怕就不會落在他手上了,更不用說身在幽燕的李重九。

這是要功高震主啊,震得李建成還是李淵,此中不得而知。

“陛下,張婕妤求見!”

李淵不快遞道:“朕在商議國家大事,她進來做什麼?”

“似乎與秦王殿下有關!”

裴寂,封德彝見機知是李淵家事當下告退,而張婕妤入殿後,向李淵哭訴道:“陛下你要爲臣妾做主啊?”

尹德妃與張婕妤都是李淵晚年最寵的妃子,見他向自己哭訴,李淵溫和地道:“愛妃,什麼事?”

張婕妤道:“洛陽城外本有良田幾十頃,乃是我家祖產,但聽聞秦王尚未攻克洛陽,就私下將此幾十頃田轉贈給淮安王李神通。求陛下給臣妾做主啊!”

李淵聽了頓時勃然大怒。

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六百七十八章 入城勸降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內附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七百章 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第二更)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三百一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兩百四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四百一十八章 竇軍主力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陸並進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七百五十八章 頡利的決心第兩百五十四章 遇故人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襲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兩百六十二章 小樓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
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六百七十八章 入城勸降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內附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七百章 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第二更)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三百一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兩百四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四百一十八章 竇軍主力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陸並進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七百五十八章 頡利的決心第兩百五十四章 遇故人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襲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兩百六十二章 小樓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