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唐王政權

李淵佔領了皇城,把自己的丞相府就設在皇城內,整個宮城也被他派心腹之兵,層層把守,楊侑成了一個傀儡。

數日後,代王楊侑在李淵的操作下祭天即位,遙尊楊廣爲太上皇,這是要架空楊廣,把隋煬帝身爲皇帝的君權給廢掉,削了正名,李淵纔好不尊江都,從此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發號施令。

形勢所迫,楊侑不得不下詔: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貴賤,憲章賞罰,鹹歸相府。惟祭祀天地,四時奏請皇上。

意思是朝中大事都歸丞相李淵統攝管理,只有祭祀這種事,才請奏他。

李淵坐鎮皇宮相府之後,跟隨他太原起兵的元謀諸臣,皆得以加官進爵,賞賜豐厚,在大興城內,賜予良宅。

同時,派人統計大興城內豪門舊貴、才子人傑的名單,還要那些跟隨楊廣去往江都的文武大臣的家眷,有多少留在大興城內,便於他拉攏啓用,或是當做人質。

如此局勢,別說朝內新晉封的文武大臣,還要那些關隴門閥舊貴,就是普通百姓,也看得出來,一個新的王朝要誕生了,李淵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真正稱帝。

元閥、竇閥、裴閥、高閥、長孫閥等,在關隴根深蒂固的一些家族,主支、旁宗的族內子弟,紛紛依附,因爲別無選擇,誰先佔據大興城,他們就歸附誰,這是地利之便,他們要保住自家的勢力和利益,就必須跟大興城的實際控制者搞好關係。

雖然這裡面有一些大門閥,比如高熲的後人、長孫熾後人,已經在西北跟隨了羅成,但是他們家族堂兄弟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李閥,各有所需。

這一日,李淵開完朝會,留下了裴寂、劉文靜、李神通、劉弘基、李世民、竇毅、李建成、獨孤懷恩、房玄齡等人,商討軍機大事。

“諸位,我李家今日之成就,多虧在做各位鼎力相助,出謀劃策,但目前並非高枕無憂,而是四面都有強敵環顧,絲毫不能自滿,滋生享樂情緒。令本相最頭疼的當屬三大勢力,一是北面正在進攻太原郡的劉武周勢力,根據最新情報,宋金剛帶着數萬大軍已經快達到晉陽城下,這是我李家興起之地,也是抗衡突厥的要塞,決不能放棄。”

“此外,西秦薛舉,攻佔了扶風郡,擁兵三十萬,正向京兆郡逼近,有意進攻大興城。第三個勢力,就是西北羅成,充滿了變數,此人年紀輕輕,帶兵如神,據說剛平定了吐蕃入侵,大獲全勝,目前在西北擁有八郡,地盤廣袤,民生治理不俗,若執意保隋,前來征討,誰能帶兵抵擋,也是十分頭疼問題。”

李淵一口氣說完了三個難題,想讓自己心腹的文臣武將們分析,尋找解決之法。

裴寂率先道:“啓稟唐王,三大勢力,以宋金剛進攻晉陽最爲緊急,當早作調兵部署,爲晉陽解圍。至於西秦和羅成,眼下入冬,他們應該在明年開春動兵,給我們能預留一段時間思考對策。”

李孝恭起身道:“唐王,末將願意帶兵北上,回援晉陽。”

此人是李淵的侄子,自幼酷愛兵法,年僅三十歲,也是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優秀將軍,只是李閥這幾年一直受到打壓,他鬱郁不得志,始終沒有機會施展帶兵才能,今朝終於如魚得水。

李淵點點頭道:“准奏,許你五萬人馬,原路趕回,援救晉陽之圍。”

李世民看到堂兄有了帶兵打仗的機會,立即不甘示弱道:“父王,孩兒願帶兵對抗西秦薛舉,拿下扶風郡。”

李淵沉思了片刻,目光盯着二兒子,以前總覺得他做事魯莽,不夠穩重,幹什麼都不靠譜,但是這次分兵五萬,從風陵渡入洛川之地,一路勢如破竹,不足兩個月就攻到大興城下,確保李家的戰略提前順利實現,可謂立下頭功。

通過這次鍛鍊,李淵發掘二子還是有帶兵才能,無師自通,用一股英武悍勇之勁兒。

李淵最終應許道:“好吧,就任命你爲徵西元帥,分你八萬人馬,這個冬天,你就負責訓練,徵兵,籌備糧草和武器,來年開春後,西秦來犯,你帶着大軍去抵擋。”

這個時候,李淵不會將兵權交給外姓將領指揮,因爲擔心臨陣倒戈,被逼宮取而代之,不論是李孝恭、李世民等人,都是他李閥的家人,非常信任。

“第三股勢力,羅成,該如何防範?”李淵詢問最後一個難題。

劉文靜提議道:“唐王,既然羅成眼下仍不肯反隋,而是以隋朝臣子自居,在平定禍亂,比如,我們以新陛下的旨意,對其進行褒獎一番,試試其態度,派去說客,遊說羅成歸附,一旦他能歸順,將成爲一大利劍,薛舉的西秦大軍將會土崩瓦解,日後掉回頭派他征討王世充、李密、竇建德、杜伏威、蕭銑勢力,就多了一位赫赫戰將。”

李淵嘆道:“你說的,本王何嘗不想,若是能得羅成歸附,就等若半壁江山都到手了,西北八郡,遼東六郡,都是大版圖,任何一郡頂得上中原兩三郡的面積,而且都是戰略要地,非常重要。就怕這羅成羽翼豐滿,不甘心爲他人驅使啊!”

衆人沉默,都心知肚明,換做自己是羅成,有如此地盤和兵力,又是二十六七大好年華,完全可以自己打江山,還會依附李唐嗎?

而且目前大興城,局勢複雜,羅成肯定也清楚,楊侑只是傀儡,如果把李淵比作三國時期的曹操,那麼羅成會做劉備、孫權,還是呂布呢?

當然,李淵心中更希望羅成像常山趙子龍,能夠認他爲主公,從而死心塌地,爲他開疆拓土,成爲五虎上將!

“白馬銀槍,一身肝膽,多像!若是能歸順於我,封他常勝將軍,賜免死金牌,終生不猜疑此人忠義都行,但願能換取他的一片誠心。”李淵輕輕自語,任誰都看得出,李淵非常的重視羅成。

第九百零六章 踏青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一百八十二章 擒將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六百零九章 再聚首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置難民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四百五十一章 論豪雄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一百二十四章 花市燈如晝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一百五十一章 戰略謀劃第四百五十五章 勾勒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局勢嚴峻第六百二十八章 禍從口出第一百七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零二章 遊坊市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七百八十四章 李靖班師歸第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花市燈如晝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八章 父子間的秘密第三百四十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敗身亡第五百零七章 南陳遺族第七百章 立國第二百六十六章 慕容紫嫣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兩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五百四十一章 衝鋒攻陣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軟禁杜總管第五百九十一章 撮合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六百四十六章 倒戈第五百三十二章 李家父子第四百八十九章 雄關破第六百五十七章 三日破城第四百四十章 陣前搦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一家人圍聚第九十四章 觀音婢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六百一十四章 做說客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與肉第三十三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七十八章 登臨羅府第六百九十一章 野心暴漲第二百二十五章 意外收穫第一百八十一章 馳騁疆場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九百九十八章 悍勇奪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英雄末路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閉的平陽公主第三十八章 傳授經驗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戰屈人之兵第九百四十章 騎兵陣法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三百零八章 兌現承諾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五章 西北烽煙起第六百八十六章 毒計第五百五十八章 河北雄第五百六十一章 戰蘇烈第八百二十八章 君臣對話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權與民政第六百八十二章 反與不反的爭論第八百零七章 攻宜陽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七百七十八章 朝會爭論第六百零一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壽宮變 下第八百零五章 敘話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以論道第九百七十七章 開元通寶第七百九十九章 鄭國舉措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八百五十八章 岌岌可危的太谷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六百六十章 兄妹謀劃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陽起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八百五十三章 儒之脈絡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自反應第二十七章 退敵第六百三十一章 設立驛亭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渡江做說客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重振軍心第十三章 少當家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瓊登場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夜的殺戮第一百二十九章 閒談
第九百零六章 踏青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一百八十二章 擒將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六百零九章 再聚首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置難民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四百五十一章 論豪雄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一百二十四章 花市燈如晝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一百五十一章 戰略謀劃第四百五十五章 勾勒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局勢嚴峻第六百二十八章 禍從口出第一百七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零二章 遊坊市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七百八十四章 李靖班師歸第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花市燈如晝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八章 父子間的秘密第三百四十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敗身亡第五百零七章 南陳遺族第七百章 立國第二百六十六章 慕容紫嫣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兩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五百四十一章 衝鋒攻陣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軟禁杜總管第五百九十一章 撮合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六百四十六章 倒戈第五百三十二章 李家父子第四百八十九章 雄關破第六百五十七章 三日破城第四百四十章 陣前搦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一家人圍聚第九十四章 觀音婢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六百一十四章 做說客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與肉第三十三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七十八章 登臨羅府第六百九十一章 野心暴漲第二百二十五章 意外收穫第一百八十一章 馳騁疆場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九百九十八章 悍勇奪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英雄末路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閉的平陽公主第三十八章 傳授經驗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戰屈人之兵第九百四十章 騎兵陣法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三百零八章 兌現承諾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五章 西北烽煙起第六百八十六章 毒計第五百五十八章 河北雄第五百六十一章 戰蘇烈第八百二十八章 君臣對話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權與民政第六百八十二章 反與不反的爭論第八百零七章 攻宜陽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七百七十八章 朝會爭論第六百零一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壽宮變 下第八百零五章 敘話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以論道第九百七十七章 開元通寶第七百九十九章 鄭國舉措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八百五十八章 岌岌可危的太谷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六百六十章 兄妹謀劃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陽起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八百五十三章 儒之脈絡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自反應第二十七章 退敵第六百三十一章 設立驛亭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渡江做說客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重振軍心第十三章 少當家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瓊登場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夜的殺戮第一百二十九章 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