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就能看到對面山峰上的朝廷禁軍,和“紅衣騎”相隔一里左右,眼睛好的人還能看到他們的帳篷。
楚縱歌和秦朗已經確定好了作戰計劃,他們認爲,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只有這樣纔不會讓自己出於被動狀態。
同樣的,楚縱歌可以想到,王浩也可以想到。
王浩看着自己手中的西山地形圖,眉頭緊緊地皺着,他想過無數的作戰計劃,但是都是參照兵書上的來的。楚縱歌很瞭解他一定會想到去查兵書,到時候還有什麼辦法?
這個時候,王浩的帳篷裡進來了一個人,是王浩最信任的副將,姓張,只聽這個張副將問道:“將軍決定要採用哪個作戰計劃,末將好讓大家去準備。”
王浩現在在兩個作戰計劃中間拿不定主意,一個是他在兵書上看到的,另一個是這位副將提出來的,很不按常理出牌。
平心而論,如果想要贏得勝利話,王浩覺得自己的這位副將提出來計劃更合適,但是他是太后的人。臨走前太后還在宮裡傳召了他,好像現在還能聽到太后的聲音。
那天下午太后秘密召見了王浩,“愛卿此去西山,一定要保住四皇子的命。”太后已經明顯見老了,聲音都不如以前威嚴了。
王浩低聲回答:“是。”然後就被太后身邊的貼身女官送出了皇宮。
現在在王浩面前的這兩份作戰計劃,一份贏得戰爭勝利的機會是五成,另一份贏得戰爭勝利的機會只有三成不到。
王浩又仔細看了看,發現那份有五成把握的計劃可能會導致四皇子失了性命,最終還是一咬牙,“用本將軍的計劃,告訴他們,立刻準備吧。”
張副將有些不敢相信,“可是將軍,這……”
王浩打斷張副將的話,“立刻執行,你還要本將軍在說幾次?”
張副將不敢在多說什麼,立刻就下去叫人準備了。
而蘇蘇那邊,已經做好了第一次進攻的所有準備。決戰是從子時開始的,而楚縱歌和秦朗,已經安排好了子時的偷襲,先打朝廷禁軍一個措手不及。
按照楚縱歌對王浩的瞭解,他料定王浩一定會讓自己的將士先休整一天,而第二天才發起進攻。他們休整的時候,就是“紅衣騎”偷襲的大好時機。
暮色四合,氣溫也低下來。蘇蘇照例裹上厚厚的棉襖,今天晚上,她就待在營地裡,秦朗保護她,楚縱歌帶人去偷襲。
等楚縱歌他們出發之後,蘇蘇心神不寧,即害怕楚縱歌他們出危險,又覺得自己是多想了,楚縱歌那麼厲害怎麼會出危險呢?
坐立不安的時候,秦朗突然說道:“蘇蘇,這上面很硌人嗎?”
蘇蘇一下沒有反應過來,“沒有啊,這很平啊。”然後就想明白了,“你有話就直說吧。”
秦朗看着蘇蘇正色道,“你現在擔心也沒有其他辦法,不如就好好坐着,實在還是擔心的話就去拿本書來看,不要自己嚇自己。”
蘇蘇想了想,覺得也是,就去翻了一本兵書出來。楚縱歌和秦朗來西山的時候帶了很多兵書,蘇蘇沒想到自己還能在西山上看兵書打發時間。
而此時,楚縱歌已經帶人悄悄的繞到朝廷禁軍駐守的山峰的下。
今天晚上沒有月亮,楚縱歌他們都穿着黑色保暖輕便的夜行衣,藉着夜色的掩護,開始上山。
春末的山上草已經長的很高了,樹葉也非常濃密,把楚縱歌他們的身形掩得一乾二淨,誰都不會想到正在休整的時候“紅衣騎”會偷襲。而且楚縱歌他們已經將朝廷禁軍駐守的地方摸得透透徹徹,這下真是天時地利全部佔了。
蘇蘇只覺得自己越來越煩躁,她手邊的兵書還沒有翻幾頁就被她放在一旁,秦朗看着蘇蘇這麼着急下去也不是辦法,就把蘇蘇拉到沙盤前,“我給你講講我們的偷襲計劃,說不定等講完了他們就回來了。”
蘇蘇見過那個沙盤,楚縱歌和秦朗以及其他“紅衣騎”的高層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經常會在沙盤上演練,指指點點,可惜蘇蘇那幾天正忙着升級平底鍋,也沒有好好聽他們的計劃。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到了子時,楚縱歌等人藉着夜色的掩護悄悄地往山峰上走。他們準備上山去燒朝廷禁軍的帳篷。
帳篷裡,秦朗的聲音響起來,漸漸的平復了蘇蘇煩亂的心,“這裡,有一條上山挖草藥的山民走的一條路,沒有熟悉的人帶領根本找不到。”他的手中拿着一根小竹棍,在沙盤的某處指了指。
山峰下,楚縱歌跟在大牛身後,慢慢沿着那條採藥人走的小路往上爬。小路很陡峭,不小心的話就會滑下山坡。
秦朗手中的小竹棍從剛纔指的地方往上走,停在一個地勢平緩的地方,“大概走一刻鐘,就到了這兒,這裡是朝廷軍隊安營紮寨的最好地方,很平緩,而且這兒還有一眼山泉,取水很方便。”
此時,楚縱歌他們已經到了朝廷禁軍駐紮的地方,此處燈火通明,帳篷擺放的都很整齊,還有人走來走去的巡邏。楚縱歌不敢大意,向其他人打了個手勢,示意大家原地不動,等待時機。
秦朗的聲音還是不急不緩,“之前我們和朝廷禁軍一起對抗過叛軍,因此對禁軍的佈防換防時間很熟悉,他們第一班人馬是從亥時到第二天子時結束,丑時一到就會回去交接,這個時候會有一刻鐘的時間,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潛入他們的帳篷。”
楚縱歌計算着時間,還有半刻鐘就到了丑時,到時候禁軍就要換防了,那個時候,就是他們的好機會。
蘇蘇看着沙盤,“他們會怎麼做?”她現在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聽聽楚縱歌他們的偷襲計劃。
秦朗眸色深邃,“丑時一到,禁軍換防,楚縱歌他們會趁此機會過去躲在帳篷背光的地方,把隨身攜帶的煤油倒在帳篷上,然後點火,趁亂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