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只要堅守,就有希望

其實,早在大軍突入西海的時候,張掖郡就已經按兵不動了。

他們曾經組織過援軍,但在信使回報,西郡叛亂,太守趙爽率軍阻住驛道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

毫無疑問,他們是有忠心的,但不多。

如果西郡沒反,或許張掖援軍已經開往武威了,但西郡反了,路不通,那就怪不了我們了,這就是他們的想法。

張掖西邊的酒泉、晉昌二郡一般無二。

他們沒有特別強烈的救援武威的想法。能救就救,不能救就算了,指望這三軍集結重兵與西郡死磕那是想多了。

另外,敦煌郡直接易幟,歸順大梁。

這個郡位於西睡邊鄙之處,但卻是個大郡,在雍秦流民大舉涌入之前,甚至比武威人口還多。

涼州有名的豪族,大多聚集於此處。

如龍勒索氏、廣至蓋氏、淵泉張氏(張氏在晉昌有分支,亦宗黨旺盛)、效谷宋氏、曹氏、令狐氏、敦煌匯氏、馬氏(馬氏在酒泉有分支)、陰氏(陰氏在武威有分支)、段氏、侯氏、尹氏等。

其中,尤以索、張、陰、宋四姓爲最,在涼州幕府中佔據了大多數職位。

可以這麼說,涼州幕府一半以上的將吏是敦煌人,由此可見敦煌郡在涼州十二郡三營中的重要地位。

敦煌郡舉義歸正,其實是諸大族支持的,但他們一個都沒出面,反正太守辛憑「一意孤行」

說要歸順大梁,大家也沒法阻止是不是?

他們這麼做,主要還是爲了保證身在武威做官的族人的安全。

能去那邊當官的,肯定是族中比較出色的子弟或地位不俗的長者,你把他們坑了,像話嗎?

新設沒多久的高昌郡太守楊宣是張駿心腹,敦煌一舉義,立刻斷了其入援通道。

楊宣手中兵不多,除了戊己校尉府的趙貞殘兵外,就只有當初張駿留給他的兩千武威兵,其人收到消息後,立刻準備救援,並且移玉門營,後者不應。

於是事情就消停下來了。

西域長史李柏深受張軌大恩,又得張駿信重,在楊宣偃旗息鼓後,他去信一封,破口大罵,打算單獨出兵救援武威,並且傳令鄯善、龜茲等國,令其各派兩千騎來會,但被手下文武將官勸阻了。

西域長史府位於樓蘭,非常依賴中原。

別看他們去年會同高昌太守楊宣一起,征討鄯善等國,威風不可一世。但說到底只有幾千兵而已,西域城邦國家再小,真怕你這三五千人?

人家怕的是中原朝廷震怒,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所以表示順服,給個面子而已。

西域長史府和高昌郡(原戊己校尉府)一樣,面臨着非常現實的問題,即他們需要尋求中原朝廷的支持。

一旦涼州張駿被擊敗,而他們的立場又站在張駿一邊,事後被清算時必然慘不可言。

退一萬步講,人家沒清算你,但也不支持你了,你還怎麼號令西域諸國。

說白了,他們需要扯中原朝廷的虎皮,無論這虎皮是漢、魏、晉還是樑,你總得有一張。

他們沒資格參與中原混戰,靜觀其變,等待大軍頭們決出勝負即可。

如此七算八算,涼州局勢基本明晰了:

金正統率的南路軍與靳準統率的東路軍已經會師於姑臧城下,嶺南三郡一起造反,武威、武興二郡外圍勢力基本被清掃一空一一以金城太守竇濤、將軍宋毅、董廣敗亡爲標誌。

北路軍在五月初抵達西海,一擊即破。

西海太守張肅率軍南下,病倒於途。

軍士們仿徨無依,已決定投降。

武威以西諸郡要麼投降,要麼按兵不動,要麼想救援卻被勸阻或道路不通。

總之,張駿就剩一座姑臧城了。

******

五月初三,就在北路軍襲取塞上翁城之時,姑臧東側、北側的小城已被攻破。

東城是金正驅趕胡兵攻破的。

此城名曰「講武場」。

周長不過千餘步,部分區域植有園果,另有講武場可供操練,內駐數百兵。

盧水胡首領沮渠遮帶着本部丁壯,以及部分鮮卑人,頂着姑臧城頭的箭矢,三面圍攻,在付出了兩千多人傷亡的代價後,拔除此城。

黑稍右營也攻了一次,以積攢戰鬥經驗這支部隊雖然訓練幾年了,但上戰場的機會較少。

攻滅匈奴時,在上郡攻打過一些堡寨。

前番洪池嶺大戰,他們也列陣參與了,但從頭到尾都沒實際接戰,只感受了下大規模戰列野戰的氣氛。

此番攻武威東城,督軍趙瑋親自擂鼓,數千人分批攻打,表現還不錯。

金正可不慣着誰,但凡歸他指揮,都要上陣廝殺,不是說禁軍就可以避戰的。

北城被禿髮氏、乞伏氏的人聯合攻下,死傷與東城差不多。

此城名叫「玄武圃」,內植園果、藥材,有一座非常小的宅院,是張駿的「行宮」。

胡兵涌入城中後,將能搶的東西都搶光了。

武器、糧食、布匹、牲畜等等,一掃而空,可惜還是所得甚少,難以彌補虧空。

講武場、玄武圃攻克後,西側、南側的近千守軍直接降了,被勒令開出城池,羈押了起來。

自四月二十六日主力大軍抵達姑臧後,總計七八天的時間,除開前幾天是整頓來此的各種部伍,打製攻城器械外,後面幾天便是圍攻乃至攻城戰了。

今四面小城已破,再不用擔心側翼遭襲,大規模攻城的時機已經成熟。

城內守軍的兵力已經探查清楚了。

精銳可戰之兵不超過六千,另有差不多一萬五千丁壯。

丁壯並非毫無戰鬥力。

涼州情勢特殊,即便是民壯也富有戰爭經驗,野戰都能打一打,別說守城了。

糧草、軍資據信還算充足,守個半年不成問題。

真要強攻的話,損失會非常巨大。

金正固然不在乎軍士的性命,甚至連自己的命都不是特別在乎,但他也知道,你要是真整出死傷幾萬人的慘重代價,把帶過來的府兵弄得傷筋動骨,即便最後拿下了姑臧,斷然沒好果子吃。

所幸都這個時候了,姑臧守軍士氣低落,並無死守頑抗的必要,或許存在別的破城方式。

這一天,他在城外轉悠了一圈,隨後便召見了武威各豪族耆老、部落酋豪,與他們共商大計。

******

姑臧城內確實暗流涌動。

自大軍圍城後,張駿幾乎每天都要在閒豫堂內召集幕府將吏議事,今日同樣不例外。

輝煌綺麗的殿室內,張駿的臉色特別難看。

他是個有主意的人,下定決心後就會去做,意志非常堅定。但在這種生死關頭,他卻猶豫了,

失去了往日的果決,內心隨着幕僚們的爭論,一會傾向投降,一會又傾向死戰,搖擺不定。

支持他的主要是敦煌宋氏的人。

這是一個武力強宗,晉朝纔開始發跡,但地位低下。

張軌治涼州後,面對遍地豪族的現實,大力提拔豪強、胡酋。

前有氏酋竇濤,壓制金城的漢人世家大族,

後有武力強宗宋氏,拔其門第,大加任用,對衝舊族的影響力。

張軌的立威之戰就是宋配爲他打的,斬首萬餘,迫降武威郡內的鮮卑部落十餘萬人。

後來宋配又爲他擊敗謀奪涼州刺史大位的張鎮、張越兄弟,復爲其擊敗秦州刺史裴苞,戰功赫赫,數年前病逝於西平太守任上,

前陣子在洪池嶺戰死的威遠將軍宋毅,被靳準擊敗的揚烈將軍宋輯都是敦煌宋氏的人。

另有宋修、宋混、宋澄兄弟及宋晏、宋矩及宋配之子宋悌,皆一時俊彥。

年歲稍長的宋修任武興太守,已被囚禁。

剩下的年紀較輕,在涼州幕府及西平郡公府擔任下級僚佐。

再給宋氏二十年時間,待這些青年俊異積累了資歷,武威幾乎要成「宋家幫」了。

他們其實是不願看到張駿失敗的。

這會便是吃了敗仗而回的宋輯在侃侃而談:「吾聞邵賊以金正爲帥。此人領兵,喜勇猛精進動如脫兔,而今卻是圍城之戰,恐非金正所長。」

「其人又廣集叛夫,聚衆十餘萬,聲勢看似煊赫,然末將登城望遠,卻見金正營中每日屠宰牲畜以千計,糧草消耗無算,長此以往,諸部怨忿。」

「禿髮、乞伏、沮渠等部野無所掠,卻在攻戰時死傷人丁,必不能久持也。金正若強行驅使其攻城,定起變亂。”

‘屆時,主公只需遣一支精兵,趁夜出城掩殺,諸胡自亂也。而諸胡一亂,邵兵亦會喪膽,皆思歸去。涼州勁兵可緊其後,趁勢掩殺,可獲大勝。」

說完,宋輯看向其他人,道:「今只需堅守即可。守上一月,賊人便成疲軍,守上二月,賊營便會鼓譟,堅守三月之後,賊若不解圍而去,定難逃覆沒之局。」

司馬韓璞目光與宋輯一觸,曬然失笑。

計劃是不錯。

樑軍遠道而來,消耗極大,若能守三個月以上,他們怎麼着也該退了。但問題是,你守得了三個月麼?

七天前樑人驅趕六千洪池嶺降兵至城外,極大影響了士氣。

兩天前,東西南北四座小城皆陷,其中兩座甚至是直接投降的,還看不出來嗎?

再等幾天,若西邊諸郡皆降的消息傳來,大夥看到只剩武威一座孤城了,會怎麼想?

守三個月?思之令人發笑。

長史陰元看到宋輯投注過來的目光時,淡淡一笑,道:「宋將軍乃沙場宿將,老於兵事,所言自然是有道理的。」

撫戎將軍張閬也看到了宋輯逼視過來的目光,但他資歷很老,多年前曾奉張軌之令,率義兵至洛陽勤王,還當過金城、武興、武威三郡的太守,自然不懼宋輯這種人的挑畔。

此刻毫不退讓,只道:「宋將軍前番率三千兵東出,後只得千人而還。敗仗若此,還敢大言不慚,實乃可笑。主公若聽信汝之妖言,張氏死難無子遺矣。」

「膨!」張駿重重拍了下案几。

他知道,自從殺了辛韜、賈騫二人後,少府(涼州刺史府)、太府(西平郡公府)數十僚佐看他的眼神就變了。

除以宋氏爲首的少數人外,大部分都不支持他。

今日這場議事就看出來了。

人是到了,但不說話,或者陰陽怪氣,還有直接回罵的。

這般暗流涌動,他實在不敢想將來會怎樣,

他才二十二歲,本來就很多人不服他,如今又處於這麼一個大軍圍城的局面之下,稍有風吹草動,極可能變生肘腋。

會不會有人暗中開城門?

會不會有人取他頭顱以獻?

閒豫堂外傳來了一陣腳步聲,打斷了張駿的胡思亂想。

片刻之後,理曹索詢快步入內,稟道:「主公,僕率兵巡城,見得陰治中(陰澹)親隨自長安回返,攜書信一封。」

說罷,將信件呈遞而上。

一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到了這封信上。

第986章 第一次朝賀(上)第885章 改制(上)第1251章 海路第1105章 臘月(上)第九十五章 搶種與養望第一百五十六章 居家與工作(上)第八十三章 戰略方向第1111章 收復第831章 伏發第832章 踏入雁門第1284章 家宴第1174章 敲定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於人第1324章 瓜熟蒂落第841章 主動第九十六章 朝賀(上)第一十八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一章 善後安排第1301章 控制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226章 喜劇與悲劇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監獄簽到第四十一章 怨言與崩第1100章 取捨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選第1099章 兩難選擇第1096章 安內與聯手第1403章 經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1360章 戰利品第935章 入城(下)第一百七十章 轉進如風第九十二章 司空最後的下落第六十八章 兩口子第一百零八章 瞬息萬變第1123章 敵動我也不動第一百六十六章 穩重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爛透了!第四十四章 入見第894章 探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第1360章 戰利品第一百七十三章 襲擾與前進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稔第1199章 閒人們第九十八章 囂張(下)第十章 亂兵第1347章 押解第1369章 事了拂袖去第一百六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十三章 臨走前的佈置第1268章 兒女之事第811章 鴻篇鉅著第1340章 堆積的量變第一百五十二章 私事與公事第一百零九章 軍議第801章 政務第1209章 籬笆城(下)第899章 決意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976章 勉爲其難第952章 着急的人第四十五章 女人男人第二十六章 真正的本錢第1020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略意圖第六十章 關中閒子第1079章 丟下第四十三章 重建(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集結第1410章 碰到了算你倒黴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降”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一百十二章 大宴賓客第1295章 預先部署第一百十三章 捉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牢籠第1416章 體會第946章 苦難的行軍第一百十五章 老父親第一百三十八章 賣命第809章 變化第二十一章 考城第1138章 戰爭的腳步(上)第七十五章 偶遇第1332章 邀擊第879章 無奈的轉變第三章 潘園第916章 議定第三十一章 讖謠第一百八十八章 挺會玩啊第1295章 預先部署第1118章 溫與趙第八十五章 風平浪靜(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百十六章 來人第1124章 小透明第824章 禮物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
第986章 第一次朝賀(上)第885章 改制(上)第1251章 海路第1105章 臘月(上)第九十五章 搶種與養望第一百五十六章 居家與工作(上)第八十三章 戰略方向第1111章 收復第831章 伏發第832章 踏入雁門第1284章 家宴第1174章 敲定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於人第1324章 瓜熟蒂落第841章 主動第九十六章 朝賀(上)第一十八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一章 善後安排第1301章 控制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226章 喜劇與悲劇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監獄簽到第四十一章 怨言與崩第1100章 取捨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選第1099章 兩難選擇第1096章 安內與聯手第1403章 經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1360章 戰利品第935章 入城(下)第一百七十章 轉進如風第九十二章 司空最後的下落第六十八章 兩口子第一百零八章 瞬息萬變第1123章 敵動我也不動第一百六十六章 穩重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爛透了!第四十四章 入見第894章 探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第1360章 戰利品第一百七十三章 襲擾與前進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稔第1199章 閒人們第九十八章 囂張(下)第十章 亂兵第1347章 押解第1369章 事了拂袖去第一百六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十三章 臨走前的佈置第1268章 兒女之事第811章 鴻篇鉅著第1340章 堆積的量變第一百五十二章 私事與公事第一百零九章 軍議第801章 政務第1209章 籬笆城(下)第899章 決意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976章 勉爲其難第952章 着急的人第四十五章 女人男人第二十六章 真正的本錢第1020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略意圖第六十章 關中閒子第1079章 丟下第四十三章 重建(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集結第1410章 碰到了算你倒黴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降”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一百十二章 大宴賓客第1295章 預先部署第一百十三章 捉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牢籠第1416章 體會第946章 苦難的行軍第一百十五章 老父親第一百三十八章 賣命第809章 變化第二十一章 考城第1138章 戰爭的腳步(上)第七十五章 偶遇第1332章 邀擊第879章 無奈的轉變第三章 潘園第916章 議定第三十一章 讖謠第一百八十八章 挺會玩啊第1295章 預先部署第1118章 溫與趙第八十五章 風平浪靜(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百十六章 來人第1124章 小透明第824章 禮物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