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下東漢和鮮卑的戰爭

鮮卑起源很早,冒頓單于時就有了,被匈奴打敗,遠竄塞外。

東漢時期,匈奴潰滅後,鮮卑蠶食匈奴地盤,吸收當地各個部族(包括匈奴),慢慢形成了融合民族。

史載匈奴遺種十餘萬落,應該大部分都被鮮卑吞併了,或者被擊殺了。

落是草原計量單位,最開始是一個帳篷。到了曹魏、西晉時期,烏桓、鮮卑出現幾個帳篷在一起放牧(一般是4個帳篷),這幾個帳篷統稱爲一落,但並非普遍現象。

落的人數很不好統計。

如果是單個帳篷,少則一人,多則一大家子4-7人。

如果是多個帳篷,那更不好統計。

下面進入正題。

鮮卑一開始的戰鬥力是比較差的,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鮮卑、匈奴萬餘騎寇遼東,太守祭肜“自被甲陷陣,虜大奔,投水死者過半,遂窮追出塞”。

戰鬥過程就這麼簡單一句話。

從中可以判斷出,鮮卑、匈奴騎兵10000+入侵遼東,東漢軍隊集結交戰,鮮卑、匈奴的輕騎兵直接被重甲騎兵沖垮了。

這個時候的鮮卑,大概率還是傳統草原騎射戰術,本身裝備也差,被一衝就垮。

此戰過後,鮮卑明白了自己的斤兩,於是前來投靠。

但投靠的時間不長。

(一)漢和帝時期(88-106)——東漢開國六七十年,距離董卓入京(189)天下大亂還有大約一百年時間——鮮卑第一次叛亂。

(1)和帝永元九年(97),遼東鮮卑攻肥如縣,太守祭參坐沮敗,下獄死——規模不詳,戰鬥過程不詳。

(2)永元十三年(101),遼東鮮卑寇右北平,因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規模不詳,戰鬥過程不詳。

漢和帝在位剩餘時間無戰鬥記錄。

總結一下:這兩次基本就是寇邊劫掠,規模應該不大,最多幾千騎兵。

(二)漢殤帝、漢安帝時期(106-125)

(1)延平元年(106),鮮卑復寇漁陽,太守張顯率數百人出塞追之,後來遇到鮮卑人埋伏,幾百人潰散,張顯、嚴授等人斷後力戰,俱死。

“因復進兵,遇虜伏發,士卒悉走,唯授力戰,身被十創,手殺數人而死。顯中流矢,主簿衛福、功曹徐鹹皆自投赴顯,俱歿於陣。”

永初年間(107-113),“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因築南北兩部質館。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是後或降或畔,與匈奴、烏桓更相攻擊。”

鮮卑投靠了過來,幫東漢打匈奴、烏桓。

這應該是東漢使用了外交手段。

匈奴、烏桓一樣入塞劫掠,東漢也很煩他們,於是拉攏鮮卑。

鮮卑大概也想進一步吞併匈奴、烏桓的部落,並收取互市好處,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另外,此時鮮卑並未統一,來投的部落也不能代表鮮卑這個大羣體。

(2)元初二年(114),遼東鮮卑圍無慮縣,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鮮卑無所得。復攻扶黎營,殺長吏。

(3)元初四年(116),遼西鮮卑連休等遂燒塞門,寇百姓。烏桓大人於秩居等與連休有宿怨,共郡兵奔擊,大破之,斬首千三百級。

(4)元初五年(117)秋,代郡鮮卑萬餘騎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燒官寺,殺長吏。

(5)這一年冬天,鮮卑入上谷,攻居庸關,復發緣邊諸郡、黎陽營兵、積射士步騎二萬人,屯列衝要。

(6)鮮卑入馬城塞,殺長吏。度遼將軍鄧遵發積射士三千人,及中郎將馬續率南單于,與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出塞追擊鮮卑,大破之。

(7)建光元年(121),其至鞬復畔,寇居庸,雲中太守成嚴擊之,兵敗,功曹楊穆以身捍嚴,與俱戰歿。

鮮卑於是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度遼將軍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發廣陽、漁陽、涿郡甲卒,分爲兩道救之;常夜得潛出,與夔等併力並進,攻賊圍,解之。

到了這會,史書對鮮卑有一個評價:“鮮卑既累殺郡守,膽意轉盛,控弦數萬騎。”

(8)延光元年(122),復寇雁門、定襄,遂攻太原,掠殺百姓。

(9)二年冬(123),其至鞬自將萬餘騎入東領候,分爲數道,攻南匈奴於曼柏,薁鞬日逐王戰死,殺千餘人。

(10)三年秋(124),復寇高柳,擊破南匈奴,殺漸將王。

漢安帝這不到二十年過去了。

總結一下,比起漢和帝十八年,戰鬥頻次大大增加,規模也逐漸變大了。

如果說之前還是幾百、幾千規模,現在已經是幾千、萬餘規模。

東漢邊塞郡縣的兵力構成是:郡兵+胡騎。

郡兵裡面胡人、漢人都有,步騎皆有。

胡騎主要是匈奴,烏桓,可能也有部分投靠過來的鮮卑。

元初五年(117)是一個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東漢朝廷調用內地兵馬,不然守不住,如積射士、黎陽營。

積射士是弓弩兵,主要用來防守,也可以跟隨車隊出戰。

黎陽營是東漢正規騎兵。

但這兩者都有很大缺陷,積射士主要參加防守戰鬥,黎陽營規模太小,對外作戰主力還是靠的胡人僱傭兵以及邊塞郡兵裡的騎兵部隊——後者和黎陽營一樣,規模也不大。

116年,烏桓大人於秩居和鮮卑大人連休有仇,與郡兵一起奔擊,斬首1300。

117年算是一次規模比較大的戰鬥了,因爲鮮卑人自秋入冬,連續進攻,連破城邑,連殺長吏,於是鄧遵率積射士3000弓弩兵、匈奴騎兵(人數不詳)、兩個郡的郡兵(人數不詳),出塞追擊,大破之。

戰鬥過程其實可以推導。

鮮卑人大掠而回,跑路了,鄧遵尾隨撤退的鮮卑人追擊,戰果是“大破之”,“獲其生口及牛、羊、財物甚衆”。

121年開始,東漢就比較被動了。

鮮卑四分五裂,不斷有人投靠漢朝,又不斷有人反叛,同一時間內反漢的鮮卑人穩定在“控弦數萬騎”。

從121年-124年,遼東、遼西的胡人僱傭兵損失慘重,死了兩個王。

鮮卑人戰鬥力提升了,也打出了自信心“鮮卑既累殺郡守,膽意轉盛”。

東漢邊塞四處是漏洞,還被鮮卑打到太原,“掠殺百姓”。

(三)漢順帝(125-144)時期

(1)永建元年(126)秋,鮮卑其至鞬寇代郡,太守李超戰死。

(2)永建二年(127)春天,前一年秋天入寇的鮮卑人飽掠而回,中郎將張國派兵尾隨追擊。

“遣從事將南單于兵步騎萬餘人出塞,擊破之,獲其輜重二千餘種。”

(3)還是這一年,遼東鮮卑六千餘騎亦寇遼東玄菟,烏桓校尉耿曄發緣邊諸郡兵及烏桓率衆王出塞擊之,斬首數百級,大獲其生口、牛、馬、什物,鮮卑乃率種衆三萬人詣遼東乞降。

(4)三年、四年(128-129),鮮卑頻寇漁陽、朔方。

(5)六年秋(131),耿曄遣司馬將胡兵數千人,出塞擊破之。

(6)同年,漁陽太守又遣烏桓兵擊之,斬首八百級,獲牛、馬、生口。

烏桓豪人扶漱官勇健,每與鮮卑戰,輒陷敵,詔賜號“率衆君”。

(7)陽嘉元年(132)冬,耿曄遣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衆王侯咄歸等,出塞抄擊鮮卑,大斬獲而還.

(8)二年春(133),匈奴中郎將趙稠遣從事將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出塞擊鮮卑,破之,斬獲甚衆。

(9)秋天,鮮卑穿塞入馬城,代郡太守擊之,不能克。

134年及之後十年無戰鬥記錄。

總結:漢順帝十九年間,前幾年鮮卑依然入寇,東漢採取了“以胡制胡”的策略。

比如127年,張國派幕僚“從事”統率匈奴兵萬餘。

131年,耿曄派幕僚“司馬”率胡兵數千人。

同年,漁陽太守派烏桓兵出擊。

132、133年幾次,都是匈奴、烏桓等兵出擊。

胡人花錢少,一點點錢帛就能僱傭其賣命,使用胡人僱傭軍看樣子是一種低成本省錢方式,這可能與西邊涼州局勢有關。

這幾次胡人輕騎出塞,應該是一種突襲戰術,即打擊正在放牧的鮮卑人,讓他們措手不及,殺其人丁,掠其牛羊,破壞其生產力,再輔以政治手段,招降部分鮮卑部落,分化瓦解。

所以漢順帝后十年,鮮卑人消停了一段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東漢朝廷用胡人打仗,開始出現賴賬、拖欠工資的事情,後果一時不顯,但長期這麼做,很顯然會打擊胡人僱傭軍的積極性,惡果會慢慢顯現。

另外,這一時期的交戰規模也不大。

(四)漢衝帝、桓帝(144-168)時期

一開始比較太平。

順帝后期(137年),鮮卑人投鹿侯“初從匈奴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

好傢伙,出去從軍三年,回來後老婆生了個兒子?

鹿侯歸,怪欲殺之。

他老婆說我可以解釋的:“出門打雷,擡頭看時,嘴巴張着,正好有冰雹落入嘴裡,不小心吞下去了,於是就生了這個孩子。”

投鹿侯不聽,遂棄之。

妻私語家令收養焉,名檀石槐。

檀石槐家庭條件還不錯,居然有“家令”這個官。

“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異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單騎追擊之,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乃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遂推以爲大人。”

從十四五歲起,檀石槐就開始一步步統一草原的步伐。

(1)永壽二年(156)秋,檀石槐20歲,已經有了一定的地盤和部衆,“遂將三四千騎寇雲中”。

(2)延熹元年(158),鮮卑寇北邊。冬,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于出塞擊之,斬首二百級。

(3)二年(159),鮮卑入雁門,殺數百人,大抄掠而去.

這兩次不知何人統率,應該是部落老毛病犯了,南下劫掠,規模是千人級(斬首二百)。

(4)六年夏(163),千餘騎寇遼東屬國.

(5)九年夏(166),這一次規模罕見地龐大——

“遂分騎數萬人入緣邊九郡,並殺掠吏人。於是復遣張奐擊之,鮮卑乃出塞去。”

從這一年往後,隨着檀石槐逐步統一草原,邊患已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有時一年達三十次之多。

漢桓帝決定用外交手段解決:封王+嫁公主和親。

檀石槐野心勃勃,拒絕了。

“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爲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爲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濊貊二十餘邑爲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爲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爲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這一段時期,史書都不太好記載鮮卑入寇了,因爲一年最多三十次,怎麼記載?

以前幾年甚至十年都沒一次,密集時期一年一次,偶爾兩次,現在鮮卑入寇的規模、頻率太誇張了,而東漢只能派胡人僱傭軍出動,聊作抵禦。

漢桓帝在位22年。

(五)漢靈帝(168-189)時期

(1)熹平三年(174)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

(2)五年(176),鮮卑寇幽州。

(3)六年(177)夏,鮮卑寇三邊。

這幾年邊境劫掠其實非常頻繁,史書就只簡單記載今年鮮卑來劫掠了,懶得具體寫了,太多了。

漢朝還是派胡人僱傭軍出戰。

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徵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

一開始不同意,覺得打不過,沒有勝算。

後來中常侍王甫力排衆議,出兵便定下了。

調遣精銳兵馬,分三路,以夏育、臧旻、田晏爲將,用軍事手段解決鮮卑。

這是東漢與鮮卑糾纏幾十年以來,出動兵馬最多的一次。

三路統帥都富有經驗。

夏育是涼州三巨頭之一,是對羌作戰的名將。

“夏,自進營,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里,遣田晏、夏育將五千人據其山上。羌悉衆攻之,厲聲問曰:“田晏、夏育在此不?湟中義從羌悉在何面?今日欲決死生。軍中恐,晏等勸激兵士,殊死大戰,遂破之。”

“分遣晏、育等將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里許。又遣司馬張愷等將三千人上東山。虜乃覺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自率步騎進擊水上,羌卻走。因與愷等挾東西山,縱兵擊破之,羌覆敗散。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獲牛馬驢騾氈裘廬帳什物,不可勝數。馮禪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漢陽、隴西三郡,於是東羌悉平。”

三人之中,兩人是來自涼州的大將,戰功赫赫,就臧旻是依靠鎮壓內地起義叛亂起家的,非邊地大將,但也不能說沒有軍事經驗。

(4)六年(177)八月,夏育出高柳,田晏出雲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單于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

漢軍三路來攻,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衆逆戰”,他也分兵三路,三路對三路。

“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什七八。三將檻車徵下獄。”

東漢本來兵就不多,一下子損失三萬騎兵,直接逆轉兩國局勢。

於是檀石槐開始積極整頓內部,準備南下中原。

但四年後,突然病死了,活了四十五歲。

他一死,兒子和連繼位,能力很差,不能服衆,劫掠北地郡時被強弩射死。

然後鮮卑慢慢陷入內亂,互相攻殺,四分五裂。

(六)靈帝以後

鮮卑內戰之後,無力南下。

漢地也慢慢陷入亂戰。

曹魏時期,“後鮮卑大人軻比能複製御羣狄,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爲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

“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

“青龍中,帝乃聽王雄,遣劍客刺之。然後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

“比能衆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衆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軻比能算是檀石槐之後收拾最多部衆的人,但他最多時只有十幾萬騎,且曹魏一直想辦法干涉鮮卑內部,分化瓦解,以至於軻比能比檀石槐的實力差了很多。

曹魏沒有用軍事手段解決軻比能,他們採用的是“刺客”……

斬首之後,鮮卑再亂,散成一地。

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848章 奪城第七十一章 名不見經傳之地第十二章 又要賣命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人有份第1435章 劫難第957章 西事第四十四章 勢力(上)第1278章 今人何必不如古第951章 高貴鄉公冤氣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偶遇第一十八章 自省第1199章 閒人們第1093章 監察御史第一百六十章 出發第894章 探望第六十八章 統一思想第975章 暢談第一百三十二章 交易第1364章 船海(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團建第一百十五章 徵集第884章 陣腳第六十七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軍神速(上)第1139章 戰爭的腳步(下)第四十九章 勢力格局第1297章 青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沒有回頭路第一百三十三章 挖蛤蟆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808章 站直了,別躲!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1082章 安插自己人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一百章 硤石第七十二章 演武第1259章 隨心所欲第八十五章 風平浪靜(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給盟主蓋世之平凡加更)第1362章 投降派的努力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924章 長草的人心第一百五十章 遣還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1175章 行萬里路(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以正合,以奇勝(上)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第970章 王政(下)第五十七章 高調入城諸州都督、刺史(一)第966章 表率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1257章 行田(下)第四十一章 太白!第六十一章 “負面新聞”第四十一章 怨言與崩第1033章 家事與學第1273章 風氣第九十五章 搶種與養望第三十章 口袋裡的老鼠第五十四章 親迎第二章 部曲第963章 所重之事(下)第三十六章 借兵第905章 全線進攻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人第九十九章 巡視第三十七章 祁氏第870章 商路第1130章 感悟第一百章 官身第1428章 馬與人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886章 改制(下)第989章 岔路第1276章 你們先議一議第1062章 陛下可走華容道,也可徑下赤壁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一百二十章 決定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流第五章 弒君第二十一章 兩岸第977章 登基(上)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846章 燃料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二十九章 遲恐晚矣第908章 阻截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都可以談第971章 都尉與司馬第一百四十三章 故人離去第842章 說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1297章 青州第六十八章 兩口子
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848章 奪城第七十一章 名不見經傳之地第十二章 又要賣命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人有份第1435章 劫難第957章 西事第四十四章 勢力(上)第1278章 今人何必不如古第951章 高貴鄉公冤氣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偶遇第一十八章 自省第1199章 閒人們第1093章 監察御史第一百六十章 出發第894章 探望第六十八章 統一思想第975章 暢談第一百三十二章 交易第1364章 船海(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團建第一百十五章 徵集第884章 陣腳第六十七章 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軍神速(上)第1139章 戰爭的腳步(下)第四十九章 勢力格局第1297章 青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沒有回頭路第一百三十三章 挖蛤蟆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808章 站直了,別躲!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1082章 安插自己人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一百章 硤石第七十二章 演武第1259章 隨心所欲第八十五章 風平浪靜(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給盟主蓋世之平凡加更)第1362章 投降派的努力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924章 長草的人心第一百五十章 遣還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1175章 行萬里路(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以正合,以奇勝(上)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第970章 王政(下)第五十七章 高調入城諸州都督、刺史(一)第966章 表率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1257章 行田(下)第四十一章 太白!第六十一章 “負面新聞”第四十一章 怨言與崩第1033章 家事與學第1273章 風氣第九十五章 搶種與養望第三十章 口袋裡的老鼠第五十四章 親迎第二章 部曲第963章 所重之事(下)第三十六章 借兵第905章 全線進攻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人第九十九章 巡視第三十七章 祁氏第870章 商路第1130章 感悟第一百章 官身第1428章 馬與人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886章 改制(下)第989章 岔路第1276章 你們先議一議第1062章 陛下可走華容道,也可徑下赤壁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一百二十章 決定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流第五章 弒君第二十一章 兩岸第977章 登基(上)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846章 燃料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二十九章 遲恐晚矣第908章 阻截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都可以談第971章 都尉與司馬第一百四十三章 故人離去第842章 說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1297章 青州第六十八章 兩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