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節 大田作物

眼下大員這邊的硝石來源一共有三個渠道。

1:所有常住人口的排泄物,外加一些臭魚爛蝦經過堆硝之後的成品。

2:西方人從印度運來的硝石。

3:從大明收集到的硝石。

現在的局面是:除了第一個渠道能穩定產出硝石外,後兩個渠道都很不靠譜,到貨時斷時續,只能作爲計劃外物資使用。

那麼硝石的使用狀況呢?

排行第一的自然是軍隊了。無論是部隊用的黑火藥還是礦山用的硅藻土硝化甘油,都需要大批硝石做原料。

排行第二的是窯區基地本身。工業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三酸兩鹼,這其中硝酸是必不可少,用途最廣泛的化學品之一。

經過以上兩個部門的消耗後,如果......如果還能剩下一點硝石的話,那麼農業部門纔有可能得到一點尿素用來種地。

所以說糧食公司打一開始,就沒指望過尿素這種農業大殺器。要知道,臺南眼下已經開墾出來的耕地面積是30萬畝,而在未來幾個月內,米碩的計劃是將總耕地數翻一倍,所以那點尿素有沒有都一樣,杯水車薪。

除非有一天艦隊在孟加拉灣登陸,然後給那裡佔據着硝石礦的土王帶去礦山機械和小鐵路,否則這種原料短缺的局面是無解的,米碩他們也早有心理準備。

這也是樑樂天他們今天視察時,一致決定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原因。

豆科作物有根瘤菌,有天然固氮能力,相當於自帶氮肥,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規避了尿素這個難題。所以通常新開墾的野地,第一茬都要先種一波豆科作物用來肥地。

這種土地缺肥的情況在後世是見不到的——農民們過量施肥導致的土地板結倒是隨處可見。

所以金黃色的大豆在臺南當前的農業局面下,就成了契合度最高的一種農作物。

......

黃豆是大豆中產量最高的一種,原產於中國,在古文中叫做“菽”。這種農作物不但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還能產出豆油,是最重要的社會性作物之一。

大豆的用途極其廣泛,首先,用來做礦山炸藥的甘油,就可以用豆油來提煉。另外,豆油與桐油混合製成的油漆,正是當前窯區所能生產的。

大豆不但被拿來做糧食,做各種豆製品,醬油;它的蛋白質還被提取出來做各種食品......像某些合成牛排,蟹肉棒等等裡面就摻入了大豆蛋白,反正屌絲們也吃不出來。

被榨乾豆油後的豆餅是優質的蛋白飼料,家畜非常喜食。另外,豆餅也可以拿來肥田,只不過這種用法在後世被化肥替代了。而大員這裡由於太窮,所以豆餅都拿去餵了牲畜,沒有多餘的當肥料。

在後世,發源於中國的大豆已經成了全世界產量最大的農作物之一。美洲那些國家依靠廣袤的平原,反而成了大豆出口國......中國每年都要進口3億噸的大豆用來做飼料和榨油。這也成了國家軟肋之一:貿易戰一開打,飼料和肉價馬上開始波動。

這是沒辦法的事:無論工業還是農業,平原所能產生的財富是遠遠超過山地的,而成本卻又遠遠低於山地。

......

確定了新開墾的耕地統統上馬大豆項目後,樑樂天和米碩兩人又回到了電三輪上,繼續往東開去。

再往前不遠,就是正規的大田作物區了。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分佈着大片的土豆田,番薯田和玉米田。螞蟻一般的農場職工正在田間勞作,遠處還能看到黑點般大小的拖拉機在緩緩移動。

這三種是經過篩選後,最終被糧食公司挑選出來的主糧作物。

臺南平原終年溫潤,七八月間的平均氣溫是33℃左右,即便是冬季最冷的一二月,平均氣溫也在16℃上下。

再加上本地水源充沛,所以除了一些熱帶植物外,絕大部分農作物都可以在臺南平原播種生長......無非是產量高低的問題。事實上,很多北方農作物在溫暖的臺南反而長勢更好。

後世的臺南平原,主力農作物是水稻和甘蔗。這兩種“高檔貨在眼下的大員是沒有多少市場的,或者說,短時間內穿越衆伺候不起兩位大爺。

水稻和甘蔗都是需要大量肥料和田間精細管理的作物,而這正是穿越衆眼下的短板所在。

像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沒有足夠肥料的話,產量就會很低......雖說大夥都知道在17世紀白糖是硬通貨,但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眼下還是先考慮填飽肚子爲妙。

水稻也是同理。需要蓄水的水稻田,不但容易引來可怕的蚊子軍團,還需要肥料和精細的灌溉系統,以及田間管理,總之,大米好吃秸難栽。

所以這兩種作物眼下在臺南的播種面積並不大。

真正跳上舞臺的,是土豆,番薯和玉米。

大航海時代是東西方開始密切交流的時代,很多植物種子都是這個年代傳播開的。這其中土豆,番薯和玉米基本上都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間段傳入大明的。

異軍突起的三種美洲作物,是真正的“統治者福音”,“皇朝穩定大殺器”,“小冰河時代最能抵抗氣候異常的農作物”。

可惜,崇禎兄就遲了一步,一步......淚奔,中國的演員都集體補過鈣了。

作爲通曉歷史的穿越衆,自然不會放過這三種大殺器。所以在已有的超過15萬畝的輪耕熟田中,大部分種植的都是這三種作物。

在後世,經過改良的馬鈴薯畝產可以達到3000——7000斤。是的,這不是放衛星,有些地方畝產萬斤也不稀奇。

而穿越衆這邊由於各方面條件跟不上,所以馬鈴薯的畝產通常在1500——1800斤左右。當然,就現有條件來說,這個產量已經足夠令人滿意了,不能奢求更多。

紅薯的畝產和馬鈴薯差不多。這兩種作物不但能現吃,還能給食品廠提供原料澱粉,用來製作各種易儲存的食品。

至於說玉米......在後世,臺灣的玉米產業走上了另一條路:水果玉米。

水果玉米是一種超甜玉米。皮薄、汁多、可以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汁液滿溢,就像水果一樣。

穿越衆自然不會種這麼小資的東西——適合大田種植的普通玉米纔是他們的菜。

另外,除了大田玉米外,在水土適宜的金門島,糧食公司也安排開墾了高粱和玉米田——後世的金門高粱酒赫赫有名,喝完頭不痛,是很不錯的臺灣特產。

......

以上三種作物,就是穿越衆從明國大批移民的底氣所在。這些高產速生的農作物,再加上從杭州和南亞收購的稻米,一波波抵擋住了吹氣球般膨脹起來的人口。

偏居一隅的大金龍帝國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起來,根源就在這一望無際的農田中。

樑樂天他們沿着土路,在大田中穿行了好久才趕到接近中央山脈丘陵地帶。

這一路上景色很單調:除了新開的大豆田,就是正在茁壯成長的主糧田,剩下的都是光禿禿的撂荒田。

由於這邊肥料不足,所以耕地在種植一兩季後,通常會撂荒一兩年時間用來恢復地力。這種方式在後世的大農場裡也經常使用,無論是化肥使用過多的板結田,還是地力不夠的普通田,都可以通過撂荒的方式來恢復地力。

......從赤崁區政府出發向東,差不多40公里路程後就是丘陵區。而這裡就離中央山脈不遠了。

山區的土層下方是礫石層,所以丘陵區的耕地面積爲零。或者說,在開發完平原中部適宜耕作的那幾百萬畝地之前,這裡不會有人來種田。

那麼既然如此,樑樂天他們跑來幹什麼呢?

丘陵區有水利工程。

中央山脈是臺南所有溪河的發源地。而臨近中央山脈的丘陵區湖泊改造工程,則是今年以來農業部的重點工程。

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是怎麼拔高都不爲過的。而一直以來農業部門和基建部門,包括之前的大辦公室,在水利方面也是投入了相當多資源的。

關於水利,這還不僅僅是農業方面一家的問題。穿越衆是在水利方面吃過大虧的——就在幾個月之前,第一個非正常死亡的穿越者陳有光,死在了夏季的暴風雨中。

經過那件事之後,原本還算穩紮穩打的水利建設頓時提高了一擋速度。領略到17世紀原始風暴威力的穿越者們,迅速調集了大批人手和設備開始增修水利。

之前已經修好的農田乾渠統統拓寬,之前只是清掏休整了河道的小溪小河統統加寬加深,像新港溪這種幹流,基建總公司甚至調來了小型海底撈開始挖沙拓整。

щшш ◆тTk дn ◆¢o

在一系列農渠和溪河水利工程大肆開挖的同時,有關於徹底解決臺南水利問題的中央山脈系列水庫工程也被提上了議程。要知道,之前因爲需要動用的資源太多,原本的大辦公室是打算過兩年再修建上游水庫的。

而樑樂天他們今天來視察的,就是系列水庫工程的前奏節目:丘陵區湖泊改造工程。

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314節 種牛第710節 收線(二)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233節 羣賢畢至(六)第499節 山精第463節 懟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445節 三角第43節 合作模式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472節 間隙第646節 站長第510節 三零式隧發槍第505節 臺北(四)第169節 轉運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37節 後庭對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323節 過期品第74節 忙碌第144節 林家兄弟第470節 京觀第121節 外籍勞工第423節 校場(二)第113節 種瓜得瓜第502節 臺北(一)第521節 榜樣的力量第68節 行路難第410節 黑煙第212節 殺王(九)第726節 歷史(一)第650節 夏口第412節 觀光第384節 真正的目標第641節 交待第458節 華容道第596節 登艦第606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七)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675節 幻變(三)第20節 攔路虎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586節 初見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276節 惡意第594節 上門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69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三)第641節 交待第504節 臺北(三)第344節 開港(十)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276節 惡意第13節 備戰備荒第307節 建制(五)第674節 幻變(二)第545節 葡人的抗戰準備(一)第492節 祠堂第718節 清場第572節 鴻基堡第175節 前程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70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七)第502節 臺北(一)第389節 報應來了第679節 北歸(四)第494節 賀扁擔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16節 靶場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140節 鍊鋼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456節 各方(一)第116節 夜謀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440節 三屯營第404節 法師與騎士第145節 熊道第229節 羣賢畢至(二)第304節 建制(二)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562節 接收(五)第498節 出逃第357節 開港(二十三)第518節 徭役第400節 方岳貢第122節 利潤點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297節 龍巖戰記(十九)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557節 明葡戰爭(九)
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314節 種牛第710節 收線(二)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233節 羣賢畢至(六)第499節 山精第463節 懟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445節 三角第43節 合作模式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472節 間隙第646節 站長第510節 三零式隧發槍第505節 臺北(四)第169節 轉運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37節 後庭對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323節 過期品第74節 忙碌第144節 林家兄弟第470節 京觀第121節 外籍勞工第423節 校場(二)第113節 種瓜得瓜第502節 臺北(一)第521節 榜樣的力量第68節 行路難第410節 黑煙第212節 殺王(九)第726節 歷史(一)第650節 夏口第412節 觀光第384節 真正的目標第641節 交待第458節 華容道第596節 登艦第606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七)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675節 幻變(三)第20節 攔路虎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586節 初見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276節 惡意第594節 上門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69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三)第641節 交待第504節 臺北(三)第344節 開港(十)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276節 惡意第13節 備戰備荒第307節 建制(五)第674節 幻變(二)第545節 葡人的抗戰準備(一)第492節 祠堂第718節 清場第572節 鴻基堡第175節 前程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70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七)第502節 臺北(一)第389節 報應來了第679節 北歸(四)第494節 賀扁擔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16節 靶場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140節 鍊鋼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456節 各方(一)第116節 夜謀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440節 三屯營第404節 法師與騎士第145節 熊道第229節 羣賢畢至(二)第304節 建制(二)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562節 接收(五)第498節 出逃第357節 開港(二十三)第518節 徭役第400節 方岳貢第122節 利潤點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297節 龍巖戰記(十九)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557節 明葡戰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