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八)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

法書法書不同於書法。法書是對古代名家墨跡的尊稱,包含着書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明清兩代宮廷內府集中了歷代法書作品,其情形見於康熙時所纂《佩文齋書畫譜》和乾隆、嘉慶兩朝所編《石渠寶笈》三編等著錄中。本世紀初,清代末帝退位前後,藏品流散而出。世紀中葉,一部分越過海峽,至今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五十年來,由於政府的關懷和收藏家(張伯駒、陳叔通、朱文鈞、羅福頤、鄧以蟄先生)的貢獻,衆多精品復歸紫禁城,於是書法寶庫得以重建,飲譽中外。不論是尺牘、詩文,還是寫經、抄本,無不意涉瑰奇,思逸神超。每每展卷,界破虛空,自能體會到:中國人這支筆,開始於一畫,留下筆跡,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爲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of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爲“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2),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

【歷史沿革】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衆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爲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爲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爲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爲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爲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爲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羣,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着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佈局】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佈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羣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爲直角,北側轉角皆爲圓弧形,象徵着“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爲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幹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着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裡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爲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爲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爲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爲迴音壁。皇穹宇臺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臺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祈谷壇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爲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

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三十 道雖高尺魔高丈(下)二十七 線索人物(上)六十 背叛(五)六十一 抽絲剝繭(二)十一 雪嶺遺釵(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七)四十 僞善者(五)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十六)六十七 決戰,天池雲端(夢解篇)(一)五十七 言而無信(四)一 夢開始的地方(上)四十七 聯盟會(二)五十二 假假真真(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三十六 過眼雲煙情仇在(一)十七 趕屍路(上)後記(四)五十九 潛伏(五)後記(二)四十一 狂蟒之戰(三)五十五 蕭瑟紅顏君何忍(四)六十 背叛(三)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一)十九 生死一線間(中)六十三 香消玉殞(一)三十九 蛇谷驚魂(一)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九)四十三 逼嫁新娘(謀算篇)(一)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八)五十六 跋涉鏨山竟是緣(二)三十一 彈指神通(下)六十五 決戰,天池雲端(夢魘篇)(四)十三 驚雲突變(中)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七)五 亂石谷(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四)學而遠行之----揭開神秘的西域(續)十八 玉笛笙笙癡兒郎(下)八 琵琶哀曲淚滿樓(上)三十二 亡命天崖(中)二十六 赤月追擊令(下)四十 僞善者(四)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八)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三)後記(三)六十四 踏雪尋源(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九)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五十三 誘餌(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七)六十六 決戰,天池雲端(夢覺篇)(五)尾聲(八)後記(二)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二五)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二)十四 情義兩心知(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七)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二)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八)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五十七 言而無信(四)二十五 風雨怠盡梨花開(下)二十八 真相背後(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七 趕屍路(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二十九 禍起少林寺(上)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六)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九)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九 慧智心闌(下)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五)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七 乾坤心經(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五)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三)四十六 雙重身份(四)四十九 蓉蓉危機(六)
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三十 道雖高尺魔高丈(下)二十七 線索人物(上)六十 背叛(五)六十一 抽絲剝繭(二)十一 雪嶺遺釵(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七)四十 僞善者(五)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十六)六十七 決戰,天池雲端(夢解篇)(一)五十七 言而無信(四)一 夢開始的地方(上)四十七 聯盟會(二)五十二 假假真真(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三十六 過眼雲煙情仇在(一)十七 趕屍路(上)後記(四)五十九 潛伏(五)後記(二)四十一 狂蟒之戰(三)五十五 蕭瑟紅顏君何忍(四)六十 背叛(三)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一)十九 生死一線間(中)六十三 香消玉殞(一)三十九 蛇谷驚魂(一)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九)四十三 逼嫁新娘(謀算篇)(一)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八)五十六 跋涉鏨山竟是緣(二)三十一 彈指神通(下)六十五 決戰,天池雲端(夢魘篇)(四)十三 驚雲突變(中)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七)五 亂石谷(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四)學而遠行之----揭開神秘的西域(續)十八 玉笛笙笙癡兒郎(下)八 琵琶哀曲淚滿樓(上)三十二 亡命天崖(中)二十六 赤月追擊令(下)四十 僞善者(四)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八)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三)後記(三)六十四 踏雪尋源(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九)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五十三 誘餌(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七)六十六 決戰,天池雲端(夢覺篇)(五)尾聲(八)後記(二)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二五)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二)十四 情義兩心知(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七)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二)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八)四十二 患難與共難度人(三)五十七 言而無信(四)二十五 風雨怠盡梨花開(下)二十八 真相背後(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七 趕屍路(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二十九 禍起少林寺(上)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六)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九)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九 慧智心闌(下)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五)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七 乾坤心經(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三十七 恩怨難泯話今朝(五)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三)四十六 雙重身份(四)四十九 蓉蓉危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