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長安舊城

“杜使君請說!”

杜佑沉吟一下道:“一件事是我們官府庫房中的新錢太多,有五十萬貫之多,百姓手中的新錢也極多,卑職知道,新錢在河東已經不流通了,都用開元錢或者晉錢,這幾十萬貫新錢怎麼處理?還有百姓手中的新錢若不妥善處理,將來都是巨大的隱患啊!”

杜佑反映的問題確實是個大難題,新錢是指朱泚鑄的大秦通寶,含銅量低,只有五成,而各個藩鎮的小錢基本上就是鐵錢了。

現在除了關中以外,其他郭宋的領地全部都廢除了新錢,也是因爲它們受新錢的影響較小,廢除難度不大,但關中就不一樣了,朱泚在這裡經營了近五年,發行了大量新錢,這些新錢至少一半都沉澱在關中。

這問題郭宋之前已經想到了,他把關內道和河東道沒收的三十五萬貫庫存新錢給了張雷和李安,讓他們用來買官宅。

同時,李安和張雷又把自己的開元錢在長安民間兌換了三十萬貫新錢,也是用來買官宅,前後一共六十五萬貫新錢,這些錢都被朱泚運去洛陽修建皇宮了。

這就是一種資產轉移方式,長安民間已經有很多新錢都被這種方式轉移去了洛陽,他們拿到是開元老錢,但就算是這樣,長安和關中民間還是有巨量的新錢沉澱。

郭宋負手踱步了幾圈,對杜佑道:“這些新錢還是要在朱泚的大秦國內用掉,由商人帶去中原,買土地、官宅或者其他物資,我們可以成立一個秘密官署,專門負責處理這件事,不過這件事不急,等三月份大家都過來後,我們再坐下來好好商議一下。”

“那麼現在新錢還可以流通?”

郭宋點點頭道:“暫時還可以在關中流通,不過我要說一個原則,新錢流通只進不出,慢慢回收!”

“卑職明白了!”

杜佑又道:“然後第二件事,是關於稅賦,恐怕殿下想不到,關中現在的稅賦情況異常混亂。”

“怎麼個混亂法?”郭宋笑問道。

“這麼說吧!杜家這五年來從未交過一文錢的田稅。”

郭宋笑了起來,“這是朱泚給杜家的優待?”

杜佑搖了搖頭,“和朱泚無關,其實不光是杜家,幾乎關中的大戶人家都沒有交過稅,相反,不少普通百姓卻被迫交了兩到三倍的田稅。甚至一畝地產兩石糧食,要被迫交掉一石,但又不是每戶普通人家都交稅,不少平民託了關係,也不用交稅。”

“爲什麼會如此混亂?”郭宋有些不解地問道。

“卑職從一月初到現在,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現在漸漸有點眉目了,主要原因是朱泚不缺糧,他佔領關中時,廣通倉有八百萬石糧食,他爲了籠絡底層百姓,便免了關中五年的田賦。

但他這條命令被他的手下利用了,關中各州縣依舊徵田賦,只不過不交給朱泚,而是用作縣裡的開銷,或者中飽私囊、

正是因爲這種徵稅是地方擅自行爲,所以他們徵稅很隨意,有的人家徵,有的人家不徵,和縣吏有關係的,託點人情,田賦就免了,如果曾經得罪縣吏的,那就收重稅,幾乎各縣都是這樣。”

“那戶稅呢?”郭宋又問道。

“問題就在這裡,朱泚不缺糧,但缺錢,所以他對城裡居民的戶稅卻徵得很嚴,不僅戶稅要徵,還有商稅和鹽稅,這是城內必須要徵收的三大稅,但很多縣花樣百出,徵茶酒稅、徵間架稅、徵車稅,這些稅大多落入地方官員口袋,然後地方官員又孝敬源休、姚令言等人,這樣便導致城內民怨沸騰,鄉村百姓卻比較支持朱泚。”

郭宋負手走了幾步,又問道:“現在的情況呢?”

“自從殿下入主關中後,目前處於一個休稅期,所有的稅賦都沒有徵,等殿下定奪。”

郭宋沉思片刻道:“稅賦不宜高,也不宜低,田稅依舊按照代宗定下的規矩,其實也是河東的規定,上田每畝五合,中田每畝三合,下田每畝兩合,軍人免稅,官員減半,但每戶優惠不能超過百畝。

戶稅則按照人頭算,每人每年百文,十四歲以下和六十歲以上免稅,商稅分兩部分,一個是貨物稅,和我們其他地方一樣,五年免稅,店鋪稅則按照三釐徵收,至於鹽稅從源頭徵收,每鬥加百文,其他茶酒稅、間架稅、車稅通通廢除。”

杜佑小心翼翼問道:“殿下,鹽稅......”

郭宋立刻知道他誤會了,以爲鹽是從海邊過來,郭宋便笑道:“我們的鹽是從河湟過來,那邊有幾座大鹽湖,有幾十戶鹽商在那邊曬鹽,鹽價每鬥十文,然後鹽鐵署每鬥加一百文,由官府直銷,基本上每個縣都有官辦的鹽鐵店,鹽價都是統一的每鬥一百一十文,這是我的要求,每人每月只有五升鹽的定量,這算是我給子民的一項福利。”

郭宋說鹽價是百姓的福利並非虛言,唐朝的鹽並非今天的精鹽,而是粗鹽,比較淡,百姓又是以體力活爲主,家家戶戶的耗鹽量很大,有的人家人口多,每月要耗幾鬥鹽。

但鹽價可不低,官府的批發價就是一百一十文,然後鹽商長途販運,加上沿途各種打點,鹽商自己利潤,然後再層層分銷,層層加價,最後到百姓手中時,每鬥鹽的價格至少要五六百文,甚至更高了,所以鹽一直是每家的開支大頭,和糧食差不多。

到了唐朝後期,鹽稅就成了朝廷的第一大稅種,揚州是天下鹽的集散中心,鹽田也主要集中在揚州和楚州沿海,朝廷七成的鹽稅都來自於揚州,所以揚州被朱泚攻佔,對南唐財政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好在巴蜀自身也產井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回來。

杜佑起身道:“卑職明白了,卑職這就去整理一下,寫出方案給殿下定奪。”

郭宋笑着點點頭,“你可以和溫參軍商議一下,我之前一些思路也告訴了他,還有河東的稅法,他那邊資料比較詳細,杜司馬可以參考一下。”

“卑職明白了!”

杜佑起身告辭而去........

郭宋見時間還早,便帶了幾名親兵,又叫上京兆尹杜文行,衆人騎馬去漢長安城巡視。

漢長安城位於長安城的西北十里外,長安人把它稱爲鬼城。

長安城一百一十座坊,基本上所有的坊都住滿了居民,長安常住人口上百萬,但實際人口遠遠不止,郭宋要新建上千座獨院,在長安城內至少不可能了。

好在李安提醒,郭宋便打上了漢長安城的主意,他想了一夜,準備把漢長城打造成爲官員聚居區,再把太學、國子學、貢院、文廟、驛館、進奏院等機構搬過去,漢長安城又能重新利用起來。

“現在漢長安城的情況如何?”郭宋問道。

杜文行撓撓頭道:“卑職去年去過一次,已經有大半年沒去過了。”

“就說說去年的情況。”

“漢長安城人口大概有十幾萬,房屋陳舊,街道破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水渠道完全堵死,城中污水四溢,冬天還好一點,到夏天,蚊蠅滋生,那個臭啊!讓人不想再去第二次。”

“裡面住的都是什麼人?”郭宋眉頭一皺問道。

“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天天見的人,酒樓的酒保,店鋪的夥計,擺攤的,賣藝的,還有乞丐,還有一些道觀、寺院,他們白天在長安城內活動,晚上就回舊城居住,官府也不管,世世代代都這樣,差不多有上百年了。”

這讓郭宋頭變大了,他要漢長安城徵過來,這十幾萬人怎麼辦?

從光化門出去,很快便到了漢長安城,漢長安城相當於長安城的三分之一大小,裡面沒有分坊區,但西南部的未央宮和禁苑現在還是皇室轉屬宮苑,不準普通百姓入內,唐中宗還時常去未央宮飲宴,但現在已經有六七十年沒有修葺,顯得比較破敗了。

漢長安城城牆還比較完整,碧水環繞,頗有氣勢,郭宋從西安門進入了漢長安城,這還是他第一次來這座古老的故城。

漢長安城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樹木多,到處是參天古樹,房舍破舊,偶然也有幾處修建得不錯的房子,但也只是相對而言不錯,放在長安城只能算中下,大部分房舍都十分破敗,地面更是坑坑窪窪的泥土地,果然是污水遍地。

這也難怪,漢長安城是底層民衆聚居之處,稍微體面一點的人家都不願住在這裡,就連地位較低的商人都不願住在這裡。

不過商人的社會地位已經被扭轉,河北各大藩鎮的商人地位都比較高,郭宋和朱泚都善待商人,取消了一切限制,和正常的平民一樣,這也是因爲商人能帶來財富,能帶來軍費,大家都變得很務實,目前只有南唐士大夫聚集,商人的地位沒什麼改善。

郭宋搖搖頭,這時他心中初步有了想法,只留下未央宮,其他都全部拆除推平重建。

第四百六十九章 軍神病逝第七百二十八章 民間建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折道向南第五百七十五章 二月西征第六百七十九章 智取武關(下)第九百八十三章 道宮擴建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西市訪民第八百二十六章 漢中事件(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思路漸清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難民潮起第二百零八章 再進讒言第四百四十五章 雪原行軍第七百八十一章 崔氏態度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輿論之劍(上)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再度求和第七十一章 五五規則第三百七十八章 魚龍燈會(下)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合縱連橫(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達成共識(下)第四百六十章 夢醒時分第三百三十一章 倦鳥歸京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九百四十三章 稚言之禍第六百六十二章 兩線進攻第七百三十二章 籠絡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旁觀者清第一百零六章 雁過留名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三百零八章 低級報復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關鍵一步第五百零九章 外圍騷擾第五百六十二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上崆峒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連續施壓第四百九十六章 兵變前夕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郵夜驚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八百一十八章 再度試探第六十四章 高氏之弓第五百章 出兵勤王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四百二十三章 出兵酒泉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返成都第三百三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一百二十九章 刺殺權宦第四百三十九章 機緣湊巧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橫塞邊城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忍無可忍第七百二十五章 京兆杜氏第六百零五章 聞訊知敵第一百七十二章 招攬手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布棋落子(四)第四十六章 陡生變故第七百三十三章 徹底清算第二十七章 武道大會(七)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百密一疏第二百三十二章 緣來如風第三百二十四章 回紇之亂第七十九章 兩強相遇第八百一十章 晚節不保(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內務反擊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小小缺口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四百五十六章 協商劃界第五百四十八章 驅狼吞虎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心有不平第三百六十章 拜見月老第八百三十二章 兄弟相勸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祭禮之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四百四十四章 敦煌消息第五百一十三章 銀箭警告第六百七十章 巡視考場第四百九十八章 涇源兵變(中)第八百五十九章 易州急信第八百九十章 活字租賃第七百九十一章 把話挑明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奔襲宣州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三百三十章 西市事件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命換爵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酒眉壽第二百四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李泌入世第七百六十章 聚商共議第二百九十八章 薛家有客第三百六十八章 弄巧成拙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禍起蕭牆第二百二十四章 巡哨旅帥第四百二十四章 秀才之軍第三百二十二章 悔之已晚第九百八十八章 請客深意第九百二十七章 奔襲黎陽(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新羅使者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監管漏洞
第四百六十九章 軍神病逝第七百二十八章 民間建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折道向南第五百七十五章 二月西征第六百七十九章 智取武關(下)第九百八十三章 道宮擴建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西市訪民第八百二十六章 漢中事件(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思路漸清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難民潮起第二百零八章 再進讒言第四百四十五章 雪原行軍第七百八十一章 崔氏態度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輿論之劍(上)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再度求和第七十一章 五五規則第三百七十八章 魚龍燈會(下)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合縱連橫(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達成共識(下)第四百六十章 夢醒時分第三百三十一章 倦鳥歸京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九百四十三章 稚言之禍第六百六十二章 兩線進攻第七百三十二章 籠絡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旁觀者清第一百零六章 雁過留名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三百零八章 低級報復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關鍵一步第五百零九章 外圍騷擾第五百六十二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上崆峒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連續施壓第四百九十六章 兵變前夕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郵夜驚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八百一十八章 再度試探第六十四章 高氏之弓第五百章 出兵勤王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四百二十三章 出兵酒泉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返成都第三百三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一百二十九章 刺殺權宦第四百三十九章 機緣湊巧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橫塞邊城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忍無可忍第七百二十五章 京兆杜氏第六百零五章 聞訊知敵第一百七十二章 招攬手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布棋落子(四)第四十六章 陡生變故第七百三十三章 徹底清算第二十七章 武道大會(七)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百密一疏第二百三十二章 緣來如風第三百二十四章 回紇之亂第七十九章 兩強相遇第八百一十章 晚節不保(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內務反擊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小小缺口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四百五十六章 協商劃界第五百四十八章 驅狼吞虎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心有不平第三百六十章 拜見月老第八百三十二章 兄弟相勸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祭禮之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四百四十四章 敦煌消息第五百一十三章 銀箭警告第六百七十章 巡視考場第四百九十八章 涇源兵變(中)第八百五十九章 易州急信第八百九十章 活字租賃第七百九十一章 把話挑明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奔襲宣州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三百三十章 西市事件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命換爵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酒眉壽第二百四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李泌入世第七百六十章 聚商共議第二百九十八章 薛家有客第三百六十八章 弄巧成拙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禍起蕭牆第二百二十四章 巡哨旅帥第四百二十四章 秀才之軍第三百二十二章 悔之已晚第九百八十八章 請客深意第九百二十七章 奔襲黎陽(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新羅使者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監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