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必然和偶然

伸手不打笑臉人,侯恂態度擺的正,孔有德自然也不會爲難他,打趣道“侯尚書,您這等朝廷重臣,今怎麼有心情到我這來了?難不成是過慣了軍營的生活,不習慣在京城做事,想來我天策軍繼續過軍旅生活?”

“侯爺說笑了,下官此次前來是有正事!朝廷特地任命下官,擔任談判的使者!”

“談判的事情,不是吏部侍郎唐世濟負責嗎?”

侯恂解釋道“陛下覺得唐世濟無法勝任這個任務,所以導致談判進度緩慢,以至於雙方出現誤會,在天津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陛下爲了天下的安定,特地派下官來接替唐世濟,全權處理談判事宜!”

孔有德點點頭“哦?原來是這個情況,看來朝廷又改條件了?不妨說來聽聽!”

侯恂笑眯眯開口道“既然侯爺問了,那下官就直說了!其實大部分條件都沒改變,侯爺您依舊被射敕封的爲瀋陽侯,主持山東,東江軍務,但運河沿線,依舊由漕運總督管理!侯爺您的兵馬能征善戰,防守區區山海關太浪費了,所以朝廷決定將錦州,大淩河,松山,小淩河,廣寧城的軍務,一併交與侯爺,山海關的防務,就不勞侯爺費心了!

至於南北直隸的防務,都有專人負責,所以侯爺您的軍隊也可以撤回來了!青州城的官軍,之前確實與侯爺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看在大家都在爲大明效力的份上,還望大人既往不咎,允許他們撤出山東!……”

侯恂說的內容很多,孔有德也都仔細聽着,不時地點點頭。

侯恂說的沒錯,朝廷的條件,確實沒怎麼變,除了山海關的問題,其他基本都沒多大區別,當然這只是大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細節問題,要仔細磋商。

山海關作爲關寧防線的最後一道壁壘,朝廷必然不容許其他人染指,這個問題纔是最爲關鍵的問題,孔有德也是瞅準了這一點,才通過奇襲山海關,把朝廷逼到了談判桌上。

但之前的條件,一直都是要求天策軍撤出山海關和撫寧昌黎,孔有德當然不樂意,萬一撤回來,朝廷翻臉了,又要開戰,他倒是不怕作戰,就擔心影響之後的計劃。

現在朝廷換了一個法子,讓他來守錦州,確實是一個妙招,也算是雙方都能接受的。

關寧防線一直是皇太極要突破的,跟駐守在那的是誰的軍隊無關,皇太極一定會想方設法攻破,從而佔據對大明作戰的主動權。

而且大淩河堡去年被拆了,想要重建就得天策軍自己出錢,其他幾個小堡壘也都在韃子的控制範圍,朝廷的意思就相當明顯了,就是坐山觀虎鬥,讓天策軍跟韃子掐起來。

而這樣一來,朝廷不但能拿回山海關,還能節省出大量的兵力,讓天策軍去跟皇太極死磕,朝廷就有時間平定流寇,同時編練出一支精兵出來。

既然朝廷覺得,再來一次山海關防禦戰,他們能夠擋得住,那就讓他們繼續保持這樣的幻想好了。

總的來說,從大方面來看,孔有德還是基本滿意的。

笑着說道“這些我覺得沒什麼大問題,青州的軍隊,我可以放他們離開,不過必須的一批一批的走,山海關我也可以撤出,但得等到過完年再撤出,吳襄,祖大弼,劉國柱,王洪這些總兵,到時候也一併送回來!”

侯恂也點點頭道“既然侯爺這麼說了,那下官就如實向朝廷稟報,陛下識得大體,必定能夠體諒侯爺的苦心!”

孔有德點點頭,爽快的說道“既然這樣,那接下來侯尚書就在這山海關住一段時間,可以慢慢商量。我這人是個粗人,只認得幾個字,對於這些咬文爵字的東西不擅長,具體的條款,還是和秦致遠來磋商吧,之前就是他在負責,有什麼事情跟他商量就好。侯尚書這段時間的花銷,我孔有德包了,有什麼需要儘管說就是!”

“侯爺客氣了,此事乃是本官的分內之事,侯爺如此客氣,倘若哪天侯爺到了歸德,下官必當盡地主之誼,好好招待侯爺一番!”

侯恂也爽快的應下了,然後在何如龍的引領下,去跟秦致遠談正事了。

大方面談妥了,細節問題就用不着孔有德親自負責了,這個任務還是交給秦致遠,現在攤子大了,不可能事無鉅細的親自處理,必須得放手讓下面的人去做。

天策軍的底線,孔有德也早就跟徐文儀交代清楚了,首先就是山東歸天策軍,除開運河沿線的幾個城池,其餘必須全部歸天策軍統治,北直隸的兵馬可以撤出,南直隸只撤出淮安府的兵馬,至於獨立一營和二營,則繼續駐紮。

山東巡撫名義上還是由朝廷派遣,但這個人選,自然是由天策軍提供,孔有德已經決定讓秦致遠幹這事兒,他的資歷最老,而且能力不錯,雖然不算最出衆的,但綜合起來,還是他最合適,有山東巡撫這個正當的名義,以後治理山東也會方便許多。

到時候朝廷走一遍過場,下詔書任命就是,也算是全了崇禎的面子,其他的官員,差不多也是同樣的路子。

這一點,朝廷就算不想這麼幹,也沒法子,誰讓現在的局面如此不利呢。

最後,就是袁崇煥和毛文龍的問題,朝廷必須給毛文龍平反,同時至少追加伯爵一級的爵位,

這一點看似沒什麼特別大的用處,其實不然,此舉可以收攏東江鎮的人心,畢竟東江鎮是毛文龍一手建立起來的,被矯詔冤殺之後,袁崇煥屁事沒有,算是崇禎爲袁崇煥背書,默認了毛文龍的罪名。

後來雖然因爲皇太極打到北京城,崇禎把袁崇煥砍了,但終究還是沒有爲毛文龍平反,如果孔有德提出爲毛文龍平反,那麼畢竟凝聚東江鎮的人心,現在東江鎮只是暫時平靜,不穩定因素還存在,完全可以通過爲毛文龍平反的機會,清除掉這些不利因素。

而且也算是爲這次起兵找一個藉口,相信崇禎也不笨,到時候可以解釋爲天策軍爲毛文龍鳴不平,因朝中奸臣作梗,才被迫起兵爲毛文龍鳴冤,至於奸臣是誰,那就太好找了。

秦致遠跟着孔有德一年多了,對於這方面的分寸很有把握,哪些可以讓步,哪些沒得商量,他都拿捏的準,讓他來辦這事,孔有德很是放心。

第二天一早,孔有德就啓程前往覺華島,順便去松山堡走一圈。

覺華島現在成了天策軍的地盤,有必要去視察一番,而松山堡則是關寧軍的地盤,孔有德去那,主要是因爲馬世龍。

孔有德去天津的時候,馬世龍曾發來求援信,希望天策軍能出兵增援,對付松山堡的韃子,雖然暫時還不打算和韃子大規模作戰,孔有德還是打算去看一看的。

當初馬世龍從山海關撤走之後,雙方的衝突基本上已經停止了,前屯衛以西所有的寨堡,馬世龍完全放棄,而後天策軍進駐,但沒有再向前一步,雙方默契的以前屯衛爲分界線,各自駐守各自的地盤。

而馬世龍則率領主力,進駐寧遠,而後分兵增援祖大壽,在松山堡,大興堡,大福堡與多爾袞率領的正白旗發生激戰。

馬世龍有兵力優勢,而且有堅固的堡壘據守,但韃子的單兵戰力更高,作戰意志更爲頑強,雙方基本呈現僵持態勢。

硬要所的話,還是馬世龍吃的虧要大一些,幾番戰鬥下來,傷亡了一千五六百人,但只殺傷了不到六百敵人,其中韃子只有兩百來人,大部分都是包衣奴才和漢軍旗,以及朝鮮,蒙古僕從軍。

而後,代善的正紅旗前來增援,馬世龍的壓力驟增,不過韃子的攻城能力還是很欠缺,畢竟紅衣大炮就那十多門,進攻錦州要用,水師也要用,分到代善手裡的也就兩門。

但即使如此,韃子的兵力增加,馬世龍的壓力增加了不少,所以就想到了找孔有德求援。

朝廷和天策軍談判的事情,他當然知道,而且他也覺得這事兒能成,雖然現在事情還沒有結束,但他還是試探性的寫了一封求援信。

這封求援信,言辭很是懇切,以下官自居,而且絕口不提之前雙方的戰鬥,孔有德跟他也沒什麼私人恩怨,所以就打算去看一眼,順便跟韃子過過招。

雖然現在他還沒準備跟韃子大規模交戰,但多謝了解總是沒問題的,鴨綠江一線的戰鬥,雖然徐文儀跟他彙報了,但終究是沒有親眼所見來的真切。

消滅韃子天經地義,不說讓中華大地沉淪三百年,單單是入關之後的各種大屠殺,還有文字獄,搞得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有一堆遺老遺少在爲韃清招魂,很多跪的太久站不起來的牧羊犬橫行網絡。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韃清的奴化政策,同時科技,文學,經濟等全方面的衰退,使得新天朝成立的時候,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花了六七十年,才重新崛起。

大明滅亡是必然的,這點無可爭辯,任何王朝都有自己的壽命,二三百年的王朝是常態,基本上沒有哪個王朝能夠擺脫這個循環,雖然漢朝和宋朝延續了四百年,但基本都可以拆分爲兩個朝代,只不過名字都叫漢和宋罷了。

但韃清的入關,卻不是必然的,而是種種偶然因素一起作用的結果。

這些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有運氣的因素,比如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鼠疫大規模肆虐,等到韃清入關,鼠疫卻漸漸平息了,有明朝自身的原因,比如黨爭嚴重,互相扯後腿,既得利益集團根深蒂固,財政入不敷出,最後崩潰。

還有一些韃子自身方面的因素,比如韃子內部出了幾個有腦子的人,眼光比較長遠,皇太極和多爾袞。

皇太極自不必多說,如果不是他一改努爾哈赤對漢人隨意屠戮的政策,同時戰略方面也一改老奴的正面強攻,而是先進攻朝鮮和蒙古,減掉大明的羽翼,同時繞道入寇,一步步削弱大明,如果換一個和努爾哈赤差不多的繼承人,估計後金到最後都只是一個強大一些的部落聯盟,根本不足以威脅到大明的統治。

而多爾袞則更值得撐到,如果不是老奴死的時候他還太小,權勢還不足以支撐其登位,估計他上臺比皇太極做的更好。

他的突出表現有很多,比如崇禎十六年的繼承人之爭,當時皇太極突然掛掉,但死的太突然,沒來得及制定接班人,很快就陷入了誰來繼承皇位的爭端。

當時支持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的人不少,有索尼,鰲拜,圖賴,遏必隆,何洛會等人,而且豪格自己也是戰功赫赫,有相當大的威信,成了這些人的支持對象。

但多爾袞身爲另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也有不俗的實力,先不說有多擇,阿濟格這個兩個同胞兄弟,三人掌控了滿八旗的兩白旗和鑲紅旗,還有其他諸多支持者。

諸如正紅旗,正藍旗,正黃旗內很多人都暗中支持他們,此外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更加傾向於多爾袞繼承皇位,此外順承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甚至明言勸多爾袞自立爲皇帝

八月十四日,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最後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爲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爲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雙方的實力相差不大,但誰也沒有辦法讓對面屈服,尤其是皇太極自己兩黃旗的親信大臣,他們對多爾袞極度抗拒,而且他們也掌握着不小的權利。

多爾袞知道如果繼續爭執下去,延誤政事是小事,如果雙方的矛盾激化,很有可能陷入內戰之中,就像歷史上許多強大遊牧民族一般,分崩離析,最後徹底衰落下去。

就比如離他們最近的蒙古,北元之後,陷入各自爲戰,互相攻伐的地步,再也沒有崛起的希望。

第234章 又一次突襲第829章 騎兵教做人第148章 兵貴精不貴多第814章 出征第402章 上當了第621章 背鍋俠第896章 大勢已定(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817章 出山第832章 皇太極的決定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751章 火箭彈第671章 必然和偶然第289章 爺孫局第九十四章 費心費力的王道純第756章 合作的可能第146章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第574章 滿載而歸!鄭芝龍!第338章 登州府鼎定第412章 成功的游擊戰術第262章 論功行賞第629章 人命如草芥第十五章 營嘯是如何發生的第133章 實力就是安全的保障(第五更)第726章 槍打出頭鳥第151章 鹽場第348章 科學的魅力第147章 船呢?第822章 前鋒炮戰第515章 破城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596章 沒有翻盤的機會了第238章 作戰計劃第565章 打賭第831章 全殲韃子騎兵第九十七章 潰兵變山賊底170章 招攬徐文儀第八十九章 持續炮擊第九十二章 大戰結束第六十四章 焦急的餘大成第二十章 畢自寅的野望第292章 完美的包圍圈第410章 招遠的礦產第523章 徐爾斗的野心第139章 廣積糧,緩稱王第436章 勸降信第172章 工匠第583章 雲飛炮,視察兵工廠第178章 戰爭動員能力第120章 初戰失利第269章 爲了百姓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633章 朝鮮國王要御駕親征第354章 貴人第337章節 兇險如斯第111章 抵達登州第852章 逼近赫圖阿拉第200章 扯淡的‘百年海軍’第137章 破城第882章 攻打開封第257章 不能拈輕怕重第六十六章 國法不容挑釁第687章 年終會議(中)第470章 炮擊萊州城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357章 案件第863章 情況有點不對勁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742章 一海不容二主第437章 絕對不能走漏消息第884章 納土納島大海戰第706章 仁川登陸第二十八章 大明忠臣尚可喜第816章 軍火販子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284章 參將劉遠航第582章 戰爭之神第704章 誤會?第650章 招攬範景文第390章 倆大號熊孩子弟688章 年終會議(下)第794章 炮擊第796章 破防第一百章 朱萬年送糧草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714章 我也有後手第135章 銀子藏在哪第840章 左良玉大敗第258章 狙擊兵小隊的設想第八十二章 騙炮第364章 不後悔第169章 海商和海盜的區別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210章 賣隊友是明軍的傳統第515章 破城第312章 明軍投降第227章 崇禎的糾結第433章 不把人命當回事第三十九章 如何收服李天經第895章 經典再現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
第234章 又一次突襲第829章 騎兵教做人第148章 兵貴精不貴多第814章 出征第402章 上當了第621章 背鍋俠第896章 大勢已定(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817章 出山第832章 皇太極的決定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751章 火箭彈第671章 必然和偶然第289章 爺孫局第九十四章 費心費力的王道純第756章 合作的可能第146章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第574章 滿載而歸!鄭芝龍!第338章 登州府鼎定第412章 成功的游擊戰術第262章 論功行賞第629章 人命如草芥第十五章 營嘯是如何發生的第133章 實力就是安全的保障(第五更)第726章 槍打出頭鳥第151章 鹽場第348章 科學的魅力第147章 船呢?第822章 前鋒炮戰第515章 破城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596章 沒有翻盤的機會了第238章 作戰計劃第565章 打賭第831章 全殲韃子騎兵第九十七章 潰兵變山賊底170章 招攬徐文儀第八十九章 持續炮擊第九十二章 大戰結束第六十四章 焦急的餘大成第二十章 畢自寅的野望第292章 完美的包圍圈第410章 招遠的礦產第523章 徐爾斗的野心第139章 廣積糧,緩稱王第436章 勸降信第172章 工匠第583章 雲飛炮,視察兵工廠第178章 戰爭動員能力第120章 初戰失利第269章 爲了百姓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633章 朝鮮國王要御駕親征第354章 貴人第337章節 兇險如斯第111章 抵達登州第852章 逼近赫圖阿拉第200章 扯淡的‘百年海軍’第137章 破城第882章 攻打開封第257章 不能拈輕怕重第六十六章 國法不容挑釁第687章 年終會議(中)第470章 炮擊萊州城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357章 案件第863章 情況有點不對勁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742章 一海不容二主第437章 絕對不能走漏消息第884章 納土納島大海戰第706章 仁川登陸第二十八章 大明忠臣尚可喜第816章 軍火販子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284章 參將劉遠航第582章 戰爭之神第704章 誤會?第650章 招攬範景文第390章 倆大號熊孩子弟688章 年終會議(下)第794章 炮擊第796章 破防第一百章 朱萬年送糧草第128章 李九成對張燾第714章 我也有後手第135章 銀子藏在哪第840章 左良玉大敗第258章 狙擊兵小隊的設想第八十二章 騙炮第364章 不後悔第169章 海商和海盜的區別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210章 賣隊友是明軍的傳統第515章 破城第312章 明軍投降第227章 崇禎的糾結第433章 不把人命當回事第三十九章 如何收服李天經第895章 經典再現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