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李倧的算盤

不過衛滿朝鮮只傳來三代,便被漢武帝派軍攻滅,而箕準帶着幾千號兵馬,率軍攻打南邊的馬韓,打敗了馬韓,自立爲韓王。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演變,扶餘國貴族朱蒙因爲權利鬥爭失敗而被迫出走,趁着西漢內亂建立了高句麗,南邊的三韓,扶餘國國王尉仇臺在馬韓建百濟,弁韓被滅,辰韓國內的其中一個部落新羅,發展壯大,吞併其餘十一個部落,建立新羅國。

這個時候,就是棒子們所謂的前三國時代,北邊是高句麗,西南是百濟,東南是新羅。

但隋朝建立後,楊廣就開始攻打高句麗,緊接着唐朝統一後,李世民又開始攻打高句麗,那個時候的高句麗,差不多就相當於後世的朝鮮加遼寧加吉林,絕對是地區強國。

但隨着隋唐不斷地進攻,以及唐朝跟新羅聯軍,今年打下五座城,明年打下八座城,終於在總章元年(668年),把高句麗給滅了,此前八年,百濟也被唐軍和新羅聯軍攻滅。

但不到兩年,新羅就成了反骨崽,大唐和新羅爆發戰爭,連續七年大戰,由於唐軍補給線太長,百濟和高句麗餘孽也被新羅收羅帳下,唐軍一直沒辦法徹底消滅新羅。

加之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大唐王朝的重心轉移,不得不停止戰爭,使得新羅兼併了原本百濟的土地,不過原本屬於高句麗的土地仍在大唐手中,爲安東都護府。

到了安史之亂後,安東都護府逐漸被靺鞨人(女真的祖先,通古斯人佔主體,野豬皮的祖先)建立的渤海國和新羅侵佔。

不過到了904年,因爲新羅內部的爭鬥,新羅貴族弓裔有建立了後高句麗,想要繼承高句麗的衣鉢,但十多年的功夫,就被內部武將王建所滅,然後建立高麗王朝,以高句麗正統繼承人自居。

王建滅新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一直延續到大明建國。

當時高麗國王王祺首鼠兩端,對大明和北元搖擺不定,又和大明朝在鐵嶺衛的歸屬權發生爭端。

洪武二十一年,明朝擊敗控制遼東地區的元軍,並且試圖佔領元朝雙城總管府屬下的鐵嶺衛(今朝鮮國咸鏡南道與江原道交界處),諮文高麗通報此事,但該地區已爲高麗所侵佔,遂引起了高麗的不滿。

新高麗國王王禑及其重臣崔瑩決定出兵北伐明朝遼東,任命曹敏修爲左都統使、李成桂爲右都統使,征討遼東,行軍至鴨綠江中威化島時抗命回師,攻入開京,流放崔瑩,逼王禑退位。

六年之後,李成貴推翻高麗政權,建立新政權,請求朱元璋賜國名,朱元璋就採用了朝鮮這個名字,一方面古已有之,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另一方面則是‘朝日鮮明’之意。

不過現在的李氏朝鮮,和之前的兩個朝鮮沒有半毛錢關係,衛滿朝鮮被漢武帝滅了,箕子朝鮮的末代國王雖然逃到馬韓,自立汗王,但馬韓有被扶余人征服,建立百濟。

而現在的朝鮮,其實是源自辰韓,也就是後來的新羅。

後世的棒子們,總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覺得高句麗是棒子的祖先,可根本就挨不着,倒是日本跟高句麗的關係更近一些,畢竟有不少高句麗的扶余人,在高句麗滅亡後渡海逃到日本。

雖然李成桂建立的朝鮮跟以前兩個朝鮮沒什麼關係,但箕子朝鮮對中原政權恭順一樣,李氏朝鮮倒是對大明挺恭順的。

當然回報也不錯,萬曆二十年,一統日本的豐臣秀吉進攻朝鮮,光海君(被廢,無廟號)李琿抵擋不住,逃到了鴨綠江西岸的寬甸,向大明求援。

萬曆皇帝派出軍隊,協助朝鮮方面兩次擊退豐臣秀吉的軍隊,保住了朝鮮的政權。

朝鮮國內的建築,語言,服裝,政治制度,乃至於黨爭都是完全照搬大明的。

後世南棒,倒是深得李氏朝鮮的精髓,緊緊地抱着新爹鷹醬的大腿,靠着美爹抗住了北棒的攻擊,後來又跟着鷹醬人五人六的去打猴子,所做作爲比腳盆雞在種花家還要惡劣,靠着鷹醬的援助,以及在猴子家肆無忌憚的搶掠,也漸漸的闊起來了。

同樣的,到了萬曆末年,韃子興起,明軍接連戰敗,形勢對大明不利。

時任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擔心受到韃子進攻,於是採用兩面逢源的策略,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遭到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加上國內遍地災民,到處是落草爲寇的饑民,反而大興土木。

在這種情況下,光海君的侄子,綾陽君李倧與南派大臣爲主的金瑬、李貴、申景禛、李曙、金自點、沈器遠、崔鳴吉、李適等人合謀,發動宮廷政變,廢掉光海君,流放覺華島。

然後綾陽君李倧稱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國王。

李倧倒是心向大明,積極備戰,準備跟大明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後金,那個時候後金崛起纔沒多久,雖然朝鮮實力不濟,但也是能養起二三十萬軍隊的國家,經歷了壬辰倭亂,實力多少有些進步。

但丙子胡亂,直接打亂了他的全部設想。

早在老奴時代,皇太極都力主先對付朝鮮,再對付蒙古,而後對付大明,但老奴卻採取安撫朝鮮,對其拉攏,集中力量對付大明的策略。

李倧自然是不爲所動,毛文龍在東江鎮做大之後,進入鴨綠江一線,佔據地盤,開墾土地,李倧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嘴上不斷地向天啓皇帝告狀,但並沒有採取什麼實際行動。

但老奴死後,力主進攻朝鮮的皇太極便開始籌謀攻略朝鮮的計劃,皇太極一向就是後金內部的對朝強硬論者,再加上他繼位後內部不穩,又發生饑荒,需要發動一場對朝戰爭來轉移和緩解矛盾。

天啓七年正月,以阿敏爲主帥,嶽託,濟爾哈朗等從徵,出兵三萬,開始向朝鮮發動進攻,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攻陷毛文龍在陸上的據點鐵山,而對朝鮮則勢如破竹,從義州、安州、平壤一直打到黃海道的平山,仁祖率仁穆大妃和羣臣避難於江華島,同時命昭顯世子分朝於全州。

經過一個月的談判,朝鮮被迫和韃子簽訂“江都和約”,要求朝鮮斷絕和明廷的關係,派王弟李覺赴後金爲人質,每年向後金進貢。

雖然李倧在韃子撤走之後,對這些條約上的內容都各種推諉拖延,但內部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

和大明一樣,朝鮮也是有黨政的,而且比大明覆雜的多,先是東人黨和西人黨,東西兩黨分立的初期,東人黨佔據了政治的主導地位,長期掌握朝政,將西人黨排斥在外。

然後執政的東人黨又分裂爲南人黨和北人黨,北人黨繼續分裂成小北黨和大北黨,光海君繼位後,支持光海君的大北黨得勢,於是又分爲骨北黨與肉北黨。

等到李倧推翻光海君,而後繼位,沒落了相當長時間的西人黨得勢,但西人黨再度分裂爲勳西黨、清西黨、山黨和漢黨等。

可以說朝鮮國內的關係錯綜複雜,黨政的烈度也相當大,對於親明還是親金分歧巨大。

原本光海君就是因爲左右逢源,加上沒啥本事,才被李倧在親明派點支持下奪了大位,當時朝鮮內部大多數還是傾向於跟着大明的步伐走。

但丁卯胡亂,親明派的大將被阿敏殺了一大批,又擄走一大批,親明派的西人黨和南人黨實力大損,而跟他們對着來的北人黨又漸漸的有了話語權。

黨政的核心,就是對人不對事,你西人黨和南人黨希望跟着大明,那我北人黨就親金,你要你同意的我都反對,你反對的我都同意。

於是乎,朝鮮對立嚴重,李倧又在丁卯胡亂中威信大損,根本沒有絕對的主導權,只能由着他們爭來爭去,否則保不齊哪一方又來一次政變,把他給廢了。

這一次李倧率軍親征,前期是爲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想着趁‘倭寇’立足未穩,把他們趕下海,免得跟壬辰倭亂一樣,被倭寇追的跟喪家之犬一樣。

但發現情況有些不同,只是對馬藩來搶劫,他的心思就變了,既然不是整個日本來攻,那他擊敗區區一個對馬藩應該不難。

這事兒其實是有先例的,他祖上就這麼幹過。

永樂十六年,第二任朝鮮國王李芳遠禪讓,但是接位的是嫡三子李祹,他上面兩個哥哥都還活得好好地,而且老爹李芳遠,就是從爺爺李桂芳,也就是朝鮮第一任國王手裡篡位奪權的,他非常擔心被兩個哥哥篡位,畢竟法理上他兩個哥哥繼承權優先級都比他高。

於是乎,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免得提心吊膽,後世被南棒吹上天的“己亥東征”開始了,

在李祹接位第二年,他命令以長川君李從茂將軍爲三軍都體察使,領議政柳廷顯爲三軍都節制使,禹博、李叔畝、黃象爲中軍節制使,柳溼爲左軍都節制使,樸礎、樸實爲左軍節制使,李之實爲右軍都節制使,金乙、李順蒙爲右軍節制使,召集慶尚道、全羅道、忠清道三道的兵船227艘、士兵一萬七千名,進攻對馬島,以清剿倭寇。

對馬藩藩主是宗貞盛,也就是現任對馬藩主宗義成的先祖,當時的對馬藩實力很弱,只有三千軍隊,李從茂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殺上對馬島,宗貞盛的兵馬根本擋不住。

經過三個月的激戰,朝鮮軍隊付出了兩百人傷亡的代價,成功斬殺123名日本士兵,焚燬房屋兩千餘間,船隻一百多艘,兵臨棧原城下。

當時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聽到傳言說朝鮮軍隊只是先鋒,大明軍隊也將在隨後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弄得他害怕的不得了,畢竟元朝曾兩次東征日本,雖然都失敗了,但他們贏的也不容易,更多的是靠運氣。

於是足利義持忙着在在本土準備防衛,準備抵擋渡海而來的大明軍隊,沒有派兵增援宗貞盛,宗貞盛兵力太少,不到朝鮮軍隊的兩成,又逢饑荒,戰爭物資稀缺,就向朝鮮投降。

投降的條件是,對馬藩要向朝鮮進貢黃銅和硫磺,同時控制對馬藩的倭寇,制止倭寇對朝鮮的襲擊。

這一戰,戰果不大,但征服了對馬藩。

雖然代價卻是不小,比如陣亡的士兵遠比對方多,但李祹的目的達到了,他可是唯一一個敢於主動進攻日本的朝鮮國王。

而且那一丁點戰果,被大吹特吹,普通老百姓信以爲真,對這個敢與主動出擊消滅倭寇的大王也極爲擁護,畢竟以前都是倭寇上岸襲擾他們,總算有這麼一天,他們也能打回去了。

就這麼一戰下來,威信就樹立起來了,他兩個蠢蠢欲動的哥哥也都消停了,他穩穩的坐了三十二年王位。

(題外話,南棒子整天吹噓碾壓055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名字就來源於這個朝鮮世宗李祹,是個很能吹牛皮的人)

李倧的先祖派兵進攻對馬藩,將對馬藩的宗貞盛打服,提升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

那他李倧照着來一遍就好了,他先祖李祹打宗義成的先祖宗貞盛,那他就打宗義成,而且他還更進一步,率軍親征。

他的算法打的很好,現在對馬藩的實力比“己亥東征”的時候強了不少,但他麾下的朝鮮軍隊可比那個時候的一萬七千人多得多。

他依舊佔據着絕對的兵力優勢,以最快的速度消滅對馬藩,然後班師凱旋,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至少不會被其他人篡位,以後做出什麼決定,也會容易一些。

然而龐國興和李天剛卻沒能讓他如願,他還沒有拿下棧原城,龐國興和李天剛就帶着艦隊四處襲擾其他藩國,長州藩和其他幾個藩國就參戰了,雖然還是李倧這邊佔優勢,但卻讓宗義成給跑了,戰爭規模也擴大了不少。

這個時候,戰爭可不是他想停下來就能停下來的。

一旦他示弱,宗義成受到如此巨大的損失,一定會掇攛毛利秀就和其他幾個大名,渡海進攻朝鮮本土,。

到時候估計倭軍還沒打過來,被關押在江華島的光海君李琿就會被重新迎立爲王,他李倧就成了大逆不道的‘反賊’,被凌遲處死。

第五十一章 攻打陵縣城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632章 軍議第18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95章 賜宴第866章 決戰開始第653章 山海關第565章 打賭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300章 追擊戰第571章 徐文儀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160章 山東鹽業商會第174章 大炮都是錢砸出來的第344章 威海衛第416章 天生的神槍手?(兩章合一起了)第364章 不後悔第887章 攻陷南京第298章 槍騎兵第527章 宋統殷第834章 婚禮第634章 廣鹿島,皮島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204章 審訊第491章 威海衛的建設第十三章 真的是鼠疫第287章 靜靜等待第869章 完美的殲滅戰第625章 一上一下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576章 這個仇一定要報第338章 登州府鼎定第396章 清繳行動順利結束第118章 初戰第546章 大王饒命第453章 撤退變潰退第154章 揮師西征第828章 步兵教做人第894章 排隊槍斃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121章 慈不掌兵第771章 主動出擊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379章 李九成全軍覆沒第221章 朝議第749章 我們的援軍來了第465章 打基礎第157章 臥虎藏龍的萊州城第326章 如入無人之境第708章 李琿的抉擇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740章 聲西擊東第211章 死戰第483章 毛利小五郎第818章 不費一兵一卒第578章 女人?什麼女人?第218章 崇禎的擔憂第503章 投降吧第585章 六萬大軍第673章 多爾袞的恐懼第651章 視察地盤第397章 國窮民窮豪強富第344章 威海衛第163章 打土豪、分田地?行不通第336章 你們沒有其他的選擇第153章 製取精鹽第322章 小賭局第240章 技術突破第801章 全完了第728章 燃燒的廣島第289章 不情願的吳安邦第六十三章 焦急的王道純第882章 攻打開封第425章 火力至上第152章 以工代賑第686章 年終會議(上)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107章 白蓮聖母第501章 撞沉這艘船第791章 青年才俊祖澤潤第700章 五支艦隊第409章 一開始是拒絕的第二十二章 中伏第454章 追擊第685章 這話你自己信不?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281章 終於有動靜了第817章 出山第830章 德類格死了第417章 居然沒死(以後3000字一章了)第304章 合格的隊友第508章 突擊隊的戰場第705章 征討不臣第273章 哪來的韃子?第十一章 情況有些不對勁第185章 府撫之爭第163章 打土豪、分田地?行不通第七十六章 內外交困第129章 臨陣反戈(上架第一章,求訂閱)
第五十一章 攻打陵縣城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632章 軍議第18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95章 賜宴第866章 決戰開始第653章 山海關第565章 打賭第398章 又見徐詩銘第300章 追擊戰第571章 徐文儀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一章 超大號散彈槍第160章 山東鹽業商會第174章 大炮都是錢砸出來的第344章 威海衛第416章 天生的神槍手?(兩章合一起了)第364章 不後悔第887章 攻陷南京第298章 槍騎兵第527章 宋統殷第834章 婚禮第634章 廣鹿島,皮島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204章 審訊第491章 威海衛的建設第十三章 真的是鼠疫第287章 靜靜等待第869章 完美的殲滅戰第625章 一上一下第717章 退位讓賢第576章 這個仇一定要報第338章 登州府鼎定第396章 清繳行動順利結束第118章 初戰第546章 大王饒命第453章 撤退變潰退第154章 揮師西征第828章 步兵教做人第894章 排隊槍斃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121章 慈不掌兵第771章 主動出擊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379章 李九成全軍覆沒第221章 朝議第749章 我們的援軍來了第465章 打基礎第157章 臥虎藏龍的萊州城第326章 如入無人之境第708章 李琿的抉擇第232章 蔡鵬程兄弟第740章 聲西擊東第211章 死戰第483章 毛利小五郎第818章 不費一兵一卒第578章 女人?什麼女人?第218章 崇禎的擔憂第503章 投降吧第585章 六萬大軍第673章 多爾袞的恐懼第651章 視察地盤第397章 國窮民窮豪強富第344章 威海衛第163章 打土豪、分田地?行不通第336章 你們沒有其他的選擇第153章 製取精鹽第322章 小賭局第240章 技術突破第801章 全完了第728章 燃燒的廣島第289章 不情願的吳安邦第六十三章 焦急的王道純第882章 攻打開封第425章 火力至上第152章 以工代賑第686章 年終會議(上)第468章 範景文要談判第107章 白蓮聖母第501章 撞沉這艘船第791章 青年才俊祖澤潤第700章 五支艦隊第409章 一開始是拒絕的第二十二章 中伏第454章 追擊第685章 這話你自己信不?第115章 以打促撫第281章 終於有動靜了第817章 出山第830章 德類格死了第417章 居然沒死(以後3000字一章了)第304章 合格的隊友第508章 突擊隊的戰場第705章 征討不臣第273章 哪來的韃子?第十一章 情況有些不對勁第185章 府撫之爭第163章 打土豪、分田地?行不通第七十六章 內外交困第129章 臨陣反戈(上架第一章,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