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細分析首相護公社

“陳首相,老夫剛纔就已經說了。朝廷完全可以從市場購買糧食進行儲備。更何況還有海外的藩屬國定期向朝廷納供糧餉。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還要爲了徵糧儲糧而死守陳規不變嗎。”陳子龍不滿地放言道。他實在是不明白爲何這“陳規”僅實行了十二年,卻有如此多的大臣一定要死守不放。

“陳大人太過於樂觀了。這麼快就忘了前朝崇禎時糧價暴漲、饑民遍野的慘景。老夫記得大人曾經還爲此寫過一篇《賣兒賦》,言詞悲憤而又寫實。難道大人想看着《賣兒賦》中的慘境日後在我中華朝重演嗎?”陳邦彥痛心疾首的說道。

“首相大人言重了吧。前朝崇禎時恰逢天災兵亂並至,故而糧食緊缺糧價爆漲。加之前朝不體恤民情,一味地加徵稅賦和三餉,致使民不聊生,最終戰亂四起。而我中華朝如今正值政通人和、五穀豐登的盛世之際。怎麼會出現老夫在《賣兒賦》中所描述的情景。試問一個初創不久如日中天的盛世王朝怎能與另一個日泊西山的沒落王朝做比較?”陳子龍不屑地反問道。以往的歷史經驗告訴他亂世結束後,中原必然會迎來一個大統一的鼎盛時期。而如今的中華朝無論從哪兒一個方面來看都十分符合條件。因此陳邦彥說中原會再現崇禎朝時的慘景,陳子龍當然是怎麼都不會相信的。

然而,陳邦彥卻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危言聳聽。卻見他搖了搖頭跟着糾正道:“正如陳大人所言,我朝目前確實正處於前無古人的繁榮時期。但是我朝現在所處的狀態同樣也是前無古人的。歷代王朝草創之初,無一例外的都會減輕賦稅、平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在稅賦徵收上也大多傾向於復古漢景之治,以實物徵糧爲主。待到中期,王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朝廷財政日益惡化。此時君王與臣子就會想到要變法,即對原有的祖制進行一系列的變更以求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困難。如果變法成功,則王朝會迎來新的一輪復興,時稱中興之治。若是不幸失敗,則整個國家都會陷入混亂之中,甚至就此亡國。反觀我朝建立不到五年,算是‘初創之朝’。加上之前數十年的戰亂使中原人口銳減、無主之地甚多,因此不用朝廷重新安排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然而在另一方面,我朝又是從前朝禪讓而得,前朝制度上的不少弊端並沒有因戰亂而消逝。爲此陛下自出任前朝首相起,便開始推行新法、整頓體制。稱帝登基後也沒有像古代的開國君主那樣沿用古法。而是在之前的新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銳意求新。由此可見,我中華朝既是‘初創之朝’,又是‘中興之朝’。”

既是初創之朝,又是中興之朝?!陳邦彥這一嶄新的觀點一瞬間就抓住在場所有人的眼球。就連一直在與他擡槓的陳子龍也忍不住靜下心認真傾聽起來。眼見衆人各個都摒氣凝神地關注着自己,陳邦彥當下便用心的解釋道:“因爲是‘初創之朝’,權貴勳臣羽翼尚未豐滿、根基尚且不深。加之陛下乃是一國之君,集天下大權於一手,所以我朝推行新法所受的阻力遠小於之前史上的歷次變法。同樣,也正是因爲有了‘中興之朝’求新求變的活力和新法帶來的諸多優勢,我朝才能在短短的五年之內,完成之前朝代十幾年、甚至幾代人才能完成的積累,達到如今這般繁榮的盛世。”

“恩,既然我朝兼有‘初創之朝’與‘中興之朝’的優點,那也要同面對兩種時期各有的弊端吧?”聽陳邦彥說到這兒,孫露若有所思的插口問道。

“陛下英明。事實確是如此。”陳邦彥見女皇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禁更爲深入的坦言道:“不過,臣等今日來此是向陛下報告公社一事的。在這裡臣僅就事論事地談及其中最爲關鍵的糧食問題。說到糧食的徵收儲備,就不得不先提我朝目前的實行的稅制。依臣看來我朝所定稅制,實則脫胎於唐朝兩稅制‘定稅計錢,折錢納物’的原則。其大致的做法,就是將朝廷財政以貨幣來預算賦稅總收入,徵收的時候則按需要部分地進行實物‘折納’。前朝萬曆年間張居正在此基礎上將過去按地、戶、丁分別徵收實行,徵發徭役的賦役制度改爲按土地、人丁徵收貨幣與白銀,故稱‘一條鞭法’。而今經過陛下您的改革,我朝進一部簡化了稅收徵收手續,並徹底以貨幣代替以前的實物地租。此舉固然既保證了稅收的穩定,也使農戶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有利於人口增長、百姓安定、工商業發展。但與唐宋的兩稅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一樣我朝的稅制也有一大難以忽視的隱患——妨農利商。”

“妨農利商?”孫露微微皺眉道。雖然扶植工商業是中華帝國的一項重要目標。但深知道“民以食爲天”的孫露同樣也從未放棄過對農業的重視。因此中華朝農業稅賦不但遠底於明朝,甚至連相關的徭役也幾乎被免除了。若說這樣的稅制都“妨農”,孫露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別的政策是不妨農的。

然而聽出女皇話語中不悅之音的陳邦彥,並沒有就此打住。卻見他點頭肯定道:“是的,陛下,臣並沒有口誤。遠的不說,就拿與我朝相差不足百年的張居正變法時爲例。由於當時的明庭賦稅改收錢銀,農民爲了交稅就需要將自家打下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去銷售。如此一來上市的貨物必然會隨之倍增。一時間國庫充裕,市面出現經濟繁榮景象也就不足爲奇了。但這種‘繁榮’卻是建立在農民血汗之上的。因爲朝廷徵收賦稅總是有一定時限和定額,即公有賦役之令。正是迫於此‘公有賦役之令’,穀物之上市,總是集中於一時。其時限之迫,上市量之大,必然導致價格之跌落。陛下、諸位大人應該都還記得前明時,市場糧價升得有多貴有多快吧。顯然,糧價的這種上升,決不可能是在農戶完納賦稅的時候,而只可能是在他們完納賦稅之後。換言之,這種較高的糧價,一般總是商人在市場上的賣出價,而決不可能是他們從農民那裡的買入價。”

“陳首相所言甚是。正因爲如此當年的禮部尚書徐光啓纔會在自己的《屯田疏》中坦言:銀錢愈多,粟帛將愈貴。”一旁的沈廷揚跟着痛心疾首地附和道:“爲了交納稅賦農民要賤賣自己的糧食,爲了養家餬口他們又要從米商手中以極其高昂的價格買回自己剛賣出的糧食。更有甚者,有些奸商爲了哄擡糧價,不惜看着穀子在糧倉裡爛掉也不肯拿出來銷售!”

陳邦彥與沈廷揚一番話語讓在場的孫露和陳子龍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沉思。陳、沈二人所描述的情景對於陳子龍來說並不陌生。事實上,已過不惑之年的他與陳邦彥、沈廷揚一樣也是親身經歷了那段混亂時期的。而對孫露來說,對這些情況她雖沒有在場的三人感受深刻。但類似將牛奶傾倒入河的故事她倒也聽過不少。可見這種事情與是什麼制度、什麼國家都沒關係。只要人類還存有逐利之心,就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然而還未等孫露開口發表自己的看法。底下的陳邦彥便進一步闡述道:“陛下,這些情況還僅僅是開始而已。如果是連年豐收的太平年景,以上的情況對於國家還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可是一但遇上個天災致使糧食歉收,或是遇上大的戰亂朝廷需要徵收更多的稅賦糧餉。再加上朝廷在其他方面不當的政策和底下官吏的徇私舞弊,則會使整個局勢雪上加霜進一步惡化。這時候朝廷爲了收購大量糧食應急就得去向商賈購糧。可面對瘋漲的糧價,國庫內徵收的稅銀根本不夠購買當初折算的糧食了。爲解燃眉之急,朝廷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向農民去徵更多的稅賦。隨着國家賦稅徵收貨幣的比重越來越大,錢重物輕的情況也在不斷加劇,農民竭田畝之收,而不能應付國家之賦稅。於是,爲了完納賦稅,百姓便不得不將自家所產的生絲、土布、藤筐等等副產品,也投放到市場上去變賣。市場上的貨物進一步供大於求。而百姓手中的錢財卻連買糧尚且不夠,何來錢財買其他東西。因此到最後中小商人與販夫販婦亦會因此而無所資取。先前繁榮的市場急驟蕭條萎縮。陛下,如此算來最後受‘妨’不僅僅是農戶,國家、中小商人亦會因此受到波及,甚至損失比農戶還要大。最終獲利的便只有那些依靠中間差價大發橫財的投機商人。之後農民因稅賦所迫揭杆造反,那些投機者所賺的昧心錢最後還是落在了流寇手中。而整個王朝則因此覆滅。如此前車之鑑陛下不得不防啊!”

“陳首相說的確實屬實。可是那終究是明朝的事。現在的中華朝不是還有大量的藩屬國定期進貢糧食。朝廷從海外攝取的白銀和紅銅也十分充足。使我朝不會像前朝拿般出現‘銀荒’和‘錢荒’。難道憑這兩點優勢還不夠穩定住市場,壓制住那些奸商嗎。再說若是稅賦徵收的時限真的影響了農戶的買賣糧食。朝廷大可以根相應的情況調整時限,並制定相應的法律約束市場,不讓投機者有可趁之機。這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嘛。”陳子龍皺了皺眉頭說道。他還是覺得陳邦彥太過於悲觀了。無論怎樣中華帝國的斂財門路都比先前的明朝多得多。當初他可是親眼看着遠洋歸來的艦隊,將整箱整箱的銀子搬下船的。若說朝廷以這樣的實力都鎮不住幾個奸商的話,這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陳大人說的沒錯。正因爲有海外白銀、紅銅穩定供應,我中華朝纔不至於出現錢荒、銀荒。百姓們才能安心享受‘一概納錢’的好處,而不用承擔錢荒帶來的風險。至於朝廷用來穩定市場糧價的儲糧,老夫在此可以毫無保留的在此坦言,這其中有五成是公社糧、二成海外糧、三成市場糧。陳大人你現在明白公社對朝廷的重要性了吧。”陳邦彥直言不諱的說道。

可還未等陳子龍接口,龍椅上的孫露便搶先一步驚訝道:“什麼!五成?陳首相何以公社糧會佔如此大的比重?”

“回陛下,確實如此。因爲公社的糧食完全是賣給國家的,而價格也朝廷制定。因此朝廷往往能夠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到大量所需的糧食。也正因爲如此朝廷的儲糧纔不用受市場糧價波動影響,可以沉着應付各類突發*況,並在必要時依靠手中的儲糧平復糧價。更可以此放緩農業上的徵稅時限,給帝國大多數農戶以足夠的時間買賣糧食。陛下,這就是臣等爲何一再堅持保留公社的原因啊。”陳邦彥一個拱手語重心長的說道。

“恩,市場繁榮、糧價穩定、朝廷收稅又便捷。如此算來,確實這麼做對國家、對普通農戶、對工商業主來說大家都得了利,似乎對誰都公平了。”孫**了點頭,突然又將話鋒一轉道:“但是惟獨對公社的農戶不公平,不是嗎?”

“是的,陛下。臣等也知這麼做對公社的農戶來說不僅是不公平的,有些時候還是殘酷的。但是陛下,事實也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需要有固定的糧食來源。而這糧食來源還得是廉價的,得低於市場價格。因此,必須得有人做出犧牲,這是現實啊!”陳邦彥知道自己這麼說很無恥。但身爲一個國家的首相,在爲多數人着想的同時,往往得要選擇放棄少數人的利益。

現實,真是殘酷得令人心寒的現實。孫露知道自己也得像陳邦彥那樣正視現實。有人得利,就必然會有人犧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公平。關鍵是這個犧牲由誰來做。想到這裡孫露不由整了整思緒詢問道:“那海外糧呢。這些年我朝可是在外開發了不少殖民農場。南洋等地氣候又十分適合種植稻米。爲何海外糧僅佔二成?”

“回陛下,海外農場開發得再好,終究是由商業協會開發的。其糧價雖比中原略低,但終究得要同商業協會討價還價,加上運輸費用,其成本比之朝廷在中原市場收購低不了多少。再說南洋等地的殖民農場開發時間並不長,其產量尚不能達到中原的水平。”陳邦彥見今天的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不由又當着女皇的面補充了一句道:“如果朝廷能在海外擁有類似公社的海外直屬農場和大量耕地。到那時或許中原的公社就該真的解散了。”

【……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 細分析首相護公社 文字更新最快……】@!!

()

第十七節第12節 驚變(三)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第17節 暗戰(三)第253節 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第40節 對馬基地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四節43 三大洋米字旗飄揚太平洋金龍旗獨秀第48節 開封之戰(二)117 議西局張尚書解惑窺商機王會長心動第十六節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58 南安普敦龍困淺灘市長衙門親王赴會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第339節 嘗新鮮君臣遊青天 揣聖意陳家明告罪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1節 帝都風雲(一)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25 互謀利議員達共識嘆現狀尚書勸黨魁第7章 投命狀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十節第6節 兵臨城下第17節 暗戰(三)65 朝鮮自稱小中華莫臥兒吸引衆列強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8節 盛宴(三)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84 賞明月粵黨聚瞻園爲案情兩臣起爭執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27節 山東鏖戰第15節 結社第9節 蘇州織工第17節 國會(一)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第33節 交易143 格雷欣婉言拒合作詹姆斯雪夜遭堵截第三十七節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第四節154 東賽汗山官軍遇襲布爾干城蒙兵送信第二十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193 露行蹤田川終落網獻佛像僧侶上金殿第19節 國會(三)第九節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四十一節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第一節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315節 武裝商船海峽立功 奧軍艦隊後撤求援第293節 放貸款中華套白狼 爲債務公爵遠渡洋第二十四節第12節 北方使者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第18節 國會(二)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23節 鄭家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13節 旅途的終點第28節 蜀中攻略(五)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117 議西局張尚書解惑窺商機王會長心動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節 戰敗者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第39節 搏弈之間第11節 大同義軍(上)第16節 前夜(上)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
第十七節第12節 驚變(三)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第17節 暗戰(三)第253節 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第40節 對馬基地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四節43 三大洋米字旗飄揚太平洋金龍旗獨秀第48節 開封之戰(二)117 議西局張尚書解惑窺商機王會長心動第十六節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58 南安普敦龍困淺灘市長衙門親王赴會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第339節 嘗新鮮君臣遊青天 揣聖意陳家明告罪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1節 帝都風雲(一)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25 互謀利議員達共識嘆現狀尚書勸黨魁第7章 投命狀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十節第6節 兵臨城下第17節 暗戰(三)65 朝鮮自稱小中華莫臥兒吸引衆列強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8節 盛宴(三)第270節 對列強父子齊護國 設總督秦津忙漢化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84 賞明月粵黨聚瞻園爲案情兩臣起爭執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27節 山東鏖戰第15節 結社第9節 蘇州織工第17節 國會(一)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第33節 交易143 格雷欣婉言拒合作詹姆斯雪夜遭堵截第三十七節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第四節154 東賽汗山官軍遇襲布爾干城蒙兵送信第二十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193 露行蹤田川終落網獻佛像僧侶上金殿第19節 國會(三)第九節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四十一節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第一節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第315節 武裝商船海峽立功 奧軍艦隊後撤求援第293節 放貸款中華套白狼 爲債務公爵遠渡洋第二十四節第12節 北方使者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第18節 國會(二)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23節 鄭家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13節 旅途的終點第28節 蜀中攻略(五)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117 議西局張尚書解惑窺商機王會長心動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節 戰敗者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第39節 搏弈之間第11節 大同義軍(上)第16節 前夜(上)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