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

雖然對於**喇嘛的反應還心存顧慮,但簫雲最終還是依照女皇的指示將事情如實稟告給了五世**。得知準葛爾易主的**喇嘛在客套的感謝了一番朝廷對拉薩的關心之後,也只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去準葛爾配合中華朝廷一起進行勸解。而其本人並沒有提出離開南京的意願。**喇嘛的如此反應並沒有出乎孫露的意料。孫露心知身爲西藏宗教領袖的**喇嘛在政治上的野心可不似一個出家人一般的六根清淨。對於現今拉薩爲蒙古人所控制的局面亦是早就心存間隙。因此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喇嘛會和自己一樣在這種時機選擇坐壁上觀也就不足爲奇了。當然孫露本人亦心知肚明就對付蒙古人這一點來說,**此刻是同自己站在統一戰線上的。但這並不代表當共同的目標消失之後,這條統一戰線還能存在。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談控制西藏後製橫**的問題還爲時尚早。對於身爲中華帝國女皇的孫露來說開會在即的國會纔是她這段時日心頭最大的一件事。

對於中華帝國的國會來說,有兩項任務是最基本,也是最爲至關重要的。一是新一屆內閣的確立;二就是新一輪《五年計劃》的審議。前者關係到帝國各方勢力在朝堂的權利體現,後者則是帝國未來五年政策走向的風向標。因此無論是女皇、內閣大臣還是上下國會的議員,均將這兩個項目視作關係國家、社稷、民生的重中之重,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時值農曆四月二十三,離五月初一的國會召開還差不到十天的期限。女皇與內閣的全體大臣在英武殿上先行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對於與會的內閣大臣們來說這可能是本界內閣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因爲再過數天新一界內閣便將在國會上誕生,屆時朝堂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有些大臣將繼續留任,有些則將從現有的位置上退下來。

雖說內閣即將面領重組,但在座的衆大臣卻都顯得坦然異常。事實上,就算國會尚未召開,可有關新內閣的最終結果對衆人來說卻已不算是什麼秘密了。依照《弘武憲誥》的規定,在國會中競選爭奪下多數席位的政黨爲執政黨,其領袖擔任內閣首相,並負責組織相應的內閣。而《憲誥》同時又規定地方議會選舉國會議員採取某黨只要在一省取得多數席位,即可囊括該省全部國會議員名額。因此不少零散的小黨派或社團均便選擇了與大黨派聯合來增加自己身進入地方議會的機會。如此一來理論上帝國的每一個黨派均擁有競爭的機會,但在實際中經過層層篩選之後,最終能得到國會議席的卻只有復興、東林等大黨。

截止到弘武六年二月,帝國國會760個國會席位均已悉數得出,其中200席爲上國會議席。依照統計復興黨共得516席,其中上國會席位112席,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爲了中華帝國的執政黨。而東林黨則以198席,上國會67席,成爲法定反對黨。其餘席位則分別由一些欽點國會議員或是在儒林享有盛譽卻無心加入任何一個黨派的學者縉紳所獲得。如此結果之下,內閣首相的最終歸屬自然也就不再有什麼懸念了。

不過饒是已知勝券在握,衛冕首相之位的陳邦彥依舊還是一副謙謙有禮的模樣。復興黨能繼續控制內閣固然是讓他感到欣慰,但在實際組閣時復興黨也不能真的就此支手遮天。爲了日後五年內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新內閣還是需要爲反對黨留一兩個位置的。而對於陳邦彥本人來說,這亦是他最後一次出任帝國首相。按照《憲誥》規定首相只可連任兩屆。第二次出任帝國首相的他在重組新內閣的同時,還需要爲復興黨、爲自己謀定好下一屆的接替人才行。

當然作爲帝國的首相,此刻陳邦彥的首要任務是要爲內閣之前五年的運作情況如實的稟告給女皇陛下。以求爲這一屆內閣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卻見此時,身處大殿之上陳邦彥正以抑陽頓挫的口吻將記載有弘武元年至弘武五年間帝國一系列收支賬目的貼黃本悉數彙報給女皇與衆大臣。所謂貼黃本,乃是區別於數據浩繁之明細賬的簡約本,原先是僅供皇帝閱覽的專用本式。不過自中華朝以來女皇要求內閣做到賬目清晰、明瞭、公開。內容簡練的貼黃本也演變成了內閣向國會彙報賬目的一種形式。

雖說是經過簡化的簡約本,但一國的庶政涉及面及其廣泛名目繁多。好在在場的女皇與衆大臣對這些項目都比較熟悉,因而聽起來倒也不顯得乏味。從興建義務學校到扶持移民生計,從黃河、長江流域的水利修建到在沿海船場下水的巨型龍艦,幾乎貼黃本上面的每一條項目都相應代表着帝國這五年來的一項功績。難怪在場的羣臣越是聽到後頭,表情便越發的激昂起來。然而當陳邦彥高聲念道:“弘武元年歲入銀元四千三百萬,支出三千五百四十萬;弘武二年歲入銀元七千三百萬,支出五千五百四十萬……弘武五年歲入銀元八千四百萬,支出七千六百萬。”之後,幾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一陣息噓之聲。這聲音即是驚歎於帝國收入的豐厚,同時也是在驚訝於帝國這寫年花銷之巨大。

如此龐大的數字,使得端坐在龍椅上的孫露在聽完,嘶了嘶牙之後,當即忍不住調侃道:“呀,朕可沒想到帝國除了會賺錢,這花錢的本事也不小呢。”

“陛下聖明,我朝向以來體恤百姓。由於前朝戰亂不斷,中原破壞嚴重。陛下您爲了讓中原百姓回覆元氣不但免除了不少地區的稅賦,還另外出資在受戰亂波及的地區興修水渠、堤壩等農用設施。讓各地的百姓都受到了朝廷的恩惠。陛下,這些錢花得值得啊。”農林尚書沈廷揚率先起身進言道。在他看來帝國的花銷雖大,但相應得到的效果同樣也是十分明顯的。

“是啊,陛下您爲了讓帝國的孩童能有讀書的機會。幾乎在帝國的每一個府縣都設立了相關的義務學校。此誠造福後代之盛舉啊!”朱舜水跟着附和道。身爲文教尚書的他亦心知肚明在這一系列的賬目之中文教部可佔了不小的比重。而他本人也與沈廷揚一樣認爲這些花銷絕對是值得的。

面對羣臣你一言我一語地向女皇解釋,孫露本人倒並沒有太在意。對於帝國在最初幾年巨大的資金投入,她本人其實是早有心理準備的。說白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不斷地投錢進去,而效果卻往往要等到數年乃至數代之後才能顯現。但是孫露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投入竟是如此的巨大。很難想像若非帝國在海外擁有各種額外收入,光憑本土的稅賦要完成這些項目需要本土的國民承擔多大的負擔。而且就帝國目前如此廣闊的疆域和本身的生產力來說,此刻就算是孫露也很難預計這個無底洞還要投多久才能冒出甘泉來。想到這裡,神色變得凝重起來的女皇不由回頭直接向陳邦彥詢問道:“陳首相,你對此事如何看待。”

眼見女皇指名道姓的點到了自己,陳邦彥趕忙上前,想了一下,迴應道:“陛下,臣以爲帝國目前的收支總的來說還算平衡。雖然每年支出都在逐年遞增,但相應的收入也在跟着增長。而且正如賬目所顯示的那樣,國庫在這五年之中或多或少還是積累下了不少的資金。”

耳聽陳邦彥這麼一說,在場的衆臣臉上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事實上,在場的不少人在心中都認爲朝廷在第一個五年的巨大花銷,完全受前朝戰亂饑荒的連累。在這種情況下國庫還能做到年年有餘實屬不易。只要能堅持現在的這種狀態,那用不了多久花銷就將逐漸減少,而國庫則將日漸充裕。然而孫露與蕭雲等軍部的大臣卻心知往後這第二個五年纔是國家真正的用錢之際。卻聽蕭雲當即便直言不諱地開口道:“照陳首相所言,帝國目前僅能達到收支平衡略有贏餘。那是否可以理解爲一旦帝國出現戰事,國庫就將虧損?”

“可以這麼解釋。”陳邦彥揚起頭直言道。其實有關西北準葛爾部的事件,陳邦彥也已有了耳聞。雖然女皇最後選擇了以文書的方式處理此事。但熟知女皇脾性的陳邦彥卻深知事情絕對不會如此輕易的就過去。內閣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要再次面對戰爭的壓力。對此陳邦彥並不想讓軍部的人太過得寸進尺。因爲就算是在而今的和平時代,軍費也佔據了帝國財政不小的比重。可以說在那令人咋舌的花銷賬目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花在軍事上的。光是海軍的一艘主力戰艦就需要花費銀元四十萬左右。更不用說這次建造的那四艘龍艦了。弘武五年的財政花費之所以會猛增也同四海龍王號的建造有着莫大的關係。於是陳邦彥跟着又向蕭雲沉聲提醒道:“蕭尚書,其實有關帝國的花銷問題,軍務部恐怕比內閣的任何一個部門都要清楚吧。”

“首相大人言重了。有道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蕭雲理直氣壯的迴應道。

“那老夫也知,兵者,兇器也。我朝目前的軍力與前朝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與四鄰諸國比之亦是擁有絕對的優勢。萬事都得講個度,一味的窮兵默武對帝國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陳邦彥沉聲告誡道。

好在此話是出自陳邦彥之口,軍部各大臣聽了之後反應才比較平靜。若是換作其他大臣說出這樣的話,那些行伍出身的將領們弄不好當即就會拍起桌子來。不過對於在場的將領們來說,這五年來光花去了朝廷大量的財政份額,卻連半點兒像樣的戰功都沒有立過。這讓他們在心裡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不安與愧疚。只盼着日後能來幾場像樣的大戰,以證明軍方各部並不是只花錢不做事之輩。

其實,孫露又何嘗不知國家在軍費上的巨大花銷。對於陳邦彥的有關“窮兵默武”的說法她更是有深刻的理解。確實就從前傳統的體系來說,戰爭這種燒錢活動是隻出不賺的賠錢買賣。無論取得多大的戰功,對於國力民生都會帶來一定的損傷。然而現今這個世界卻是一個信奉財富與軍事力量是攜手並進的時代。並且在不少局部海上戰爭中也已經證明了“錢財搞活戰爭,戰爭促進財富”的原則。可至今爲止還沒有哪兒一個國家在大範圍的內陸戰爭中證明這一點。雖然在孫露記憶中有過相關的例子,但那些例子的背景終究是與現在的現實有着很大的差距。不過孫露本人卻十分有意願作一下這種嘗試。因爲無論是對她,還是對整個中華帝國來說,有些仗是不得不打,非打不可的。

於是包着這種決心的孫露當即便開口安撫陳邦彥道:“陳首相放心,這些投進去的錢朕終歸是要收回來的!”

“是,陛下。”見女皇如此堅持,陳邦彥也不好再逆了聖意。只盼真能像女皇說的那樣能收回這筆鉅額的投資。當然就陳邦彥本人看來到時候能殃禍民生就已是謝天謝地了。

“陳首相,這貼黃本記述的終究是過去五年的內容。朕想聽聽內閣對未來五年有何計劃。雖然新內閣的名單尚未出臺。但朕想新一輪的五年計劃,和明年的財政預算,內閣應該準備好了吧。”孫露跟着轉了話鋒道。說到這點的她不僅在心中暗歎,相比其他國家因議會與內閣、議會與皇權之間的矛盾鬧得戰亂不斷,中華帝國國會與內閣的這種“相至如賓”的關係,應該算是堪稱楷模中的楷模了吧。不過調侃歸調侃,就作爲一個女皇的身份立場來說,孫露對於國會與內閣在組閣問題上達成的默契,還是頗爲欣賞的。就目前來看這種默契保證了帝國權利更替的穩定。至少在政策的連貫性上來說更是比原先明朝時要順暢得多。

耳聽女皇突然這麼一問,陳邦彥的臉色稍稍有了些變化。正如女皇所言,雖然新一屆內閣的名單還未出現。但內閣現在卻已經訂立好了下一屆內閣的五年計劃。這種明顯顛倒的次序讓陳邦彥等人顯得有些尷尬,但既然女皇已經這麼問了,他也只好如實回答道:“是的陛下,內閣已經訂立好了下一屆的五年計劃。”

【……114爭議席復興黨執政 報財政陳首相憂心 文字更新最快……】@!!

()

第14節 歷史的界線第24節 登基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19節 國會(三)第18節 紅月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81節 完淳世澤炳燭談心 萬軍兵臨託木斯克第35節 決戰牧野(一)169 蘇萊曼復辟新王朝陳家明巧舌說蘇丹第328節 遭遇戰英軍失先機 中華軍卡奇灣再戰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十九節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48節 開封之戰(二)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113 易新主準葛爾崛起擒西疆孫女皇故縱第14節 同氣聯枝(下)第8節 路(三)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355節 探聖意東林攀裙帶 審局勢復興隨女皇第4節 狗熊?英雄?第272節 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第34節 百舸爭流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8節 盛宴(三)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16節 紅夷橫行黃金海岸使團終抵第勒尼安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16節 暗戰(二)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11節 大同義軍(上)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32節 諜影重重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1節 赴晚宴皇女展英姿 回軍校皇子遇煩惱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106 奇伉儷促膝聊祭祖衆狂生擋駕遞請願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164 當先鋒羅剎鬼擺譜充誘餌中華軍死戰70 俄使獻寶弄巧成拙王子求情居心叵測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252節 更血液內閣迎新主 軒轅元議會起爭執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106 奇伉儷促膝聊祭祖衆狂生擋駕遞請願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1節 風口浪尖(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23節 賜名第20節 湯若望第38節 兩京風雲第7章 投命狀138 受重託鄭森押黃金苦守關完淳終升遷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35節 朱仙鎮第四十四節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284節 議投降哥薩克出策 入軍營俄總督獻劍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20節 關中雙雄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三節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2節 藩王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221節 倒幕武士以下克上 李耀鬥部以逸待勞第二十二節第357節 爲選舉太沖應聯手 探聖意闢疆會小妾第355節 探聖意東林攀裙帶 審局勢復興隨女皇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45節 受降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130 成正果國會終落幕互試探草原盛會起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九節第三十一節第四十六節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180 南美原著民求復興香江商務使尋傀儡第31節 宗族會議
第14節 歷史的界線第24節 登基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19節 國會(三)第18節 紅月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81節 完淳世澤炳燭談心 萬軍兵臨託木斯克第35節 決戰牧野(一)169 蘇萊曼復辟新王朝陳家明巧舌說蘇丹第328節 遭遇戰英軍失先機 中華軍卡奇灣再戰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十九節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48節 開封之戰(二)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113 易新主準葛爾崛起擒西疆孫女皇故縱第14節 同氣聯枝(下)第8節 路(三)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355節 探聖意東林攀裙帶 審局勢復興隨女皇第4節 狗熊?英雄?第272節 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第34節 百舸爭流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8節 盛宴(三)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16節 紅夷橫行黃金海岸使團終抵第勒尼安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16節 暗戰(二)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11節 大同義軍(上)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32節 諜影重重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1節 赴晚宴皇女展英姿 回軍校皇子遇煩惱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106 奇伉儷促膝聊祭祖衆狂生擋駕遞請願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164 當先鋒羅剎鬼擺譜充誘餌中華軍死戰70 俄使獻寶弄巧成拙王子求情居心叵測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252節 更血液內閣迎新主 軒轅元議會起爭執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106 奇伉儷促膝聊祭祖衆狂生擋駕遞請願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1節 風口浪尖(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23節 賜名第20節 湯若望第38節 兩京風雲第7章 投命狀138 受重託鄭森押黃金苦守關完淳終升遷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35節 朱仙鎮第四十四節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284節 議投降哥薩克出策 入軍營俄總督獻劍78 劉富春名動直隸府督御史愁眉公社案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20節 關中雙雄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三節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2節 藩王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221節 倒幕武士以下克上 李耀鬥部以逸待勞第二十二節第357節 爲選舉太沖應聯手 探聖意闢疆會小妾第355節 探聖意東林攀裙帶 審局勢復興隨女皇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45節 受降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130 成正果國會終落幕互試探草原盛會起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九節第三十一節第四十六節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180 南美原著民求復興香江商務使尋傀儡第31節 宗族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