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

蜀建興 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羣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爲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爲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即帝位,是爲蜀昭烈帝。劉備任諸葛亮爲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爲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爲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爲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爲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爲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蜀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抓住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次年三月,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衆,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上疏請求自貶三等,蜀後主以諸葛亮爲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爲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滷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築圍牆。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而陳壽所著《三國志》裡,兩種說法均無記載。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爲二出祁山。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爲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諸軍運米,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魏將郭淮認爲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爲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爲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爲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百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

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不能統軍,於是親自率軍襲擊蜀軍後方,斬五百餘人,獲牲口千餘頭,降者六百餘人。諸葛亮病重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爲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爲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裡,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衆將俱回:“尚在”。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爲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諸葛亮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蜀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爲忠武侯。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着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軍山勉縣。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爲諸葛亮立廟。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六十一章大衛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七十九章國王歸位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三十八章魔家四將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四章盤古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四章盤古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一百八十二章紅孩兒皈依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達摩第十章巴別塔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九十九章項羽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七章盤古兒女(二)
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六十一章大衛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七十九章國王歸位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三十八章魔家四將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四章盤古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四章盤古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一百八十二章紅孩兒皈依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達摩第十章巴別塔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二十章榮入聖城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九十九章項羽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七章盤古兒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