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

關東軍的一舉一動,對於董卓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當華陰那邊兵馬頻繁調動的時候,探馬和斥候早就把消息傳到了董卓的桌案上。

畢竟董卓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派人在華陰山一帶的山林中蹲守觀望。

因此一部分兵馬離去,另外一部分兵馬開始緩緩向長安推進,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自然也都被董卓看在眼裡。

長安,未央宮。

董卓罕見地從眉塢的溫柔鄉里出來,召集了李儒閻忠,詢問他們對關東軍動向的看法。

推薦下,我最近在用的看書app,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衆人坐定,董卓高坐主位,環視一圈說道:“劉備的本部兵馬忽然離開關中,往洛陽而去,連公孫瓚也走了。可是白波兵卻將我們團團圍住,這是何意?”

李儒想了想,撫須笑道:“恭喜太師,賀喜太師。劉備已經接受了詔書,準備東去攻打王芬了。此驅狼吞虎之計,已然成功。”

“但是長安......”

董卓欲言又止,現在長安的兵力因爲跟關東軍連續兩次硬碰硬,精銳士兵已經越來越少,自從牛輔覆滅之後,如今只剩下不到八萬人,而敵軍卻有十多萬,讓他還是很難安心。

閻忠卻笑道:“太師勿要憂慮,這是關東軍在虛張聲勢。劉備要回師冀州,討伐王芬。可又害怕我們兵出南山,重新佔據了南山各個通道關隘,才做出此舉。”

南山不是終南山,而是秦嶺。就跟黃河在漢朝被稱爲大河,太行山被稱爲五行山一樣。從澠池新安一帶,就可以算是進入了秦嶺,再從澠池新安一帶到華陰山,短短的二百多公里距離,全是崇山峻嶺,關隘無數。

著名的函谷關、潼關,就在這裡。

而上一次之所以關東軍能夠那麼快突破這些關隘,一者是董卓剛剛到長安,需要軍隊穩定局勢。二者當時他也沒想到劉備曹操居然這麼莽,直接一路鐵頭娃撞過去,讓他們完全沒有反應過來。

但現在的情況又不同。

董卓已經來長安快兩年了,局勢穩定得差不多,再加上劉備現在正要討伐勢力雄厚的冀州王芬,如果此時不能將後方守住,讓董卓偷了屁股,則必定首尾不能兼顧。

所以關東軍一面向東進軍,一面則向西進軍,虛張聲勢,嚇唬董卓讓他不敢出兵,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聽到閻忠的話,董卓一想好像是這個道理,便笑了起來:“原來如此,我倒那劉備又要來打長安了呢。既然是虛張聲勢,那就不用管他就是了。”

“太師不可。”

李儒卻搖搖頭道:“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趁着劉備本部精銳揮師東去之時,我們就更應該趁機拿下南山古道,然後在古道之上重新大量修建關隘,抵禦關東軍。如此再平定西涼和巴蜀,定鼎關西,如秦王一般,虎視天下,才爲王道。”

“不錯,昔日秦王掃六國,就是利用函谷關、武關、蕭關、大散關等地爲依仗,被稱爲秦之四塞。”

閻忠也說道:“後來漢高祖佔據關中,

平定三秦,亦是在這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楚漢相爭,奪得天下。若太師胸懷大志,不坑偏安一隅,學秦王與高祖控制四塞,靜觀天下大變,待時機成熟之時,出兵一舉攻克關東,平定天下,再遣一上將南下大江飲馬,方爲正途。”

不得不說,李儒和閻忠都是有戰略眼光的高級謀士。就跟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還有沮授荀彧毛玠三人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周瑜聯劉抗曹等策略一樣,能夠在茫茫混沌之中,看清楚此時天下的局勢,分析出一條對自己主公最爲有利的道路。

而李儒閻忠的策略就是定鼎關中,學秦始皇和劉邦先發展自己,廣積糧,高築牆,靜觀天下大局。現在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如果能夠穩住關中局面,確實是有機會可以亂中取勝,渾水摸魚。

“額.......”

聽到他們的話,董卓一時有些茫然,問道:“文優誠漢的意思是出兵進攻?”

“自然。”

李儒理所當然道:“白波軍雖人多勢衆,卻不過是烏合之衆也,若能趁勢將他們一舉擊潰,拿下南山古道各路要塞關隘,則關中再也不會受到關東軍襲擾,如此只需要再南下平滅劉焉,獲得巴蜀千里平原,則有兵有糧有人口,有了這份基業,方能成大事也。”

唔......”

董卓遲疑片刻,左顧而言它道:“雖有心出兵,可恐城中兵少,難以成事。”

李儒皺眉道:“太師這是何意?牛輔雖敗,可李傕郭汜卻將殘兵帶回,加上灞橋新豐左馮翊等地兵馬,我軍猶有七八萬之衆,且兵強馬壯,俱是跟隨太師多年的精銳之士,如何難以成事?莫非太師是不願出兵,只想圖穩享受?”

董卓被李儒說了一通,有些尷尬,便找了個理由道:“老夫年歲漸大,日益感覺老邁,身體不堪驅使。許是冬季天氣過於寒冷之故,所以出兵之事,還是要謹慎行事,待夏日天氣回暖,我便親領大軍進攻。”

“待夏日天氣回暖,劉備都已經拿下冀州了。太師不會不知道,雖然冀州實力不弱,可王芬此人不過是治理州郡之才,不修武事,又怎麼可能會抵擋住劉備與公孫瓚的幽州青州精銳呢?”

李儒勸說道:“何況高祖四十八歲才起兵扛秦,歷經七年,五十五歲才登基爲帝,太師不過年逾五十,正是身強力壯之時,怎麼能夠自嘆老矣,而忘了家國大志呢?”

“這......”

董卓吱吱唔唔,沒有明確表態。

李儒又道:“這幾月來,太師終日住於眉塢,溺於溫柔鄉之中。莫非是被女人泯滅了胸中志向?當初我就曾經勸過,若能取得天下,何愁女人不得爾,讓太師將那妾室賜予呂布,太師卻.......唉。”

“哼。”

董卓冷哼一聲,怒道:“文優說的什麼糊塗話,妾室怎可贈人,且呂布還爲吾義子。傳出去,豈非有悖人倫,世人豈不是罵我爲禽獸爾?何況若文優覺得一妾室能收買人心,何不將自己妾室送予呂布?”

將自己的妾室送予呂布?

Wωω•тTkan•¢ ○

李儒當時人就傻了。

這是什麼話?

呂布喜歡的是你的妾室,又不是我的妾室?

更何況成大事者不拘泥於小節,要我在你這個位置,呂布又喜歡我的妾室的話,我憑什麼就不會送?肯定會送的好嘛。

但董卓的這句話,直接把李儒嗆得說不出話來,瞪大了眼睛,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還是閻忠見此情形,站出來打圓場道:“太師莫要動怒,文優也是爲太師好,希望太師能夠胸懷天下。而且我等也不是讓太師現在就出兵,冬日作戰,關東軍有那麼所謂“棉衣”,確實有優勢。且西涼鐵騎在大雪天也難以發揮出實力,所以我們的意思是先讓太師派兵駐守於灞橋左馮翊一帶,防禦關東軍。等來年春季雪化之後,再出兵攻擊,擊潰他們。如此便能奪得南山古道,控制住關中咽喉,以此圖謀天下。”

“這樣啊......”

董卓聽到不是讓自己出兵打仗,情緒就緩和了許多。

他現在也覺得挺難受的,西面是韓遂馬騰的西涼叛軍老是襲擾,東面是關東軍,南面是益州劉焉,腹背受敵,總覺得有刁民想害他,沒有安全感。

所以一時間開始瞻前顧後,怕自己出兵的時候,被韓遂馬騰劉焉偷了屁股,也怕自己沒有打過關東軍,兵力再次受損。

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董卓已經安於現狀,只想享受人生,並不想再出生入死,繼續在刀尖跳舞。

沉溺於溫柔鄉太久,消磨了他的意志,隨着年紀越大,就越不想繼續去賭。

害怕失去現在的一切,害怕自己會死。

人越老,越自私呀。

李儒沒有再說話,閻忠就又道:“太師可將西涼鐵騎留於城內,西涼鐵騎爲太師嫡系,最是忠誠。其他兵馬俱派出城,雖然關東軍很有可能是虛張聲勢,但誰也說不清楚他們到底會怎麼樣。所以必要的防備還是要有,一旦灞橋與渭橋守不住,長安就有可能又會像上一次那樣被攻破。”

“像上一次那樣?”

董卓想起那次長安被破,自己差點殺了天子,然後自殺,那種在生死邊緣徘徊的感覺,確實不好受。

閻忠點點頭道:“不錯,所以不管關東軍是虛張聲勢,還是要打長安,該有的防禦卻是不能少。且此時厲兵秣馬,待春日雪化之時,便再伺機而動,若能取了南山古道,則進可取天下,退可守關中,此大事可圖矣。”

董卓想了想,片刻後便深以爲然道:“誠漢之言,確實有理。既然如此,那便依誠漢之策,爲灞橋與渭橋增添兵馬,抵禦關東軍吧。”

現在長安城中有四萬人,反觀渭橋和灞橋的守軍加起來不到四萬,就可以預見董卓現在多麼怕死。

但再怕死,人家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也只能派兵去防守了。

不過讓他去進攻,那是萬萬不能的。

總共也就七八萬兵馬,再打下去,可就打沒了。

沒辦法。

董卓在關中一直不得人心,徵募的兵馬甚至曾經還出現過譁變,而他的老家西涼又被韓遂馬騰佔據,根本不能從家鄉募兵,導致現在董卓的兵馬得不到補充,越打越少,讓他很是焦慮。

從未央宮出來之後,閻忠看着李儒臉色鐵青,一言不發的模樣,笑着搖搖頭道:“文優,是不是有些失望?”

李儒嘆了口氣道:“我當初之所以願意追隨太師,就是以爲他是個可以成大事的人,明明那麼殺伐果斷,怎麼短短四年時間,就變得如此猶猶豫豫?溫柔鄉,不愧爲英雄冢。”

“你呀,不懂。”

閻忠搖搖頭,長嘆一聲道:“我問你,如果你到了這個年紀,年近六旬,膝下卻還無子,你會怎麼樣?”

“太師無子?”

李儒吃了一驚,說道:“不是說在臨洮有一子嗎?”

“死了,有七八年了吧。”

閻忠淡淡地道:“所以這些年太師纔想再生出個兒子來, 可是到現在都沒有什麼動靜,如今董氏一族,除了住在眉塢的那些遠近族人以外,就只有董旻董璜以及池陽君渭陽君,你說他還有心情再管國家大事嗎?”

董旻是董卓的弟弟,董璜則是董卓的侄子。池陽君是董卓的母親,渭陽君則是董卓唯一的親孫女。

所以在董卓自己這一脈,已經沒有男丁可以繼承,算是絕嗣,即便真打下江山,未來也是董旻或者董璜的子孫後代享受,董卓怎麼可能還有動力?

聽到閻忠的話,李儒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嘆了口氣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呀......如此說來,倒是我錯怪太師了。”

“所以。”

閻忠擡起頭,看向陰沉沉的天空,寒冷的北風呼嘯而來,讓他遍體生寒,輕輕地說道:“我們就祈禱太師能夠早日生出個兒子,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吧。至少眼下,我們只能幫他先定鼎關中,至於圖謀天下的大業,就要看天意了。”

嗯。

這世上或許有天意。

可那個男人。

纔是最大的天意。

如果董卓能生個兒子出來,也許真的會重整旗鼓,願意爲他的兒子打個江山出來。

可是......

有他在,董卓應該已經看不到那一天了吧。

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四十章 表功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一章 郭嘉之謀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請假條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四十章 奇襲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三章 未來方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四章 推諉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七十章 出兵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種內鬼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
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四十章 表功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一章 郭嘉之謀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請假條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四十章 奇襲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三章 未來方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四章 推諉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七十章 出兵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種內鬼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