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

自立爲主?

李宣的話讓袁譚心中起了軒然大波。

即便他再蠢,也知道這是死路一條,因爲袁氏目前全靠他爹撐着。

一旦他敢自立,手下那些人絕對不會支持他,劉夫人想廢掉他的權力,麾下的將領謀士也不會同意。

不要忘記,城中除了他袁譚以外,還有一個袁熙。只要他敢這麼做,那些將領謀士就敢擁戴袁熙上位,將他的軍權大印收回來。

所以聽到這個提議,袁譚幾乎毫不猶豫地道:“表兄,自立爲主乃是尋死之道,切莫再說了,我斷然不會抉擇。”

李宣擺擺手,笑着說道:“外親別急,我只是把你目前僅有的三個處境說出來而已,若外親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的話,且聽我慢慢分析,慢慢道來。”

“請說。”

袁譚也是走投無路了,既然有個“明白人”能幫他分析時局,自然是萬分願意。

李宣就說道:“先說第一條投降劉備,這算是個好去處。”

“好去處?”

袁譚詫異:“袁氏與劉備爲死敵,這也算是好去處嗎?”

李宣說道:“因爲劉備不會趕盡殺絕,此人極爲名聲,答應了長公子,就不會斬草除根,將來未嘗不能出仕於朝,高官厚祿。公子可知道,當年我父親是如何評價劉備的嗎?”

“願聞其詳。”

袁譚說道。

李宣坐在席上,探頭對袁譚說道:“當年我父爲東平相,劉備出征討伐董卓,路過東郡,聽聞我父在東平,特意前來拜訪,他們交談過後,前幾年我父親臨終之時對我說,時局將亂,天下間的英雄沒有超過劉備的。王芬張邈與我交好,袁紹是你們的姻親,但是你們切勿依附這些人,一定要歸附劉氏。”

“李公對劉備評價如此之高?”

袁譚驚訝道:“那爲何表兄卻是來了冀州?”

李宣苦笑道:“外親應該知道,德高公是我堂叔,他無子無女,去世的時候,公舒先生便希望我能過來幫他處理後事,

結果.......”

袁譚就沒說話了。

黨人一派關係錯綜複雜,李膺當年是黨人領袖,天下楷模,他的侄子李度便一直跟着大將軍何進,後來何進死後,又跟隨王芬。

李度是李膺兄弟的兒子,李宣是李膺的孫子,論起關係,李宣就是李度的堂侄,李度當年受李膺的事情牽連,遭受了黨錮,沒有娶妻,一輩子無兒無女連個人送終都沒有,李宣前來弔唁,結果來了就走不得,全被袁紹強行留下了。

歸根到底,還是袁紹靠黨人起家,結果背刺黨人之後,怕黨人逃離冀州利用他們的名望和士林地位與他作對,因此乾脆名義上是讓黨人繼續留在冀州出仕,實則幾乎跟軟禁沒什麼區別,不准他們離開。

李宣見袁譚不說話,就繼續道:“當然,這只是其中一條選擇,外親願意與否,就得權衡利弊。”

“嗯。”

袁譚不置可否地點點頭,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選擇這條。

李宣說道:“再來說一說突圍北上去找袁公,此法也是尋死之道,城外十數萬大軍,恐怕難以突圍,九死一生,而且城中將士士氣低迷,根本不可能衝得出去,長平之戰就是前例,此乃是下下策,我不建議外親如此抉擇。”

“自立爲主也是下下策,我也不會選。”

袁譚立馬說道。

“那就再來說說剩下的,也是隻能被動選擇的一條道路——守城!”

李宣道:“堅守無外乎頑強抵抗,但城中糧草不多,即便是省吃儉用,立即蒐羅城中其餘食物,如老鼠、雞犬、牛羊,乃至於在城中開闢菜地,我估計頂多維持半年吧。”

“現在袁公北上,即便把河間中山國鉅鹿渤海等郡國收復回來,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穩定局勢,且此時正是秋冬時節,百姓也只有過冬的糧食,除非袁公縱兵劫糧,否則自己的補給都會成爲困難,更別說支援鄴城。”

“因此如果公子寄希望於在城內等到袁公來救,其實很渺茫。最重要的還是城內軍心浮動,劉備軍每日散發海量文書,動搖軍心,城中不少軍官士兵恐怕都頗爲意動,想要維持局勢,沒那麼容易。”

“外親現在面臨的問題可謂是內憂外患,糧草是個問題,士兵士氣是一個問題,還有劉夫人咄咄相逼,同樣是一個問題,外親想要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打開局面,可謂難如登天呀。”

李宣的話聽得袁譚頻頻點頭,有些事情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卻被李宣點了出來,而且不聽還好,一聽頓時就覺得鄴城危如累卵,猶如一艘隨時會破掉的大船一樣頃刻間便會沉默,臉上的愁容一下子又多了幾分。

事實上正如李宣說的那樣,之前李宣說的三條路都是主動可供選擇的方案,而被動選擇的方案自然只有一條,堅守。

但面對城外十多萬大軍的壓力,誰都清楚光靠堅守沒那麼容易,因爲敵人已經圍困了半年,界橋之戰後冀州存糧毀於一旦,後續糧草一直沒有供應得上,鄴城城

親,本章未完,還有下一頁哦^0^內倒是存糧很多。

可城中居住的人也多,居民百姓加上達官貴人還有近四萬大軍,總人口接近十萬,每日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鄴城存糧不少,那麼久下來也所剩無幾。

所以袁譚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採取行動,或者城外的父親袁紹想辦法支援城中的話,頂多維持半年,城內的士兵就能把他綁出城去投降。

而且城內的局勢也非常緊張,糧價飛漲,很多百姓苦不堪言,不少窮苦人家已經買不起糧食麪臨餓死的局面。

從上個月開始,城內的治安也在每況日下,盜竊、打砸、搶燒的成倍提升,讓城內的形勢變得十分嚴峻,爲此官府不得不發出禁令,不準百姓上街,每日派士兵巡邏,這才把敗壞的治安勉強壓住。

但這屬於治標不治本,百姓不能耕作,不能經商,不能維持生計,要麼選擇餓死,要麼就出去想別的辦法,已經有不少人希望能夠打開城池,放百姓出去自謀生路。

因此總結下來,就是現在的鄴城已經算是到了崩潰的邊緣,城池內部一片混亂,人人自危,外面有十多萬大軍團團圍困,將鄴城包得水泄不通。掌權者再不想辦法,誰也不能保證目前的秩序還能夠爲此多久。

聽到李宣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居然如此糟糕之後,袁譚心急如焚,立即問道:“表兄,我現在就像是一個上吊的人,隨時都會被吊死,需要一個人幫忙推我一把救我起來,表兄,我該如何是好?”

“溺水的人即便是遇到一根稻草,也希望能借助這根稻草拯救他的生命,可我不是神仙,只能幫你分析一下眼下的局勢,變不出糧草士兵呀。”

李宣嘆了口氣,又語重心長地叮囑道:“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外親需要注意。”

“什麼事?”

袁譚聽到他沒什麼主意,不由有些失望,但還是打起精神聆聽。

李宣說道:“在邯鄲之戰後,袁公已經將劉備和鮮于輔擊退,如果袁公想要與劉備拼死一搏,就應該立即南下來邯鄲,而不是北上,外親可有想過爲什麼袁公會選擇北上而不是南下呢?”

袁譚想了想道:“上次聽到父親的書信還是在一個多月前,聽聞是我那表兄高幹丟了涉縣,糧草不能運達,因此父親在信中叮囑我讓我再多堅守一陣.......”

“糧草不能運達確實需要籌措糧草,但也可以選擇趁勝追擊,速戰速決。”

李宣侃侃而談道:“現在城外劉備大軍並未撤走,這就說明劉備並不打算繼續追擊袁公,袁公取冀州北面數個郡國,有兩個選擇,一是回援鄴城,二是進攻平原。如果是前者,外親還有救,如果是後者,外親十死無生。”

“爲何?”

袁譚詫異,進攻平原,似乎也不是不行,圍魏救趙嘛,小孩子都知道的典故。

“外親別忘記,袁公素來偏愛公子尚,公子尚是在清河國戰敗被俘,關押地點,大概就是近距離送到平原去,如果袁公把公子尚救出來,那鄴城還重要嗎?”

李宣一席話,頓時讓袁譚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自覺又想起了母親惡毒的話語,再加上平日父親就厭惡自己,偏愛幼弟,即便是行軍打仗,也隨時帶在身邊培養,只讓自己留守鄴城,還派逢紀等人肘制,根本沒有多大的權力。

回想往昔種種,袁譚只覺得心寒不已,心緒就更加雜亂。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從李宣那離開,一路上患得患失,既擔憂自己面臨的內憂外患的處境,又悲憤於父母對三弟的偏愛,一時失魂落魄,臉上充滿惆悵。

.......

.......

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將近半個月,後世坐飛機兩個小時路程,硬是在海上漂了許久。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隊平均時速是四節,也就是每小時大概航行8公里左右,不過船隻的好處就是可以日夜兼程,也就是說只要有指南針和燈塔指明方向,每天可以走將近二百公里,順利的話應該六七天就能從山東到日本。

但那只是理想狀態,船隊不可能一直保持四節的速度,夜晚的時候太黑也容易迷失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海上有時候會突然遇到風浪得停船或者就近停靠附近的島嶼等風浪過去之後再繼續前進。

所以這個速度並不是實際航行速度,而是理論航行速度。

好在青州到朝鮮的航線早已經被鎮海衛下屬的航海司摸得透徹,往來路上島嶼不計其數,上面都有鎮海衛的駐軍,即便是遇到大風浪,也隨時可以停靠島嶼,有淡水和食物補充。

由於從萊州灣去馬韓只有六百多公里,因此平時無風無浪的情況下,從青州到三韓半島大概也就四五天的功夫,再從三韓半島去日本,三四天就行。

這樣正如王植對劉虞說的那樣,從青州到日本,往來的時間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不足一月。

可沒想到即將抵達馬韓的時候,突遇大風浪,一連下了數天的大暴雨加上颳風。導致船隊不得不停靠在後世的白翎島上停留了數天,等到風浪平息之後,纔到了馬韓,然後再從馬韓轉

親,本章未完,還有下一頁哦^0^道日本,又花了四天時間。

這樣等到皇后從洛陽到青州,再從青州出海前往日本,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二十天,往來浪費了不少時間,皇后楊彪呂強等人也多受了數天的罪,每日在船上嘔吐,頗爲辛苦。

不過一路上雖然磕磕絆絆,但總歸是抵達了目的地。船隻最終是在後世的日本福岡市博多灣停下,在倭奴王與青州守軍的迎接下,衆人下了船隻。

此時福岡風景優美,博多灣又是一處天然港灣,在沒有工業的時代,這裡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植物,港灣兩側山嶺都是茂密的森林,沿岸密密麻麻無數個小漁村林立,岸邊擠滿了小矮人,一個個穿得衣衫襤褸,遠遠地好奇觀望。

皇后和楊彪呂強等人一開始還很是鬆了一口氣,覺得總算到地方了,等到下船以後,看到這些倭人一個個只有五六尺,也就是一米二到一米四之間,像是一羣侏儒般的怪物,頓時嚇了一跳,不敢下船。

好在陳暮立即對他們說道:“皇后、太尉,這些人都是倭人,天生個子較矮,並非什麼怪物,不用懼怕。”

“怎麼會這般嚇人。”

老太婆嘟囔了兩句,看到船隻周圍都有大量士兵保護,這才安心下了船隻踏入港口。

岸邊早有人等候,是駐紮在倭島的守將尹禮,孫觀被陳暮派往朝鮮,後來將倭島佔據之後,孫觀就讓尹禮過來,此人能力雖一般,但勝在忠誠,歷史上跟着臧霸投降曹操之後,也是奮勇作戰而死,因此駐守此地十分合適。

在他身邊的一老者便是這一任的倭奴王,永初元年,也就是公元107年,向漢安帝進攻的倭奴王帥升,就是他的祖父。

見到一行人下來之後,倭奴王率領着倭奴國幾十號大小官員齊齊跪在岸邊,口中高呼“萬歲。”

陳暮聽着那口音古怪的語言,瞥了眼一旁的尹禮。

尹禮尷尬一笑道:“四將軍,這是倭奴王自己要行的大禮,不關我的事情。”

“行了。”

陳暮擺擺手:“先帝和陳留王還有劉侍中在何處,帶我們過去吧。”

“唯。”

尹禮連忙向倭奴王揮揮手,示意他們退下,然後帶着衆人往所謂的“皇宮”方向而去。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

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九章 羅市賊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二十章 儒生第六十九章 萬惡之源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請假條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二十章 儒生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請假條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八十五章 炮!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
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九章 羅市賊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二十章 儒生第六十九章 萬惡之源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請假條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二十章 儒生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請假條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八十五章 炮!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